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是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首篇课文,也是学生进入初中以来在课堂上首次接触的新闻稿。虽然此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接触过大量的新闻,耳濡目染,有较丰厚的积累,但这些认识还仅仅是感性的、零碎的。因而在教学中如何系统梳理这些零碎的认识,使学生对新闻这种文体有一定的理性认识,并在具体实践中逐渐形成阅读和写作技能,无疑是本课乃至本单元教学的重要任务。
在一次听课调研中,有位教师是这么执教这篇课文的:
教学伊始,教师用了十几分钟的时间,系统介绍了“新闻”的有关知识,边讲边板书要点如下:
系统介绍这些基本知识后,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说出正题和副题,并板书课文的题目。
影响读者阅读理解的因素,除了读物的内容外,还有读物的结构图式,即有关文本基本结构的知识,以及表达这些结构的原则。如果学生在阅读时已经具备相关的文体知识,就会较顺利地学习和理解文章。学生首次在课堂上接触新闻这种文体,因此教师系统介绍文体知识,有利于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文体策略的意识,逐渐形成文体阅读技能。任课教师能充分重视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但有两个问题值得深思。
1.介绍文体知识的方式是否恰当?这堂课上虽然也有教师自问自答,或教师问学生答等方式,但是所有这些方式实际上仍然是单纯的知识灌输,是教师本位的。其实这些知识完全可以由教师介绍改成由学生介绍。这就要求教师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资料,课堂上学生互相交流,教师再作总结。
2.文体知识如何转化成阅读能力?系统介绍文体知识,能给学生一个整体的印象,但是这种脱离文本的介绍,对学生形成阅读技能作用有限,结合文本进行分析,无疑更有利于形成阅读技能。
介绍文体知识后,教师采用齐读和个别朗读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朗读了一遍课文。读完课文后,教师开始分析课文内容,先从结构划分入手,让学生划分导语和主体两大部分。一学生站起来发言,对导语和主体两个部分进行了概括。这时教师及时加以引导,让学生明确要求的是划分层次,学生很快说出了第一段是文章的导语。教师进行小结,并板书要点:
最后,教师向学生介绍,导语一般在新闻的第一段或第一句。
在划分层次之前,教师还穿插介绍了“电头”的构成以及作用,并板书要点:
划分层次后,教师让学生回答课后练习一的问题,意在使学生了解课文的内容。最后,教师结合板书内容总结新闻的要点。
朗读课文后,教师意在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但问题是应该从结构入手还是从内容入手。传统的语文教学比较倾向于先从结构上进行分析,但新课改倡导先从内容上进行分析,后者更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思维习惯,因此上述课例有颠倒顺序之嫌。如果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先根据练习一的问题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再分析课文的结构,就符合学生认知的逻辑顺序,效果会更好。下面的教学设计就值得借鉴:
一、导入新课。(略)
二、速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结果。
三、再读课文,分析文章结构。
学生细读课文,寻找新闻与一般记叙文不同的地方。教师指导学生圈点勾画的方法,然后由学生回答,教师小结:(1)题目不一样,有大标题、小标题(包括引题和副题)。(2)多了“电头”,交代消息的来源。(3)叙述的顺序不同(引出介绍导语)。(4)选择安排材料的方法不同(“倒金字塔”结构)。(5)新闻的结构形式(标题、导语、主体和背景、结语)。
四、读课文,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准确、简明、生动。
五、总结:1.新闻稿的特点;2.结合课文谈感想。
上述教学设计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教师不是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讲述知识上,而是结合具体文本分析,让学生领会新闻稿的有关概念。(2)教师在引导学生速读、再读、品读的基础上分别完成了解内容、分析结构、品味语言三个教学任务。这样安排由浅入深,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习惯,学生容易接受。(3)教学的切入点是引导学生发现并分析新闻作品与普通记叙文的区别,有利于学生迅速掌握新闻体裁的特点。
在一次听课调研中,有位教师是这么执教这篇课文的:
教学伊始,教师用了十几分钟的时间,系统介绍了“新闻”的有关知识,边讲边板书要点如下:
系统介绍这些基本知识后,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说出正题和副题,并板书课文的题目。
影响读者阅读理解的因素,除了读物的内容外,还有读物的结构图式,即有关文本基本结构的知识,以及表达这些结构的原则。如果学生在阅读时已经具备相关的文体知识,就会较顺利地学习和理解文章。学生首次在课堂上接触新闻这种文体,因此教师系统介绍文体知识,有利于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文体策略的意识,逐渐形成文体阅读技能。任课教师能充分重视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但有两个问题值得深思。
1.介绍文体知识的方式是否恰当?这堂课上虽然也有教师自问自答,或教师问学生答等方式,但是所有这些方式实际上仍然是单纯的知识灌输,是教师本位的。其实这些知识完全可以由教师介绍改成由学生介绍。这就要求教师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资料,课堂上学生互相交流,教师再作总结。
2.文体知识如何转化成阅读能力?系统介绍文体知识,能给学生一个整体的印象,但是这种脱离文本的介绍,对学生形成阅读技能作用有限,结合文本进行分析,无疑更有利于形成阅读技能。
介绍文体知识后,教师采用齐读和个别朗读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朗读了一遍课文。读完课文后,教师开始分析课文内容,先从结构划分入手,让学生划分导语和主体两大部分。一学生站起来发言,对导语和主体两个部分进行了概括。这时教师及时加以引导,让学生明确要求的是划分层次,学生很快说出了第一段是文章的导语。教师进行小结,并板书要点:
最后,教师向学生介绍,导语一般在新闻的第一段或第一句。
在划分层次之前,教师还穿插介绍了“电头”的构成以及作用,并板书要点:
划分层次后,教师让学生回答课后练习一的问题,意在使学生了解课文的内容。最后,教师结合板书内容总结新闻的要点。
朗读课文后,教师意在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但问题是应该从结构入手还是从内容入手。传统的语文教学比较倾向于先从结构上进行分析,但新课改倡导先从内容上进行分析,后者更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思维习惯,因此上述课例有颠倒顺序之嫌。如果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先根据练习一的问题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再分析课文的结构,就符合学生认知的逻辑顺序,效果会更好。下面的教学设计就值得借鉴:
一、导入新课。(略)
二、速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结果。
三、再读课文,分析文章结构。
学生细读课文,寻找新闻与一般记叙文不同的地方。教师指导学生圈点勾画的方法,然后由学生回答,教师小结:(1)题目不一样,有大标题、小标题(包括引题和副题)。(2)多了“电头”,交代消息的来源。(3)叙述的顺序不同(引出介绍导语)。(4)选择安排材料的方法不同(“倒金字塔”结构)。(5)新闻的结构形式(标题、导语、主体和背景、结语)。
四、读课文,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准确、简明、生动。
五、总结:1.新闻稿的特点;2.结合课文谈感想。
上述教学设计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教师不是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讲述知识上,而是结合具体文本分析,让学生领会新闻稿的有关概念。(2)教师在引导学生速读、再读、品读的基础上分别完成了解内容、分析结构、品味语言三个教学任务。这样安排由浅入深,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习惯,学生容易接受。(3)教学的切入点是引导学生发现并分析新闻作品与普通记叙文的区别,有利于学生迅速掌握新闻体裁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