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4月19日在成都召开的第五届中国国际软件合作洽谈会(简称软洽会)虽已落下帷幕,但如果沿市区走上一遭,依然可以感受到扑面而来的“软件风”:从双流机场到成都高新区的主干道,“庆祝第五届中国国际软件合作洽谈会召开”、“倾力打造软件名城”的标语牌依然气势夺人,不难想见软洽会召开时的热闹景象。
作为西南地区最大的中心城市和著名的旅游城市,成都每年举办的会议难计其数,其中不乏有影响的全国乃至国际性会议,但没有一个能比得上软洽会的影响力。因为这个会寄托着这座城市的梦想——振兴软件产业,打造软件名城。
在软件进入大生产时代,特别是国际软件产业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迁移的大背景下,“软件名城”成了国内众多城市竞相追逐的理想,明确宣示以此为发展目标的城市不下几十座。不过一段时间下来,人们发现事情远没有想像的那么简单,“软件名城”不只需要激情,还需要条件和办法,包括人居环境、基础设施、教育水平、人才储备、有无龙头企业,以及政府的举措、决心和服务意识。因此,“软件名城”虽然令人向往,但很多城市距离这个目标尚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除去北京、上海这两个早已是IT产业的中心和龙头的城市外,“软件名城”只是在南京、大连、杭州、西安等几个二级城市孕育,成都也是其中之一。值得关注的是,成都起步虽晚,锋头却劲,极有可能后发先至。
跳起来摘桃子
领导科学中有一个“跳起来摘桃子”原则,说的是领导者确立激励目标,既不能触手可得,又不能高不可攀。触手可得会让员工失去动力;高不可攀则让员工失去信心。最好的激励应是尽力拼搏可以达到的目标,这样才能激励企业和员工不断上进。
客观上,成都高校和科研院所密集,人才储备充足,人居环境也不错,并且拥有老电子工业基地的底子,以及相对低廉的人力成本。但与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城市群相比,成都的弱势也显而易见:缺少软件龙头企业,产业集聚和国际化程度不足,总体而言还属于“追赶型城市”。软件名城的“桃子”不好摘,难度也较大,用成都市市长葛红林的话说就是:“成都在软件产业的发展上是不进则退。”
“跳起来摘桃子”,助跳者应该是政府,也只能是政府。成都市政府给自己的定位是打造环境,整合资源。葛红林市长指出:“政府要推动,在资源整合上,包括企业上市、风险投资等,政府要组织好。”
2004年4月1日,成都市政府正式颁布施行《成都市鼓励软件产业发展的政策意见》,出台了鼓励政策,明确了软件外包为发展重点;集中财力建成了150万平米的软件孵化园和天府软件园;出台了人才行动计划、创建全国知识产权示范城市计划,并建立了市长定期出席的软件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相关部门按各自职能,为产业提供高效率服务,拓宽融资渠道,为22家软件企业提供担保,落实5亿元贷款,高新区每年投入专项资金2.5亿元支持重大项目。
成都市市委书记李春城指示:要集中力量推进软件产业发展,把各类资源都统筹起来。要帮助企业造势做市场,向外展示成都完善的基础设施配套、良好的发展规划和人力资源优势,要让国内外产业界看好成都软件,说起中国软件就会想起成都。
来了不想走的城市
谋划软件名城,政府和企业各有角色定位。企业要谋划好自己的产品与经营,做大做强;政府则应把功夫下在环境营造上。“某种意义上,政府也有自己的产品——那就是环境”。成都市委市政府为自己精心打造的这个产品起了个诱人的名字:“一座来了不想走的城市”。
“前两年成都不打广告,现在我们开始在北京、上海机场打广告,就是‘一座来了不想走的城市’。我们要造势,要整体推动城市营销,在推进过程中把企业带出去。”葛红林市长在4月20日的成都软件产业发展战略高级顾问研讨会上说。
