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最特别的存在

来源 :今日中学生(初一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lker1116_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罗静雯的记忆:甜到心底的红薯
  在我们那儿,几乎家家户户都种红薯,我们也称其为“红苕”。
  从泥里掏出来,红皮的,黄皮的,看着普通,却不论生、熟、蒸、煮、烤都能吃。冬天,我最爱烤红薯,只要想起和弟弟分吃烤红薯的情景,心中便满布温暖,仿佛一股烤红薯的香味萦绕四周,久久不能散去。
  用于木柴升火煮饭时,我和弟弟把一个带皮的红薯,不用洗,直接埋进灶膛的炉灰里。吃完饭休息得差不多时,跑到灶门前,拿棍子刨开尚有余温的炉灰,被烤熟的红薯带着焦糊的外皮出现在眼前。赶紧把它从灶膛里拣出来,拍去灰尘,剥开外皮,烤红薯特有的香气便扑面而来,引得人口水直流。
  弟弟站在我身旁,睁大双眼目不转睛地看着我手中的食物,眼珠贼亮,边看还边吞口水。“姐,你快给我分一块,快点!”我转过身,佯装不给他,双手握住红薯举到嘴边,作势要啃上一大口。几番逗弄下来,弟弟又急又气,不一会儿,他却忽地捧腹大笑,“哈哈,老姐,好大一只花猫儿!”难道是烤红薯的焦皮糊了我一脸黑灰?臭美的我赶紧找来一面小镜子,对着它左看右看,“诶,哪里有灰?”弟弟趁我不备,突发袭击,一把夺过我手中的红薯,并扬扬得意地大笑。
  老弟为了抢夺红薯,竟对我使了一计,他脑袋瓜聪明着呢。不过,老弟将红薯掰成两半,小手一挥,豪迈地说:“拿去!你老弟可比你大方!”
  我俩满足地消灭了烤红薯。红薯又香又甜的滋味,直往胃里钻,最后温柔地落在了我们的心坎儿上。
  其他人的家乡美食记忆:
  米粉里的同学情:不管是上学还是假期,隔三岔五,我都会约上同学,到街上的“七里香”粉馆吃米粉。这家米粉店算是一家“鸡毛店”,但总是顾客盈门,常常座无虚席。一进店,店主便问:“要红汤还是清汤?”我们会不约而同地选择“清红汤”,“清红汤”是我们那儿的特殊吃法。我们在满堂米粉和肉臊子香气中,巴巴地盼来米粉上桌。汤汁清澈,油光见底,一撮葱花点缀其间,细碎的花椒面和红亮的辣椒油浮于汤面,润白如玉的米粉卧在汤间,看似平常实则味尽其间。随后便是快乐的吃粉时间,同学们边吃边聊。拉长吃粉时间,最后还会意犹未尽地将粉汤喝得见底,因此我们也称“吃粉”为“喝粉”。和同学在一起很快乐,吃米粉也很快乐,但若是和同学一起去吃粉,那便是最快乐的日子。(红豆猪)
  圆圆满满的炸汤圆:一锅热油、一袋糯米粉和一大块红糖,如此简单的材料,外公却能做出外酥里糯的炸汤圆。或许你觉得炸汤圆是很常见的食物,但对我来说,咬上一口外公炸的红糖汤圆,我的整个冬天才会因此变得圆满。我从小跟着外公外婆长大,直到读完小学。两位老人的家,对我来说就是最亲切的故乡。(秦涵)
  马浩的记忆:春节看大戏
  春节期间,我们那个小镇最热闹的时候,莫过于从正月初三到初十,镇中心的老戏台上,隔天便有人唱大戏。最特别的是,唱戏的并不是专业戏曲演员,扮小生、旦角、花脸、丑角的人,都是我们熟悉的街坊邻居。他们是川剧爱好者,春节前作为志愿者,排几出戏,节后到附近的几个镇轮流演出。每场戏开始前,有人早早来到戏台下,抢占最佳观戏位置。聪明一点的,会自携一个椅子或一条长凳来,不然,一场戏两三个小时,腿都能给人站麻木。来得迟的人只有抄着手站在人群四周。“铛!”等开锣一声响,台上拉开帷幕,戏台下早被挤得水泄不通。
  不过,小孩儿和年轻人多是瞧个热闹,真正能欣赏完整场戏的多是些中老年人。
  那几天,我常常陪外婆去看戏。这戏台对于外婆已是老地方了。因为绝大多数时候,没有戏唱时,戏台会改作茶坊,摆上方桌,很多孤独的老人便坐在桌旁,打二两白酒,一碟瓜子,一碟花生,最重要的还有一杯盖碗茶,谈笑吹牛话家常。温暖的阳光刚好照到戏台前,很快,半天时间就过去了。外公走得早,不知外婆一个人在戏台上喝过多少杯盖碗茶,那茶是浓还是淡?
