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哲学的眼光解读语文课堂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lg_lanx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虚与实,是常用在艺术领域的一对概念。荀子说:“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 由于“粹”,艺术表现里有了“虚”,洗尽尘滓,独存孤迥。由于“全”,才能做到孟子所说的“充实之谓美”。“虚”和“实”辩证地统一,从而完成艺术的表现,形成艺术的美。
  由艺术推而广之到教育,我们现今的课堂教学中如何处理好“虚”与“实”的关系呢?如何让“虚”与“实”相结合、相统一,进而创造和谐的课堂之美?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是语文的根本属性,人文性是语文的重要属性,两者缺一不可。在我看来,这就是一种虚与实的辩证统一。任何一节课,目标的制定、课堂的提问、问题的指导、评价的层次等等,都存在着虚与实的关系。具体落实在语文教学之中,所谓的“虚”,就是一种忽略,忽略一切与“粹”无关的事物。课堂上的“虚”即一切与学科学习无关的东西:眼花缭乱可有可无的课件、无休止的延伸与拓展等等。所谓的“实”,应该就是语文学科的核心要务,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要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综合实践和运用的能力。课堂上集中精力所要呈现的典型的情节和案例,即是我们所说的“粹”,这也是必须要做实之处。虚与实的关系处理好了,课堂的关系自然也就理顺了。
  练习书法时,经常听到一些大师谈论“留白”,那些留白的虚处往往蕴含着风骨和韧劲。在很多艺术形式中能看到这一点。比如,中国传统的戏曲舞台上,没有繁杂的布景,也没有过多花哨的装饰,舞台上的景和魅力存在于演员曼妙的动作和神态之中。一个扬鞭的姿势,就能让你感觉策马奔腾的气魄与震撼。虚实结合给人带来了故事情节背后诸多思考的空间和情境。
  课堂也是如此,我们常说学生是课堂的主体,那么在一节课中我们关注得更多的应该是学生的本色演出。抛开华丽的表演和无关的干扰,学生的智慧与能力更能吸引观课者的注意。因此在一节课有限的时间里,我们需要处理好虚与实之间的关系。这让我想到了一句话“简简单单教语文”,大道至简,简约之中透露出大智慧。
  前些日子听了一节教学《这片土地是神圣的》的课。课文的字里行间蕴含着语言的美感、表达的美感、感情的美感、自然的美感……这种种美是无形的,是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是我们无法用肉眼看到的。对于这篇文章,每位执教者都有着站在不同角度和层面的理解和诠释。我也一直在思考如何处理好这篇课文,展现课堂的自然和谐之美。
  虚,是丰富的情感和人文的情怀。实,是语言文字表达的特色与方法。虚与实相结合则表现出课堂之美、教学之美。美在何处?就在品味语言文字过程之中智慧的碰撞和思想的交融,在语文素养提高的过程中展现个性的思考和魅力。为此,我在头脑里假想着:与其运用优美的课件呈现,不如用真挚的朗读表现;与其生硬地进行情感的牵引,不如让学生自由地品味;与其机械地分析,不如让学生自主地发现;与其牵强地人文教育,不如因地制宜地启发……只有将“实处”集萃而突出,才能让“虚处”广袤而无垠。虚与实,互相交融而促进,拿捏的分寸很难把握。
  课堂教学与书法、绘画一样,要有虚实结合的理念和技巧,要给学生思考和想象的空间和时间。有虚才有实,有实才有虚。虚实相生,语文课堂定然会表现出飞舞生动的独特韵味。
  (安徽省銅陵市瑞龙小学 244000)
其他文献
课程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课标教材正被广泛使用,接受实践的检验。新教材到底怎么样?当前的教学还存在什么问题?为了搞清上述问题,自2004年下半年至今,我们坚持在学期末组织温岭区域新教材使用情况调查。调查对象为全市首轮使用人教版课标教材的290余个班级。下面以五年级的调查反馈为例,来分析五年级教材的使用现状:师生对教材的认可与批评;教学中的苦与乐、困惑与要求;他们的建设性意见、建议等等。以此形成“民间
【摘 要】“寓解于境”是“随文识字”教学中的重要一步。它通过多种形式的、富有趣味性的解词方法,寓字词意思于一定的语境之中,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使其学会在具体语境中了解字词、运用字词。在具体实践中,可借助联系生活法、插图法、动作表演法等方法来达到“寓解于境”的教学目的,从而真正落实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目标。  【关键词】随文识字;寓解于境;解词方法  何谓“随文识字”?顾名思义,“随文识字”
