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体知识≠阅读能力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dfyx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是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首篇课文,也是学生进入初中以来在课堂上首次接触的新闻稿。虽然此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接触过大量的新闻,耳濡目染,有较丰厚的积累,但这些认识还仅仅是感性的、零碎的。因而在教学中如何系统梳理这些零碎的认识,使学生对新闻这种文体有一定的理性认识,并在具体实践中逐渐形成阅读和写作技能,无疑是本课乃至本单元教学的重要任务。
  在一次听课调研中,有位教师是这么执教这篇课文的:
  教学伊始,教师用了十几分钟的时间,系统介绍了“新闻”的有关知识,边讲边板书要点如下:

  系统介绍这些基本知识后,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说出正题和副题,并板书课文的题目。
  影响读者阅读理解的因素,除了读物的内容外,还有读物的结构图式,即有关文本基本结构的知识,以及表达这些结构的原则。如果学生在阅读时已经具备相关的文体知识,就会较顺利地学习和理解文章。学生首次在课堂上接触新闻这种文体,因此教师系统介绍文体知识,有利于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文体策略的意识,逐渐形成文体阅读技能。任课教师能充分重视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但有两个问题值得深思。
  1.介绍文体知识的方式是否恰当?这堂课上虽然也有教师自问自答,或教师问学生答等方式,但是所有这些方式实际上仍然是单纯的知识灌输,是教师本位的。其实这些知识完全可以由教师介绍改成由学生介绍。这就要求教师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资料,课堂上学生互相交流,教师再作总结。
  2.文体知识如何转化成阅读能力?系统介绍文体知识,能给学生一个整体的印象,但是这种脱离文本的介绍,对学生形成阅读技能作用有限,结合文本进行分析,无疑更有利于形成阅读技能。
  介绍文体知识后,教师采用齐读和个别朗读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朗读了一遍课文。读完课文后,教师开始分析课文内容,先从结构划分入手,让学生划分导语和主体两大部分。一学生站起来发言,对导语和主体两个部分进行了概括。这时教师及时加以引导,让学生明确要求的是划分层次,学生很快说出了第一段是文章的导语。教师进行小结,并板书要点:

  最后,教师向学生介绍,导语一般在新闻的第一段或第一句。
  在划分层次之前,教师还穿插介绍了“电头”的构成以及作用,并板书要点:

  划分层次后,教师让学生回答课后练习一的问题,意在使学生了解课文的内容。最后,教师结合板书内容总结新闻的要点。
  朗读课文后,教师意在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但问题是应该从结构入手还是从内容入手。传统的语文教学比较倾向于先从结构上进行分析,但新课改倡导先从内容上进行分析,后者更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思维习惯,因此上述课例有颠倒顺序之嫌。如果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先根据练习一的问题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再分析课文的结构,就符合学生认知的逻辑顺序,效果会更好。下面的教学设计就值得借鉴:
  一、导入新课。(略)
  二、速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结果。
  三、再读课文,分析文章结构。
  学生细读课文,寻找新闻与一般记叙文不同的地方。教师指导学生圈点勾画的方法,然后由学生回答,教师小结:(1)题目不一样,有大标题、小标题(包括引题和副题)。(2)多了“电头”,交代消息的来源。(3)叙述的顺序不同(引出介绍导语)。(4)选择安排材料的方法不同(“倒金字塔”结构)。(5)新闻的结构形式(标题、导语、主体和背景、结语)。
  四、读课文,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准确、简明、生动。
  五、总结:1.新闻稿的特点;2.结合课文谈感想。
  上述教学设计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教师不是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讲述知识上,而是结合具体文本分析,让学生领会新闻稿的有关概念。(2)教师在引导学生速读、再读、品读的基础上分别完成了解内容、分析结构、品味语言三个教学任务。这样安排由浅入深,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习惯,学生容易接受。(3)教学的切入点是引导学生发现并分析新闻作品与普通记叙文的区别,有利于学生迅速掌握新闻体裁的特点。
其他文献
辽宁省沈阳市实验学校的前身是成立于1958年的沈河区大西路第四小学,1993年更名为沈阳市实验小学,2000年中学部成立后正式更名为沈阳市实验学校,成为沈阳市第一所集幼儿园、小学、初中教育于一体的九年一贯制现代化改革示范学校。作为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整体改革专业委员会的实验基地,沈阳市实验学校在多年的教育实践探索中,整体改革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创建了完整的教育教学体系,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的“和谐、扬长
2012年高考作文题一揭晓,报刊网络的评论就纷至沓来。最能表现今年特点的就是参与的人士除了中学语文界,还有培训托福考试的成功人士,连香港的大学教授都卷了进来。人们不约而同地把中国高考的命题与欧美进行对比,指出西方相关的作文题着重理性,特别是逻辑思维,不要求抒情。培训托福考试的成功人士还指出,欧美作文,尤其是美国的学术能力评估测试(简称SAT)作文评分,并不看重作者的观点是不是“正确”,而在于其论证
广东省东莞松山湖中心小学(以下简称“松山湖中心小学”)在12年中推行的课程改革是东莞基础教育改革的标志性与典型性案例。三个阶段的课程改革也深深地映射出不同阶段教育教学改革的时代背景。第一阶段以“学校课程再造”为工作抓手,运用“整合与联动”方式方法构建起“全人课程”体系,聚焦课程理想和课程体系;第二阶段以“教师生态发展”为工作抓手,将“整合与联动”内化为课程改革的思想文化,教师群体实现了从课程认知、
经典作品赋予我们多角度解读的广阔空间。潜入文本深处,换一个视角,我们就会对文本产生新的理解。从老王去审视杨绛的《老王》,便是深入文本、细读文本的一把金钥匙。  以往人们解读《老王》的时候,总是趋向于两种途径。首先,老王这一人物是作者着力描述的对象,整篇文章都是围绕老王展开的,所以,人们解读《老王》的第一条途径便是揣摩老王这一人物形象,比如用心揣摩老王的生存状态、老王的为人处世、老王的性格特点。另一
“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2010年北京高考作文题一经公布,几乎所有的高中语文教师和相关读者都会惊叹:“仰望星空”不是温家宝总理所写的那首已经流传已久的诗歌的标题和主旨句吗?温总理还在公开场合讲话时诵读过这首诗。于是“仰望星空“这一富有想象力、蕴涵中华民族理想与事业追求精神的词语,也就在一夜之间家喻户晓。全国各地尤其是北京的不少学校和班级就把这个闪耀着中华民族和中国当代政治哲学光芒的词语——“仰望
一、大学生语文素养的现状  有媒体报道,某大学生在校园内举条幅示爱,“九个字竟错了两个”。这种极端的例子出现在当代的大学校园里,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当代大学生,特别是非中文专业的大学生,语文素养不容乐观,诸如书面语言上的语句不连贯、词不达意、错别字多、标点符号不会用等,已不是个别现象。在批改学生毕业论文的过程中,就有老师感慨:我们不只是在批改“论文”,更多的时候是在批改“作文”。不少学生连“作文
近日笔者仔细阅读了英国一家教育网站(www.teachit.co.uk)教学设计的案例,觉得耳目一新,其教学设计所彰显的特色和我们的语文教学设计迥然不同。本文选取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第四幕第一场的教学设计加以译介,并和我们的教学设计比较,意在为我们的一线教师打开一扇近距离接触英国母语教育的窗口,使我们在比较中感悟,在对话中沟通,在借鉴中提高。    一、英国《威尼斯商人》第四幕第一场教学设计的呈
广西南宁市第四中学韦瑞玲老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精彩的案例。从这个体现语文新课程改革精神的课例中可以看出,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在课改的背景下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我们又惊奇地发现,在这一变化中有一个基本的因子没有变。于是乎,语文课堂教学的“变”与“不变”,就成了决定我们能否和谐统一地处理课堂教学的一对“矛盾体”。新的语文课堂教学就在这“变”与“不变”中和谐共生,推动语文新课程向前发展。   下面我们就从韦老师
教学目标    1.感知戏剧情节,把握紧张激烈的戏剧冲突。  2.品析人物语言,体验角色情感,分析人物性格。  3.细读剧本,借助材料,探究夏洛克形象的复杂性。    教学过程    (预习作业布置:认真阅读剧本,熟悉剧中各个人物,并思考:假如剧中这个人物不出场,剧情又会怎样。)  【设计意图】戏剧内容比较多,需要学生课前预习,带着问题阅读,初步熟悉人物角色及其在本场戏中的作用,为课堂服务。   
一、教学设想    《红楼梦》第一回至第五回犹如全书的“序幕”或“缩影”,小说从第六回才开始展开故事情节。曹雪芹安排前五回的目的,是将自己的创作意图、作品的主题、作品的主线、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其归宿等,作或明或暗、或详或略的提示,使读者一开始就能大致了解全书,不致读来漫无头绪。课文《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第三回,通过荣国府的女主人对来自苏州的第一次见面的十三岁的外甥女林黛玉的接待,极其自然地介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