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术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对每个学生美术素养主要方面的培养与发展进行持续不断的跟踪与调控。因此,评价必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在教学活动的开始、中间与结束时,随时关注学生在美术课程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与反应,将各种能体现学生在美术素养方面有变化的有价值信息记录在案,进行分析与判断,并做出各种评价,可以是反馈、矫正,也可以是鼓励、引导。针对以上所说的“评价必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这一理念,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来把握美术课堂的评价时机。
一、学习开始时进行前置性评价
在教学活动开始时,可以对学生的课前准备进行评价,这具有重要的导向功能。平时教学活动中,如遇到因学生用具不齐、学习资料忘带,将如何解决呢?我们应当运用循序渐进的方式,让学生明白课前准备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对课前准备这种学习方式越来越感兴趣,逐渐把课前准备变成自觉的学习行为。
二、学习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
1.把握造型活动过程中的评价时机。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应该从学生是否对课程产生兴趣、是否能对所给予的材料进行想象、表现,以及在课程过程中的各种表现来进行评价。
在教学中,应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在他们不知道如何来处理材料时,不知该如何来画一张画时,及时给予引导、启发,且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及时用语言鼓励和支持。可以用眼神鼓励学生,教师的眼神,对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配合肢体语言来肯定学生、表扬学生效果也很好。如当学生还无法创作自己的作品时,老师可以俯下身来,顺势用手摸一摸他的头,并做些鼓励,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但能学到知识、技能,还可以形成对自我的评价,从而使他们对自己的学习更有信心。
2.把握欣赏活动中的评价时机。在美术欣赏课中,教师要正确评价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递进评价的方法和深层次的诱导,加深学生对艺术的理解,建构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
学生在上美术欣赏课时都要经历一个对艺术的认识和理解的过程,最初是从他们个人的角度开始的。他们觉得画得“像”的就是“美”的,可往往有些看起来不“美”的作品却被老师当成世界名画加以介绍。正是这些反差,他们渐渐发现艺术品并不是以“画得像不像”作为唯一标准。有了这些思考以后,学生才会关心美术课上的学习内容。教师不宜从理论上空洞地介绍艺术,应当在评价学生观点的过程中融入相关的艺术知识,并在欣赏美术作品时与学生互动交流,运用研究性的评价语言引导学生,使学生认识到在艺术史上这些观念并存的局面,从而拓宽他们的思路。
3.正确评价学生的创作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留心学生个体的种种变化和发展,及时鼓励和表扬,激励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培养他们的创造力。笔者认为等级与评语相结合能够树立学生进取心。
美术学科有其特殊性,不像其他学科有标准答案,在评价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差异,采取优、良的等级标准给作品进行评价,但这不足以体现作品存在的缺点或不足,评语正是等级形式下的有效补充。因此,在评价优良的同时,加上切合学生实际的评语,比如:“你的画色彩协调,要是内容更丰富一点就更好了”、“你画的线条一气呵成,如果画面饱满一些就会更好……”等。这些评语使学生明白这次作品中的优、缺点,从而知道今后努力的方向。学生的作品只要有进步,就及时肯定,使其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有所进步,增强对美术创作的兴趣。
三、学习结束进行结果评价
在这一阶段应主要考虑两个方面:
1.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兴趣特长,变单一测试为灵活全面的差异性阶段评价。在整个评价过程中可以采取评选特级小美术家、一级小美术家、二级小美术家等激励形式。也可对具有个性色彩的各种小明星进行表彰,如:美术理论小明星、绘画小明星、美术创作小明星、美术设计小明星。
2.抓住总结反思环节,倾听学生的心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探究、合作、反思使课堂教学不仅成为一个完整的认知系统,也成为一个准社会系统,学生在这里体验到了平等、民主、友情,也体验到了在集体中探求知识积极参与的乐趣。另外,学生的反思性评价,在整个评价体系中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反思评价,使学生达到认识上的深化,进而分析、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提高学习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而学生自我反思性评价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自我认识、自我教育的过程。现在的孩子自我意识强,自我感觉良好,对己欣赏,对人挑剔。孩子的自我评价能力落后于评价别人的能力;在评价自己时,往往只看到自己优点,而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在评价别人时,又往往只看到别人的缺点,看不到别人的优点。通过自我反思性评价,促使学生用欣赏的眼光看别人,善于用别人的思维点燃自己,用科学的方法完善自己,进而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美术课堂评价的最终目的就是促进学生美术素养的提高,并让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的感觉。课堂评价要适时把握时机,在思维碰撞时评价、在方法交流时评价、在探究实践时评价、在追问反思时评价,多一点欣赏鼓励,多一点期待关注,多一点尊重宽容,多一点征询探讨,多一点浓厚的人情味,为学生的美术创作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情感的建构,我们的美术教育将会是一片晴空。
