家校合作场域下的学校特色课程创建

来源 :中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o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家校合作场域下的学校特色课程创建须梳理学校自身的文化脉络,围绕“悦群”核心理念,扎根“行知文化”土壤,吸纳“新教育”理念,构建特色课程文化图谱,在实现学校、家庭和社区的有效互动中,共享“悦群”美好生活。
  关 键 词家校合作;特色课程建设;行知思想;新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7)03-00-03
  燕子矶中心小学坐落在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发源地——南京晓庄,这里是中国近代乡村教育运动的发源地和最早的试验场,著名的“生活教育”理论即发轫于此。多年来,博大精深的行知教育思想与理论一直引领着学校的发展。燕小人沿着“生活、共同生活、愉快地共同生活”的行知轨迹,逐步明晰了“悦群”教育特色。
  在特色发展过程中,学校一直将研发校本课程作为助推器。学校扎根“行知文化”土壤,不断吸纳与融入新的教育理念,借助家校共育,构建起独具特色的“八悦”课程体系。“八悦”课程围绕“悦群”教育之核心词“悦”,包括悦燕、悦陶、悦视、悦读、悦心、悦动、悦研等八个子课程,将学校、家庭和社区资源纳入其中,共同促进燕小孩子的健康成长。
  一、溯源:追寻“八悦”课程家校合作传统
  “八悦”之“悦”,源于学校文化特色核心词“悦群”。“悦”即高兴,是发自内心深处的一种愉悦感;“悦”还有使愉悦之意,即帮助他人或群体愉悦,在群体中获得快乐。因此,“悦群”意指学生的一种学习生活状态:高兴、愉快、快乐地聚在一起,相处、合作、共事、互助。“悦群”教育践履行知教育思想,以“快乐学习 悦群生活”为办学理念,扎根学生的学校、家庭与社区生活,构建生活教育的实验学校,打造儿童文化的研究基地。
  陶行知先生说:“我们的实际生活,就是我们的全部课程;我们的课程就是我们的实际生活。”[1]燕小人认识到,社区生活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于是,便有了第一本校本教材《社區伴成长》的诞生。教材主要由教师收集的社区人文历史、民间工艺等资料编写而成;旨在利用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了解社区,培养其热爱社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怀,践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和一”[2]之行知思想。由于对校本课程的理解尚不成熟,教材的编写与使用都遇到了重重困难,如何创新校本课程成为困扰学校的难题。之后,学校在调研中发现,家长和教师对于“电视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干扰问题”反映尤为强烈,便又开发了《电视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校本教材。
  这两本教材源自学校对陶行知思想的理解和践履,是燕小人对于家庭和社区课程资源开发的原初探索,这为“八悦”课程体系建设积累了宝贵财富。随着栖霞区教育步入快速发展阶段,研发适应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的校本课程已成为学校实现内涵式发展的迫切需要。于是,学校一方面鼓励教师加速自身的专业成长,不断提高家校合作能力;另一方面组织教师走出去,聆听窗外的声音,吸取优秀学校的课程建设经验。在此过程中,我们在海门邂逅了朱永新教授引领的新教育实验,燃起了研发校本课程的新热情。
  新教育倡导的新课程是理论与实践统一的实践性课程。在课程的编制实施上,实践的活动、为了实践的活动、教师指导为主的课程活动、儿童自动为主的课程活动、严肃紧张的课程活动、轻松愉快的课程活动应当交错调配。这与行知思想具有诸多相通之处,尤其是新教育提出的让父母更多地参与学校生活,与孩子共同成长等理念,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路。
  2013年,燕子矶小学加入新教育实验团队,成为新教育挂牌学校。由此,学校扎根“行知文化”土壤,吸纳新教育理念,展开了新的校本课程研发之旅。
  二、构建:绘制“八悦”课程文化图谱
  在陶行知先生看来,“新”包含自新、全新和常新,即要培育学生适应社会并能良好地生存于这个社会的各种意识与能力,如此方是新教育的需要。[4]课程的丰富性决定了孩子生命的丰富性。燕小人认识到,校本课程建设必须整合学生的学校、家庭与社区生活资源,才能丰富学生的生命成长,让燕小人“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于是,学校尝试将家长和学生都视为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主体,编写了《陶爷爷对说》校本教材。包括四个板块,一是问答篇,以儿童提问陶爷爷回答的方式,鼓励师生、家长一起收集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常见问题。二是故事篇,讲述与陶行知相关的教育故事,并在故事下面点出其中的哲理。三是歌谣篇,让家长和孩子一起收集陶行知创编的歌谣,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开展爱国、劳动等教育。四是学陶篇,收录学生学陶诗歌创作作品,让学生也成为校本课程编写的重要成员。《陶爷爷对说》的编印和学习,在师生、家长中掀起了一股学陶师陶的热潮,燕小人第一次真正感受到校本课程的魅力。