“‘一座来了不想走的城市’有两层含义,一是说成都人居环境好,二是说IT产业发展环境好。”成都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刘勇告诉本报记者。
成都山清水秀,气候温和,是国内获得联合国“人居奖”为数不多的城市之一。成都还是一个繁华之都,成都人对时尚的追逐毫不逊于北京、上海,是中国私家车最多的三大城市之一,拥有庞大的餐饮和游戏休闲消费市场,尤其是1080万人口构成的消费大市场更让很多省会城市难望其项背。
如果说人居环境的形成更多是地理位置和历史传承使然,那么IT产业发展环境则更多地融入了成都人的主观努力。
这些年,成都市在城市交通与通信等基础设施和城市信息化的建设方面进展迅猛;软件人才教育培养已形成体系;尊重知识产权,打击盗版,规范软件市场秩序也有了长足进步,软件企业的聚集效应开始显现。
最令刘勇津津乐道的是高新区的环境建设:作为高技术产业的物理载体,高新区已经形成了高科技产业集群区、高效率服务配套区和高品质人文居住区的三区合一。区内的宽带网络接入平台可对园区企业统一接入,共享网络服务,实现同网交换和网际交换,并在国际端口接入VIP服务,为软件外包业务创造便利。软环境的建设注重服务的高效率和扶持政策的配套,先后出台了人力资源、财政和投融资等多项扶持政策,“形成了一个特别有利于产业资源聚集和产业资本增值的环境”。在此基础上,政府通过“引大”和“聚大”(即通过政策优惠和良好的发展环境,引进一批国际大企业;利用政策和市场杠杆,让有共同目标和利益的中小企业聚合在一起),推动了产业的集约集群式发展。
“人居环境好——人来了不想走;产业环境好——企业来了不想离开。”刘勇说。
会长大的鞋子
成都谋划“软件名城”,软洽会不能不提。
这些年来,软洽会伴随着成都市谋划软件名城的战略一路行来——从2003年召开第一届,到今年的第五届;从只有海峡两岸的软件企业合作洽谈,到欧美、日韩和印度、新加坡的近百家软件企业与国内企业一对一的洽谈;从单纯的交流洽谈,到交流洽谈与数十个高水平高峰论坛并举;从成都地方机构主办,到国务院信息化办公室、中国贸促会和国家知识产权局共同主办,国家信息产业部支持,并有国内最大的IT传媒集团——计算机世界传媒集团参与合作,软洽会变成了一只会长大的鞋子,会议规模越来越大,影响力和权威性也越来越强,开始与北京的软博会、大连的软交会形成国内软件展会三足鼎立之势。
在国内会展竞争激烈的今天,软洽会的红火,说明顺应产业发展和市场走势的会展仍有旺盛的生命力。如同中国汽车消费时代的来临捧红了上海的国际汽车展,软件产业向西部转移的大趋势和成都软件产业的崛起,也赋予了软洽会强大的生命力。
连续举办了五年的软洽会,今年的规模创下了历史之最,共有200多名境外软件精英、300多名国内软件同行,以及数百家厂商和众多专家、政府高官参与会议。除了企业和产品展示外,会议还设有服务外包、知识产权与软件产业发展、创业投资、数字娱乐生活、泛珠三角城市信息化、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播火行动——全球背景下的呼叫中心产业及全国攻略,以及中欧信息社会暨软件人才等十多个高峰论坛。由计算机世界传媒集团与成都市贸促会联合打造的“软件两会”(中国软件企业家高峰会与中国软件应用及服务大会),搭起了一个高层次的产业与应用的沟通互动平台,提升了软洽会的整体形象及专业层次。期间穿插的寓教于乐的电子竞技大赛,凸现了会议的广泛参与性,拉近了软件产业与成都市民的距离,成都人已将这个展会视为软件产业的“嘉年华”。
链接:软件巨头看成都
英特尔副总裁王文汉: 成都完全可以把软件做好。因为计算机产业正面临从单核到多核的转型时代,新老参与者可以从同一起跑线上竞争,成都发展软件产业就大有机会。
华为技术公司副总裁苏立清:华为看好成都的软件产业,因为成都重视发展嵌入式软件。事实上,华为的通信设备有70%是靠嵌入式软件来承载IT与通信技术的融合的。