  其他人的风俗记忆:
  喂果树:在绵延起伏的丘陵里,掩藏着我的家乡。除夕,很多地方是在晚上吃团年饭,但我们那儿习惯在中午吃。吃完年饭,大人们开始贴春联、挂红灯笼,小孩子则会做一些鸡汤拌米饭,去喂果树,给果树“挂红”。我很乐意和弟弟一起去喂树。弟弟在树上砍一刀,我喂一点鸡汤饭在砍开的口子里。弟弟一边砍一边问:“结不结?”我答:“要结。”弟弟再问:“结好多?”我再答:“结很多。”最后,用红纸把喂过饭的口子包起来。农村家庭不富裕,大部分时候我们吃的水果,都是自家种的。人吃年饭,也要给树吃,盼着它们来年多结一些果子,好给我们解解馋。(小顺)
  快乐的扫尘:扫尘是我的家乡春节前的一种重要习俗。扫尘开始时,父亲一人头戴斗笠,身披蓑衣,手持长扫把,像个威武的大将军进入屋中。每当这时,我心里总会想,什么时候我也能威武一次就好了。在灰尘飞舞中,父亲抬起双臂,高举着长扫帚,一间房一间房挨着打扫。等全部打扫完,父亲则像消灭了敌人一样凯旋,满面乌黑,只留两个眼睛在发亮。他常会在我脸上抹上一缕黑。和我逗笑一会儿。接着父亲重新进屋,揭开铺在家具上的报纸和塑料布等,开始打扫地面。等父亲忙完,我们进屋一看,亮亮堂堂、干干净净,与平时判若两处。最后我们把母亲在池塘边擦洗干净且晾干的东西一件一件搬到屋内,摆放好,这才算扫尘结束。和父母一起努力为家换新颜,我的心里特别快乐。(周雨辰)
  常宁的记忆:“抠门”的制鞋匠
  在我的家乡,有两条窄窄的街,在两条街交会的拐角处,有一个逼仄的三角形鞋铺,一名皮肤黝黑的鞋匠整天坐在铺子里制作手工鞋,也帮人补鞋、打蜡、擦鞋油。
  我家在街道起始处,两条街上的居民和生意人,我基本都认识,但我从小胆儿小,很少主动跟街坊们搭话。在鞋铺,爸妈让我叫鞋匠春阳叔,我总是闷着头不说话,鞋匠笑我:“这娃儿内向得很哪。”
  妈妈认为订做的鞋贴脚,穿上舒服,每年都会去春阳叔的鞋铺给我做一双新皮鞋。虽是熟人,但春阳叔卖鞋一视同仁,很少给折扣,而且他的鞋比商店里的鞋便宜不了多少钱。我有一次对妈妈说,我觉得春阳叔有点抠。妈妈答道:“小孩儿,你懂啥叫抠门呀。”我嘟着嘴,心想,他就是抠嘛。   后来有一年,爸爸的电器维修铺生意越来越差,开不下去了,爸妈只好双双外出工作。我被甩给爷爷奶奶一起生活。
  爸妈不在的夏天,我脚上的凉鞋掉了两个鞋襻儿,我只好把鞋后跟的胶带踩在脚下,趿拉着走,很不方便。忍了几天,我提着鞋去了鞋铺。春阳叔给我换了漂亮结实的新鞋襻儿,又额外给两只鞋的鞋帮钉了一圈加固线。临走时,我问他多少钱,没想到春阳叔摆摆手。大方地说:“不用了!”等我提着鞋犹豫不决地走出鞋铺时,身后又传来他的声音:“要是脱线了再拿来哈。”后来,不管是换鞋襻儿还是擦鞋油,甚至买鞋垫,这些小事,春阳叔从没收过我的钱。
  难道他不抠?这变化也忒快了吧。我不解,奶奶却说,春阳叔是看我父母不在身边,关心照顾我呢。
  其他人讲述的故乡人:
  孤独的王二婶:每年总有一天,隔壁的王二婶会热情邀请所有邻居去她家吃饭,并且不要大家带任何礼物,许是她的生辰那日,许是中秋,许是春节。她会煮一大桌子菜,年年如一。我奶奶问她为什么这么做,她说:“我的子女常年不在身边,多亏了周围邻居的陪伴和帮衬,不然我一个人闷都闷死了,得感谢大家呀。”王二婶的感恩之心,总是让我敬佩。(方糖)
  千思敏讲述第一个故事:
  腊月二十六,妈妈、奶奶和我,我家三员女将全体出动,去菜市场买菜割肉,为春节作储备。
