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西崇左市扶绥县岜盆乡初级中学 (532100)
【摘要】岜盆中学尝试利用白头叶猴生态资源构建科普课堂,探索培养中学生观察能力,拟为当地教育部门提供构建科普课堂教育实践依据。
【关键词】白头叶猴;观察;写作;实践
白头叶猴(Trachypithecus leucocephalus),灵长目猴科叶猴属动物,因其头顶有一小撮上翘的白色毛发而得名,又名白叶猴、白头乌猿、花叶猴,属濒危野生动物中最濒危的物种之一,全球数量仅存约750只,比国宝熊猫更显得弥足珍稀。其主要分布在广西南部崇左市江州区、扶绥、宁明、龙州境内,以明江、左江和十万大山围城的狭小三角地带,总栖息地面积约为200km2的斯特石山地区。白头叶猴是崇左市扶绥县岜盆乡当地壮族居民最喜爱的动物之一,壮语方言把它叫做[tu35kaη21](国际音标)。
1 实践探索问题的提出
目前已公开出版的相关白头叶猴学术研究文章多见于生物学领域,涉及饲养繁殖、分类订正、生态习性、分布及数量统计以及濒危机制等方面的研究[1],但至今仍未看到公开的利用白头叶猴从教育学语文学科角度进行研究的成果。因此,崇左市扶绥县岜盆乡初级中学利用崇左市白头叶猴管理局岜盆保护区地处学校附近的地理优势,尝试利用白头叶猴生态资源构建科普课堂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试图通过学生实地实践观察,努力探索培养中学生动眼、动手、动脑能力,拟为当地教育部门提供构建科普课堂教育实践依据。
2 实践探索的理论依据
《初中语文新课标》中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激活”的要求是由课堂中心转而接近社会生活。教师应有开发语文教育资源的自主性,师生能够自主地参与课程的开发,把“学什么”的权利交给学生。指导教师应把自己置于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地位,应成为平等对话的引导者、倡导者。教育资源教学内容应吸收学生的经验,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与求知欲探究欲。目前大多数学校教学仍以课堂教学为主,利用课外资源进行科普教育少之又少,教师亦缺少有效利用课外资源引导学生观察能力教育策略意识。
为此,岜盆中学认真践行教育新课改“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先进教育理念,积极发挥自身区位优势,充分利用当地特有的白头叶猴生态资源积极为学生构建科普课堂,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课外科普探索实践平台,拓展了学生受教育的途径,丰富了学校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进一步接触社会,亲近自然,在实践体验中参与式快乐学习。学校课堂教学与课外科普教学双管齐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积极培养学生聚精会神地观察能力,促进学生动眼、动手、动脑协调能力,进而根据观察所得的第一手材料通过写作实践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提升学校语文学科教改水平。
岜盆中学利用白头叶猴生态资源为学生构建科普课堂,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符合《义务教育教材标准》和《新课程标准》中课程资源、教育资源开发策略中“只关注教科书的正确使用还远远不够,作为新时期的教师还应该善于开发各种各样的课程资源”[2]的要求。
3 学生学情现实的需要
扶绥县岜盆乡远离繁华都市,地理位置处闭塞之地,学生们日常学习与劳作基本在家乡周围,接触并认识到的社会新鲜事物较少。故反映到作文层面,许多学生只能参照小学老师教授的作文材料来写中学阶段作文,写作素材相当陈旧。具体表现在写人记事类作文几乎都是自己生病住院,父母照顾之类内容;叙述事件类作文只会写概述,不会使用生动地细节描写方法;作文人物没有鲜明个性,既不鲜活也没有亮点。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学生活动范围狭隘,大多数学生几乎没有出过远门,活动地点仅局限于家乡、家庭、学校,接触社会机会太少;二是学生不会留心观察日常生活,缺少注重积累生活素材的良好习惯。对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主动抛弃小学所背诵或记忆的范文干扰,鼓励学生平日要细心观察日常生活所发生的事情,主动积累生活写作素材,倡导学生大胆跳出学校与家庭局限,积极融入社会,拓展视野丰富写作内容。教师还应积极引导学生当对观察的事件有所思考或感悟要及时写到日记本,通过写作实践形式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4 实践探索的方法指导
