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刚接触科学课,对其内容感到好奇又好玩,有着浓厚的兴趣。刚上《植物》单元时,许多学生就问我:“老师,我们什么时候上《蜗牛》?我已捉了好几只在家养着了,我可以带来吗?”面对学生们的蜗牛热,看着那充满渴望的小脸,我心中一动:何不交给他们一个任务——让他们先在家饲养,边养边观察研究,并作好记录,到上这一课时让他们好好表现一番,不是更能激发他们对科学课的热爱吗?于是,我用几分钟对学生进行了鼓励,我们约好一定要把蜗牛养好,等到上《蜗牛》一课时看谁观察到得多。
上《蜗牛》一课了,同学们兴奋地带来了自己养的蜗牛。看来他们早已把课本看得滚瓜烂熟,没等我宣布上课,就忙活开了,有的在进行蜗牛赛跑,加油声一声比一声紧张;有的在比谁的蜗牛大,挣得不可开交;有的悄悄地趴在桌子上,盯着蜗牛出神;几个同学为蜗牛有没有壳热烈地争论。
面对如此火爆的场面,我该如何组织教学呢?看情形,按原来设计的教学思路进行是不可能了,硬性阻止会打消一部分学生的积极性。以学定教是新课程所提倡的理念,我还是先和他们商量一下上课的顺序吧。经过商量,同学们一致决定先进行蜗牛比赛,再开一个“小小观察家”答辩会。
我们先确定比赛程序和规则,先进行小组比赛(四人一小组,每人一只蜗牛参加,无论胜负只能参加一次,比赛时间不能超过三分钟),然后是大组比赛(全班学生分为四个大组),最后每个大组推选一名优胜者参加全班比赛。小组比赛开始了,同学们悄悄而紧张地进行着,看着他们专著的眼神,我想这一次课堂调整是正确的。终于,轮到全班比赛了,各组推选出的选手来到实物投影仪前,将参赛的蜗牛放入早就画好的圆圈的白纸中心,同学们看着大屏幕上的四只蜗牛慢慢地向四周爬动,齐声喊着加油,最后于天同学组的蜗牛获得冠军。
紧接着,进行“小小观察家”答辩会,大家分成四个大组,分三轮进行。
第一轮:观察发现汇报。先有各组推选出的代表进行汇报,然后其他成员补充。结果,子腾组汇报的“我们可以利用玻璃杯来听蜗牛吃东西时的声音”引起了同学们的极大兴趣,他们一致同意子腾组获胜。
第二轮:质疑答辩。由一组提出问题,其他组进行解答。哪组提出问题或解答的问题被同学们认为有有价值,哪组就获胜。结果子奇组提出的“蜗牛壳上一圈代表的是什么意思”,同学们一致认为有研究价值,第二轮子奇组获胜。
第三轮:抢答。由老师出题,各组成员抢答,目的是让学生注意他们原来没有注意到的问题,起查缺补漏的作用,同时进行适时指导,以激发他们更进一步的研究。通过三轮辩论,同学们认为自己对蜗牛的研究还比较浅,愿意继续课下研究,最后通过观察日记或小论文的形式来比一比,看谁获得“蜗牛研究小专家”称号。
反思一:“以学定教”,发扬课堂民主是上好科学课的前提。以学定教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兴趣、状态、发展规律等调节教学顺序,并作出教的内容方法的选择。以学定教强调要给学生创造一个他们相对自由的学习情境,而不是先行作出“想要他们做什么的规范”。在以学定教的空间内,学生可以依照教师提供的框架,调节自己的学习进度、内容,可以选择自己熟悉的问题、热点来学习,可以进行适当的活动。教师则应注意学生学习的共同点,抓住他们学习中的闪光点,突出学习的重点,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反思二:科学探究的基本点在于始终保持学生的兴趣。多年的科学课教学实践使我深信:兴趣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点。但是,当学生兴趣来临,教师能做到让学生的兴趣保持下去,并取得学习实效,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本课中,我就尽了最大的努力让学生们保持了这种兴趣。首先是抓住他们喜欢饲养小动物的特点,安排他们提前在家饲养小蜗牛,并认真进行观察研究和做好记录。等到真正上这课时,我又根据学生的兴趣愿望和已有知识经验,适时调整了教学思路,取消观察蜗牛的时间,先进行蜗牛比赛。由于我是按学生的意愿进行调整的,所以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反思三:“相机诱导、适时点拨”是学生能够深入探究的催化剂。有人说,学生的好奇心源于教师的精心策划。学生有了探究兴趣,但他们的探究活动究竟能持续多长时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诱导和点拨。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蔡澄清认为:“相机诱导,适时点拨。这是实施点拨教学一重要要求,也是点拨教学的精髓。”这八个字包括了三个层次的含义:一是“相”和“时”,二是“相”和“适”,三是“诱导”和“点拨”。
在本课教学中,我让学生进行蜗牛比赛,保持了学生对蜗牛的兴趣,然后利用疏导的方法,成功地开了一个答辩会。让他们在答辩会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蜗牛的认识,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更引发了他们进一步深入探究的热情。我又适时进行了课后拓展,安排他们课下写观察日记或小论文,两周后举行全班展示和比赛,看谁获得“蜗牛研究小专家”称号。
两周后,展示、比赛活动如期进行。纵观学生的作品,他们的选题角度之新颖、探究活动之深入、日记内容之丰富,令老师惊叹不已!我们教师是否善于保持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是否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开发,是学生形成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探究能力至关重要的条件。