【摘 要】日常的写字教学中,教师容易忽视“行款”方面的指导。这使得许多学生单个字写得不错,但将字组合成行成篇时就缺乏整体美。为此,教师要学会整体把握教学目标,在学生初学写字阶段,就有机渗透审美意识,循序渐进地实施成篇书写训练,给学生提供运用所学、大胆创作、尽情挥洒的机会。  【关键词】写字 行款 教学指导 整体性  对于写字,《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
统编教材相对于人教版教材,作了很大的调整与改变。尤其在“口语交际”方面,不仅编排了贴近儿童生活的口语表达内容,还彰显了“技法与内容并行”的教学理念,为语言文字的表达和运用提供了有效的情境与平台。  以二年级上册为例,教材共安排了4次口语交际,分别是交流有趣的动物、介绍自己做的一件手工作品、与别人商量事情、看图讲故事。这类文本看似文字不多,往往由几幅画或是几句提示语构成,却体现了编者极其巧妙的用心。
针对新课改后一些语文课堂重感悟、轻实践的倾向,许多小学语文界专家提出将语文实践“挤”进课堂,以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有些教师感到困惑,认为在文本感悟过程中加入语言实践练习,会使教学情境被破坏,教学过程不流畅,影响感悟效果,因而在教学中仍然“重复着昨天的故事”。其实,“文本感悟”与“言语实践”并不矛盾,只要找准二者的契合点,将文本感悟和言语实践有机融合,就能使阅读教学向“语言和精神在感悟和运用
在“娱乐至死”的年代,时尚速变,层出不穷,于是有人调侃“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其实,所有的“前浪”都未曾死去,他们的精、气、神总会延续在后浪上。所以,正确地说是“长江后浪推前浪,莫忘前浪带后浪,后浪瞬间变前浪,奔涌万代浪打浪”。  回望浙派语文的历史浪潮,袁微子先生无愧是一个令人瞩目的“浪峰”。他是浙江桐庐人。1913年出生,明年是他诞辰100周年。1991年他因突发脑溢血去世,发病于
【摘 要】语文教学费时低效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师文本解读能力不足。提高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是改善语文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以体验式阅读为起点,捕捉刹那间的感受与体验”“以诠释式阅读为重心,追究打动自己的内在缘由”“以提升式阅读为目标,把握文本逻辑之推进”是有效帮助教师形成自己独立且独到理解、实现深度解读文本的序列化策略。  【关键词】体验式阅读;诠释式阅读;提升式阅读;捕捉感受;追究缘由;逻辑推进
简要地介绍一下这个故事:  小男孩马克斯和爸爸妈妈住在一起,住在奥地利的一个小城市里。  一个周日的下午,乔纳森——马克斯的叔叔来到他们家。乔纳森的到来让原本平淡无奇的周日一下子变得不可思议。  乔纳森叔叔就像一个长不大的孩子,脑袋里装满了鬼点子,时常会做出一些疯狂的举动。因为乔纳森叔叔的出现,马克斯对下一个周日总是充满期待,期待惊喜的到来。在小男孩马克斯眼里,乔纳森叔叔是个巨人——星期日巨人。 
【摘要】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充分发挥好“体验”在教学中的作用,可以采取以下策略:一是于拓展资源中多维体验,以达成语言与情感共融;二是于形式创新中强化体验,以达到语言与能力共进;三是于文本补白中助推体验,以实现语言与思维共振。从尊重学生出发而进行有效体验教学,学生的主体地位自然得到充分彰显,学习品质和语文素养自然得以有效提升。  【关键词】体验教学 资源拓展 形式创新 文本补
【摘要】歌词作为“语言的花朵”,能有效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开发“走进歌词学语文”微课程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探索。在课堂上,歌词教学因其自身的语言特殊性,能帮助教师更好地营造教学氛围,启发学生的类比联想,开展相关的语言练习。在课堂外,歌词教学能与唱、读、写、画、研、演、赛等一系列活动进行融合,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丰富个人情感。歌词微课程既让学生在歌词文化中得到熏陶,又让教师感受到课程研发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