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与新生——不同版本中《送别》的文化内涵变迁

来源 :戏剧之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rykapnr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歌曲《送别》是学堂乐歌早期代表性乐曲之一,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学堂乐歌《送别》在新式学堂中广为传唱,深受大众喜爱。从历时性的角度来看,《送别》作为学堂乐歌、影视配乐,改编为现代混声合唱作品,体现出不同的艺术功能,从这三个方面剖析歌曲《送别》在不同历史语境下的文化内涵变化,有利于探讨经典学堂乐歌作品自诞生以来所体现的传承性与创新性。
其他文献
<正>在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中等职业教育不断进行改革与深化,现阶段中职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教师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极其关键。本文主要基于目前中职学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情况,找出中职学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优化中职学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及途径,保证中职学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水平不断提高。在中职教育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意识到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性。中等职业学校
期刊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各行业领域的升级转型提供了全新的方向和先进技术,对于教育领域也是如此,“互联网+教育”成为了教育改革的新形势。在这样的背景下,中职思想政治教育也发生了新变化。为进一步推动中职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深化,促进中职学生健康发展,中职院校必须要加强对“互联网+”时代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并准确把握“互联网+教育”的特征和要求,合理运用互联网技术,创新思政教育内容和方式,拓宽
在高中教学改革的背景下,信息技术的普及率和应用得到了显著提升,微课便是基于这种条件下诞生的新型教学技术。在高中化学课堂中合理地运用微课,可以为教学增添生动性与多元性的色彩,对学生自身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教师应注重教学策略和方法的综合对比,对教学内容深入分析,充分发挥出微课的优势,了解学生的兴趣点,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确保学生能够在观看微课视频时,内化本课的知识点,顺利解决自身的疑难点。教师
<正>1 病例资料患者,女性,66岁,因“突发胸腹部撕裂样疼痛2 h”于2020年11月22日急诊入院,既往体健,肥胖,有高血压病史20余年,最高血压可达200/120 mmHg(1 mmHg≈0.133 kPa),不规律服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5 mg/片),1片/次,1次/天,血压控制不详,其父母均有高血压病史。查体:身高163 cm, 体质量80 kg, 右侧肱动脉血压196/114 mmHg
学堂乐歌的诞生标志着中国音乐开始走向世界,以拿来主义的姿态建立起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音乐。学堂乐歌不仅为中国思想解放民族独立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武器,更为中国建立自己的音乐教育体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其为中国音乐教育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忘却其本身具有的局限性。在教育部新课程改革的当下,我们要充分吸收学堂乐歌的优点,改良其缺点,以学堂乐歌推动现代音乐教育改革。
<正>1 病例资料患者,女性,58岁,因“左下肢行走后疼痛1周”入院。患者1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下肢乏力、疼痛等症状,主要位于左小腿后方,疼痛呈持续性,无放射痛,行走时症状明显。体格检查:体温36.5℃,脉搏68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89/95 mmHg(1 mmHg≈0.133 kPa),神志清,双肺听诊呼吸音稍粗,心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明显杂音。专科查体:左足皮温稍低,左侧足背动脉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好中国家风故事,是新时代赋予主流媒体的重要历史使命。以《中华好家风》为例,从如何选取好故事、如何呈现好故事、如何传播好故事三个方面,剖析了主流媒体讲好新时代中国家风故事的成功经验。坚持内容为王,精心选取故事题材;注重叙事设计,多维立体呈现家风故事;彰显融合力量,多元化传播好家风故事。这既是《中华好家风》之所以能够成功的重要密码,也是主流
<正>1 病例资料患儿,男性,8岁,因“发热8天”于2021年1月31日入院。患儿入院前8天出现发热,体温最高达39.0℃,呈弛张热型,口服布洛芬后体温可降至正常,病程中有一过性皮疹,现已消退,在当地医院先后给予头孢克肟和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口服治疗1周,仍反复发热,热型不规则,且出现球结膜充血,杨梅舌等表现,考虑“川崎病可能”,遂转入我院进一步治疗。入院查体:体温37.8℃,心率105次/分,呼吸
<正>2022年,李叔同先生逝世80周年,其代表作《春游》作为第一首由中国人自己作词作曲的三部合唱曲,开创了我国近代合唱音乐写作的先河,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同时,其本身的艺术价值还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即向当时的学生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之美、传递了人人平等的价值观以及对学生审美意识的发展具有启蒙意义。
期刊
<正>一、有关物质颜色的三个疑问1.做银镜反应时若试管不洁净,为什么看到的是黑色的悬浊液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2019年6月第1版第84页实验7-7(2)是葡萄糖的银镜反应实验,不少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得不到光亮的银镜,而只看到试管里有大量的黑色细微颗粒悬浮于溶液中。这是为什么呢?有学生怀疑还原反应没有发生。其实,既然能产生黑色的细微颗粒,说明乙醛已成功将银还原为单质,只不过由于该同学的实验试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