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塞患者心率变异性的低频和高频成份临床意义

来源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chengzyokoko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分析心率变异性低频和高频成份的临床意义。

方法

前瞻性观察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在发病初、发病后3周以及3、6和12个月,用24小时动态心动图记录分析心率变异性低频和高频成份的变化和规律。

结果

心肌梗塞患者急性期低频和高频成份明显小,以后逐步变大。一年后,低频和高频成份仍较正常对照组小。急性期低频和高频成份的昼夜规律不明显,病情越重,低频或高频成份越小。

结论

低频和高频成份均综合反映迷走—交感神经活性平衡状态,心肌梗塞急性期迷走交感活性均不正常,两者间的平衡必然不存在,昼夜规律不明显,以后逐步改善,低频和高频成份分析对患者的临床和预后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其他文献
期刊
目的评估经静脉体内心房除颤治疗慢性心房颤动(房颤)的技术方法、功效、安全性及可行性,确定慢性房颤患者体内心房除颤的阈值。方法经静脉穿刺分别将除颤导管植入右房冠状静脉窦,由体外心房除颤器自右至左方向发放与R波同步的双相低能量电流转复慢性房颤患者76例,记录并确定成功除颤的最小能量及电压作为心房除颤阈值(ADFT)。结果93.4%慢性房颤患者可急性成功转复窦性心律,其体内心房除颤阈值为4.29±1.8
期刊
目的术中监测右侧迷宫术对风湿性心脏病慢性心房颤动(房颤)电生理的影响。方法采用心外膜标测技术对7例风湿性心脏病慢性房颤右侧迷宫术每一切口发生的电生理变化进行分析,术后进行心电图随访观察。结果(1)术前心外膜标测右房III型房颤占6/7,左房多为单一折返的I型房颤或心房扑动(房扑)占5/7。(2)手术切割或冷冻右房时,左房标测图形无变化。(3)左房后壁中下部呈低振幅、规律、快速的反复激动,最为领先的
目的研究改良的Cox maze(迷宫)手术治疗心房颤动(房颤)的疗效。方法1994年3月至1997年4月,对20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并发慢性房颤的患者,在瓣膜置换的同时施行改良的Cox迷宫手术,遵照标准的Cox maze手术原则同时对Cox maze手术切口作一些改良并以冷冻代替部分切割。结果20例患者无死亡病例,术后均恢复窦性心律,心功能明显改善,随访时间最长为4.25年,平均随访2.25年,最短
期刊
期刊
目的了解心率变异性(HRV)与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预后的关系以及HRV对AMI后发生心脏性死亡的预测价值。方法所有患者均于AMI后2周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HRV检查指标为SDNN、SDANN、RMSSD、SDNN指数和三角指数。结果9例死亡者与116例存活者相比,HRV明显降低(P<0.05),经Cox多元回归分析,只有SDNN<50ms对心脏性死亡具有独立的预测价值,相对危险度为9
目的研究心肌梗塞患者和正常人24小时QT变异度(QTv)的差异,提出一个新的观测指标。方法对76例心肌梗塞患者和62例正常人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分析,计算机辅助测定24小时动态心电图记录样本的QT间期。人工编辑QRS-T波群模板,288个模板代表每5分钟形态相同QT间期平均值。计算QT间期变异度观察昼夜变化规律。结果心肌梗塞患者24小时平均QTv(26±10ms)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37±12m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