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卿:舌尖上的人生况味

来源 :润·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3704124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食的最高境界不在吃菜,而在“吃人”
  陈晓卿爱搜集美食,他常开玩笑说,一直在寻找自己不吃的食物,到现在还没找到。陈晓卿选馆子的第一标准就是味道,只要味道好,他宁可去路边大排档,他和朋友们很少“吃空调,吃地毯,吃转盘桌子”,更多的是去小饭馆,为此,他也常常笑称自己的美食品位一直上不去。
  陈晓卿搜美食大概要追溯到大学时代,读了梁实秋的《雅舍谈吃》。记忆最深刻的,是梁先生写到1926年他赴美留学四年归来,“乃把行李寄存于车站,步行到煤市街致美斋独自小酌,一口气叫了三个爆肚儿,三个品种一个不落,吃得我牙根清酸……这顿饭,乃生平快意之餐,隔五十余年犹不能忘!” 梁实秋的文字让陈晓卿对北京的本地饮食产生了兴趣。他在微薄的生活费里省下结余,按图索骥找到几处梁文中记述的小吃,这种寻找一直持续到现在,甚至在影响着儿子,现在已经成了父子搜食队。
  细读陈晓卿的美食专栏会发现,美食其实只是由头,更多揉进了人与人之间、人与食物之间的关系。美味固然重要,但和谁吃饭总体上决定了饭局的趣味性。甚至,在哪里吃,或者吃不吃,都已经是次要的了。
  纪录:以美食见人生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就火了,不仅吸引无数观众深夜守候,垂涎不止,更让许多人流下感动的泪水。从一开始,《舌尖上的中国》就不只是一部关于吃的纪录片。“看着笋挖出来,火腿吊起来,渔网里闪闪发亮,揭开蒸笼白花花、冒着蒸汽的馒头,拉面摔打在案板上的脆响……都让人激动得落泪。多可爱的中国。”
  看这部充满温情的纪录片,有人想起了小时候“妈妈的味道”,有人体会到了“粒粒皆辛苦”的不易……一位朋友的评价,指出了该片的成功所在:陈晓卿拍的不是美食,是乡愁。
  《舌尖2》延续了第一季的主题,“探讨人与食物的关系”,更加强了对社会文化层面的挖掘,以美食见人生。在陈晓卿看来,《舌尖2》需要传达出一些“更在意”的东西。“生活在这个时代,每个人都经历着太多的欢乐与痛苦,但中国人能苦中作乐,把喜悦通过美食呈现。”陈晓卿在关注生存的同时,更注重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同时他也希望,通过《舌尖》展示的中国美食,能让海内外观众看到中国的人文传统和社会变迁,看到中国国民性格中的倔强、节俭、坚韧。
  比如其中《家常》这一集呈现了人生的几个阶段,里面既有大家庭的故事,也有夫妻二人小家庭的故事,其中还有产妇生产的故事,如果看一个中国家庭,这一集基本上都展现全了。仔细琢磨这几个人生阶段的时候,会发现都有相应的美食能够与之结合。比如孕妇坐月子的汤就有三种,炖汤、煨汤和煲汤。而这些合在一起,正好聚合成一个大的主题,这个主题就是不管环境如何,不管生活水平好坏,中国人都善于把最平凡的东西做出最极致的味道。
  陈晓卿说,《舌尖2》拍摄时都是先确定一个主题,然后向美食界的专家请教,会听到很多关于美食和传统文化的故事。他希望通过《舌尖2》来告诉大家,美食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它还是传承中华文明的纽带。文明不仅仅是唐诗宋词,还包括我们身边的点滴小事,饮食也一样。
  (白轮船整理)
其他文献
2013年12月下旬,在剑桥学习的企业家王石回到深圳,25日晚约了几位朋友共进晚餐。不录音不录像的餐桌交流,其中一个主题是回顾每个人的2013。王石最后一个发言,讲了自己2013年的三个故事三点体会。  故事之一:  华人院士的“中国胃”  剑桥大学有一位颇有成就的华人,在剑桥大学工作十几年,当上了院士,很不容易。但我发现他与学院内其他英国同事缺少交流。我去学习三个月,就与英国老师们很熟了,进入了
期刊
说实话,现在我也不知道唐望的本名叫什么。7年前,历经了人生的许多波折,他借用美国人类学著作中那位著名的“巫师唐望”的名字,和故去好友的父亲李叔,一同回到老人的家乡秧塔村,开始人生的第二段:种茶。他觉得在大山深处种茶,就是自己和现实经过反复协商后签订的停战协议,人生不过如此,遠离那些纷争,回归土地吧。  开始种茶的时候,唐望对茶还一窍不通。在博客里他这样写:“秧塔的古茶园被密林围在陡峭的坡地上,它远
期刊
抢 劫  某贼去银行抢劫,在一张取款单上写下:“抢劫!把钱统统给我!”并把取款单递入窗口内。银行出纳看都没看就把单子给推出来了,说:“排队去!”贼看到排队取钱的人太多,于是就跑到对面一家银行去,还是把单子递了进去。这银行的出纳也未仔细看,瞧了一眼就说:“搞什么!这是对面银行的,不是我们的!”  乘法分配律  老师发现一个学生在作业本上的姓名是:木(1+2+3)。  老师问:“这是谁的作业本?”  
