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生经验的教学设计

来源 :化学教与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pe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以“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为例阐述了如何关注学生的经验并利用学生经验开展教学。
  关键词:学生经验;教学设计;燃烧
  文章编号:1008-0546(2015)05-0065-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5.05.022
  现代学习理论指出:学习者带着已有的知识经验进入教室学习,他们头脑中的知识经验直接影响学习结果;有效的教学必须十分关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并以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为出发点,采取有效的策略,促使学生在新情境下实现意义建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有效的教学便是基于学生经验的教学。
  开展基于学生经验的教学,离不开基于学生经验的教学设计。这样的教学设计,探测学生已有经验将成为关键。探测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就是要根据将要学习内容要求,采用经验分析、学生访谈、问卷调查和文献检索等方法(途径),弄清楚学生本课学习时的“已知”、“未知”与“怎么知”等方面,厘清学生经验对学习效果及其转化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结合教学任务要求,确定教学目标与重难点,并制定教学策略与规划教学流程。教学设计流程主要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课标教材解读与学情分析。
  学生经验的分析是基于学习内容要求进行的。因此,解读课标和教材是第一要务。课标与教材等文本材料的解读,就是要厘清即将学习的任务要求、功能价值,并分析教材编著者是如何结合学生认知顺序与认知心理发展顺序来组织教材的。
  在此基础上,结合学习内容要求与知识组织线索,分析学生学习本课前已经具备了与本课学习相关的知识经验(即学生的“已知”)、惯于采用怎样的认识方式与手段来开展学习(即学生的“怎么知”),分析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与教学任务要求的差异,明确哪些内容是需要通过教师的帮助来达成的(即学生的“未知”)。
  第二阶段: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确立。
  在第一阶段基础上,教师要分析学生知识经验与学习要求等的关系,揭示学生“已知”、“怎么知”对“未知”学习及达成究竟起促进还是抑制作用,从而确立教学重难点并制定教学目标。
  若学生“已知”对“未知”学习起促进作用,教学重要工作之一便是激活学生头脑中的“已知”并努力与“未知”相联系,而且连接“已知”和“未知”的相关内容(环节)便是教学的重点;若学生“已知”会对达成学习要求起抑制作用,则扭转错误的“已知”将是教学的难点;此外,新课学习所需要的思维方式与水平若超越学生“怎么知”,将制约着学习,这也将成为教学的难点。
  在明确教学重难点的基础上,结合课标提出的学习要求和教材内容特点,便可制定符合学生认知特点与经验水平的教学目标。
  第三阶段:教学策略制定并规划教学过程。
  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学就是采取合适的途径帮助学生建立起“已知”与“未知”的联系、从而达成教学目标的过程。在明确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的基础上,教师应思考创设怎样的情境、提出怎样的问题、设置怎样的活动、安排怎样的流程来促进学生正确的已有知识与经验的迁移,发挥其在“未知”学习中的作用,或消除(抑制)学生错误的已有知识与经验对“未知”学习的负面影响,从而达成教学目标。
  下面结合沪教版九年级化学《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第一课时的教学来谈谈如何开展基于学生经验的教学设计。
  一、课标教材解读
  《课程标准》将燃烧等内容放置在“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中,并提出了“认识燃烧、缓慢氧化和爆炸发生的条件,了解防火灭火、防范爆炸的措施”的学习要求,旨在引导学生通过燃烧与灭火等相关知识的学习,体会化学学科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根据这一要求,教材编著者将燃烧作为一类特殊的化学反应来学习,并以学生所熟知的燃烧现象为研究对象,认识燃烧的特征及条件,了解燃烧的利用及其对人类的负面影响,并认识灭火的原理与方法等。这样的教材安排,要求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理性认识日常生活中的燃烧现象,把握燃烧与灭火的关系。
  从教材编排顺序看,这一内容被安排在第四章第一节,是基于前面章节分散介绍的常见化学反应以及化学反应的特征(新物质生成)、条件(加热、通电等)、现象(如发光、放热等)和价值(制造物质等)等知识学习的基础上来开展的。因而,本内容的学习,旨在深化学生对氧化反应、化学反应条件与价值的认识,进而发展与完善对化学反应的认识。
  二、学生经验分析
  学生通过日常生活、影视媒体和化学学习,接触了不少燃烧现象和火灾事故,知道燃烧既有利又有害;知道许多物质点燃时可燃烧,O2能支持燃烧、CO2不支持燃烧;了解灭火器、水、砂土等常用于灭火;初步感知化学反应需要条件(如碱式碳酸铜受热才分解)、可以利用化学反应制造物质(如制取O2、CO2)等。这些认识为本课学习提供了必要的经验保障。
  然而,学生的上述认识属于他们头脑中的感性经验,并没有从本质上去认识,特别是没能上升到化学反应条件性、控制与利用化学反应的视角来深刻认识。而且,根据相关文献和过往学生学习看,日常生活中“点”可燃物的行为,对燃烧条件的学习有抑制作用。此外,燃烧条件的探究,必须通过对比分析、透过现象抽提本质,需要对比分析、归纳推理与概括抽提等高级思维,这也是初中学生较为薄弱的。
  三、确立教学目标
