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做,不管有没有人一起

来源 :润·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p_3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注意到一个挺有趣的现象。当我想找朋友一起干一件事的时候,往往会说,我们一起吧?而很多英语国家的人则会说“Come and join me”(来加入我吧)。这两句话是同一个意思吗?似乎不完全是。
  有个朋友说很喜欢游泳,但办了张卡到了年底也没用几次。我很奇怪:你为啥不去呢?她愁眉不展:大家时间总对不上呀!我噗嗤就笑了,游泳又不是非要两个及以上的人才能进行的运动,为啥找不到人自己就不去了呢?
  但这恰恰是很多情况下我们的状态:找不到同行者,我也不去了,这大概就是我们常说的“一起去吧”背后的意思。而Come and join me,则是“你加入我”,意思是,我将去做某个事,欢迎一起,反正你来不来我是都要去做的。
  就是这么一点小的区别,决定了很多事情的结果。有多少事是我们想做,而因为没有同行者就放弃了的呢?比如:
  我想健身,跑步减肥,可没人一起,算了吧!
  天气很好,我想去风景优美的地方拍照,可假日大家都在睡懒觉没人一起,算了吧!
  我想学韩语,可没人一起上课,过了几天我也懒了,算了吧!
  我有个好点子,做出来应该会很受欢迎,可大家都是说说而已,没人真的一起做,再等等吧。
  很熟悉?对,尤其是学校里的女同学,一共10分钟课间,8分钟都用在找人一起去厕所上。如果找不到人一起是不是就不会去了呢?当然不是,实在憋得不行了也还是会自己去的,对吧?为啥会这样?因为这是你一定要做的事呀!
  这就是关键所在。之所以很多事没有同行者就不想做了,还是因为你对做这件事本身并不坚定,“没人一起”只不过是给自己找到一个退缩的借口。心理学上讲,人总是会努力保持外在行为和内在思想的一致性,不做什么的时候就会在思想上为这种放弃寻找合理性,也就是所谓的借口。
  有个朋友说,她想去看“大漠孤烟直”。我说,你一个人去?她笑了,一火车都是人。
  好一个“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之大,总会有同路的人。不要期望所有人都能从头陪你到尾,哪会时时刻刻都有这样的“刚刚好”?走着走着,也许就碰到了你所要的伙伴。但首先,你得自己先朝着想去的方向迈开步子。
  这种“知道自己要什么”的人,不是今天一个想法明天一个宣言,而是,我真的是要去做,不管有没有人一起。
  (熹微摘自《人民日报》)
其他文献
前言花边:  85岁好莱坞前童星秀兰·邓波儿离世。她3岁初登银幕,6岁风靡影坛,7岁就凭借《亮眼睛》获得了第7届奥斯卡特别金像奖,成为有史以来获得奥斯卡奖的第一个孩子。她是万千观众心中最佳的天使代言人。  秀兰·邓波儿一生出演了43部电影,在22岁那年从好莱坞退休,之后作为美国国会的共和党候选人以及一个美国外交官重回大众视线。  1977年4月,秀兰·邓波儿到访中国,随后,她的电影正式在中央电视台
期刊
喜欢沿着林荫道散步,看阳光穿过树叶的罅隙散落地上,细细碎碎,明亮如钻。觉得这样的阳光格外美丽,因为冲破缝隙的阻隔,有种错落有致的美。生活何尝不是这样,在看似密不透风的庸碌生活中,留出一点缝隙,让种种美好如期而至。  比如《穿上咧嘴大笑的高飞》中我从罗伊身上学到,要记得在生命中保留幽默,哪怕跌入最深的低谷,经历最深刻的黑暗,也不忘用自己的力量拨开乌云,让乐观豁达照亮生命。  《时光涂抹的油漆》一文浸
期刊