惠普全球软件服务中心副总裁黎德光: 成都软件发展需注意两点。首先,交通、生活、配套设施的远期规划,现在北京中关村所遇到的交通等配套设施的问题是前车之鉴。其次,做外包和做软件不尽相同,外包对从业人员的语言和专业都有比较高的要求。
东软集团董事长刘积仁:成都发展软件产业中很快会遇到一个问题,就是人才供给。建议硬件规划应该跟软件同步规划。如果人才供应不足,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企业就会流动。
用友总裁王文京: 建议成都除了大力发展软件外包,还应当鼓励产品性的软件公司来成都发展它的业务,这对当地软件产业的发展会产生很好的带动作用。
文思创新软件首席执行官陈淑宁:北京、上海的成本已经到了无可忍受的地步,很多企业开始考虑内地二线城市,会去西安和成都看看。我们一直致力于把业务挪出北京和上海。
印度威普罗公司副总裁Lexis Samuel: 建议成都软件公司从本地需求入手,积累人才库,在质量方面建设一些框架体系。这样当进入国际业务的时候,就有了一个较好的基础。
金蝶集团董事会主席徐少春:成都发展软件产业,第一要关注和重视风险投资,要采取有效措施让大家来成都投资;第二要重视发展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第三可以搞一些重大奖励制度,吸引更多的人到这里创业。
EMC全球副总裁兼中国研发中心总经理范承工: 成都在人才方面,吸引海归不如吸引川归。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其他城市,学有所成的川归很多,成都应该着力吸纳这些人才。
盛大网络公司总裁唐骏:成都目前面临的挑战是缺少软件龙头企业。希望成都能培养出几个具有规模的旗舰企业,这是形成产业链的关键。
太极计算机公司总裁刘淮松:北京的经验之一是通过成立联盟和发展中心等,组织各种活动加强信息沟通和横向合作。建议成都市政府也组织这方面的活动,帮助中小企业发展。
(摘自4月20日召开的成都软件产业发展战略高级顾问研讨会顾问发言)
作为西南地区最大的中心城市和著名的旅游城市,成都每年举办的会议难计其数,其中不乏有影响的全国乃至国际性会议,但没有一个能比得上软洽会的影响力。因为这个会寄托着这座城市的梦想——振兴软件产业,打造软件名城。
在软件进入大生产时代,特别是国际软件产业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迁移的大背景下,“软件名城”成了国内众多城市竞相追逐的理想,明确宣示以此为发展目标的城市不下几十座。不过一段时间下来,人们发现事情远没有想像的那么简单,“软件名城”不只需要激情,还需要条件和办法,包括人居环境、基础设施、教育水平、人才储备、有无龙头企业,以及政府的举措、决心和服务意识。因此,“软件名城”虽然令人向往,但很多城市距离这个目标尚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除去北京、上海这两个早已是IT产业的中心和龙头的城市外,“软件名城”只是在南京、大连、杭州、西安等几个二级城市孕育,成都也是其中之一。值得关注的是,成都起步虽晚,锋头却劲,极有可能后发先至。
跳起来摘桃子
领导科学中有一个“跳起来摘桃子”原则,说的是领导者确立激励目标,既不能触手可得,又不能高不可攀。触手可得会让员工失去动力;高不可攀则让员工失去信心。最好的激励应是尽力拼搏可以达到的目标,这样才能激励企业和员工不断上进。
客观上,成都高校和科研院所密集,人才储备充足,人居环境也不错,并且拥有老电子工业基地的底子,以及相对低廉的人力成本。但与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城市群相比,成都的弱势也显而易见:缺少软件龙头企业,产业集聚和国际化程度不足,总体而言还属于“追赶型城市”。软件名城的“桃子”不好摘,难度也较大,用成都市市长葛红林的话说就是:“成都在软件产业的发展上是不进则退。”
