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职教课程发展的自适系统构建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305800254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职教课程建设是适应教学需要及变化而不断完善发展的过程,课题构建适应课程变化发展的自适系统。自适系统由课程定位、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结果四个环节组成基本结构,引入优化循环工作思想,并基于CIPP评价模式建立评价体系,把与课程相关因素和课程建设各环节置于教育评价的监视之下,通过正、反向信息的收集处理,为课程建设决策提供依据,有利于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诊断、及时改进,构建具有自我调节功能的反馈控制系统并形成机制,从而使课程建设过程进入良性循环。
  关键词:课程建设;优化循环;教学评价;自适系统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9)07C/08C-0006-05
  一、构建职教课程发展自适系统的原因分析
  职教专业课程体系中各门课程的建设是专业教学的基本工作。课程是一门课或一个学习模块的规范,包括教学目标、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资源、教学实施、教学结果等要素,课程各要素又随着学生、教师、社会要求、学校、教管部门等因素变化而变化,如果把与课程相关的因素看成是动态的变量,课程目标、计划、实施可以看成是因变量,课程建设就是一个因变量不断适应变量变化的过程,因此课程应有自适调节能力,使课程不断完善发展。
  从我们的调查研究来看,课程缺乏自适调节机制,不能跟随变化发展,课程建设决策被动滞后,或者主观随意,是当前职教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之一,下面列举一些因为自适功能缺乏引起的课程建设问题。
  (1)课程目标定位问题。一些职教课程仅根据国家制定的职业培养目标以及有关的教育理论,按照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来开发课程。参与职教课程开发的主要是来自教育界的专家、学者、教师,来自企业界的人士则很少,由于职业所限,又缺少对课程社会背景的调查研究,不注重对社会需求的调查和预测,课程定位缺乏与职业实际需求和学生生涯发展的联系。
  (2)课程内容的选取、组织问题。一些职教课程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不分析专业课程体系中各课程间的内在联系,知识点、能力点内容或重复,或缺失,或分散,或杂乱无序,没有周密的整体设计,不能体现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各课程之间的相辅相成。学习内容或太难,或陈旧,或不精练,或实践性不强,不适合职业能力培养需要。
  (3)教学的设计问题。一些职教课程缺乏对学生学习基础情况的调查研究,缺乏对学生认知规律的研究,教学方法、手段不能适应学生个性差异特点,并满足其变化的学习要求。
  (4) 课程教学条件建设问题。课程设计与教学条件建设缺乏相互协调,课程教学设施、现场管理、保障制度、教员队伍建设不能适应课程教学需要。
  (5)课程实施方面的问题。课程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和交流少,“满堂灌”式教学,缺乏对学生学习反馈信息的收集处理,因此教师少了对教学规律观察思考,不能就学生特点、需要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表现出来的现象是:教师上课乏味,缺乏激情,学生学习缺乏兴趣和进取心。
  (6)课程质量监控与评价方面的问题。课程质量监控与评价中,评价目标不清晰,主体不明确,信息采集时效性不高,反馈滞后,教学评价缺乏系统设计和标准化制度,评价目的的价值取向单一,即“为奖惩而评价”,缺乏“发展性”评价思想,对可能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作出诊断并进行调整、改进。
  从以上列举的现象可见,课程建设时,决策缺少客观依据,决策不能够经过周密的思考,将不能真正服从教学规律,不能适应变化发展,不能满足教学需要。课题设想能构建一个适应课程变化发展的、具有自我调节功能的反馈控制系统,并形成机制,把与课程相关因素和课程教学活动各环节,置于在机制性教育评价的监视之下,通过正、反向信息的收集处理,为课程建设决策提供依据,有利于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诊断、及时改进,从而使课程建设过程进入良性循环。
  二、课程自适系统模型设计
  (一)课程自适系统的基本结构
  课程建设是一个涉及面很广的系统工程,要素包括课程性质、课程教学目标、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资源、教学实施等,课题把课程建设决策环节看成是因变量。课程建设的“因变量”应随学生、教师、社会要求、学校、教管部门等因素变化而变化,因此把这些与课程相关的因素看成是动态的变量。在自适系统中,因变量是被控制环节,为了模型的简洁和可操作性,把課程建设被控制环节总结成课程定位、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结果测量四个环节。课程自适系统的基本结构设计如下:
