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教育中的情境体验导学

来源 :广西教育·D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kkpum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将六年级上册作为法治教育专册,以宪法为主线,通过全面介绍宪法主要内容,开展公民意识教育与国家意识教育,引领学生崇尚法治精神,增强法治意识,初步树立法治观念,养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作为兼课教师,由于自身并未接受过系统的法律知识教育,面对这一专册的法治教育内容,难免有战战兢兢之感。与此同时,学生的社会生活经验相对匮乏,对抽象、严谨的法律概念和法律条文理解起来稍显困难。仔细研读专册教材后笔者发现,该册教材按照“单元主题→板块主题→活动主题”的方式依次呈现教学内容,每个活动主题下的教学内容以图画、照片、文字等方式立体呈现,不仅可以降低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难度,而且可以弥补学生相关社会经验的不足,对我们教、学双方都不失为一个很好的课程资源。虽然如此,教师却不能照本宣科。在课题组所创设的情境体验导学策略指引下,笔者以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在体验、辨析、访谈和调查研究的过程中,一步步感悟生活情境中的情、理、法,初步树立法治观念,培养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下面笔者以该专册第一单元“我们的守护者”第1课《感受生活中的法律》为例,谈谈情境体验导学六步法在法治专册教学中的应用。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法律意识,但意识中的法律只是用于惩治罪犯的,与自己没什么关系。也就是说,学生还没有真正意识到:法律就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身边,并将伴随我们每一个人的一生。于是,笔者在课前制作了一个微课,以“法律老人”自述的方式,介绍了法律的基本概念,列举了一些“生活中的法律”,用于开课之初“激趣导入、揭示课题”,拉近学生与“生活中的法律”之间的距离。
  师: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位嘉宾,他是谁呢?我们来听听他的自述。(播放微课《法律老人的自我介绍》,生聚精会神地观看)
  师:视频中的“我”究竟是谁呢?
  生:法律老人。
  师:法律老人说了些什么?
  生:告诉我们“什么是法律”。
  生:还告诉我们,法律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是保护我们合法权益的卫士。
  生: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法律的“身影”。
  在这个教学环节,学生通过具象感知,初步感受到“生活中的法律”就在自己的身边。
  二、回望生活,体会现象
  以图为主、图文结合,是法治专册教材的主要编写特点,而德育目标与内容就蕴含在那一幅幅形象生动的图画中。图文结合的方式,不仅给读者创设了特定的生活情境,还赋予了学生一些具体的学习任务。在本教学环节,笔者以任务式情境体验的方式,把学生自身的生活结合进教材的内容主题当中。
  师:在生活中,你遇到过这样的“法律老人”吗?他是怎样帮助你的?
  生1:我们在学校学习,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保障我们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权利。
  生2:《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能保护我们健康成长。
  生3:当我购买东西的时候,我拥有作为消费者的权益。如果我的权益受到了不法商人的侵害,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为我维权。
  ……
  以上“回望生活”的任务式情境创设,引发了学生对自身生活的联想,有的联想在课本插图中有体现,有的联想在课本插图中没有呈现,可见学生实际已经在真实地“回望”自己的生活了。让“法律老人”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学生慢慢地对法律产生了一点点“亲近感”。
  三、情境体验,感悟法理
  法律既保护人们的合法权利,又规定了人们的义务。课前,笔者请班里的学生协助拍摄了一个短视频《小美同学的一天》,用以补充、拓展教材的内容。课堂上,笔者通过播放该视频,让身边的“小美同学”启发每一个学生主动联系自身生活,以“小美同学”在一天里所做的事情为例,采用案例分析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我们既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也必须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这个严肃的话题,初步感悟情、理、法之间的关系。
  师:(播放视频)《小美同学的一天》,向大家展示了小美同学一天的生活。我们一起去看看,在这一天里,都有哪些法律在保护她?她享受了哪些法定的权利?又在履行哪些法定的义务?