“跳起来摘桃子”,助跳者应该是政府,也只能是政府。成都市政府给自己的定位是打造环境,整合资源。葛红林市长指出:“政府要推动,在资源整合上,包括企业上市、风险投资等,政府要组织好。”
2004年4月1日,成都市政府正式颁布施行《成都市鼓励软件产业发展的政策意见》,出台了鼓励政策,明确了软件外包为发展重点;集中财力建成了150万平米的软件孵化园和天府软件园;出台了人才行动计划、创建全国知识产权示范城市计划,并建立了市长定期出席的软件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相关部门按各自职能,为产业提供高效率服务,拓宽融资渠道,为22家软件企业提供担保,落实5亿元贷款,高新区每年投入专项资金2.5亿元支持重大项目。
成都市市委书记李春城指示:要集中力量推进软件产业发展,把各类资源都统筹起来。要帮助企业造势做市场,向外展示成都完善的基础设施配套、良好的发展规划和人力资源优势,要让国内外产业界看好成都软件,说起中国软件就会想起成都。
来了不想走的城市
谋划软件名城,政府和企业各有角色定位。企业要谋划好自己的产品与经营,做大做强;政府则应把功夫下在环境营造上。“某种意义上,政府也有自己的产品——那就是环境”。成都市委市政府为自己精心打造的这个产品起了个诱人的名字:“一座来了不想走的城市”。
“前两年成都不打广告,现在我们开始在北京、上海机场打广告,就是‘一座来了不想走的城市’。我们要造势,要整体推动城市营销,在推进过程中把企业带出去。”葛红林市长在4月20日的成都软件产业发展战略高级顾问研讨会上说。
“‘一座来了不想走的城市’有两层含义,一是说成都人居环境好,二是说IT产业发展环境好。”成都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刘勇告诉本报记者。
成都山清水秀,气候温和,是国内获得联合国“人居奖”为数不多的城市之一。成都还是一个繁华之都,成都人对时尚的追逐毫不逊于北京、上海,是中国私家车最多的三大城市之一,拥有庞大的餐饮和游戏休闲消费市场,尤其是1080万人口构成的消费大市场更让很多省会城市难望其项背。
如果说人居环境的形成更多是地理位置和历史传承使然,那么IT产业发展环境则更多地融入了成都人的主观努力。
这些年,成都市在城市交通与通信等基础设施和城市信息化的建设方面进展迅猛;软件人才教育培养已形成体系;尊重知识产权,打击盗版,规范软件市场秩序也有了长足进步,软件企业的聚集效应开始显现。
最令刘勇津津乐道的是高新区的环境建设:作为高技术产业的物理载体,高新区已经形成了高科技产业集群区、高效率服务配套区和高品质人文居住区的三区合一。区内的宽带网络接入平台可对园区企业统一接入,共享网络服务,实现同网交换和网际交换,并在国际端口接入VIP服务,为软件外包业务创造便利。软环境的建设注重服务的高效率和扶持政策的配套,先后出台了人力资源、财政和投融资等多项扶持政策,“形成了一个特别有利于产业资源聚集和产业资本增值的环境”。在此基础上,政府通过“引大”和“聚大”(即通过政策优惠和良好的发展环境,引进一批国际大企业;利用政策和市场杠杆,让有共同目标和利益的中小企业聚合在一起),推动了产业的集约集群式发展。
“人居环境好——人来了不想走;产业环境好——企业来了不想离开。”刘勇说。
会长大的鞋子
成都谋划“软件名城”,软洽会不能不提。
这些年来,软洽会伴随着成都市谋划软件名城的战略一路行来——从2003年召开第一届,到今年的第五届;从只有海峡两岸的软件企业合作洽谈,到欧美、日韩和印度、新加坡的近百家软件企业与国内企业一对一的洽谈;从单纯的交流洽谈,到交流洽谈与数十个高水平高峰论坛并举;从成都地方机构主办,到国务院信息化办公室、中国贸促会和国家知识产权局共同主办,国家信息产业部支持,并有国内最大的IT传媒集团——计算机世界传媒集团参与合作,软洽会变成了一只会长大的鞋子,会议规模越来越大,影响力和权威性也越来越强,开始与北京的软博会、大连的软交会形成国内软件展会三足鼎立之势。