期刊
【你是否也患上了软瘾】  软瘾,美国心理学家提出的新名词,指那些强迫性的习惯、行为或回复性的习惯、行为或回复性的情绪,是不同于物质上瘾的沉迷。如习惯性拖延、频繁查看邮件和登录微博等。表面上看似乎暂时获得了满足或减轻了压力,实际上却被榨取了更多的精力、财力或者其他。  【发呆有利心理健康】  发呆是一种专注的无意识。生活中,我们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开会的时候,聊天的时候,自己会有一段時间愣神,耳朵明明
期刊
2013年万圣节前一周,比利时一家广告代理商皮特尔斯受百事可乐公司的委托,运用电脑软件给百事可乐换装,把它打扮成一个披着“可口可乐披风”的超人,并配上文字“祝你有一个恐怖的万圣节!”当然,皮特尔斯深知百事可乐公然挑衅可口可乐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他耍了个小聪明,把披风中的Coca和Cola调换了一下位置。  做完这些之后,皮特尔斯把这个创意打印成巨幅海报,张贴在各个广告牌上。
期刊
前言花边:  85岁好莱坞前童星秀兰·邓波儿离世。她3岁初登银幕,6岁风靡影坛,7岁就凭借《亮眼睛》获得了第7届奥斯卡特别金像奖,成为有史以来获得奥斯卡奖的第一个孩子。她是万千观众心中最佳的天使代言人。  秀兰·邓波儿一生出演了43部电影,在22岁那年从好莱坞退休,之后作为美国国会的共和党候选人以及一个美国外交官重回大众视线。  1977年4月,秀兰·邓波儿到访中国,随后,她的电影正式在中央电视台
期刊
喜欢沿着林荫道散步,看阳光穿过树叶的罅隙散落地上,细细碎碎,明亮如钻。觉得这样的阳光格外美丽,因为冲破缝隙的阻隔,有种错落有致的美。生活何尝不是这样,在看似密不透风的庸碌生活中,留出一点缝隙,让种种美好如期而至。  比如《穿上咧嘴大笑的高飞》中我从罗伊身上学到,要记得在生命中保留幽默,哪怕跌入最深的低谷,经历最深刻的黑暗,也不忘用自己的力量拨开乌云,让乐观豁达照亮生命。  《时光涂抹的油漆》一文浸
期刊
上帝问一位桃李满天下的大师:“如果你可以选择拥有一万年的寿命或者一百万年的寿命,你愿意活多久?”  大师不假思索地回答:“八十年足矣。”眾弟子听到后十分惊讶:“可是,如果老师您能活一百万年,那会有很多代人从您的智慧中获益。”  大师笑笑说:“如果我活一百万年,人们会更愿意向我学习长寿秘诀,而不是我的智慧。”  (汪杰摘自《彭城晚报》)
期刊
在英国,科技课是中小学的选修课,为了让学生对科技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英国几家科技协会特意组织科学家选出一些非常有趣的科技知识。对不少人来说,这些知识可能是闻所未闻的。  1.微波炉待机时用的电比它热东西时用的电多很多。  2.埃菲尔铁塔的高度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随着温度的变化有15.3厘米的高度差。  3.夜莺放开嗓子唱歌时的声音比电锯的声音还大。  4.如果一个房间里有23个人,那么其中两个人同
期刊
我从小对手有一种特殊的感情。记忆中,我仰视着坐在钢琴前的琴师。钢琴师的手就像魔术一样穿梭于琴键间。镁光灯照着那双手,白皙修长。琴声流畅似乎凝聚了灵魂。之后父亲问我喜欢吗?我说喜欢。于是,我有了一架新钢琴。我的手也在琴键之间了。  可是我的手那样小,那样丑。像个鸡爪子,艰难地在琴键中间爬。身边的人,看到我在弹琴,都说我的手好看,那恭维闪烁其词。直到有一天,我偷听到老师说:“这个孩子的手还是太小,八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