  生1:小美過马路应该遵守交通法规(道德认知),《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安全法》在保护着她(法定权益)。
  生2:小美到学校学习知识,是她应该享有的受教育权利。
  生3:看到小美交给妈妈的那张满分试卷,我知道,取得优异成绩不仅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老师和家长负责,更是我们小学生应该履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所规定的义务。
  生4:从小美同学身上,我发现,遵守法律法规、增强法律意识,都是我们小学生应该履行的义务。
  ……
  学生看完短片后争相发言。短片中所讲述的“小美同学的一天”中所发生的事情,都与学生生活近似,如同学生自身生活的再现。而任务式情境体验导学策略的运用,无须教师过多描述,学生已然认识到法律原来真的与自己的生活密切相关,它既保护大家的权利,又规范大家的言行,体现了法律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特点。
  四、链接生活,判断两难
  心理学家盖耶指出:不考虑让学生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会使学生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试误,是体验式学习方式的一种。用试误式情境导学策略盘活教材,让学生在独立试误中获取知识、积累技能和经验,培养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在该教学环节,笔者采集了一些课外的漫画素材,以组图方式呈现,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展开课堂探究与辨析(如图1)。
  师:有人说,法律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但是有的方面纪律和道德也能发挥“规范”的作用,你觉得这三者之间是一样的吗?   生1:我认为,漫画1中的小伙子不给老人让座的行为虽然很不可取,但并没有触犯法律,所以不会受到法律的惩罚和制裁。但是,这种行为跟他的道德品行有关,因此他会受到社会的谴责。
  生2:漫画2中的无证驾驶司机,没有参加或没有通过相关技能考试,这样上路是很危险的行为。不仅他自己的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而且会危害他人的人身安全,一旦发生意外,后果不堪设想。我想他应该是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
  生3:我认同你(指生2)的看法。对人造成伤害,是要受到法律惩罚的。
  生4:漫画3中的无故迟到、旷课,违反了学校的校规,我认为,这也是违法了。
  生3:我不同意你(指生4)的观点。无故迟到和旷课,只是违反了学校的规定,只需接受学校的批评和教育,不是违法行为。
  师:法律具有强制性和严肃性。纪律、道德与法律都可以规范我们的行为。但是,与纪律、道德不同,法律由国家制定和正式颁布,具有强制力和权威性,所有社会成员都必须遵守法律,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依法履行自己的义务。(课件呈现表1)
  学生通过情境体验和课堂辨析,辅以教师的总结、引导,不仅加深了对社会生活、社会现象的认识,而且明白了法律、纪律和道德之间的区别,实现了从个人主观感知到法律认知的能力提升,顺利突破了学习难点。
  五、再创情景,延伸生活
  本环节是情境体验导学六步法最后两步“再创情境,落实行动”“总结升华,延伸生活”的融合。《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在关于学校教育教学方式中提出,“要综合采用故事教学、情景模拟(如法庭模拟)、角色扮演、案例研讨、法治辩论、价值辨析等多种教学方法,必要时可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将真实法治案例引入课堂教学,注重学生法治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本课中,笔者用漫画形式再创情境(如图2),让学生认真观察漫画,了解其中所呈现的具体案例;然后选出五名擅长表演的学生,让他们以抽签方式决定自己要表演张明、张明的同学、书店管理员、张明的老师和路人甲等五个角色中的一个角色,五人用角色扮演方式演绎整个案件发生的过程。其他学生则通过观摩五名同学对该案件的演绎,发表自己的看法。
  全体学生在以上活动中都跃跃欲试、兴致勃勃。台上的学生全情投入,绘声绘色地表演;台下的学生认真观看,并能随着案件的推进主动思考并做出道德判断。模拟式情境体验,让学生们获得了深刻的体验,明白了日常生活中遇到类似事件应当采取怎样合理又合法的办法做出正确的处理;之后教师进行“总结升华”,并引导学生向生活延伸,围绕“今后再遇到相关生活困难时,可以去寻求哪些人、哪些部门的法律援助”的话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新课程、新理念、新教材,都迫切需要教师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结合本课教学,笔者灵活运用情境体验导学六步法,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结合教学需要创设有利于活动推进和教学目标达成的教學情境,引导学生在激趣、动情、助学的过程中,强化情感体验,增强持续探究的学习动机,不仅感受到了“生活中的法律”,而且对生活中的法律问题有了更深刻的体验,初步树立起法治的观念,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得到了初步的培养。
  (责编 白聪敏)
其他文献