  结合教学要求与学生情况的分析,清晰了学生学习本课的起点经验、知道本课学习的关键内容以及本课学习后应达成的学习要求,便可将教学目标“具体化”和“对象化”,构建起较为清晰的教学目标以及本课教学的重难点内容。具体内容如下: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日常燃烧现象的回顾,总结燃烧特征,认识燃烧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意义。   (2)通过对日常燃烧现象及相关资料的分析与推理,归纳燃烧的条件,体会化学反应的条件性。
  (3)结合防火、灭火等资料的分析与讨论,总结灭火的措施,认识灭火原理和燃烧条件的关系。
  (4)通过对火灾事故处理措施的分析,了解火灾事故的自救措施,认识灭火防火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由于燃烧条件的掌握是学习灭火方法与原理的基础,而转变学生头脑中燃烧需要“点燃”是掌握燃烧条件的关键。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燃烧的条件、燃烧条件与灭火措施的关系,教学难点是燃烧时可燃物的温度必须达到着火点。
  四、制定教学策略
  要消除学生的错误认知,科学准确地认识燃烧与灭火等知识,学习比较、推理等思维方法,建立起联系的观点分析现象并解释简单化学问题的能力,感受并赞赏化学在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意义、增强安全意识等,本节教学时可采取如下的策略:
  (1) 选择生产生活中的燃烧与灭火相关材料、引燃可燃物的多种途径、工业生产中的防火防爆措施、火灾现场自救措施等学生所熟知的事实作为教学资源,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归纳与推理,认识燃烧特征及条件、灭火方法、燃烧与灭火的关系。当然,由于学生缺乏从化学视角分析所熟知的燃烧与灭火现象,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透过现象看本质,并在分析、推理与归纳总结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体验化学在分析、解决社会问题的价值与应用。
  (2)由于受“燃烧需要点燃”前经验的影响,学生难于达成对燃烧条件的准确认识。这就需要花力气转变学生错误的前经验。教学时,要为学生在错误的直觉认识(燃烧需要点燃)与正确的理性认识(温度达到着火点)间建立起认知的桥梁。具体到教学中,通过暴露错误(燃烧需要点燃)、认识错误(划火柴也能使火柴燃烧)、修正错误(“点”和“划”是外在行为)、认识本质(“点”与“划”的本质是提供热量),最终形成正确的认识(燃烧时可燃物的温度必须达到着火点)。
  (3)燃烧与灭火的矛盾性是深化认识燃烧与灭火关系的关键。教学时,一方面要在引导学生回顾常见灭火措施的基础上,分析这些措施是如何破坏燃烧条件的;另一方面,可从燃烧的条件出发,推测更多的灭火措施或方法;最后,引导学生对灭火措施或方法从原理上加以分类。
  五、规划教学流程
  本课教学应解决三个方面:一是燃烧的特征与条件;二是灭火的措施与燃烧条件的关系;三是火灾事故现场的自救。而且,三个方面逐渐发展的。为此,可按三个方面依次展开来实施教学。下面围绕本课重难点内容的教学来谈谈教学流程的规划。
  1. “燃烧条件”的教学
  这一教学可在回忆常见燃烧事例及其现象、总结归纳燃烧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时,通过展示“点蜡烛”、“点酒精灯”、“划火柴”等活动及播放“钻木取火”的视频,要求学生根据教学情境、问题与任务(见表1)进行思考与讨论,并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通过问题1-4及情景设置“靶例”,激活学生“燃烧需要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燃烧需要点燃”的前经验;问题5-7及情景呈现“锚例”,诱发学生对“燃烧需要点燃”经验的矛盾,并试图建立“燃烧需要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的新认识;问题8,再次引发学生认知矛盾(仅具备“燃烧需要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是无法燃烧的);问题9则期望学生通过对比分析,抽提“点”、“划”和“钻”的本质;最后,通过问题10,总括燃烧的条件及燃烧反应的本质(一定条件下,可燃物与氧气发生氧化反应)。对于问题9和10,需要教师给予充分的指导与帮助。
  2. “灭火措施及其与燃烧条件关系”的教学
  灭火的措施(方法),对学生来说也是熟悉又陌生的。教学时,通过回忆生活和生产常用的防火措施或灭火方法、观看火灾扑救现场视频并阅读相关新闻报道等,对灭火方法或措施进行总结与分类,并讨论各类灭火方法的原理,进而总结灭火措施与燃烧条件关系,使学生在掌握灭火原理的同时,巩固对燃烧条件的认识。教学时,可创设如下情境与任务:
  [情境与任务一]播放家庭烹饪食物、工业冶铁、火灾及扑救的视频。让学生谈谈燃烧对人类生产、生活利与弊的认识。
  [情境与任务二]播放一段视频新闻(内容为:某地发生汽车和油罐列车相撞事故,大量汽油外泄。干警火速组织施救。抢救现场,指挥员命令疏散群众的同时,作如下部署:在场人员熄灭一切火种,迅速堵住泄露的油罐阀并转移汽油,运来大量沙土备用,向油罐喷水),要求学生解决下列问题:1.列出视频中所提到的灭火(防火)措施;2.结合燃烧的条件,指出各灭火措施的目的或原理;3.列举视频所未提及的、生产和生活中采用的防火措施或灭火方法,分析这些措施与方法的目的或原理;4.请根据物质燃烧的条件,将灭火的方法进行分类;5.总结灭火的方法(原理)与燃烧条件的关系。
  上述问题的解决,有助于学生总结防火或灭火的原理和方法,并根据燃烧条件对灭火方法(措施)进行分类。这一分类过程,是学生将燃烧与灭火统一起来的过程。当然,学生不一定能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需要教师给予指导(如提示、帮助答疑、指导阅读课本等)。
