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通过疏理史料文献和佛教文献,对敦煌BD00950写卷《维摩经解》中“声闻有異”提出了校勘意见,认为“異”乃“冀”字之讹,并举出相关例证。
关键词:敦煌;维摩诘经;有冀
敦煌BD00950号背《维摩经解(拟)》之“方便品”有此一段:
……其以方便現身疾者,有其七義:一者招王等問,二者希求大師遣使,三者顯病無始終,四者令病者安慰其心,五者令聲聞有異,六者 ,七者令文殊對問……
此段文意并不晦涩,比较易懂。唯独“五者,令声闻有異”不太容易读懂。其中“声闻”指听闻佛陀声教而出家证悟的弟子。然则“有異”又作何解?或以为“有異”乃讹字,当作“有益”,音近至讹。此虽似可解,但亦有不通。检段注《说文》以为“異”古音一部,“益”古音十六部,故其音在中古未必如今日相近。又“益”为增、进之意,为何维摩诘以方便现身疾者能令佛陀弟子有所增进?窃以为“異”字当为“冀”字之讹。二字形近,且涉上文“游诸等入治政者与前执治有異”句而误。
冀,最初仅指古九州岛之一的冀州。后来假借为“觊”,则有希望、期望之意。如《国语·鲁语》:“吾冀而朝夕修我曰:“必无废先人。”韦昭注:“冀,望也。”《韩非子·五蠹》:“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世说新语·自新》:“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这些都能证明“冀”有希望、期望之意,故现代汉语有冀求、希冀这样的词语。
佛教典籍中亦有将“冀”作希望、期望之例。《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心不自正,卜问觅祸。杀种种众生,解奏神明。呼诸魍魉,请乞福佑。欲冀延年,终不能得。”《佛说琉璃王经》:“彼琉璃王,肆意恶逆,罪盛乃尔。却数七日,有地狱火,当烧杀之。现世作罪,便现世受。大史奏谶,怪与佛同,王大恐怖。乘船入海,冀得自免。”《四分律行事钞批》:“钵唎底提舍那,即是对他说也。说己之罪,冀令清净。旧云忏悔,非关说罪。”
“有冀”二字连用在古籍中也可以寻到证据。如《梁书·何敬容传》:“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如此令明主闻知尚有冀也。”《旧唐书·李训传》:“天下之人有冀训以致太平者。《旧唐书·崔慎由传》:朕采于羣议,询彼舆情,有冀小康,遂登大用。”《册府元龟·宫臣部》:“诗书之源,可使高歩承华,大参望苑,琢磨羽翼,朕有冀焉。”
在佛典中,“有冀”亦有连用之例。《集沙门不应拜俗等事》:“申恩方祈定慧无劳,拜跪严亲报德有冀。”《楞严经要解》:“意缘于外曰想。故想为外分,想人之阳气有冀者也。”《毗尼作持续释》:“求佛有冀矣。”《五灯会元》“(舒州龙门清远佛眼禅师)师曰:‘有冀开发,乃尔相戏耶。’”《三藏法要》:“有作福田,谓于诸佛菩萨父母师长之所,生恭敬心,修诸供养,不惟得福,亦可成道;若有冀望福报之心,乃是有为而作,故名有作福田。”可见,“有冀”连用的情形确实多见,大约乃有期望、有希望之意。
因写卷《维摩诘经解》为《维摩诘经》阐释性文字,故考《维摩诘经·方便品》“维摩诘现身有疾”一段。经云:
长者维摩诘,以如是等无量方便,饶益众生。其以方便,现身有疾。以其疾故,国王、大臣、长者、居士、婆罗门等,及诸王子,并余官属,无数千人皆往问疾。其往者,维摩诘因以身疾,广为说法:“诸仁者,是身无常,无强、无力、无坚。速朽之法,不可信也。为苦为恼,众病所集。诸仁者。如此身,明智者所不怙。是身如聚沫,不可撮摩。是身如泡,不得久立。是身如炎,从渴爱生。是身如芭蕉,中无有坚。是身如幻,从颠倒起。是身如梦,为虚妄见。是身如影。从业缘现。是身如响,属诸因缘。是身如浮云,须臾变灭。是身如电,念念不住。是身无主,为如地。是身无我,为如火。是身无寿,为如风。是身无人,为如水。是身不实,四大为家。是身为空,离我我所。是身无知,如草木瓦砾。是身无作,风力所转。是身不净,秽恶充满。是身为虚伪,虽假以澡浴衣食,必归磨灭。是身为灾,百一病恼。是身如丘井,为老所逼。是身无定,为要当死。是身如毒蛇、如怨贼、如空聚,阴界诸入所共合成。诸仁者,此可患厌,当乐佛身。所以者何?佛身者,即法身也。从无量功德智慧生,从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生,从慈悲喜舍生,从布施、持戒、忍辱、柔和、勤行、精进、禅定、解脱、三昧、多闻、智慧诸波罗蜜生,从方便生,从六通生,从三明生,从三十七道品生,从止观生,从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生,从断一切不善法、集一切善法生,从真实生,从不放逸生,从如是无量清净法生如来身。诸仁者,欲得佛身,断一切众生病者。当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如是长者维摩诘为诸问疾者如应说法,令无数千人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此段大义是维摩诘现身有疾为大众说法,使大众明知欲除一切病当发行大道。是故应当为使其看到除一切病的希望。因此,认定“異”乃“冀”字之讹,更为妥善。
参考文献:
[1][周]左丘明.国语[M].济南:齐鲁书社,2005,5.
[2][清]王先慎.韩非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98,7.
[3]杨勇校笺.世说新语校笺[M].北京:中华书局,2006,6.
[4][陈]姚思廉.梁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5.
[5][后晋]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5.