这里有壮族山歌、苗族蜡染、彝族歌舞,还有多民族的乐器、刺绣、剪纸……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这里得到传承和发扬,谱写成一曲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动人乐章。  这里就是百色市隆林各族自治县新州第三小学(以下简称新州三小)。近年来,该校以“抓民族文化,办特色学校,促团结进步”为办学思路,着力打造“非遗文化与学科融合传承”特色课程,把民族文化融入学校办学多个方面,取得了突出的办学成绩。  “我们为不同民族的师生学习
期刊
在颇具现代气息的南宁市五象新区,坐落着这样一所小学:它拥有崭新的教学楼、文体综合楼,配齐了各种现代化的教学设施设备,美术室、书法室、图书阅览室等功能室一应俱全,是一所高标准、高配置和高起点的新学校。  该校就是南宁市体强路小学(以下简称体强路小学)。建校伊始,该校便确立了“上善若水,强体润心”的办学理念,近年来始终朝着文化兴校、内涵发展的目标迈进,积极开展特色活动、研发特色课程、建设特色文化,努力
期刊
在玉林市博白县博白镇第三小学(以下简称博白三小)教学楼一楼,有一个颇受师生欢迎的地方——红色驿站。“我特别喜欢在课间约上几个同事,到‘红色驿站’看看书、谈谈心,聊聊上课的心得体会。虽然每次只有短短几分钟,却让我感到神清气爽,上课都精神百倍了。”该校教师黄丽英笑言。  建设“红色驿站”是博白三小加强党建工作的一项有效举措。从2016年至今,该校不断探索学校党建新机制,形成了“践行‘456’党建工作模
期刊
小学道德与法治,原课程名称品德与生活(小学低年级)、品德与社会(小学中高年级),2016年起更名为道德与法治,并在起始年级使用各个版本的道德与法治教材,2019年秋季学期起全国统一使用道德与法治部编版教材,即现行统编教材。统编教材吸收了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改革十多年来的成果和小学法治教育的经验,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为中心,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课程的始
期刊
走向深度意义对话的品德课故事教学  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后王雅丽在《上海教育科研》2021年第2期上撰文认为,故事是品德课程中的一类典型元素,师生围绕故事展开阅读、思考、体悟、创写等教学活动,可以培育学生的道德品性。品德课中的故事教学,要从浅层经验分享转向深度意义对话:首先,教师选择的故事要能够反映生存问题,包含真实道德冲突或道德困境;其次,故事教学不是单方面的讲述和聆听,而应超越故事内容,从故事走向
期刊
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当前,如何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实现党建对教育教学的有效引领,破解党建与教育“两张皮”现象,是我们面临的现实问题。  “十三五”以来,我区教育系统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把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贯穿教育工作的各方面、各环节,着力推进全区高校和中小学校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深入开展党建特色品牌创
期刊
“先辈们的故事可歌可泣,革命的路程艰难曲折。面对敌人的枷锁和战场上的炮火,先辈们不惧牺牲,一往无前!他们的革命精神、奉献精神,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路,让我更加坚定了当一名好教师的理想信念!”这是玉林市博白县博白镇第六初级中学(以下简称博白六中)教师冯琦在学校微朗诵党建活动上的一段深情“告白”。  2019年建校以来,博白六中高度重视学校党建工作,坚持走以党建促发展之路,不断创新党建工作的方式
期刊
发展乡村教育,帮助乡村孩子成才,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发展乡村教育的关键在教师。乡村教师是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乡村教育的基础支撑,是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乡村教育工作,在稳定扩大乡村教师队伍规模、提高乡村教师队伍待遇水平、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培养培训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力举措,使乡村教师队伍的整体面貌有
期刊
黄家良是钦州市委党校校务委员、副教授,今年4月起,他被选派到广西英华国际职业学院担任党委书记,有力地充实了这所民办学校的党建力量,使该校党建工作很快走上了规范化的轨道。  近年来,钦州市建立健全民办学校党建工作运行机制,通过机制建设、政策配套、载体创新、作用发挥和示范引领等有效方式,把党对民办学校的全面领导贯穿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促进党建与教育教学同频共振、共融互生,用党建为民办学校的发展鼓
期刊
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注重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精心设计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对相关内容主题的认识、理解和体验。但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无论教材如何精心设计活动,仍无法完全关照所有地区、学校、班级和学生的现实生活,而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的知行合一,关键在于所设计的活动内容要能够满足学生道德发展的需求,能够解决他们在生活实践中所遭遇的真实道德冲突。因此,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