在国内会展竞争激烈的今天,软洽会的红火,说明顺应产业发展和市场走势的会展仍有旺盛的生命力。如同中国汽车消费时代的来临捧红了上海的国际汽车展,软件产业向西部转移的大趋势和成都软件产业的崛起,也赋予了软洽会强大的生命力。
连续举办了五年的软洽会,今年的规模创下了历史之最,共有200多名境外软件精英、300多名国内软件同行,以及数百家厂商和众多专家、政府高官参与会议。除了企业和产品展示外,会议还设有服务外包、知识产权与软件产业发展、创业投资、数字娱乐生活、泛珠三角城市信息化、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播火行动——全球背景下的呼叫中心产业及全国攻略,以及中欧信息社会暨软件人才等十多个高峰论坛。由计算机世界传媒集团与成都市贸促会联合打造的“软件两会”(中国软件企业家高峰会与中国软件应用及服务大会),搭起了一个高层次的产业与应用的沟通互动平台,提升了软洽会的整体形象及专业层次。期间穿插的寓教于乐的电子竞技大赛,凸现了会议的广泛参与性,拉近了软件产业与成都市民的距离,成都人已将这个展会视为软件产业的“嘉年华”。
链接:软件巨头看成都
英特尔副总裁王文汉: 成都完全可以把软件做好。因为计算机产业正面临从单核到多核的转型时代,新老参与者可以从同一起跑线上竞争,成都发展软件产业就大有机会。
华为技术公司副总裁苏立清:华为看好成都的软件产业,因为成都重视发展嵌入式软件。事实上,华为的通信设备有70%是靠嵌入式软件来承载IT与通信技术的融合的。
惠普全球软件服务中心副总裁黎德光: 成都软件发展需注意两点。首先,交通、生活、配套设施的远期规划,现在北京中关村所遇到的交通等配套设施的问题是前车之鉴。其次,做外包和做软件不尽相同,外包对从业人员的语言和专业都有比较高的要求。
东软集团董事长刘积仁:成都发展软件产业中很快会遇到一个问题,就是人才供给。建议硬件规划应该跟软件同步规划。如果人才供应不足,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企业就会流动。
用友总裁王文京: 建议成都除了大力发展软件外包,还应当鼓励产品性的软件公司来成都发展它的业务,这对当地软件产业的发展会产生很好的带动作用。
文思创新软件首席执行官陈淑宁:北京、上海的成本已经到了无可忍受的地步,很多企业开始考虑内地二线城市,会去西安和成都看看。我们一直致力于把业务挪出北京和上海。
印度威普罗公司副总裁Lexis Samuel: 建议成都软件公司从本地需求入手,积累人才库,在质量方面建设一些框架体系。这样当进入国际业务的时候,就有了一个较好的基础。
金蝶集团董事会主席徐少春:成都发展软件产业,第一要关注和重视风险投资,要采取有效措施让大家来成都投资;第二要重视发展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第三可以搞一些重大奖励制度,吸引更多的人到这里创业。
EMC全球副总裁兼中国研发中心总经理范承工: 成都在人才方面,吸引海归不如吸引川归。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其他城市,学有所成的川归很多,成都应该着力吸纳这些人才。
盛大网络公司总裁唐骏:成都目前面临的挑战是缺少软件龙头企业。希望成都能培养出几个具有规模的旗舰企业,这是形成产业链的关键。
太极计算机公司总裁刘淮松:北京的经验之一是通过成立联盟和发展中心等,组织各种活动加强信息沟通和横向合作。建议成都市政府也组织这方面的活动,帮助中小企业发展。
(摘自4月20日召开的成都软件产业发展战略高级顾问研讨会顾问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