  课程定位→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结果
  课程定位包括课程性质、课程教学目标、教育理念确定等课程宏观决策方面内容;课程设计包括教学内容选择、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手段设计、教学师资准备、教学条件准备等;课程实施包括课堂教学过程、实践教学过程、课外辅导等;课程结果测量包括理论考核、实践考核、教学记录、教学调研等。
  (二)课程自适系统的变量信息及收集
  上面的自适系统设计中,把课程建设过程总结成课程定位、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结果测量四个环节,四个环节决策随学生、教师、社会要求、学校、教管部门等因素变化而变化。因此,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对变化信息的采集就显得很重要了。如图1,课程建设变量信息的采集包括正向评价信息和反向评价信息。
  如果课程定位、设计是信息源,那么实施教学的教师就是接收端。任课教师教学是信息源,信息接收端就是学生。这是课程信息传输的正向通道。对教师教学工作和学生学习监控和督促,对教学质量测量、分析和评定,是一种正向的教学评价,具有诊断作用,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可以了解教学各方面的情况,从而判断它的质量和水平、成效和缺陷。
  有正向也有反向,课程教学信息传输还有第二种,那就是以学生为信源,把学习需求和教学意见反馈给教师,教师把教学实施中问题思考、意见向课程开发人员反馈,其信息传输形式可以称其为“反馈传输过程”,或称为“教学反馈”。教师根据反馈信息调整教学的行为,课程建设部门据此修订课程目标、计划等。   对于上述两种方向的信息传输,人们往往只着眼于正向通道的传输。当然,正向通道的传输是十分重要的,也是主要的传输。但忽视甚至忘记反向通道的反馈传输,必将造成课程教学的信息闭塞、失灵、效率低下。课堂的“一言堂”就是这种单向的忽视教学反馈的低效传输模式。
  (三)课程自适系统优化循环工作原理
  课程自适系统对信息处理的目的是对各控制环节的工作改进。课程各环节的工作应先有一个设计,这个设计是在对该环节正、反向信息处理的基础上提出的,随着设计在教学实践中实施,再次评价执行结果,并收集与该环节相关的新变量信息,在对新信息处理的基础上提出新的设计,必定是对原先设计的优化,如此优化循环下去,将使该环节的工作不断改进、发展。以上优化循环思想就是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W. Edwards.Deming)提出的PDCA循环[1],按Plan(设计)、Do(执行)、Check(检查)和Action(处理) 这样的顺序进行工作优化管理。
  我们设计课程自适系统的工作原理就是PDCA优化循环。把课程每一工作环节做成PDCA循环,每循环一次,该环节工作有所前进和提高,每一次总结,都巩固了成绩,克服了缺点,有所创新,保证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每一工作环节的某一细节可以做成低一层级的优化小循环,比如课程设计环节的教学内容选择工作可以做成一个优化循环。整个课程建设工作可以做成高一层级的优化大循环,如图2是课程建设工作优化循环的PDCA图。大循环套中循环,中循环套小循环,环环转动,相互促进,把课程建设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推动课程变化发展。
  三、课程自适系统评价体系设计
  由上可见,课程建设工作是综合性、系统性的管理工作,管理对象多,工作千头万绪,评价信息杂乱无序,为简化工作并提高工作的有效性,有必要建立适用于课程建设的工作机制,并且逐步标准化,增强课程自适系统可操作性。课程自适系统尝试基于CIPP评价模式来构建的课程评价体系,使课程自适系统中信息收集、处理形成机制,逐步标准化。
  (一)建立基于CIPP模式的评价体系
  斯塔弗宾(L.D.Stufflebeam)提出的CIPP评价模式,亦称决策导向或改良导向评价模式,包括背景评价(Context Evaluation)、输入评价(Input Evaluation)、过程评价(Process Evaluation)、结果评价(Product Evaluation)四个评价环节。CIPP评价模式是一项用于工作改进的系统工具,为不同阶段工作设计有效的评价方法,为评价听取人提供有用信息,使得工作方案更具成效。背景评价就是在特定的环境下评定其需要、问题、资源和机会;输入评价是在背景评价的基础上对方案的可行性和效用性进行评价;过程评价是对方案实施过程中作连续不断地监督、检查和反馈;结果评价是对目标达到程度所做的评价。
  如图3,在课程自适系统中,我们在课程定位环节进行背景评价,在课程设计环节进行输入评价,在课程实施环节进行过程评价,在课程测试环节进行结果评价,构建基于CIPP模式的课程评价体系,让教学评价贯穿课程活动全过程,使课程决策更规范、合理。
  (二)课程定位的背景评价设计
  课程定位有必要对其开发背景的整体状况做出评价。如图4,课程定位的评价背景应包括社会、学生、学校、教育管理部门等方面。课程目标定位的背景评价就是评定课程服务目标的清晰度,课程服务对象需要的适切性,课程开发的资源和机会,并评估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必须克服的障碍,以确定课程目标是否恰当,并以此作为选择和形成课程目标的基础。课程目标定位的背景评价主要项目如下。
  (1)提出目标的人是否对学生学习情况了解。制定目标时是否考虑学生的基础。目标是否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学生的家长是否认同目标。