  前面以“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第一课时为例,分析了如何开展基于学生经验的教学设计。应该认识到,课堂教学活动是复杂多变的,这一变化将可能会背离教师课前的教学预设。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在关注学生开展基于学生经验的教学设计的同时,还应密切关注具体课堂情境中的即时性生成,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安排相适宜的教学活动。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基于学生经验的教学。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中学化学国家课程标准研制组.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
其他文献
摘要: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提出要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反思性学习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方式。文章以“化学反应的方向”的教学为例,介绍了在理论教学中培养学生反思性学习能力的教学过程。  关键词:化学理论教学;反思性学习;化学反应的方向  文章编号:1008-0546(2015)02-0042-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
My name is Wang Dongdong. I have two friends—Tom and Linda. We can be friends just because we all like collecting things, but we have different collections.  Tom likes collecting stamps. He began coll
摘要:“物质间三角转化”关系试题以考查知识的综合性、开放性为特点,是学生的学习难点,为突破难点以例题为支架,探寻该类试题的解决策略,提高学生解决该类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开放性试题;知识整合;解决策略  文章编号:1008-0546(2015)09-0029-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5.09.009  元素
摘要:实录了一堂“沉淀的溶解平衡原理”的课堂教学过程。以“由一杯食盐水引发的故事”作为故事主线串接课堂各个教学环节,逐步展开以沉淀的溶解平衡原理为知识主线而进行的课堂教学。本节课通过形式的变化、思想的渗透、原理的迁移、试剂的选择、技术的应用等方式,融合了情境、问题、活动、知识、认知,呈现了一堂创新模式下化学概念教学的具体课例。  关键词:沉淀溶解;平衡  文章编号:1008-0546(2015)0
摘要:以"离子反应"教学为案例,基于电导率传感器的数字化实验,从数字化实验的准备、操作、实验图像分析到符号表征的学习等过程中,强化学生对电解质溶液中微粒种类和存在的认识,深化学生对微粒间相互作用及其变化的理解,从而理解离子反应的实质,逐步引导学生发展和深化微粒观。  关键词:数字化实验;微粒观;离子反应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09-0085-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
摘要:实验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科学思维的重要来源。因而,需把实验进行精心策划并与课堂教学有机地融合,让实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发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让课堂教学展示化学学科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设计实验;优化教学  文章编号:1008-0546(2015)02-0045-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
摘要:举行化学实验技能操作大赛,是新课改下提高初中化学教师实验操作技能水平的有效方法。作者结合参赛的切身体会反思了课堂教学:从实验的启蒙性和趣味性;探究性和创造性;安全性和规范性三方面努力塑造实验课堂。  关键词:化学实验;操作技能;探究;创新  文章编号:1008-0546(2015)10-0078-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
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上册期末测试题(一)  一、1~5 BACCB 6~10 AABAB  二、11~15 ACBAC 16~20 BABCB  三、21~25 FTTFT 26~30 CBCCB 31~35 CADFE  36. go to bed  37. play computer games  38. feel tired  39. new subject  40. do some sport
摘要:文章通过对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科书结束语的赏析,反思了教学中学科教学价值取向、学科的思想方法和系统观念、实验教学等方面的不足,提出在复习过程中注重通过知识促进学生智慧生成、加强化学学科基本观念构建、强化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等观点,让学生整体把握学科的精髓。  关键词:结束语;观念;反思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07—0027—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摘要:文章以复习课“盐类水解”的教学设计为例,在翻转课堂教学中使学生成为主动研究者,教师成为学习指导者,提高了高三化学复习的有效性。  关键词:翻转课堂;化学复习;盐类水解;有效性  文章编号:1008-0546(2015)06-0025-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一、问题背景  在高三化学复习中,复习内容包括必修和选修内容,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内容多而课时少的现象,基于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