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生活泼好动,对呆板的课堂教学模式有一定的反感和抵触情绪,同时空间思维和数学建模能力尚不成熟,使得小学课堂教学开展难度重重。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 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提升小学数学课堂的趣味性对于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效果以及拉近学生与数学之间的距离有很大的好处。
一、趣味性的引入新课
导入新课是在一堂课的开始教师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关键环节,导入得当既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又能提高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动机和兴趣。
如学习比例尺时,教师可联系学生生活中的实际——“拍照”,问学生:你们都拍过照,照片上的人和你自己像不像?为什么它比你本人小得多,而看起来却一模一样?有的学生认为照的是自己,当然就像自己,只是小一些。接着教师再指出在实际生活中,往往需要把某一物体缩小(或放大)而又不改变其形象,自然地引出比例尺的概念。
再如学习按比例分配时,要求学生计算:某居民院两户共用一个水表,每户水费支付以人口数按比例分摊,小明家4口人,小刚家3口人,两家共付8.4元,每户应付多少元?这样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入,学生倍感亲切,就会更加认真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
二、创设情境教学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最终也将回归生活,教学内容呈现形式的丰富多彩、生动形象易容调动学生的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儿童熟悉的生活经验或能够理解的科学道理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以激起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趣味性和合理性有机统一。
如老师在教学《分数的认识》的过程中可创设如下情景:
师:请你判断“把一个蛋糕分给4位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这个蛋糕的1/4,这句话对吗?”
有的说对,有的说不对。教室里一片“混乱”。这时,老师抓住时机让两方各选3个代表上台进行辩论。
正方:这句话是对的,因为蛋糕分的是4份,取的是1份,所以应该是1/4。
反方:这句话是错的(拿出一张长方形纸,边折边指),这样是不是分成了4份?
反方:这4份一样大吗?
反方:既然不是一样大,他们分得的就不一样多,不一样多就没有平均分,没有平均分又怎么能说是1/4呢?请问对方辩友,你们还有意见吗?
正方:没意见!是我们理解错了,感谢反方辩友。
老师向六位代表竖起了大拇指,教室里自发的想起了热烈的掌声。
再如在教学《小数点搬家》一课,教师可创设快餐店的情境:利用“喜羊羊快餐店”通过价格的变化吸引顾客的情节,把学生溶入到故事中(4.00元0.40元0.04元)。接着教师提出问题,小数点向哪边搬家?快餐店的价格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时学生都会带着疑问与好奇积极主动地去思考。这一环节设计能有效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及寓教于乐的教学风格。
三、巧用灵活的教学手段
可以利用谜语、儿歌、游戏、故事,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陶醉其中,快乐学习,从而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在讲“认识钟表”这一章的内容时,首先让学生猜谜语:“一家三兄弟,高矮个不同,滴答提醒你,时间要珍惜。”让学生在猜谜语的过程中,调动思考的积极性,主动参与课堂。
再如,在讲11~20的认识中,引入这样的拍手儿歌:“一个十,一个一,合在一起是十一;一个十,两个一,合在一起是十二;一个十,三个一,合在一起是十三……”通过这首儿歌,学生了解并掌握了11~20各数都是由1个10和几个1组成的。
例如,“奇妙的黄金分割(数学活动课)”,上课开始,老师用多媒体展现如下几幅图让学生欣赏:世界著名建筑法国的埃菲尔铁塔,芭蕾舞演员跳芭蕾舞的照片,意大利绘画大师达芬奇的作品《蒙娜丽莎》,古希腊著名建筑巴特农神庙(位于雅典),雕刻家米洛的作品《维纳斯雕像》。由此让学生在欣赏图片的同时,产生数学思考:老师为什么将这些美丽的图片给我们看,它与我们的数学有没有关系,有怎样的关系?
总之,基于趣味性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好的体验数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变得生动形象,也是有有效性课堂教学的保证。探索教学趣味性,我们在路上!
一、趣味性的引入新课
导入新课是在一堂课的开始教师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关键环节,导入得当既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又能提高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动机和兴趣。
如学习比例尺时,教师可联系学生生活中的实际——“拍照”,问学生:你们都拍过照,照片上的人和你自己像不像?为什么它比你本人小得多,而看起来却一模一样?有的学生认为照的是自己,当然就像自己,只是小一些。接着教师再指出在实际生活中,往往需要把某一物体缩小(或放大)而又不改变其形象,自然地引出比例尺的概念。
再如学习按比例分配时,要求学生计算:某居民院两户共用一个水表,每户水费支付以人口数按比例分摊,小明家4口人,小刚家3口人,两家共付8.4元,每户应付多少元?这样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入,学生倍感亲切,就会更加认真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
二、创设情境教学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最终也将回归生活,教学内容呈现形式的丰富多彩、生动形象易容调动学生的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儿童熟悉的生活经验或能够理解的科学道理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以激起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趣味性和合理性有机统一。
如老师在教学《分数的认识》的过程中可创设如下情景:
师:请你判断“把一个蛋糕分给4位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这个蛋糕的1/4,这句话对吗?”
有的说对,有的说不对。教室里一片“混乱”。这时,老师抓住时机让两方各选3个代表上台进行辩论。
正方:这句话是对的,因为蛋糕分的是4份,取的是1份,所以应该是1/4。
反方:这句话是错的(拿出一张长方形纸,边折边指),这样是不是分成了4份?
反方:这4份一样大吗?
反方:既然不是一样大,他们分得的就不一样多,不一样多就没有平均分,没有平均分又怎么能说是1/4呢?请问对方辩友,你们还有意见吗?
正方:没意见!是我们理解错了,感谢反方辩友。
老师向六位代表竖起了大拇指,教室里自发的想起了热烈的掌声。
再如在教学《小数点搬家》一课,教师可创设快餐店的情境:利用“喜羊羊快餐店”通过价格的变化吸引顾客的情节,把学生溶入到故事中(4.00元0.40元0.04元)。接着教师提出问题,小数点向哪边搬家?快餐店的价格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时学生都会带着疑问与好奇积极主动地去思考。这一环节设计能有效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及寓教于乐的教学风格。
三、巧用灵活的教学手段
可以利用谜语、儿歌、游戏、故事,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陶醉其中,快乐学习,从而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在讲“认识钟表”这一章的内容时,首先让学生猜谜语:“一家三兄弟,高矮个不同,滴答提醒你,时间要珍惜。”让学生在猜谜语的过程中,调动思考的积极性,主动参与课堂。
再如,在讲11~20的认识中,引入这样的拍手儿歌:“一个十,一个一,合在一起是十一;一个十,两个一,合在一起是十二;一个十,三个一,合在一起是十三……”通过这首儿歌,学生了解并掌握了11~20各数都是由1个10和几个1组成的。
例如,“奇妙的黄金分割(数学活动课)”,上课开始,老师用多媒体展现如下几幅图让学生欣赏:世界著名建筑法国的埃菲尔铁塔,芭蕾舞演员跳芭蕾舞的照片,意大利绘画大师达芬奇的作品《蒙娜丽莎》,古希腊著名建筑巴特农神庙(位于雅典),雕刻家米洛的作品《维纳斯雕像》。由此让学生在欣赏图片的同时,产生数学思考:老师为什么将这些美丽的图片给我们看,它与我们的数学有没有关系,有怎样的关系?
总之,基于趣味性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好的体验数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变得生动形象,也是有有效性课堂教学的保证。探索教学趣味性,我们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