  (2)评价课程目标是否与企业需求相协调,与用人标准相协调。课程目标定位是否适应经济发展和职业岗位的变化规律。
  (3)某一特定课程应是专业课程体系中一个部分,理应审查课程目标定位是否与其在专业课程体系的地位相适应。
  (4)评价课程目标是否适合职业教学规律。课程实施的教师对目标的看法是否一致。
  (5)评价有关职教的教育政策法规、培养模式、学校教学制度、专业设置等是否給课程目标的实现创造机会。
  (6)职教学校的教学基础设施、师资力量、文化传统、办学特色等教学资源是否给课程目标的实现创造条件。
  总的来说,职教课程定位应适应教育相关各方面的需求,并适应各相关因素持续的发展变化,课程目标定位要综合考虑背景各方面的特点、需求,协调融合、统筹兼顾,而不是偏执地迎合某一方的特点和需求。如,“职教课程目标定位应满足职业需要和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课程目标应从岗位扩展到职业或行业,并顾及职业生涯,课程应使学生具有应变、综合和创新的能力’[2],职教课程的目标应该是多元的,既有瞄准技术员,又有瞄准高级技工、高级技师,既有职业准备型,又有升学准备型”。这些课程目标选项是在对当前的社会企业要求、学生需求评估的基础上提出的,课程目标最终是否选择这个目标项目,还要对其他背景因素进行评价,论证其是否适当。
  (三)课程设计输入评价设计
  课程教学设计过程中的输入评价是在确立了课程目标的基础上,对达到课程目标所需的条件、资源、时机进行评价,选择或设想一些适用的课程教学设计,力求形成一个最佳课程计划。其实质是对教学的可行性和效用性进行判断。如图5,职教课程设计主要包括课程内容选取、课程内容组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条件建设等方面,职教课程教学设计过程中的输入评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内容的选取:评价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确定教学内容范围。根据职业需要,评价学习内容实用性、够用性。选择对职业能力养成有实效的学习内容。根据学生需求和接受能力特点,评价确定课程教学内容广度和深度,内容选择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   (2)教学内容的组织:在评估学习者知识基础、个性与差异的基础上,形成对学习内容的组织,如把课程内容组织划分为学习单元,或学习模块,或学习项目等。并进一步分解成学习课题,或学习任务。教学内容的组织是否有效,可从是否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是否适应变化的教学要求和对象。
  (3)教学方法、手段的设计:在确定學习内容前提下,根据学习要求、学生的特点设定学习目标,设计教学方法、手段的设计,五年职教课程一些可选择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启发教学、典型案例示范式教学法、自主探究教学等方法、校企结合实践教学等方法,多媒体、网络教学、仿真虚拟实践、生产现场学习等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设计是否合适,可从以下方面进行评价并不断改进。
  ①是否具有教学条件(教学设施、管理及保障制度、教员队伍等)。
  ②是否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③是否能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是否能提高学习效率、学习质量并降低成本。
  ④课程内容是否随着需求的变化而变更。课程组织结构是否便于进行分层教学、因材施教教学,以满足个体需求。
  (四)课程实施环节中与过程评价
  如图6,是课程实施环节中的过程评价,过程评价是对方案实施过程中作连续不断地监督、检查和反馈。其目的:①课程开发小组、教学管理人员、 课程教学教师执行提供反馈信息,以便了解课程实施的进度,是否依原计划实施并有效。②由于一个课程定位和设计不可能在事先设计时面面俱到、十分周全,因此,过程评价用于发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潜在问题,为修正课程的定位和设计提供指导。
  职教课程教学实施是否有效,可从课程教学是否适宜、有用、有趣等方面进行评价。①课程是否适宜学生,让学生“听得懂、学得会”。②课程是否有用,能与职业、生活实际联系起来。③课程是否有趣,能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实施过程中的教学评价要体现发展性。评价发出的信息可以使师生知道自己的教和学的情况。一方面,可以更好地让老师了解学生,把握学生学习的情况,从而对教学设计进行修改,调整教学的行为,不断完善;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不断改进自己的学习。在课程实施中实现“教学与评价一体化的原则”[3]。所以不能等到教学任务完成之后才给予考查,而是要在教学之前、教学之中,就密切地关注学生学习的潜在状况和进行状态,并及时对学生学习的动态过程进行判断,从而调整教学。
  (五)结果评价设计
  图7是课程教学结果评价,课程结果评价是对课程目标达成程度所做的评价,评价教育需要满足的程度等。结果评价本质上属于终结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应保证评价的真实、准确、全面、权威的要求。对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的评价既要注重对理论观点、原理的运用能力进行考评,又要强调对“动脑”思维、“动手”操作的能力进行评估。对课程进行考核,要具有合理性,课程教学考试如果没有通过,可到补习班去补习后再考一次。
