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师的自我成长策略

来源 :中学文科·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dehua_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真正的成长不在于岗前培训,也不在于工作过程中的脱产进修。教师能力的显著提高是在教学实践中,在“课堂拼搏”中学会教学。这是众多优秀教师在成长过程中所总结的经验。下面就教师的自我成长谈谈本人的粗浅看法。
  
  一、接纳他人经验,在学习中学会教学
  
  无论是刚走上讲台的年轻教师,还是执教多年的老教师,都要不断吸取他人的先进教学经验,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以此不断完善自己,发展自己,做到与时俱进。教师吸取他人经验的方式有很多,其中较实用的有两种:
  1、听课。听课是教师取得间接经验、提高自身教学能力的一个有效方式。听课者可以把别人的课当作一面镜子,在观察别人上课的时候,一面进行反省,查找自己的不足与缺点,一面借鉴他人成功的做法当作自己的资本。此外,听课者还可以发现别人的不足,避免重犯他人的教学失误和不当。听课之后要积极参加评课,在评课时,听课者要将自己观察到的课堂“闪光点”、“缺点”以及产生的“疑惑”与上课者进行交流、切磋。通过交流,化解“谜团”,达成共识,开阔视野,做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教师可以随堂听取本校优秀教师的课,也可以听兄弟学校推出的示范课、优质课,且对于县、市、区举办的优质课、研究课或特级教师的示范课,教师要尽量争取条件参加听课。
  2、钻研优秀的教案设计。优秀的教案设计是教师教学经验的结晶,是教师将自己的教学艺术、教学经验外化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它往往凝聚了一个教师的智慧。通过对优秀教案的钻研,可了解优秀教师是怎样处理、整合教材的,还可以学到他们为突破教学重、难点,为达到教学目标所采取的教学手段、措施和策略。当然,对教案设计的钻研,不是为了复制和模仿。通过对优秀教案的钻研,挖掘并吸取其中的精髓,变为自己的知识、经验和能力,那才是我们钻研优秀教案的出发点和终极目的。
  此外,听取专家、教授的教导,观看特级教师的课堂教学实录,钻研优秀教学论文或相关教育教学著术,也是教师获取相关教学经验、提高自身教学能力的有效方式。
  
  二、勇于实践,在实践中增强能力
  
  教师教学经验的运用、探索,教学技能的生成都离不开课堂教学实践。课堂是教师演练教学技能的实践场,也是教师生成教学经验的源泉。特别是一些特殊的课,如校内研究课,协作区公开课、观摩课,以及有关教育部门组织的各种优质课竞赛、教师基本功大赛等等。这类特殊的课是教师成长的“磨刀石”,为教师教学业务能力的提升提供了难得的机会,教师要踊跃参加。只有多次经过这些特殊的课的洗礼,教师才能在“课堂拼搏”中学会教学,在教学中学会“拼搏”,在“拼搏”中不断地提升自我,超越自我,实现质的飞跃。
  
