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麦尔维尔在《白鲸》这部小说中宣扬着他坚持的加尔文主义宗教观念,其中包括“神是至高无上的”、“天佑”以及“上帝拥有一切的决定权”等宗教观念,同时也反射出他当时的社会现实产生的宗教性思考,也就是对基督教产生的质疑性思考。《白鲸》这部小说在麦尔维尔的宗教困惑与质疑中蕴含更加深邃,成为一部具有深刻哲理的宗教小说。
【关键词】:《白鲸》;宗教;加尔文主义;透视
赫曼·麦尔维尔出生于19世纪初,是美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小说家,其中《白鲸》就是其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更是世界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麦尔维尔本人的加尔文主义宗教信仰根深蒂固,他在书中尽情的抒发着他对神的敬慕,在小说中,亚哈船长在与白鲸做斗争的描述被称为如撒旦与上帝之间的决斗一般,亚哈船长在麦尔维尔笔下也不再是船长的身份,更像是人类的拯救者,一个为了挽回人类尊严的救赎者。因此亚哈船长所有的报复、仇恨以及死亡都具有了普世的意义。
一、加尔文主义宗教下的自我观
《白鲸》的故事讲述的是一个以捕鲸为生的船长亚哈,在捕杀一条抹香鲸时被咬断了一条腿,从而踏上了复仇的旅途。他胁迫所有船员全力追捕那只白鲸,不顾他们的生命安全,也不考虑任何出现的种种凶兆与不详的语言,最终亚哈终于重创了白鲸,但是却导致绝大多数的船员无辜丧命,亚哈也付出了相应的代价,被捕鲸绳绞死。只有一个幸存者——以实玛利来叙述这个惊心动魄的悲剧故事。在加尔文主义宗教观念的引导下,亚哈船长将所遭遇的厄运归结于上帝或神秘力量的报复,他安装了假肢,绞尽脑汁操控所有船员为他个人的复仇而付诸行动。他无视一切有益的劝说,目空一切,为了重获尊严,带着飞蛾扑火般的决心与毅力,化身为动物的神灵,最终在失去基本的人性与理智后,掉入永不覆灭的万丈深渊。梅普尔神甫对自我的定义为谦卑与服从,而亚哈却把自我阐述为傲慢与自大[1]。我们知道梅普尔神甫的布道中写道,约拿在白鲸的肚子里呆了三天,获得了新生。由此可见,麦尔维尔想传达的一个观点就是,要想在宗教与精神上获得新生,就必须丢掉个人欲望,接受神的指引,方能获得重生。
二、自然的神性
在小说中所描绘的场景大多都是在大海上,大海作为大自然最典型的代表之一,它十分宏大、广袤并且与人类相远离。以实玛利——最终的幸存者,他向海洋走去,其实就是向着大自然走去。在麦尔维尔笔下的《白鲸》的自然世界都是具有神性。书中的“水是与沉思相结合的”,显然麦尔维尔认为水激发了人们的想象与思索,是指引人们通往神袛、远离尘嚣的通道。其次“海洋是通往世界最中心的河流,大西洋和印度洋是其两条胳膊”,小说中的海洋显然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神,是造物主上帝的化身。最后白鲸莫比迪克也是具有神性的。迦百列疯癫的向亚哈警告道白鲸是天神,千万不能打它,谁敢杀害他的天神,将立遭大难。在迦百列眼中白鲸就是神的化身,是不朽的,更是无处不在的。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基督教义中就认为上帝是无所不能而又无处不在的。大自然就是代表着上帝神迹的载体。如果大自然具有神力,那么一定是上帝的安排[2]。这样的宗教观念在小说中也有所体现,梅普尔神甫曾说:“上帝安排了一条大鱼一口吞了约拿。”
三、理性与蒙昧
麦尔维尔本身承认人具有自由的意志的观点,即人有行善与作恶的自由权利,但是他也不会放弃加尔文主义宗教中所宣扬的智慧,他用亚哈的故事预示了19世纪众多美国人的命运[3]。当时的美国人已经纷纷获得了广袤的土地,大片森林被毁,开始建起高楼、铁路等等,他们就如亚哈一般具有充足的驱动力,但也像亚哈一般无缘欢乐。除了实现自己的欲望,他们对大自然,对神的力量置若罔闻,对同情与恐惧都毫不动摇。他们用自己坚强的意志与决心来追求着自己的欲望,最终也会像亚哈一样走向毁灭。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作者在书中也反射出了他对大自然的思考,小说中所描写的大自然的神性以及人类对大自然的反作用,也能使我们从文化意识水平上对大自然保有敬畏之心[4]。
结束语:
虽然在《白鲸》问世时,美国工业文明正处于上升期,生态问题还不是处于最严重的的程度,因此当时的美国人都想着征服广阔无垠的海洋,但是清醒的麦尔维尔却已经感受到这种行为的局限性,开始思考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神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正在被现代社会模式给分割,最终的结果就是人类目送整个世界走向毁灭之际。
参考文献:
[1]薛小惠. 《白鲸》中的加尔文主义宗教观透视[J]. 外语教学,2014,35(03):80-83.
[2]赵常虹. 以生态批评视野谈《白鲸》中人与自然的关系[J]. 现代交际,2016,(01):153-156.