《辞海》把观察定义为:有计划有目的地用感官来观察现象的方法,是对某个对象或事物有计划的知觉过程,常与积极的思维结合。有效地观察需有具体而明确的目的,以及关于所观察对象的一定的预备知识,对客观事物的分析与综合能力,记录和整理材料的具体方法等。观察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包括选择观察对象、明确的观察目的与观察内容、记录观察情况、处理观察材料、呈现观察结果等不同阶段的行为活动构成。
由于白头叶猴生性好动体态独特,学生个人喜好不同,个人观察点可谓无所不在纷繁复杂。此此,教师应该在学生进行科普观察时引导学生有针对、有选择、有目的的选取一些白头叶猴的典型特征、特性,观察点必须是可观察、可记录、可解释的。清晰的白头叶猴观察内容应以语文教学大纲为指导,以素质教育要求为目标,由全体语文教师集体研究、探讨制定出来,便于指导学生自动参与学习,利于师生合作探究优化发展。制定的观察内容必须遵循学生的观察接受能力来精心设计,引导学生在观察白头叶猴时,学会排除外来不良因素干扰,学会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地观察事物,学会自我观察、自我判断、自我思考、自我提升。
2012年10月,生物学科教师在教授八年级《生物学》下册第三章《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分析因社会环境原因及人为破坏因素造成白头叶猴生存环境恶劣濒临灭绝时,引起同学们强烈的震撼,更是激起了同学们高度关注白头叶猴的意识。2012年11月23日,岜盆中学吴茂坚副校长及《岜盆中学利用白头叶猴生态资源构建科普课堂研究》科研课题组全体成员12位老师带领八年级111班50位同学在岜盆白头叶猴保护区管理工作人员引领下,到岜盆白头叶猴保护区进行实地科普考察活动,探索实践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2013年3月科研课题组农友安老师带领八年级115班38位同学到广西崇左市白头叶猴自然保护区岜盆中学科普教育基地野生动植物标本室进行观察图片及标本活动,进一步探索培养学生动眼、动手、动手综合的观察能力。 我们在科普考察活动时要求学生们采用望远镜在白头叶猴群体出没的2——3个地点观察其行为情况,并在笔记本记录所观察到的实际情况。观察内容包括白头叶猴猴王特点、肖像(体型、毛发)、出没时猴群的数量、活动位置的变化、移动时动作特点、采食食物、性情特点、栖息地的选择等。教师在科普观察的整个过程中,应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思想碰撞,共同探讨观察结果。实践探索活动中师生是双向互动关系,而不是教师权威一言堂。
科普考察活动结束之后,教师应指导学生根据观察目标观察内容,及时处理观察记录的第一手原始材料,认真分析归纳总结此次科普活动的观察结果,通过写作方式形成文字材料,向指导教师提交自己的观察成果。纵观学生此次科普考察活动成果,许多学生因观察目标观察内容明确,作文效果反应良好,比学生在教室闭门造车效果更佳。岜盆中学利用白头叶猴生态资源构建科普课堂初出成效,效果显著。
5 实践探索的成果及不足之处
科普课堂开展活动之后,大多数学生们都学会了用心观察生活,留意身边感人的小事,积极积累生活写作素材。反映到学生作文写作上,学生开始懂得运用人物特写、动作描写、细节描写等写作技巧,作文水平有了进一步提升。总结科普课堂实践探索活动成功经验,首要任务是必须制定好明确地观察目标观察内容,找准科普考察切入点,避免观察活动无章可循漫无目的。其次,教师必须身临现场实地指导学生观察实践。如发现学生因某种原因偏离观察要求时应及时纠正学生错误行为,及时回归科普考察正轨,认真完成科普考察各项学习任务。最后,科普考察活动结束后,教师应及时指导学生处理观察材料,通过学生写作实践第一时间掌握学生学习效果。俗话说得好,金无赤金,我们的科普课堂活动也存在不足之处。部分学生因各种因素造成观察工具准备不充分,没有可以自行使用的观察器具。个别学生因好奇心强,只顾观赏瞬间白头叶猴嬉戏娱乐,没有及时做好观察记录工作。还有的学生因没有明确观察重点,导致没有抓到观察要点,没有达到预设观察的学习效果。存在的问题有待于我们下一步的科普实践继续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岜盆中学因地制宜充分利用了当地社会的宝贵的白头叶猴生态资源资源构建科普课堂,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实践探索活动开辟了新的教育途径,既丰富了学校教育的内容,又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观察及写作能力起到很好地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胡刚,韦毅,李兆元.广西岜盆白头叶猴的种群动态[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98,12,4:64-67
[2] 郭东岐.新课程标准教师读本.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2.6:104-107
[3] 许晓玲.课堂教学技能拓展.桂林:漓江出版社,2011.6
【本文是二0一一年崇左市教育科学研究课题《岜盆中学利用白头叶猴生态资源构建科普课题研究》部分科研成果之一,课题编号:czkt2011119】