  三、自觉反思,在反思中提升自我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身的教育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决策、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也是教师进行自我修正、扬优去劣的過程。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 反思。通过反思,找出自己的不足与缺陷,进而采取有效措施来弥补,使自己的教学更合理、更科学、更有效、更完美。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可从以下三方面来进行反思:
  1、对预设目标及效果的反思。每个教学活动都有预设的目标,那么教学活动能否达到预设的目标?如果达到了,是自己进行了哪些方面的努力?哪些环节突破了预设,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哪些环节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今后自己的努力方向是什么?这些问题都需要教师及时进行反思、总结。
  2、对问题设置及回应的反思。问题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的始终。问题设置得好,就易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师生、生生互动的质量;问题设置得不好,则会造成活动的停滞,出现课堂中的冷场,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当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表现出没多大兴趣时,教师应进行反思:是不是问题的深浅度不合适?还是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缺乏趣味?应怎样调整?
  3、对调整过的地方的反思。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根据学生的反应和表现灵活调整教学方案和策略。课后教师要进行反思:我是怎样调整的?为什么要这样调整?调整后的效果与预设的相比怎样?还有没有其他更好的调整方案?
  实践证明,“学习——实践——反思——再学习——再实践——再反思”,是教师自我成长的一个有效模式。在教学中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实践、反思,才能逐步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实现向专家型教师的转变。
其他文献
随着新课程的全面实施,教育改革也拉开了新的篇章,同时也对当今教育提出了很多新的挑战。我认为只有抓好校本培训,才能以饱满的热情,开放的心态投入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去,用新课程理念来引导教研活动,才能使每一位教师成为新课程实施的促进者。现就围绕新课改,谈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校本培训。  1.学习理论知识,明确课改方向  为了能以明晰的理论来引导教学工作,每学期,我都通过校本培训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知识,逐
一、从课本中选取与使用案例素材  在高中地理必修3课本中,整本教材所采用的基本都是案例分析法,在人教版、湘教版、鲁教版、中图版四个版本教材中,所采用的案例素材不尽相同,教学时可将四版本教材中某些案例素材整合到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例如,新授“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内容,人教版采用我国的“西气东输工程”案例素材,鲁教版采用我国的“南水北调工程”案例素材,在人教版的“阅读”与“问题研究”中提到了我国
如今这样的情况有了很大转变:全职网络作家越来越多,加入中国作协或地方作协的网络作家也越来越多,“身份认同”似乎再也不是他们的困扰。据统计,今年加入中国作协的454名新会员中经过确认的网络作家及网文从业者共有29人。这其中,就包括了阅文集团高级副总裁兼总编辑林庭锋(笔名宝剑锋)与阅文集团副总裁兼副总编辑侯庆辰(笔名意者)。  “网络作家也是作家。作协成员这个身份会让这个群体有一种被认同的感觉。我们进
孟子是战国中期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是仅次于孔子的儒学宗师。在诸子百家中,孟子以能言善辩著称,他缜密的思维、滔滔不绝的言论,在先秦诸子中独树一帜。然而孟子的个人魅力并不局限在善辩,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孟子能在复杂的论辩中纵横捭阖,置对手于理屈词穷之境,源于他内心深处的“浩然之气”。睥睨王者,磊落恢弘,正是有了这一浩然之气,孟子面对君王卿相,不卑不亢,保持着自己人格的尊严与
摘要:随着新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相续推出,新一轮地理课程标准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总体要求,强化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本文主要对2003版和2016版高中地理课标的“课程设计依据”与“课程结构”的比较分析。  关键词:课程设计依据;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课程结构;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人地关系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是反映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对地理基础教育的规范和质量要求,是国家管理和评定
兰州这几年的发展是飞速的,人们的生活环境有了大的改变,可生活在其中的青少年,他们的变化却不容乐观。也许是职业的关系,我对这方面的事情比较敏感,平时多加留意了一些现象。现在说出来,大家说不定会有同感。我们经常在公交车上见到这样的情形,一帮中学生你推我搡地上车,上来之后更是大声喧哗,说的全是“谁和谁谈恋爱”、“打的什么游戏”等,几乎无人谈学习,对老师更多的是责骂和侮辱,对同学则是吹毛求疵,毫无友善可言
外面的世界纷繁复杂,随时随地都有大量的刺激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但是,感觉器官接受外界刺激的能力又是有限的,因而人就要有选择地接受外界刺激,使自己能对这些刺激进行精细的加工。人的意识的这种属性就是注意。    一、全神贯注与心不在焉    中小学生在同一时间内不可能感知周围一切事物,而只能对其中少数与他们活动有关的事物感知得清晰、完全,这是注意的指向性。注意还有集中性,表现为使自己操作的对象得到鲜明
“以文写情”、“文为心声”是自古以来文人进行文学创作的根本目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也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由此看来,在我们学生的笔下,我们应该看到与少年人相符的七彩人生,应该看到少年人应有的激情与梦想,浪漫与活力,偏执与真切以及更多的与少年心事密切相关的文字。这些文字读来该是清新的,纯朴的,洁净的甚至可能是狂妄
综观2010年绍兴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社会思想品德试卷不难发现,这套试题难度适中,紧扣课程标准,没有偏题、难题、怪题,开放题设置合理,充分体现了《2010年中考命题说明》中规定的指导思想。这既遵循了选拔性考试的基本要求,又体现了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精神。此套试题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此次考试立足基础,贴近生活,关注人文,引领教学,较好地考查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对广大教师今后的教
黑龙江大学的郭艳君在其著作《历史与人的生成:马克思历史观的人学解释》表示:人与历史是统一的,历史发展的过程就是人通过自身的活动现实地生成的过程。  马克思的这一理论对初中历史教学有较强的指导作用,现以《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的第二十课《社会生活的变化》(以下称本课)为例,将本人的一些看法提出来,与广大同仁探讨。  本课讲述的是中国近代以来在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方面发生的变化,知识点多而零碎。我以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