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蜀道难》的创作时间问题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白《蜀道难》被多家高中语文教材选用。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在注释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这首诗大约作于唐天宝初年,是诗人在长安时为送别友人入蜀而作。”北师大版、语文版教材也有类似的说法,只有苏教版显得较为审慎,解题说:“据说李白初至长安,贺知章前往探望,见《蜀道难》,赞叹不已,称为‘谪仙’。”没有说《蜀道难》作于“唐天宝初年”。
  《蜀道难》作于何年,这个问题自宋代以来一直是学界讨论的热点,历代学者说法各异,莫衷是,直到上世纪70年代后期,随着李白生平研究中他曾经二入长安这个重要成果的获得,《蜀道难》的作年问题才逐渐明朗。经过反复论争之后,近年来学界基本上取得了一致看法,即这首诗作于开元十八、十九年李白首入长安之时,比以前多数人长期认定的“天宝初年”要早十多年。这十多年是李白的思想性格和艺术成就都发生重大变化的一段时间,所以我们对包括《蜀道难》在内的一批原以为作于天宝初年的作品的创作时间进行及时更正,对于准确地认识、理解李白有不言而喻的重要意义。
  对《蜀道难》的早期记载,首见于唐·孟棨(qi)《本事诗》:“李太白初自蜀至京师,舍于逆旅,贺监知章闻其名,首访之,既奇其姿,复请所为文,出《蜀道难》以示之。读未竟,称叹者数回,号为‘谪仙’。”五代王定保《唐摭言·知己》中所记与此稍异,但大意相近:“李太白始自西蜀至京,名未甚振,因以所业贽谒贺知章。知章览《蜀道难》一篇,扬眉谓之曰:‘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
  这两则材料的记载是否可信曾引起过讨论。俞平伯1957年作长文《(蜀道难)说》(《文学研究集刊》第5册)认为贺知章赏识李白《蜀道难》的事出于传说,不可轻信。他举出两条证据来推论李、贺在长安相见时,李白所吟当为《乌栖曲》,而非《蜀道难》。一是《新唐书·李白传》:“故白至长安,往见贺知章。知章见文,叹曰:子谪仙人也。”二是范传正《李白新墓碑》,“在长安时,秘书监贺知章号公为谪仙人,吟公《乌栖曲》,云:此诗可以泣鬼神矣。”对此观点,梁超然在《综论李白(蜀道难)的作意问题》(《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79年第2期)中作了系统辩驳,他指出:《唐摭言》历来被视为记载翔实的笔记,史学家们曾对它所记的事实进行过考辨,发现与正史所记无大出入,它的记载不可轻易否定;范传正在墓碑中所记当是两回事,一是“号公为谪仙人’,一是“吟公《乌栖曲》”,并非“吟公《乌栖曲》”后才“号公为谪仙人”;《新唐书·李白传》是在《本事诗》《唐摭言》及范传正文等材料的基础上修成的,所记有异,是因为修史者对材料的理解不同,并不能否定前期材料的真实性:我国古代许多史实都是依赖笔记才得以保存下来的,鲁迅先生就曾认为要了解中国历史,就要“看野史和杂记”,所以,《本事诗》与《唐摭言》的记载是可信的。梁先生此论一出,迄今为止,鲜见有人对这两则材料的可信性再行质疑。在李白研究中,学者们也多把它们当成信史来用。
  既然《本事诗》和《唐摭言》都明确记载李白见贺知章是在他首次到长安时,那么李白首入长安的时间便成为判断《蜀道难》作年的关键。由于新旧《唐书》中关于李白在长安的行迹都只记他天宝初年供奉翰林一事,所以长期以来,人们都以为李白初到长安是在天宝元年,直到上世纪60年代,这个看法才遭到人们的质疑、讨论并最终被推翻。1962年《中华文史论丛》第二辑发表稗山的文章《李白两入长安辨》,首倡李白一生曾两次到长安之说。1971年郭沫若在《李白与杜甫》中肯定了稗山的说法,并推定李白初到长安是在开元十八年,而且说《蜀道难》是李白的“少作”。其后郁贤皓于70年代后期连续发表《李白与张增(i 1)交游新证》《李白初入长安事迹探索》《李白两入长安及有关交游考辨》系列文章(收入《李白丛考》,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确证李白在开元十八年或十九年到过长安。这一结论引发了国内外学者对李白首入长安的路线、具体时间及相关作品的深入研究和论争,最后认定李白首入长安是在开元十八年夏秋之间。