【摘要】岜盆中学尝试利用白头叶猴生态资源构建科普课堂,探索培养中学生观察能力,拟为当地教育部门提供构建科普课堂教育实践依据。
【关键词】白头叶猴;观察;写作;实践
白头叶猴(Trachypithecus leucocephalus),灵长目猴科叶猴属动物,因其头顶有一小撮上翘的白色毛发而得名,又名白叶猴、白头乌猿、花叶猴,属濒危野生动物中最濒危的物种之一,全球数量仅存约750只,比国宝熊猫更显得弥足珍稀。其主要分布在广西南部崇左市江州区、扶绥、宁明、龙州境内,以明江、左江和十万大山围城的狭小三角地带,总栖息地面积约为200km2的斯特石山地区。白头叶猴是崇左市扶绥县岜盆乡当地壮族居民最喜爱的动物之一,壮语方言把它叫做[tu35kaη21](国际音标)。
1 实践探索问题的提出
目前已公开出版的相关白头叶猴学术研究文章多见于生物学领域,涉及饲养繁殖、分类订正、生态习性、分布及数量统计以及濒危机制等方面的研究[1],但至今仍未看到公开的利用白头叶猴从教育学语文学科角度进行研究的成果。因此,崇左市扶绥县岜盆乡初级中学利用崇左市白头叶猴管理局岜盆保护区地处学校附近的地理优势,尝试利用白头叶猴生态资源构建科普课堂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试图通过学生实地实践观察,努力探索培养中学生动眼、动手、动脑能力,拟为当地教育部门提供构建科普课堂教育实践依据。
2 实践探索的理论依据
《初中语文新课标》中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激活”的要求是由课堂中心转而接近社会生活。教师应有开发语文教育资源的自主性,师生能够自主地参与课程的开发,把“学什么”的权利交给学生。指导教师应把自己置于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地位,应成为平等对话的引导者、倡导者。教育资源教学内容应吸收学生的经验,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与求知欲探究欲。目前大多数学校教学仍以课堂教学为主,利用课外资源进行科普教育少之又少,教师亦缺少有效利用课外资源引导学生观察能力教育策略意识。
为此,岜盆中学认真践行教育新课改“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先进教育理念,积极发挥自身区位优势,充分利用当地特有的白头叶猴生态资源积极为学生构建科普课堂,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课外科普探索实践平台,拓展了学生受教育的途径,丰富了学校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进一步接触社会,亲近自然,在实践体验中参与式快乐学习。学校课堂教学与课外科普教学双管齐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积极培养学生聚精会神地观察能力,促进学生动眼、动手、动脑协调能力,进而根据观察所得的第一手材料通过写作实践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提升学校语文学科教改水平。
岜盆中学利用白头叶猴生态资源为学生构建科普课堂,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符合《义务教育教材标准》和《新课程标准》中课程资源、教育资源开发策略中“只关注教科书的正确使用还远远不够,作为新时期的教师还应该善于开发各种各样的课程资源”[2]的要求。
3 学生学情现实的需要
扶绥县岜盆乡远离繁华都市,地理位置处闭塞之地,学生们日常学习与劳作基本在家乡周围,接触并认识到的社会新鲜事物较少。故反映到作文层面,许多学生只能参照小学老师教授的作文材料来写中学阶段作文,写作素材相当陈旧。具体表现在写人记事类作文几乎都是自己生病住院,父母照顾之类内容;叙述事件类作文只会写概述,不会使用生动地细节描写方法;作文人物没有鲜明个性,既不鲜活也没有亮点。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学生活动范围狭隘,大多数学生几乎没有出过远门,活动地点仅局限于家乡、家庭、学校,接触社会机会太少;二是学生不会留心观察日常生活,缺少注重积累生活素材的良好习惯。对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主动抛弃小学所背诵或记忆的范文干扰,鼓励学生平日要细心观察日常生活所发生的事情,主动积累生活写作素材,倡导学生大胆跳出学校与家庭局限,积极融入社会,拓展视野丰富写作内容。教师还应积极引导学生当对观察的事件有所思考或感悟要及时写到日记本,通过写作实践形式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4 实践探索的方法指导
《辞海》把观察定义为:有计划有目的地用感官来观察现象的方法,是对某个对象或事物有计划的知觉过程,常与积极的思维结合。有效地观察需有具体而明确的目的,以及关于所观察对象的一定的预备知识,对客观事物的分析与综合能力,记录和整理材料的具体方法等。观察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包括选择观察对象、明确的观察目的与观察内容、记录观察情况、处理观察材料、呈现观察结果等不同阶段的行为活动构成。