  与此同时,燕小吸纳新教育理念营养,深化对“悦群”的理解,形成了具有校本特色的新教育十大行动:即构建书香校园:悦游书海、奠定底色;师生共写随笔:悦思点滴、自主成长;聆听窗外声音:悦入社会、行知合一;培养卓越口才:悦言己见、展示风采;构筑理想课堂:悦逐智慧、生命共鸣;建设数码社区:悦合资源、心系家乡;推进每月一事:悦养习惯、终身受益;缔造完美教室:悦建文化、铸就梦想;研发卓越课程:悦研儿童、幸福人生;家校合作共建:悦构网络、携手共进。“十大行动”涵盖燕小人完整的校园、家庭和社会生活,为“八悦”课程构建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在此基础上,2014年,学校围绕悦群教育理念,整合已有的三本校本教材,整体设计了“八悦”校本课程框架(见下图)。
  燕子矶中心小学“八悦”课程图谱
  这一框架整合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分为健康的身心、艺术的修养、智慧的头脑和家乡的情怀四个板块。课程以儿童为课程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秉承行知先生的课程观,吸纳新教育理念,实现了学校、家庭和社区资源的有效整合。   “八悦”课程图谱的设计过程,让燕小师生重温了学校历史,深化了对行知思想的认识和理解。更重要的是,燕小人在新教育十大行动中,深刻体验到家校合作的意义和价值。越来越多的家长参与到课程建设之中,深度浸入学校生活,与孩子共同成长,成为许多家长的行动自觉,这为“八悦”课程的顺利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行动:家校共享“悦群”美好生活
  “学校是河道,课程是河流。”[3]历史悠久的区域文化需要与学校教育相结合,才能生生不息;“社会即学校”,学校教育也需要不断融入社会元素,才能促成学生的社会化发展,获得幸福的成长。“八悦”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根植栖霞生动的社会生活与历史积淀,在师生、家长和社区的精心培育下,开出了绚烂的格桑花。
  悦燕课程旨在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了解社区,融入社会,培育家乡情结。学校号召学生和家长一起走进社区,收集燕子矶地区的名胜古迹、历史文化遗迹、民间工艺、诗词歌赋、民风民俗等资料,为课程积累素材。学校与燕子矶街道文化站联系,聘请各级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到校展现“非遗”技艺,宣传“非遗”文化,如省级非遗“舞龙”、市级非遗“扎风筝”“抖空竹”,区级非遗“莲湘舞”等。学生深受震撼,在传承人的影响和帮助下,组建了“手龙队”和“莲湘舞”社团,并多次应邀参加“扬子社区行”等活动,受到居民的好评。
  悦心课程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目标,从密切亲子关系着手,引领家长深度参与校园生活。如在园林式校园创建中,学校邀请家长参与环境设计和景点命名。在家长的热情支持下,校园增添了“悦群十景”:雏燕展翅、新燕池、陶子沐辉、燕语亭、陶声唱响、悦群墙、悦教园、培英园、悦读角、竹石恋歌。十处景观样样别致,名称别具一格。家长还提供了许多悦群小故事:《心中有别人》《拉车的故事》等,丰富了景观的诉说,故事中蕴含的团结合作、友善分享等精神,于无声中镌刻在孩子心中。学校组建了“小导游”团队,鼓励孩子们在家长开放日、家长会上,为家长介绍学校景点,锻炼口才。
  悦陶课程则通过发掘家长资源,让家长和孩子一起深入理解行知文化。在家长的支持和帮助下,通过参观陶馆等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和家长一起收集陶诗和陶歌,共同创编学陶童谣和儿歌等。悦陶课程的实施让行知思想深入人心,成为学生和家长共同遵守的文化准则,有效提升了家长与学生的文化素养。
  悦读课程则以“构建书香校园”和“师生共写随笔”的新教育十大行动为基础,旨在以阅读促进学生智慧成长。学校统一设计并发放亲子阅读记录卡,请家长和孩子一起记录悦读,并定期开展亲子阅读经验交流会和亲子图书义卖等活动,营造悦读活动氛围;每学期结束,学校还会评选书香家庭,为获奖家庭颁奖,营建良好家风。
  丰富的课程实践有效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自发成立了个性鲜明的社团,并统一定名为“悦群艺友社”。其内容包括民间工艺、文学艺术、学习技艺、创造新艺等,并由此构成了悦创课程。书法课程、小书虫课程、中国鼓课程、踢毽子课程、种植课程等成了家长发挥特长的天地。家长积极参与课程设计和实施,与孩子一起切磋技艺,共同成长。
  “八悦”课程建设凝聚了燕小师生、家长和社区的精神和力量,学校广泛征集意见和建议,为“八悦”课程“量身定做”了标志——格桑花。格桑花是高原上最美的花朵,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其藏语是“格桑梅朵”,格桑即幸福,梅朵即梅花。“八悦”课程中的每一个(花瓣)各自独立,却又因共通的“悦群”理念(花蕊)而融为一体。我们希望,在家庭、学校和社区的共同努力下,每一个燕小孩子都像格桑花一样,顽强生长,幸福生活。
  参考文献:
  [1]方明.陶行知全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6.