  妈妈选好一棵大白菜,剥掉外层的烂菜叶和菜帮子扔到地上。奶奶却赶紧捡起来,装进塑料袋里,说要带回家,给楼下院儿里圈养的小鸡剁碎了拌米糠吃。妈妈嫌弃地说:“妈,你这是干吗呢?!快丢掉,让人看见了笑话。”“你不知道,菜市场里捡剩菜叶的人多着呢,也没见谁笑话呀。这菜叶还有用,多省省。,,
  “还有用,多省省”,这句话,是节俭的奶奶的口头禅。
  奶奶还舍不得扔旧物。她把旧的洗脸或洗澡毛巾降格为擦脚帕或抹布,拿旧报纸糊窗,拿破瓷盆在阳台上养小葱……反正,物尽其用,她的“光辉事迹”说也说不完。而且,奶奶有点“小气”。有一次,妈妈将奶奶床上的旧枕头扔掉,换了个新的,谁知奶奶看到后,非但不高兴,还跟妈妈生气,说乱动她的东西。
  奶奶就是这么让人感到无奈。这不,妈妈也拿她没辙,最后只好同意她将烂菜叶悉数捡回家。
  从菜市场回来,路过一个超市,我嚷嚷着让妈妈给我买个暖手宝,因为冬天天寒,冻手冻脚的。妈妈欣然应允,奶奶这时却成了“拦路虎”。她热心地说,她柜子里有一个老式的热水袋,往里面灌热水那种,回家就拿给我用。
  我不乐意,现在满大街都是插电加热的“暖手宝”或“暖手袋”,方便实用,我才不想用奶奶的热水袋呢。
  “一个暖手宝就有几百上千瓦的电功率,啧啧,多费电呀……况且插电的也不安全,还是我那热水袋好,灌上热水就发热,循环使用,绿色环保,现在还不容易买到呢。”奶奶又唠叨开了。
  我不甘示弱:“是啊,老古董了,当然不容易买到,现在谁还用那古老玩意儿呀?”
  最终,还是没买暖手宝。我闷闷不乐地回到家中,不一会儿,奶奶抱着她的热水袋过来了。“试一试吧,乖孙女,我都灌好热水了,暖和着呢。”见奶奶那般殷勤,我只好将热水袋接到怀中。嗯,是挺温暖的。
  吃过晚饭,我和奶奶去广场散步。广场上很热闹,有许多年轻人在卖孔明灯,五块钱一盏。我想买,但奶奶拦住我,又是一顿教育:“花这冤枉钱干啥,就一纸糊的灯笼,还没封口呢。你要喜欢,回去让你爷给你做一个。”
  “奶奶,这是孔明灯,什么灯笼呀,可以在上面写字祈福的。”我耐心地向奶奶解释。
  “祈福?你小孩子也懂这个?那也值不到五块钱哪……”
  最后,奶奶拗不过我,还是让我买了一盏孔明灯。我看看奶奶,笑嘻嘻地在灯上写道:祝奶奶长命百岁,身体健康(新的一年别太节约)。奶奶看到我在孔明灯上写的字,笑眯眯的,脸颊有些红,不知是因为不好意思,还是广场上的灯光映红了她的脸……
  随后,我们一起将点燃的孔明灯放到空中。透出橘色火光的孔明灯缓缓上升,带着我的祝福越飞越高。我和奶奶都笑意盎然地盯着空中的孔明灯,正当我沉浸在温馨中时,奶奶却又发话了:“乖孙女的祝福奶奶收到了,不过,括号里的话我只当没看见哈。”
  嘿,这就是我节俭的奶奶。
  巫雪莲讲述第二个故事
  鲁迅先生在《祝福》一文里说,“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
  除了天空中四散的烟花和空气中幽微的火药香,究竟什么是真正的“新年的气象”?春节期间,我常常思考这个问题。
  除夕过后,走亲访友是必不可少的习俗。其他伙伴都很期待走亲戚,我却有些厌烦。因为在亲戚家,大家最关注我的莫过于成绩,见了我都会问一句:“期末考试考了多少分?”“在班上排第几名呢?”尤其是在领压岁钱的时候,叔叔婶婶们将捏红包的手伸出一半,嬉笑着说:“告诉我考了多少分,这红包才能归你……”可惜呀,我没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只好支支吾吾地说出分数换来新年福利。
  更烦的是,茶余饭后,总少不了牌桌上此起彼伏的喧闹声。可是,我有一个热爱“麻将艺术”的妈妈。