一、学习开始时进行前置性评价
在教学活动开始时,可以对学生的课前准备进行评价,这具有重要的导向功能。平时教学活动中,如遇到因学生用具不齐、学习资料忘带,将如何解决呢?我们应当运用循序渐进的方式,让学生明白课前准备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对课前准备这种学习方式越来越感兴趣,逐渐把课前准备变成自觉的学习行为。
二、学习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
1.把握造型活动过程中的评价时机。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应该从学生是否对课程产生兴趣、是否能对所给予的材料进行想象、表现,以及在课程过程中的各种表现来进行评价。
在教学中,应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在他们不知道如何来处理材料时,不知该如何来画一张画时,及时给予引导、启发,且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及时用语言鼓励和支持。可以用眼神鼓励学生,教师的眼神,对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配合肢体语言来肯定学生、表扬学生效果也很好。如当学生还无法创作自己的作品时,老师可以俯下身来,顺势用手摸一摸他的头,并做些鼓励,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但能学到知识、技能,还可以形成对自我的评价,从而使他们对自己的学习更有信心。
2.把握欣赏活动中的评价时机。在美术欣赏课中,教师要正确评价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递进评价的方法和深层次的诱导,加深学生对艺术的理解,建构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
学生在上美术欣赏课时都要经历一个对艺术的认识和理解的过程,最初是从他们个人的角度开始的。他们觉得画得“像”的就是“美”的,可往往有些看起来不“美”的作品却被老师当成世界名画加以介绍。正是这些反差,他们渐渐发现艺术品并不是以“画得像不像”作为唯一标准。有了这些思考以后,学生才会关心美术课上的学习内容。教师不宜从理论上空洞地介绍艺术,应当在评价学生观点的过程中融入相关的艺术知识,并在欣赏美术作品时与学生互动交流,运用研究性的评价语言引导学生,使学生认识到在艺术史上这些观念并存的局面,从而拓宽他们的思路。
3.正确评价学生的创作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留心学生个体的种种变化和发展,及时鼓励和表扬,激励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培养他们的创造力。笔者认为等级与评语相结合能够树立学生进取心。
美术学科有其特殊性,不像其他学科有标准答案,在评价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差异,采取优、良的等级标准给作品进行评价,但这不足以体现作品存在的缺点或不足,评语正是等级形式下的有效补充。因此,在评价优良的同时,加上切合学生实际的评语,比如:“你的画色彩协调,要是内容更丰富一点就更好了”、“你画的线条一气呵成,如果画面饱满一些就会更好……”等。这些评语使学生明白这次作品中的优、缺点,从而知道今后努力的方向。学生的作品只要有进步,就及时肯定,使其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有所进步,增强对美术创作的兴趣。
三、学习结束进行结果评价
在这一阶段应主要考虑两个方面:
1.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兴趣特长,变单一测试为灵活全面的差异性阶段评价。在整个评价过程中可以采取评选特级小美术家、一级小美术家、二级小美术家等激励形式。也可对具有个性色彩的各种小明星进行表彰,如:美术理论小明星、绘画小明星、美术创作小明星、美术设计小明星。
2.抓住总结反思环节,倾听学生的心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探究、合作、反思使课堂教学不仅成为一个完整的认知系统,也成为一个准社会系统,学生在这里体验到了平等、民主、友情,也体验到了在集体中探求知识积极参与的乐趣。另外,学生的反思性评价,在整个评价体系中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反思评价,使学生达到认识上的深化,进而分析、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提高学习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而学生自我反思性评价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自我认识、自我教育的过程。现在的孩子自我意识强,自我感觉良好,对己欣赏,对人挑剔。孩子的自我评价能力落后于评价别人的能力;在评价自己时,往往只看到自己优点,而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在评价别人时,又往往只看到别人的缺点,看不到别人的优点。通过自我反思性评价,促使学生用欣赏的眼光看别人,善于用别人的思维点燃自己,用科学的方法完善自己,进而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美术课堂评价的最终目的就是促进学生美术素养的提高,并让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的感觉。课堂评价要适时把握时机,在思维碰撞时评价、在方法交流时评价、在探究实践时评价、在追问反思时评价,多一点欣赏鼓励,多一点期待关注,多一点尊重宽容,多一点征询探讨,多一点浓厚的人情味,为学生的美术创作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情感的建构,我们的美术教育将会是一片晴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