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庭筠词之我见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jzxjzxjzxjzxjzxj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温庭筠是晚唐时期的著名词人,初期词风的开拓者和文人词的开山鼻祖,他一生创作了近七十首词,其中大部分都是“闺情”、“闺怨”之作,沉浸在一种儿女情长,红香翠软的氛围之中 。下面本文就其作品的分析,来揭示一下其作品的特点。
  一、哀怨的爱情主题
  温庭筠的大部分诗作都属于“闺情”、“闺怨”之作。在收集他作品的《花间集》之中,写的几乎全是男女的相思离别,凄凉怨恨。
  我们来看看他的一首词:“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别君时。泪佯低面,含羞半敛眉。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除却天边月,没人知。”(《女冠子》其一)词中的开头“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居然是如此平淡随意的句子,而且一开篇直接就从去年跳到今年,有一个时空的跨越。接着点明是“别君时”,原来是一对情侣分别的日子。这个“君”是男方还是女方并不清楚。但接下来就有分晓了:“忍泪佯低面,含羞半敛眉。”这写的是一个女孩子临别时的表情。她忍住泪水低下了头,含着一丝羞涩半敛眉头。这个动作是一刹那间的,却让人记了整整一年,以致在回忆时还历历在目。显然,这首词应是词人对自己过去恋人的怀念。接下来就直抒情怀:“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哪知道一别之后就从此音尘相隔,再想见面已不知何时,想起临别时你的模样令人魂断心碎,只有在梦里才时时与你相随。“除却天边月,没人知。” 对你的怀念,对自己孤苦处境的悲哀,除了天边的月亮,没人知晓。读毕全词后仔细回味,这劈头一句“四月十七”看似漫不经意,其实细品后才觉出是从词人内心深处爆发出来的真情:这个非节非假的普通日子,是这位词人和少女很难忘记的时刻,是只属于两个有情人的私人时间记忆。所以词人才记得如此清晰,在词中一开始就点了出来。与这个时间点相伴而来的就是当时两人临别的表情。这显然是伴随着时间记忆的具体情感内容。在时间记忆的背后,就是当时那女孩子最打动词人的那种情感流露。也就是说,正是当时女孩子“忍泪佯低面,含羞半敛眉”这样的真情流露,才让词人在今天这分别一周年的特殊日子耿耿难眠,忧思难忘,感到了一种无法排解的忧伤。
  当然,这种哀怨的主题不仅仅体现在这部作品中,在他的其他作品中,如《菩萨蛮》《更漏子》《河渎神》《归国谣》《定西番》等,虽然作品中的主人公身份各异,但其哀怨的爱情主题是同一的。
  二、含蓄蕴籍的朦胧美
  哀怨感伤的诗歌主题导致了温庭筠在创作之中表现出了含蓄蕴籍的朦胧美。
  温庭筠在作品中表现出的含蓄之美,是中国诗歌阴柔美的极致。温庭筠的《菩萨蛮》:“水晶帘里玻璃枕,暖香惹梦鸳鸯锦。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藕丝秋色浅,人胜参差剪。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风。”表层看这是一首描绘女性独处深闺时幽怨心理的词。前两句采用象征,暗示的手法昭示出主人公在暖香闺房中的有所寄托,也描绘出了主人公的娇嗔与妩媚。但第三四句却突兀其来令人费解,历来让人们争论不休。有的由前两句中“暖香”、“鸳鸯锦”的温馨场面推测认为是由实境转入梦境的。也有的认为是室内写到室外,由近景拉开成远景,由观赏性的描绘变为开阔性的视野。其实梦境也罢,远景也罢,怕是除了温庭筠本人以外无人能说得出此处的真正含义所在了。温词中的这种多元化趋向,提供了多种审美与理解的可能。造成了这种朦胧含蓄、包蕴层深的效果。
  在他其他的作品中,含蓄朦胧的特色同样体现了出来。如温词中《荷叶杯》其二“镜水夜来秋月如雪。采莲时。”两情相悦时的欢畅时光已逝,正如莲花的凋残,如今只剩孤独之身肠断惆怅。但这惆怅连同回忆的美丽都如镜花水月一般扑朔迷离,只留下一个美丽的水边倩影久久萦绕心头。温庭筠在他的词中煞费苦心地动用想象勾勒,为我们描绘出一幕幕感伤暧昧之景,但女主人公却始终如雾中花一般朦胧飘忽,可望而不可及。
  总之,温庭筠通过意象的组合跳跃,使词言少义丰,达到了一种幽约深隐的境界,在我国文学领域树立了一座丰碑。
其他文献
对于文言文教学,我们老师有很多感触,既头疼又无可奈何,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我们语文教师是既熟悉又陌生,说它熟悉是因为文言文一直就在教材中存在着,说它陌生是因为至今没有很好的办法解决它的教学问题。  串讲是文言文教学传统的处理方式,耗时、费力,难理解、难巩固,是这种教学方式的特点,但不管怎么说,这种方式也具有一定效果,所以使用了很长一段时间。对于这种教学方式的是与非,我们先不要妄下结论,我们试着从一
期刊