上帝问一位桃李满天下的大师:“如果你可以选择拥有一万年的寿命或者一百万年的寿命,你愿意活多久?”  大师不假思索地回答:“八十年足矣。”眾弟子听到后十分惊讶:“可是,如果老师您能活一百万年,那会有很多代人从您的智慧中获益。”  大师笑笑说:“如果我活一百万年,人们会更愿意向我学习长寿秘诀,而不是我的智慧。”  (汪杰摘自《彭城晚报》)
期刊
在英国,科技课是中小学的选修课,为了让学生对科技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英国几家科技协会特意组织科学家选出一些非常有趣的科技知识。对不少人来说,这些知识可能是闻所未闻的。  1.微波炉待机时用的电比它热东西时用的电多很多。  2.埃菲尔铁塔的高度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随着温度的变化有15.3厘米的高度差。  3.夜莺放开嗓子唱歌时的声音比电锯的声音还大。  4.如果一个房间里有23个人,那么其中两个人同
期刊
我从小对手有一种特殊的感情。记忆中,我仰视着坐在钢琴前的琴师。钢琴师的手就像魔术一样穿梭于琴键间。镁光灯照着那双手,白皙修长。琴声流畅似乎凝聚了灵魂。之后父亲问我喜欢吗?我说喜欢。于是,我有了一架新钢琴。我的手也在琴键之间了。  可是我的手那样小,那样丑。像个鸡爪子,艰难地在琴键中间爬。身边的人,看到我在弹琴,都说我的手好看,那恭维闪烁其词。直到有一天,我偷听到老师说:“这个孩子的手还是太小,八度
期刊
食的最高境界不在吃菜,而在“吃人”  陈晓卿爱搜集美食,他常开玩笑说,一直在寻找自己不吃的食物,到现在还没找到。陈晓卿选馆子的第一标准就是味道,只要味道好,他宁可去路边大排档,他和朋友们很少“吃空调,吃地毯,吃转盘桌子”,更多的是去小饭馆,为此,他也常常笑称自己的美食品位一直上不去。  陈晓卿搜美食大概要追溯到大学时代,读了梁实秋的《雅舍谈吃》。记忆最深刻的,是梁先生写到1926年他赴美留学四年归
期刊
十一月,曾听了一场特别的阅读书会。友人从美国万里迢迢带回自己搜罗来的古书,只是为了让人感受到古书之美,进而对阅读产生一种向往。  第一本,是她去英国旅行时,在莎士比亚故居买的古董书,1900版莎士比亚德文版,很漂亮,暗红色封面,排版疏朗有致,看不懂文字,但能感受到涓涓细流缓缓流过山坡高地草甸的感觉。友人说,她喜欢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可以对抗时间,让人感受到一种智慧和不朽。曾记得木心先生的评说很到位,
期刊
妈妈和毕业礼物
期刊
有次国家领导人到百度公司参观,周围的工程师正在测试新技术。百度总裁李彦宏兴奋地邀请他试一试,于是,领导人凑近麦克风,对电脑问:“故宫现在人多吗?”搜索引擎就立即运转了起来,没多久,屏幕上就显示了一行行的搜索结果。虽然当时电脑并没有精准地回答这个问题,但是至少电脑里的语音识别系统,已经开始学着听人说话,用人的思维方式去理解问题。  让电脑听懂人话,其实是人們长久以来的梦想。工程师们正在努力让电脑“听
期刊
4月4日,2016年国际安徒生奖在全球最大的童书展会博洛尼亚书展上揭晓,中国作家曹文轩获得儿童文学作家奖。这是中国作家首次获得这个堪称“小诺贝尔奖”的儿童文学至高荣誉。作为学者型的作家,曹文轩的儿童文学创作既具有丰富的中国经验,又有着开阔的国际性视野。代表作品有《草房子》《青铜葵花》《大王书》等。  “我最大的财富是苦难的童年”  1954年1月,曹文轩生于江苏盐城的一个小乡村。曹文轩的童年在物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