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日趋紧张的就业形势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本文以经济学中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为切入点,探讨了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指出了该模型存在的一些缺陷,并且从经济结构调整、人力资本投资、小城镇建设和政府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有价值的参考建议。
关键词:托达罗人口模型;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人口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经济学家托达罗创立了人口流动模型理论,该模型的提出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曾经受到一些发展中国家的青睐。
时至今日,我国的劳动力就业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就业问题困扰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本文从批判性吸收的角度出发,探讨西方经济学中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对我国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借鉴意义。
一、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的主要内容
传统经济学观点认为:发展中国家人口从农村向城市流动的原因是城市和农村之间收入差距的存在,只要城市的收入比农村高,这种人口流动就不会停止。
托达罗对这种观点进行了进一步的修正,他认为,人口流动的决定性因素应该是“在城市预期的收入”,城市地区预期收入和农村地区收入的差距才是决定人口流动的根本因素,托达罗模型的重要贡献就是引入了“预期收入”这一重要概念。
托达罗人口理论模型的重要政策建议就是发展农村经济,在农村地区就地吸纳剩余劳动力,缩小城乡的收入差距。
二、对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的反思
1.对政策最终目的的探讨
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的目的是把对乡一城迁移运动的不必要影响因素减少到最低程度,通过减少农村向城市的劳动输出缓解城市的就业压力,从而为解决城市的就业问题提供宽松的环境。
但是从历史来看,城市化是世界所有国家的共同趋势,城市化的三个层面之一便是“城市人口比重的增加”,农村人口向城市的集中迁移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和趋势,托达罗人口模型从一定程度上否定了这种趋势,是违背城市化这个客观事实的。
农村人口向城市的集中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府需要做的是引导农村人口合理流动,如发展中小城市,而不是一味的完全限制农村人口的流动。
2.对“消除城乡差距”的质疑
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主张消除城乡差距,解决人口迁移问题。这是不可实现的,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差距是由于各方面原因的共同结果,比如交通、地质、地形、气候的差异,人口之所以向城市聚居就说明了城市具有较好的生产生活条件,城市和乡村本身就是截然不同的两种聚落形态,有着各自的特点和深刻的形成背景,消除城乡差距是完全不可能的,至少在发展中国家可预见的时期之内是不可实现的。例如我国西部的贫困地区,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地理条件的恶劣造成了贫困,而这些地理条件(降水、地形等)又是很难改变的,所以想把这些地区建设成和城市地区一样的水平是很困难的,解决方案就是进行移民,把这部分人迁移到生产生活条件较好的地区,或者进行劳务输出,进行区域间的劳动力余缺调剂。
三、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的途径
1.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
要鼓励劳动密集型企业从东部地区迁移到我国中西部地区,吸纳劳动力就业,这与托达罗模型中发展农村经济是不同的,这些劳动密集型企业是迁移到我国中西部地区的中小城市地区,而并不是迁移到农村地区,这些企业的迁移既可以带动中西部小城镇的发展,又可以吸纳劳动力就业,促进城市化。
2.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促进人力资本对经济的推动作用
现代的经济发展方式已经表明,人力资本已经超过物质资本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而中西部地区由于自然条件恶劣、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往往不能吸引优秀人才,而中西部自己培养的人才又往往流入东部地区,这造成了中西部地区人力资本的大量流失与短缺。因此,国家要提供优惠政策鼓励高层次人才服务农村,扎根农村,培养面向农村的创新型人才,提高中西部地区的人力资本存量,这样才能为发展中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提供条件。另外,也同样要注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培训工作,政府要加大投入力度,让这些农村剩余劳动力掌握一定的工作技能,这样才能把人口数量优势转化为质量优势,促进人力资本存量的提高。
3.大力促进小城镇建设,推动合理城市化
城市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城市化的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虽然城市化也会带来诸多的问题,但是城市作为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成果之一是利大于弊的。我国城市化的问题是大城市过度膨胀,因此治理这一问题的对策之一是努力促进中小城市的发展,提高中小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而不是去一味地阻碍农村居民向城市的流动。“疏”要优于“堵”,发展中小城市在解决了农村劳动力过剩的问题之余,又大大促进了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可谓一举两得。
4.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