[3]刘永清. 《白鲸》的“白鲸”宗教思考——基于麦尔维尔生活经历、社會与宗教历史和圣经故事的分析[J].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2,12(03):25-27.
[4]刘永清. 行走在沼泽地上的麦尔维尔——透析《白鲸》中的宗教困惑[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5(11):194-195.
【关键词】:《白鲸》;宗教;加尔文主义;透视
赫曼·麦尔维尔出生于19世纪初,是美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小说家,其中《白鲸》就是其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更是世界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麦尔维尔本人的加尔文主义宗教信仰根深蒂固,他在书中尽情的抒发着他对神的敬慕,在小说中,亚哈船长在与白鲸做斗争的描述被称为如撒旦与上帝之间的决斗一般,亚哈船长在麦尔维尔笔下也不再是船长的身份,更像是人类的拯救者,一个为了挽回人类尊严的救赎者。因此亚哈船长所有的报复、仇恨以及死亡都具有了普世的意义。
一、加尔文主义宗教下的自我观
《白鲸》的故事讲述的是一个以捕鲸为生的船长亚哈,在捕杀一条抹香鲸时被咬断了一条腿,从而踏上了复仇的旅途。他胁迫所有船员全力追捕那只白鲸,不顾他们的生命安全,也不考虑任何出现的种种凶兆与不详的语言,最终亚哈终于重创了白鲸,但是却导致绝大多数的船员无辜丧命,亚哈也付出了相应的代价,被捕鲸绳绞死。只有一个幸存者——以实玛利来叙述这个惊心动魄的悲剧故事。在加尔文主义宗教观念的引导下,亚哈船长将所遭遇的厄运归结于上帝或神秘力量的报复,他安装了假肢,绞尽脑汁操控所有船员为他个人的复仇而付诸行动。他无视一切有益的劝说,目空一切,为了重获尊严,带着飞蛾扑火般的决心与毅力,化身为动物的神灵,最终在失去基本的人性与理智后,掉入永不覆灭的万丈深渊。梅普尔神甫对自我的定义为谦卑与服从,而亚哈却把自我阐述为傲慢与自大[1]。我们知道梅普尔神甫的布道中写道,约拿在白鲸的肚子里呆了三天,获得了新生。由此可见,麦尔维尔想传达的一个观点就是,要想在宗教与精神上获得新生,就必须丢掉个人欲望,接受神的指引,方能获得重生。
二、自然的神性
在小说中所描绘的场景大多都是在大海上,大海作为大自然最典型的代表之一,它十分宏大、广袤并且与人类相远离。以实玛利——最终的幸存者,他向海洋走去,其实就是向着大自然走去。在麦尔维尔笔下的《白鲸》的自然世界都是具有神性。书中的“水是与沉思相结合的”,显然麦尔维尔认为水激发了人们的想象与思索,是指引人们通往神袛、远离尘嚣的通道。其次“海洋是通往世界最中心的河流,大西洋和印度洋是其两条胳膊”,小说中的海洋显然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神,是造物主上帝的化身。最后白鲸莫比迪克也是具有神性的。迦百列疯癫的向亚哈警告道白鲸是天神,千万不能打它,谁敢杀害他的天神,将立遭大难。在迦百列眼中白鲸就是神的化身,是不朽的,更是无处不在的。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基督教义中就认为上帝是无所不能而又无处不在的。大自然就是代表着上帝神迹的载体。如果大自然具有神力,那么一定是上帝的安排[2]。这样的宗教观念在小说中也有所体现,梅普尔神甫曾说:“上帝安排了一条大鱼一口吞了约拿。”
三、理性与蒙昧
麦尔维尔本身承认人具有自由的意志的观点,即人有行善与作恶的自由权利,但是他也不会放弃加尔文主义宗教中所宣扬的智慧,他用亚哈的故事预示了19世纪众多美国人的命运[3]。当时的美国人已经纷纷获得了广袤的土地,大片森林被毁,开始建起高楼、铁路等等,他们就如亚哈一般具有充足的驱动力,但也像亚哈一般无缘欢乐。除了实现自己的欲望,他们对大自然,对神的力量置若罔闻,对同情与恐惧都毫不动摇。他们用自己坚强的意志与决心来追求着自己的欲望,最终也会像亚哈一样走向毁灭。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作者在书中也反射出了他对大自然的思考,小说中所描写的大自然的神性以及人类对大自然的反作用,也能使我们从文化意识水平上对大自然保有敬畏之心[4]。
结束语:
虽然在《白鲸》问世时,美国工业文明正处于上升期,生态问题还不是处于最严重的的程度,因此当时的美国人都想着征服广阔无垠的海洋,但是清醒的麦尔维尔却已经感受到这种行为的局限性,开始思考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神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正在被现代社会模式给分割,最终的结果就是人类目送整个世界走向毁灭之际。
参考文献:
[1]薛小惠. 《白鲸》中的加尔文主义宗教观透视[J]. 外语教学,2014,35(03):80-83.
[2]赵常虹. 以生态批评视野谈《白鲸》中人与自然的关系[J]. 现代交际,2016,(01):153-156.
[3]刘永清. 《白鲸》的“白鲸”宗教思考——基于麦尔维尔生活经历、社會与宗教历史和圣经故事的分析[J].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2,12(03):25-27.
[4]刘永清. 行走在沼泽地上的麦尔维尔——透析《白鲸》中的宗教困惑[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5(11):194-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