由于白头叶猴生性好动体态独特,学生个人喜好不同,个人观察点可谓无所不在纷繁复杂。此此,教师应该在学生进行科普观察时引导学生有针对、有选择、有目的的选取一些白头叶猴的典型特征、特性,观察点必须是可观察、可记录、可解释的。清晰的白头叶猴观察内容应以语文教学大纲为指导,以素质教育要求为目标,由全体语文教师集体研究、探讨制定出来,便于指导学生自动参与学习,利于师生合作探究优化发展。制定的观察内容必须遵循学生的观察接受能力来精心设计,引导学生在观察白头叶猴时,学会排除外来不良因素干扰,学会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地观察事物,学会自我观察、自我判断、自我思考、自我提升。
2012年10月,生物学科教师在教授八年级《生物学》下册第三章《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分析因社会环境原因及人为破坏因素造成白头叶猴生存环境恶劣濒临灭绝时,引起同学们强烈的震撼,更是激起了同学们高度关注白头叶猴的意识。2012年11月23日,岜盆中学吴茂坚副校长及《岜盆中学利用白头叶猴生态资源构建科普课堂研究》科研课题组全体成员12位老师带领八年级111班50位同学在岜盆白头叶猴保护区管理工作人员引领下,到岜盆白头叶猴保护区进行实地科普考察活动,探索实践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2013年3月科研课题组农友安老师带领八年级115班38位同学到广西崇左市白头叶猴自然保护区岜盆中学科普教育基地野生动植物标本室进行观察图片及标本活动,进一步探索培养学生动眼、动手、动手综合的观察能力。 我们在科普考察活动时要求学生们采用望远镜在白头叶猴群体出没的2——3个地点观察其行为情况,并在笔记本记录所观察到的实际情况。观察内容包括白头叶猴猴王特点、肖像(体型、毛发)、出没时猴群的数量、活动位置的变化、移动时动作特点、采食食物、性情特点、栖息地的选择等。教师在科普观察的整个过程中,应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思想碰撞,共同探讨观察结果。实践探索活动中师生是双向互动关系,而不是教师权威一言堂。
科普考察活动结束之后,教师应指导学生根据观察目标观察内容,及时处理观察记录的第一手原始材料,认真分析归纳总结此次科普活动的观察结果,通过写作方式形成文字材料,向指导教师提交自己的观察成果。纵观学生此次科普考察活动成果,许多学生因观察目标观察内容明确,作文效果反应良好,比学生在教室闭门造车效果更佳。岜盆中学利用白头叶猴生态资源构建科普课堂初出成效,效果显著。
5 实践探索的成果及不足之处
科普课堂开展活动之后,大多数学生们都学会了用心观察生活,留意身边感人的小事,积极积累生活写作素材。反映到学生作文写作上,学生开始懂得运用人物特写、动作描写、细节描写等写作技巧,作文水平有了进一步提升。总结科普课堂实践探索活动成功经验,首要任务是必须制定好明确地观察目标观察内容,找准科普考察切入点,避免观察活动无章可循漫无目的。其次,教师必须身临现场实地指导学生观察实践。如发现学生因某种原因偏离观察要求时应及时纠正学生错误行为,及时回归科普考察正轨,认真完成科普考察各项学习任务。最后,科普考察活动结束后,教师应及时指导学生处理观察材料,通过学生写作实践第一时间掌握学生学习效果。俗话说得好,金无赤金,我们的科普课堂活动也存在不足之处。部分学生因各种因素造成观察工具准备不充分,没有可以自行使用的观察器具。个别学生因好奇心强,只顾观赏瞬间白头叶猴嬉戏娱乐,没有及时做好观察记录工作。还有的学生因没有明确观察重点,导致没有抓到观察要点,没有达到预设观察的学习效果。存在的问题有待于我们下一步的科普实践继续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岜盆中学因地制宜充分利用了当地社会的宝贵的白头叶猴生态资源资源构建科普课堂,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实践探索活动开辟了新的教育途径,既丰富了学校教育的内容,又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观察及写作能力起到很好地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胡刚,韦毅,李兆元.广西岜盆白头叶猴的种群动态[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98,12,4:64-67
[2] 郭东岐.新课程标准教师读本.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2.6:104-107
[3] 许晓玲.课堂教学技能拓展.桂林:漓江出版社,2011.6
【本文是二0一一年崇左市教育科学研究课题《岜盆中学利用白头叶猴生态资源构建科普课题研究》部分科研成果之一,课题编号:czkt201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