  [2][4]董宝良.陶行知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48-50.
  [3]朱永新.新教育讲演录卷九[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2.
  (作者单位:南京市燕子矶中心小學
  江苏南京 210033)
  责任编辑 毛伟娜
其他文献
课程育人是学校德育的基本路径。而要想让课程真正发挥育人功能,学生的体验必不可少。基于这样的认识,成都市锦江区在区域性体验德育课程建设上走出了一条卓有成效之路。  一、 树理念:关注学生全面发展,落实立德树人德育目标  十八大以来,为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锦江区紧扣学生年龄、心理特点,在“锦江学子”
师爱是内生的。因此,用规定来要求“爱”,远没有用温暖去呵护爱有效。老师也是人——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人,他们也需要爱的温暖。如果只是一味付出却没有得到关爱,产生职业倦怠乃至出现心理疾病,都是必然的。  在生态体验理论指导下,成都实验区从课题研究者到教育行政管理者,再到具体的学校,通过爱的研究和实践,构建起如海洋一般丰富多样的德育生态。  同样是在生态体验理论指导下,安徽省淮南市田家庵区第五幼儿园致
摘 要基于“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德育理念,借助午读演讲、常态演说、语言社团等形式,让学生勇敢开口表达,爱上口才表达活动;将口才培养融入常态化的校园活动,为学生的青春成长“烙印”;整合活动内容,以灵活的评价方式,提供展示口才与自信的舞台,激励师生不断成长。  表达能力;关键能力;口才培养  关 键 词  中图分类号  文献编码G41 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8)08-00-0
“学习历史在于知道过去的真实和真实的过去。”但由于时间的跨度,历史事件在学生看来往往只是“遥远的传说”,缺乏真实的感受与体验。为解决这一教学疑难,教师须合理地选“点”铺“面”,引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下面,笔者借助《春天的故事》一课的教学,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选择代表性的事件“点”    《春天的故事》一课展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社会从贫穷走向富强的那段历史,重点讲述了中共中央作出的改
摘 要 以亲缘性和亲情性为特质的家庭教育在三大教育支柱中对儿童成长起着第一影响源的作用;而以专业性和全面性为特征的学校教育起到的则是促进学生素质正面、全面与协同发展的作用。然而,在网络文化和智能通讯时代,影响儿童成长的第一影响源却是良莠并存并伴随成长风险性的网络媒介。因此,需要构建同向同力的家校合作共同体,形成具有协同育人特质的“第四教育力”,营造心理相容协同共育的家校教育新模式。  关 键 词
小学品德教材包含许多丰富的内容,大致分为虚实两部分:实处是指教材中呈现的文字、插图,如提示语、关键词、情境图、小资料、故事屋、诗歌、小广播、快乐谷等;虚处是指需要学生自己感悟,动手、动脑完成的部分,它们给教师组织教学活动提供了很好的资源。翻看每一本品德教材,我们不难发现教材处处是真善美的痕迹,它们是情的海洋,美的矿藏。但是,许多老师却本末倒置,课件呈现大量的补充图片或资料,未给学生任何阅读课本的机
“人的一切都是从童年开始的。童年的快乐是一生快乐的源头,童年的不幸是一生不幸的开端。如果以明天的幸福为诱饵,来剥夺孩子今天的快乐,这不是骗子的行为就是无知的行为。孩子的名字不仅仅是明天,更是今天。孩子每分每秒都在生长,一刻也不能等待。因此,每一个真正有爱心的父母,都应当以捍卫自己孩子的童年为己任。”当我在人民教育网上读到《父母要做童年的捍卫者》中的这段话时,我的心灵颇受震撼。   我是一名小学老师
【背景】  升入初三,备战中考的硝烟早已弥漫开来,学生学习紧张,生活单调。在元旦主题活动中改变以往“吃喝玩乐做游戏”的套路,意在赋予新年新的内涵,激励学生在新年取得新的进步,并激活学生的学习激情,增强迎接中考的信心。  【实录】  师:亲爱的同学们,今天是2012年的最后一天,明天我们将跨入新的一年——2013年。和大家一样,回顾2012年,我的内心充满了留恋和不舍。回顾我们一起走过的三年时光,你
摘 要 中学历史教师应密切关注史学前沿发展,并不断将其内化在教学当中,培养学生新的理解视角,形成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以社会转型的视角解读历史教材,转变教学策略,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现代公民积极的情感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关 键 词 高中历史教学;史学研究成果;社会转型;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6)08-00-03  历史教学不仅是历史
摘 要  班主任实现专业成长,需让“师爱”从本能到理性,“经验”从技巧到策略,“理念”从“治病”到“树人”,从而实现专业能力的改变和提升。  关 键 词班主任;专业成长;师爱;经验;理念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编码A文章编号2095-1183(2016)02-0061-02  如何实现乃至加速自己的专业成长,是每一位班主任日思夜想不断追求的问题。近期,笔者主持召开了所在地区的班主任论坛交流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