  正月初二,妈妈带我去给外公外婆拜年。走在路上,我再三叮嘱妈妈,到外公家后不要又去打麻将。你不知道,我的妈妈,只要一坐上麻将桌,便会打得昏天暗地、忘记时间。
  但在外公家吃完午饭后,亲友一招呼,妈妈便乐呵呵地打麻将去了,将我晾在一边。妈妈解释说:过年,就是图个高兴嘛,我不去,其他亲戚会难堪的,妈妈推辞不了呀。我听不进她的解释;一直站在牌桌旁哭丧着脸。妈妈从牌桌的抽屉里随手抓出一点钱,安抚我,让我拿去买零食吃,不要干扰她和叔叔阿姨们的“牌桌大战”。虽然平时最渴望妈妈给我零花钱,但此时,我对她递过来的钱失去了热情,独自坐到一边,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心情就似那天的天气,笼罩着一层寒霜。这年过得可真没劲哪。
  就在我的眼泪将要落下时,外婆端来一盘她亲手做的点心。外婆在我的身旁坐下,轻声哄我吃糕点。她拿起一块绿豆饼递到我嘴边,我也顺手拣起盘中另一块豆沙糕送到她嘴边。一来二去。我和外婆的嘴唇上都糊上了糕点的白色粉末。我们被对方的模样逗笑了,开怀的笑声惊动了麻将桌上忙碌的妈妈,她频频转头,偷瞧我们发生了什么事……
  第二天,仍然有人来邀请妈妈去打牌,奇怪的是,妈妈一一拒绝了。她说,她要在家陪陪我和外公外婆。
  这天我们在厨房,一起跟心灵手巧的外婆学做糕点。尽管沾了满身白面粉,弄脏新衣裳,我还是感到特别快乐。
  这个来之不易的快乐、亲情满怀的日子,使我有所领悟。我想,过年时妈妈不再去打麻将,一家人和合睦睦地相互陪伴存一起,这里面,或许就有《祝福》所说的“新年的气象”了。
  (沉香 整理)
其他文献
他,是我们这里的一个名人。他具体叫什么,我也不太清楚。但这里的人却给他取了一个“潘吹”的外号,可能是他姓潘,又爱吹点儿牛,所以人们便给他取了这样一个名字。  潘吹大概三四十岁的年纪,一个人生活(到现在也没有女人愿意和他一起生活)。我想这大概是因为他太穷又没有什么好的工作吧。潘吹常常穿着一身早就过时的西装,头发有点短,又有些卷曲,走路时爱把双手操着,放进袖子里。  潘吹来到学校操场,对正在打篮球的学
期刊
由圆的切线性质和其判定定理可知:(1)若一条直线经过半径的外端点且垂直于这条半径,则这条直线是圆的切线;(2)圆的切线垂直于过切点的半径.  利用圆的切线性质和其判定定理解决一些有关圆的切线问题时,通常要经过半径来实现,那么怎么来实现呢?下面举例说明.  一、见半径,证垂直  即已知条件中直线与圆若有公共点,且存在连接公共点的半径,可直接根据“经过直径的一端,并且垂直于这条直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来
期刊
不知是什么时候,在小区车库的檐下,两只燕子就着一根电线和固定电线的闸盒,在墙上筑起了小巢,窝的上方有二楼平台掩着,下雨浇不着。小小燕巢两角向上,中间低凹,像个泥做的兜兜,细细的草茎掺和在其中,还挺结实的。两个小家伙居然在都市楼林的水泥墙面上筑窝,也真是难为它们了。  不知是什么时候,两只小燕子当上爸爸妈妈了,它们一口气生了四个小宝宝。起初,从窝的外面根本看不到雏燕的身影,燕子每次飞回窝边,都是尾巴
期刊
传统:忆往昔,压岁钱的故事  压岁钱的来源自不必说;而据调查,压岁钱的去向,不外乎以下几种:被父母没收,存起来或贴补家用;用作零花钱,买零食、玩具;请同学朋友吃喝玩乐;帮助他人,捐款;投资学业,开学前买书籍文具等。大部分同学压岁钱的“来龙去脉”都很平常,但其中,不乏一些特别的感触——  姜瑜:最难忘的一份压岁钱  收到过很多压岁钱,其中有一份,我始终不能忘怀。  这年正月初一一大早,我迫不急待地穿