提起“客”,自然就会想起“客人”,它与“主人”相对,如“家里来客人了”。《说文》释义为“寄也,从宀各声,苦格切”。《说文解字注》亦释为“客,寄也,字从各,各异词也,故自此托彼曰客。引申之曰宾客,宾所敬也。客,敬也……其孤卿谓之大客……诸公之臣侯伯子男之臣相为客是也。从,所托也,各声。”从古至今,“客”的衍变以不同的意义出现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现就“客”反璞归真,喧宾夺主一番,做一“说客”。  一、
期刊
一、问题的提出  万丈高楼平地而起,必须有夯实的地基;参天大树枝繁叶茂,必须有深深的树根。在课本复习中提高教材复习的效率,就是决胜高考的根基。但很多人认为学过的教材好像是食之无味的“鸡肋”,“课本无用论”的思想尤为突出。大多数学生认为,看两遍课本也不如做一套综合训练题来得实在。其错误根源在于没有真正挖掘出课本的价值。即使教材是“鸡肋”,只要肯用心嚼,也是能嚼出滋味的,何况入选高中课本的文章都是专家
期刊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这样的话:“这些年我批改无数的作文,回过头去想想,都徒劳无功。”当然,这不过是叶先生的自谦之词,但作文评改的确是制约学生写作发展的瓶颈。教师评改作文,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大多数学生看完分数后就塞在书桌里,写作的积极性难以被调动,更谈不上由于兴趣的驱使去主动写作了。怎么才能解决这一问题呢?  我们应该大胆突破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作文评改的主体,真正做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期刊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可以说,拟出一个顾盼生辉,动人心弦的题目,便抢占了考场作文的制高点。当然,拟题的技巧多种多样,那么,怎样才能拟出一个顾盼生辉,动人心弦的标题呢?有人说:“修辞是作文的魔水”,修辞会让题目大放光彩,让阅卷老师眼前为之一亮,顿生好感。下面具体总结如何使用修辞来擦亮文章的眼睛。  一、巧用比喻,拟出一个形象生动的题目,令人耳目一新。给人以美的享受。  高考作文话题“假如记忆可以移植”,
期刊
汉语言文字是我国千百年来传统文明承载的主体,是我们中华炎黄子孙的共同语言,是我们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我国培养和选拔人才的重要内容。语文作为我们中学生的必修学科之一,在高考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几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在四大必考科目中的地位也逐渐上升。正因此,语文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对于很多考生来说,高考是成在语文,败亦在语文。  那么,我们的考生在考场上如何才能让我们的语文在同等条
期刊
文言文一直被视为高中语文学习的一个瓶颈。它难在两点:一是文字障碍,二是年代隔阂。但文言文又一直是高考的重点之一,近年来还有不断加重的趋势。临考前复习文言文有什么总的原则?可以归纳为两句话:重视课内经典,青睐课外短文。 所谓“课内课外齐进”,指的是既要全面梳理高中阶段学过的文言文,尤其对一些重点篇目要烂熟于心,又要尽量多读课外的文言文,以养成对文言文的“语感”。  但现在有不少考生有一个认识上的误区
期刊
高中阶段,由于年龄、性格、氛围等原因,很多学生不愿积极主动地回答问题,课堂上老师说:“这个问题谁来回答”,讲台下学生都把头深深埋下,老师只能自问自答,课堂气氛显得沉闷,学生的思维也得不到有效的开发,其实,如果在提问时多采用一些技巧,便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分层次提问  一个班级里几十名同学,能力差异很大,提问尖子生回答很简单的问题,他会感到很无聊,没劲,提问能力低的学生回答高难度题他会感
期刊
高三语文教学不同于高一高二的注重课文、教材的教学,高三的语文复习一般采用的是分类训练,各个击破。通过执著探索,我对高三语文教学有如下看法:  一、加负永远是失败之举  高三,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而言,都是非常时期。在高三,人们觉得进行大剂量高难度的训练名正言顺又在情理之中,以考促学,一举多得,教师的意图很好,出发点不错,似乎就无可非议,无庸置疑了,但这种步入误区的做法,这种给师生加负的举措,既无科
期刊
语文教育和语文学习无处不在,所以语文教师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念,把生活中的各种信息引入语文教学中,让学生活学活用,让语文来自生活用于生活,而我们现在开展的语文活动课就是一条联系语文知识与学生实际、社会生活的纽带,语文活动课怎样才能做到让学生有耳目一新,天宽地阔之感呢?有些语文教师肤浅地认为只要能让学生多动口、动手、动脑多活动就行了。笔者认为其实不然,上好活动课“看似容易最崎岖,成如容易却艰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