市场信息是不对称的,农村的劳动力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无法获取及时和充分的工作信息,而政府作为公民全体利益的代表者,有责任促进这些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流动,例如河南省地方政府组织的面向新疆的劳务输出,就解决了区域之间劳动力的余缺问题。
关键词:托达罗人口模型;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人口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经济学家托达罗创立了人口流动模型理论,该模型的提出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曾经受到一些发展中国家的青睐。
时至今日,我国的劳动力就业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就业问题困扰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本文从批判性吸收的角度出发,探讨西方经济学中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对我国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借鉴意义。
一、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的主要内容
传统经济学观点认为:发展中国家人口从农村向城市流动的原因是城市和农村之间收入差距的存在,只要城市的收入比农村高,这种人口流动就不会停止。
托达罗对这种观点进行了进一步的修正,他认为,人口流动的决定性因素应该是“在城市预期的收入”,城市地区预期收入和农村地区收入的差距才是决定人口流动的根本因素,托达罗模型的重要贡献就是引入了“预期收入”这一重要概念。
托达罗人口理论模型的重要政策建议就是发展农村经济,在农村地区就地吸纳剩余劳动力,缩小城乡的收入差距。
二、对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的反思
1.对政策最终目的的探讨
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的目的是把对乡一城迁移运动的不必要影响因素减少到最低程度,通过减少农村向城市的劳动输出缓解城市的就业压力,从而为解决城市的就业问题提供宽松的环境。
但是从历史来看,城市化是世界所有国家的共同趋势,城市化的三个层面之一便是“城市人口比重的增加”,农村人口向城市的集中迁移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和趋势,托达罗人口模型从一定程度上否定了这种趋势,是违背城市化这个客观事实的。
农村人口向城市的集中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府需要做的是引导农村人口合理流动,如发展中小城市,而不是一味的完全限制农村人口的流动。
2.对“消除城乡差距”的质疑
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主张消除城乡差距,解决人口迁移问题。这是不可实现的,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差距是由于各方面原因的共同结果,比如交通、地质、地形、气候的差异,人口之所以向城市聚居就说明了城市具有较好的生产生活条件,城市和乡村本身就是截然不同的两种聚落形态,有着各自的特点和深刻的形成背景,消除城乡差距是完全不可能的,至少在发展中国家可预见的时期之内是不可实现的。例如我国西部的贫困地区,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地理条件的恶劣造成了贫困,而这些地理条件(降水、地形等)又是很难改变的,所以想把这些地区建设成和城市地区一样的水平是很困难的,解决方案就是进行移民,把这部分人迁移到生产生活条件较好的地区,或者进行劳务输出,进行区域间的劳动力余缺调剂。
三、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的途径
1.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
要鼓励劳动密集型企业从东部地区迁移到我国中西部地区,吸纳劳动力就业,这与托达罗模型中发展农村经济是不同的,这些劳动密集型企业是迁移到我国中西部地区的中小城市地区,而并不是迁移到农村地区,这些企业的迁移既可以带动中西部小城镇的发展,又可以吸纳劳动力就业,促进城市化。
2.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促进人力资本对经济的推动作用
现代的经济发展方式已经表明,人力资本已经超过物质资本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而中西部地区由于自然条件恶劣、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往往不能吸引优秀人才,而中西部自己培养的人才又往往流入东部地区,这造成了中西部地区人力资本的大量流失与短缺。因此,国家要提供优惠政策鼓励高层次人才服务农村,扎根农村,培养面向农村的创新型人才,提高中西部地区的人力资本存量,这样才能为发展中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提供条件。另外,也同样要注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培训工作,政府要加大投入力度,让这些农村剩余劳动力掌握一定的工作技能,这样才能把人口数量优势转化为质量优势,促进人力资本存量的提高。
3.大力促进小城镇建设,推动合理城市化
城市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城市化的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虽然城市化也会带来诸多的问题,但是城市作为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成果之一是利大于弊的。我国城市化的问题是大城市过度膨胀,因此治理这一问题的对策之一是努力促进中小城市的发展,提高中小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而不是去一味地阻碍农村居民向城市的流动。“疏”要优于“堵”,发展中小城市在解决了农村劳动力过剩的问题之余,又大大促进了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可谓一举两得。
4.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
市场信息是不对称的,农村的劳动力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无法获取及时和充分的工作信息,而政府作为公民全体利益的代表者,有责任促进这些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流动,例如河南省地方政府组织的面向新疆的劳务输出,就解决了区域之间劳动力的余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