期刊
暑假里,小虎每天早晨都会陪爷爷奶奶去离家不远的市场,选购郊区菜农出售的刚刚采摘下的嫩玉米棒子。小虎还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去市场选购玉米棒子的情景。  那天是郊区露地玉米刚上市的日子,小虎和爷爷奶奶在一个装着几袋子玉米棒子的摊点前停住脚步,爷爷问道:玉米棒子怎么卖啊?那人回答说:一块钱一个。爷爷又问:多少钱一斤?小虎知道,一斤就等于五百克,爷爷还是沿用他们熟悉的重量单位来购买生活物品的。那人一边忙着招呼
期刊
动物园里  动物园里的动物  很会逗人开心  狮子张开大嘴  要让你给它喂吃的  总是显得很饿  猴子只会对你傻笑  也只为了逗你开心  每天就这样傻乎乎地度过  忘记自己本来的想法  动物园的管理员  一直玩着手机  好像永远也不知道  动物对他的仇恨  管理员已经睡着  动物们恢复了本来面目  开始不停地破坏  它们四处乱跑  可他却什么也不知道  秘密  晚上  公交车里没有光  一站又一站
期刊
烦,烦,烦!最近又要考试了,一直忙着复习的事,可是现在上天好像专和我作对似的,老让我事事不顺。  回到家里,我把自己扔到床上,真是太累了,好想睡一觉。“闺女,今天晚上想吃什么呀?妈妈给你做去。”妈妈的声音在门口响起。我皱皱眉,不耐烦地在床上扑腾了几下,不情愿地开口说:“哎呀,随便,随便。”我现在什么都不想做,只想休息一下。烦躁的我此时根本没有注意到妈妈憔悴的面容和日渐衰弱的身体,没有去理解妈妈即使
期刊
科学家不可思议的耐心源于他们的远见卓识、奉献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为了证明沥青是液体  86年前,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的物理学家帕内尔,为了向学生证明“沥青是液体而不是固体”,设计了一个实验:他将沥青加热。倒入一个封口的玻璃漏斗。等到沥青完全凝固之后,再将漏斗的下端封口切除,并开始记录每一滴沥青滴落到烧杯中的时间。为了等待沥青完全凝固,他花费了3年时间,而到第一滴沥青滴落,他又耗费了8年。尽管直
期刊
孩提时代,无数次幻想快些长大,像大人一样无拘无束;长大后,又总幻想回到童年,像孩子那样天真烂漫。然而光阴的行进由不得我们支配,任凭我们怎样遐想,每个人终究会在成长的道路上愈行愈远。  “我不想我不想不想长大……”曾经的我,对歌词的含义满是困惑。如今,当熟悉的旋律再次萦绕耳畔,心中又有了些许莫名的意味,是感伤还是忧愁?谁也说不清道不明,我想,这或许是对已逝童年的缅怀。  正如某位伟人所说:人生读来像
期刊
我的寂寞在天空  我的寂寞在天空  当小鸟在天空自由歌唱  我还在过着无趣的一天  我的寂寞在天空  当白云和太阳在玩捉迷藏  我还在看着无聊的电视  我的寂寞在天空  当星星坐着月亮的小船’  我还在做枯燥的作业  我想要一双翅膀  飞到天空去  和小鸟一起歌唱  和白云一起玩耍  和星星一起听故事  我的寂寞在天空  彩虹桥与黑裙子  在乡村,每当雨过天晴  总会出现彩虹  孩子们就在彩虹桥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