  在学界普遍接受了李白开元年间到过长安的观点之后不久,安旗连发《(蜀道难)新探》(《西北大学学报》1980年第4期)、《(蜀道难)求是》(《唐代文学论丛》1982年第2期)、《(蜀道难)新笺》(《光明日报》1983年5月7日)、《我读(蜀道难)》(《中国古典文学鉴赏》1985年第l期)等文,以充分的材料和科学的方法论证了《蜀道难》是开元十八年李白首入长安期间送别朋友的失意之作。这组文章在当时影响很大,获得诸多认可的同时,也引来一些商榷性意见,如王启兴《(蜀道难)新探质疑》(《唐代文学论丛》1982年第1期)。此后,多位学者在《蜀道难》作年问题上赞同安旗的观点,并且或从材料,或从方法上对安文的论证有所补益,有代表性的如王辉斌《(蜀道难)探索》(收入《李白研究论丛》,1987年巴蜀书社版),康怀远《(蜀道难)是李白在蜀地时的作品》(《社会科学研究》1984年第1期)、《李白(蜀道难)写作时间、地点及其主题叙议》(《宝鸡师院学报》1991年第2期),喻世华《(蜀道难)的写作年代和寓意》(《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通过历时近半个世纪的论争,《蜀道难》作于开元十八、十九年李白首入长安期间的观点已被学界广泛接受,王步高、丁帆所编《大学语文》(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收录此诗时,就吸取了这一研究成果,认为这首诗作于开元十八、十九年间。课程标准曾指出,各科课程在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上,“在保留传统课程内容中仍有价值的基础知识的同时,特别强调从当代科学的最新成果中吸取新的基础知识,增加新的具有时代性的内容,体现时代特色,剔除陈旧过时的知识”。(余文森、康长运《论课程改革的意义》,《中国教育学刊》2003年第11期)笔者认为,我们的教材在《蜀道难》创作时间问题上,无疑应该吸收最新、最令人信服的学术观点,而不应该再坚持已被推翻的陈旧看法,尤其不应该再坚持李白首入长安是在天宝元年的错误说法,故作此一番申说,希望引起教材编写专家的注意。
其他文献
《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是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首篇课文,也是学生进入初中以来在课堂上首次接触的新闻稿。虽然此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接触过大量的新闻,耳濡目染,有较丰厚的积累,但这些认识还仅仅是感性的、零碎的。因而在教学中如何系统梳理这些零碎的认识,使学生对新闻这种文体有一定的理性认识,并在具体实践中逐渐形成阅读和写作技能,无疑是本课乃至本单元教学的重要任务。  在一次听课调研中,有位
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在开展相关活动、建构革命传统教育课程的过程中,应结合青少年的身心特点,从青少年关注的现实问题出发,将青少年在成长中所面临的现实困境与革命历史的宏大叙事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唤起青少年的情感共鸣,拉近青少年与革命传统之间的心灵距离,激发青少年的理想信念,明确青少年的时代使命。我是江苏省南京