  (六)评价体系的制度化建设与完善
  评价体系的制度化、标准化建设工作很重要,不同课程应根据各自特点建立并完善其评价体系,建立标准化评价体系并形成规范的工作机制,这样,课程建设人员的主要精力可以放在与标准不一致的异常信息处理上,自适系统就可以进行标准化工作管理模式:从标准化出发→发现异常→追查原因→改进工作→标准化循环,这样课程建设工作更加简便高效。
  四、总结
  职教课程建设是适应教学需要及变化而不断完善发展的过程。本文首先对构建职教课程发展自适系统的原因进行分析,然后提出课程自适系统的基本结构:课程定位→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结果,指出课程自适系统各环节间由正向控制信息和反馈信息相互连接,相互影响。课题设计的课程自适系统采用PDCA优化循环方法处理教学信息,课程各环节做成PDCA循环,每循环一次,该环节工作有所前进和提高,使课程建设过程进入良性循环。最后,尝试基于CIPP评价模式来构建的课程评价体系,使课程自适系统中信息收集、处理形成机制,逐步标准化,力求使课程建设工作更加简便高效,增强课程自适系统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美]W·爱德华兹·戴明. 戴明论质量管理[M].钟汉清,戴久永,译. 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
   [2]吕鑫祥.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再认识[J].职教论坛,2008(4).
   [3]张德伟.日本中小学教学与评价一体化原则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5(2).
  责任编辑:王新国
其他文献
高等学校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摇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和光荣传统。“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正确理解和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为提高教学基地的临床教师带教能力和进一步规范实践教学基地管理,我校组织了对临床骨干教师的培训并总结了相关培训经验,为下一步我省其他院校的教学基地建设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目的比较研究进口及国产不同剂量曲安奈德(TA)玻璃体内注射对家兔视网膜组织形态学的影响.方法家兔24只,分为6组:A组;B组;C组;D组;E组和F组.除A组外所有动物行右眼玻璃体切除术后注射曲
目的探讨后路经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21例多节段胸腰椎骨折,根据唐三元分类法ⅠA型骨折19例,ⅡA型骨折2例.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A级7例,B级4
传统的GPS载体姿态测量算法是利用全部可见卫星的测量信息进行姿态计算的,针对这一情况提出将选星算法应用于姿态测量过程的改进算法。首先依据参数的约束条件,确定选星数目为5,在解算方程组中,存在GDOP值随方向余弦矩阵的行列式绝对值的增大而总体趋势减小的关系,记录下能使方向余弦矩阵行列式绝对值最大的5组卫星组的行列式绝对值及其卫星标号,分别计算这5组卫星组的GDOP的值,GDOP值最小的即为选星结果。
高等学校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各类高级人才的摇篮,高校只有在重视人才的前提条件下,大力引进人才,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和壮大。本文以高校引人、用人、留
美的能力是人们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以及表现美等能力的综合。在新时期,提高人们美的能力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思想政治工作要提高人们美的能力,就是要提高人们
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从设立到现在已历经半个多世纪,辅导员的职业角色从创设之初的“政治领路人”发展为中央16号文件明确提出的“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科学认识
本文针对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现状,提出了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总体思路和如何具体构建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长效机制具体办法。
在NETLOGO平台下构建了用户在不同条件下对电能、太阳能、天然气3种能源选择的多智能体仿真模型。模型中,每一种能源是否能被用户选择将取决于该种能源跟其它几种能源使用性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