上《蜗牛》一课了,同学们兴奋地带来了自己养的蜗牛。看来他们早已把课本看得滚瓜烂熟,没等我宣布上课,就忙活开了,有的在进行蜗牛赛跑,加油声一声比一声紧张;有的在比谁的蜗牛大,挣得不可开交;有的悄悄地趴在桌子上,盯着蜗牛出神;几个同学为蜗牛有没有壳热烈地争论。
面对如此火爆的场面,我该如何组织教学呢?看情形,按原来设计的教学思路进行是不可能了,硬性阻止会打消一部分学生的积极性。以学定教是新课程所提倡的理念,我还是先和他们商量一下上课的顺序吧。经过商量,同学们一致决定先进行蜗牛比赛,再开一个“小小观察家”答辩会。
我们先确定比赛程序和规则,先进行小组比赛(四人一小组,每人一只蜗牛参加,无论胜负只能参加一次,比赛时间不能超过三分钟),然后是大组比赛(全班学生分为四个大组),最后每个大组推选一名优胜者参加全班比赛。小组比赛开始了,同学们悄悄而紧张地进行着,看着他们专著的眼神,我想这一次课堂调整是正确的。终于,轮到全班比赛了,各组推选出的选手来到实物投影仪前,将参赛的蜗牛放入早就画好的圆圈的白纸中心,同学们看着大屏幕上的四只蜗牛慢慢地向四周爬动,齐声喊着加油,最后于天同学组的蜗牛获得冠军。
紧接着,进行“小小观察家”答辩会,大家分成四个大组,分三轮进行。
第一轮:观察发现汇报。先有各组推选出的代表进行汇报,然后其他成员补充。结果,子腾组汇报的“我们可以利用玻璃杯来听蜗牛吃东西时的声音”引起了同学们的极大兴趣,他们一致同意子腾组获胜。
第二轮:质疑答辩。由一组提出问题,其他组进行解答。哪组提出问题或解答的问题被同学们认为有有价值,哪组就获胜。结果子奇组提出的“蜗牛壳上一圈代表的是什么意思”,同学们一致认为有研究价值,第二轮子奇组获胜。
第三轮:抢答。由老师出题,各组成员抢答,目的是让学生注意他们原来没有注意到的问题,起查缺补漏的作用,同时进行适时指导,以激发他们更进一步的研究。通过三轮辩论,同学们认为自己对蜗牛的研究还比较浅,愿意继续课下研究,最后通过观察日记或小论文的形式来比一比,看谁获得“蜗牛研究小专家”称号。
反思一:“以学定教”,发扬课堂民主是上好科学课的前提。以学定教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兴趣、状态、发展规律等调节教学顺序,并作出教的内容方法的选择。以学定教强调要给学生创造一个他们相对自由的学习情境,而不是先行作出“想要他们做什么的规范”。在以学定教的空间内,学生可以依照教师提供的框架,调节自己的学习进度、内容,可以选择自己熟悉的问题、热点来学习,可以进行适当的活动。教师则应注意学生学习的共同点,抓住他们学习中的闪光点,突出学习的重点,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反思二:科学探究的基本点在于始终保持学生的兴趣。多年的科学课教学实践使我深信:兴趣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点。但是,当学生兴趣来临,教师能做到让学生的兴趣保持下去,并取得学习实效,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本课中,我就尽了最大的努力让学生们保持了这种兴趣。首先是抓住他们喜欢饲养小动物的特点,安排他们提前在家饲养小蜗牛,并认真进行观察研究和做好记录。等到真正上这课时,我又根据学生的兴趣愿望和已有知识经验,适时调整了教学思路,取消观察蜗牛的时间,先进行蜗牛比赛。由于我是按学生的意愿进行调整的,所以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反思三:“相机诱导、适时点拨”是学生能够深入探究的催化剂。有人说,学生的好奇心源于教师的精心策划。学生有了探究兴趣,但他们的探究活动究竟能持续多长时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诱导和点拨。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蔡澄清认为:“相机诱导,适时点拨。这是实施点拨教学一重要要求,也是点拨教学的精髓。”这八个字包括了三个层次的含义:一是“相”和“时”,二是“相”和“适”,三是“诱导”和“点拨”。
在本课教学中,我让学生进行蜗牛比赛,保持了学生对蜗牛的兴趣,然后利用疏导的方法,成功地开了一个答辩会。让他们在答辩会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蜗牛的认识,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更引发了他们进一步深入探究的热情。我又适时进行了课后拓展,安排他们课下写观察日记或小论文,两周后举行全班展示和比赛,看谁获得“蜗牛研究小专家”称号。
两周后,展示、比赛活动如期进行。纵观学生的作品,他们的选题角度之新颖、探究活动之深入、日记内容之丰富,令老师惊叹不已!我们教师是否善于保持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是否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开发,是学生形成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探究能力至关重要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