一、淡化考试大纲,落实课标理念  课程标准所呈现的作文教学实施与评价的基本理念是学生观,即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围绕这一基本理念,课程标准从学与教两个层面对作文教学的实施与评价提出了要求,归纳这些要求可以看到三个特点,这就是:作文空间从“课堂”向“课外”的延伸;表现手法由“共性”向“个性”的转型;评价方式从“一统”向“多元”的转变。这三点集中体现了多元开放、能力培养、创意表达的作文思想。作文教学与评价
音乐绘本《听,小蜗牛艾玛》用图画、文字和音乐构建了一个多维立体的场域,给儿童讲述了小蜗牛艾玛的故事:懵懂的艾玛初闯世界,她发现了许多新鲜事物和有特殊本领的朋友,情绪从开心、羡慕到伤心、沮丧。后来,在朋友们的鼓励下,小蜗牛艾玛找到了独一无二的自己,重新自信满满地出发了。这是一个温暖的励志故事,音乐由德国作曲家史特凡·马尔采夫创作。马尔采夫用弦乐四重奏加钢琴的方式,结合令人咋舌的演奏技法,创作了十三首
学习共同体是由学习者(学生)和助学者(教师)共同组成,以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为载体,以促进成员全面成长为目的的,强调在学习过程中以相互作用式的学习观作指导,通过人际沟通、交流和分享各种学习资源而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基层学习集体。  一、构建“有效”的学习共同体  根据性质不同,“学习共同体”分为“同质型”和“异质型”两类。同质型,即团体内学生在各方面的表现上均接近。异质型,团体内有学生特别优异,有能
新诗观在胡适学术主张中的地位    胡适(1891-1962)一生治学涉猎广泛,但在“初入江湖”前十年所最倾重的,恐怕还是文学。1921年,胡适曾应友人上海亚东图书馆主人汪原放的建议,将此前近十年所做的文章进行整理删定,分为四卷定名为“胡适文存”出版。其中放在第一卷的就是《论文学的文》。他在《序例》里还特别说明“这一卷删去最少”,原因是“这些讨论文学的文章,虽然有很多是不配保存的,却可以代表一个运
叶老曾说:“无论写什么文章,只要而且必须如平常写信给朋友一样,老实倾吐胸中的积蓄。现在作文已不同以前作八股文。拉扯套合的功夫根本用不到,最要紧的是‘有’。而且表达出那‘有’:这两层,学生何不幸而得不到训练呢?”那如何才能“有”?怎样才能表达出那“有”呢?本期我们编发陈钟梁老师的《千万勿忘“我”是谁——谈高中作文教学》、张玉新老师的《食补为主,药补为辅——也谈应试文章写作》、董晓平老师的《用平常心看
在华东师大边门一家不显眼的书店里,我居然买到了友人多次向我介绍的、由美国莫提默·J.艾德勒与查尔斯·范多伦合著的《如何阅读一本书》,真是“得来全不费工夫”。  作者艾德勒(1902~2001年)是20世纪著名学者、教育家,以主编《西方世界的经典》,并担任1947年第15版《大英百科全书》的编辑指导而闻名于世。他在《如何阅读一本书》的序言中写道:“过去三十年来,有些事情还是没有改变。其中一项是,要达
北京平谷区第八小学自2005年建校伊始,学校领导班子面对学生家庭德育因素的不良影响和社会德育环境下的不良冲击,着眼于国家培养人的目标要求,站在世界育人的高度,将诚信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突破口和办学特色,以培养学生具有诚实守信、肯负责的人生品格。  学校确立“诚实守信,责立八小”的办学理念,不断清晰学校的“三风一训”及办学思路和目标,即校训为“先学做人,后求学问;做人诚信,学问求真”,校风为“诚信
“引”和“行”一样,是一种诗歌体裁,是一种比较自由的体裁,章无定句,句无定言。据考证。李贺这首诗写于公元811年,当时他在长安任奉礼郎。诗中所赞颂的李凭是梨园子弟,箜篌弹得很出名,“天子一日一回见,王候将相立马迎”,在当年是个当红的明星。  第一句“吴丝蜀桐”,吴之丝、蜀之桐,当是名品。梧桐本来就是制琴的优质材料,这里不仅是说材质之精良,而且有一定的文化意味。《诗经》里说:“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