(作者简介:钱 寅,天津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2010级硕士,研究方向:敦煌文献。)
关键词:敦煌;维摩诘经;有冀
敦煌BD00950号背《维摩经解(拟)》之“方便品”有此一段:
……其以方便現身疾者,有其七義:一者招王等問,二者希求大師遣使,三者顯病無始終,四者令病者安慰其心,五者令聲聞有異,六者 ,七者令文殊對問……
此段文意并不晦涩,比较易懂。唯独“五者,令声闻有異”不太容易读懂。其中“声闻”指听闻佛陀声教而出家证悟的弟子。然则“有異”又作何解?或以为“有異”乃讹字,当作“有益”,音近至讹。此虽似可解,但亦有不通。检段注《说文》以为“異”古音一部,“益”古音十六部,故其音在中古未必如今日相近。又“益”为增、进之意,为何维摩诘以方便现身疾者能令佛陀弟子有所增进?窃以为“異”字当为“冀”字之讹。二字形近,且涉上文“游诸等入治政者与前执治有異”句而误。
冀,最初仅指古九州岛之一的冀州。后来假借为“觊”,则有希望、期望之意。如《国语·鲁语》:“吾冀而朝夕修我曰:“必无废先人。”韦昭注:“冀,望也。”《韩非子·五蠹》:“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世说新语·自新》:“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这些都能证明“冀”有希望、期望之意,故现代汉语有冀求、希冀这样的词语。
佛教典籍中亦有将“冀”作希望、期望之例。《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心不自正,卜问觅祸。杀种种众生,解奏神明。呼诸魍魉,请乞福佑。欲冀延年,终不能得。”《佛说琉璃王经》:“彼琉璃王,肆意恶逆,罪盛乃尔。却数七日,有地狱火,当烧杀之。现世作罪,便现世受。大史奏谶,怪与佛同,王大恐怖。乘船入海,冀得自免。”《四分律行事钞批》:“钵唎底提舍那,即是对他说也。说己之罪,冀令清净。旧云忏悔,非关说罪。”
“有冀”二字连用在古籍中也可以寻到证据。如《梁书·何敬容传》:“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如此令明主闻知尚有冀也。”《旧唐书·李训传》:“天下之人有冀训以致太平者。《旧唐书·崔慎由传》:朕采于羣议,询彼舆情,有冀小康,遂登大用。”《册府元龟·宫臣部》:“诗书之源,可使高歩承华,大参望苑,琢磨羽翼,朕有冀焉。”
在佛典中,“有冀”亦有连用之例。《集沙门不应拜俗等事》:“申恩方祈定慧无劳,拜跪严亲报德有冀。”《楞严经要解》:“意缘于外曰想。故想为外分,想人之阳气有冀者也。”《毗尼作持续释》:“求佛有冀矣。”《五灯会元》“(舒州龙门清远佛眼禅师)师曰:‘有冀开发,乃尔相戏耶。’”《三藏法要》:“有作福田,谓于诸佛菩萨父母师长之所,生恭敬心,修诸供养,不惟得福,亦可成道;若有冀望福报之心,乃是有为而作,故名有作福田。”可见,“有冀”连用的情形确实多见,大约乃有期望、有希望之意。
因写卷《维摩诘经解》为《维摩诘经》阐释性文字,故考《维摩诘经·方便品》“维摩诘现身有疾”一段。经云:
长者维摩诘,以如是等无量方便,饶益众生。其以方便,现身有疾。以其疾故,国王、大臣、长者、居士、婆罗门等,及诸王子,并余官属,无数千人皆往问疾。其往者,维摩诘因以身疾,广为说法:“诸仁者,是身无常,无强、无力、无坚。速朽之法,不可信也。为苦为恼,众病所集。诸仁者。如此身,明智者所不怙。是身如聚沫,不可撮摩。是身如泡,不得久立。是身如炎,从渴爱生。是身如芭蕉,中无有坚。是身如幻,从颠倒起。是身如梦,为虚妄见。是身如影。从业缘现。是身如响,属诸因缘。是身如浮云,须臾变灭。是身如电,念念不住。是身无主,为如地。是身无我,为如火。是身无寿,为如风。是身无人,为如水。是身不实,四大为家。是身为空,离我我所。是身无知,如草木瓦砾。是身无作,风力所转。是身不净,秽恶充满。是身为虚伪,虽假以澡浴衣食,必归磨灭。是身为灾,百一病恼。是身如丘井,为老所逼。是身无定,为要当死。是身如毒蛇、如怨贼、如空聚,阴界诸入所共合成。诸仁者,此可患厌,当乐佛身。所以者何?佛身者,即法身也。从无量功德智慧生,从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生,从慈悲喜舍生,从布施、持戒、忍辱、柔和、勤行、精进、禅定、解脱、三昧、多闻、智慧诸波罗蜜生,从方便生,从六通生,从三明生,从三十七道品生,从止观生,从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生,从断一切不善法、集一切善法生,从真实生,从不放逸生,从如是无量清净法生如来身。诸仁者,欲得佛身,断一切众生病者。当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如是长者维摩诘为诸问疾者如应说法,令无数千人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此段大义是维摩诘现身有疾为大众说法,使大众明知欲除一切病当发行大道。是故应当为使其看到除一切病的希望。因此,认定“異”乃“冀”字之讹,更为妥善。
参考文献:
[1][周]左丘明.国语[M].济南:齐鲁书社,2005,5.
[2][清]王先慎.韩非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98,7.
[3]杨勇校笺.世说新语校笺[M].北京:中华书局,2006,6.
[4][陈]姚思廉.梁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5.
[5][后晋]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5.
(作者简介:钱 寅,天津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2010级硕士,研究方向:敦煌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