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潮州情 散文 〔新加坡〕

来源 :滇池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zg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人莫忘本,饮水要思源”。外公生前总爱吟唱潮剧《王茂生进酒》中的这一段。唐初名将薛仁贵尚未得志前生活潦倒,全靠王茂生夫妻经常接济,王家因此穷困不堪。后来薛仁贵战功赫赫,衣锦荣归故里,却不忘故谊、不弃旧友。外公借剧中人物教导我们要做个重情重义的人,在这样的潜移默化下,让我渐渐地明白了待人与处世的道理。
  外公在世时是潮阳会馆的永久理事,毕生奉献于会馆事务。外公从潮阳南来新加坡时身无分文,但凭着刻苦耐劳、诚实守信的精神,终于在中峇鲁开设了一间属于自己的杂货店。外公和外婆含辛茹苦地把六个子女拉扯大,咬緊牙根,省吃俭用把孩子都供上了大学。尤为重视教育的外公常说,好学问,爱读书肯定不是件坏事,还举古人“十年寒窗勤苦读,一举成名天下知”来鼓励我们勤奋向学。
  外公白手起家,生活较安定渐富裕后,决心回馈社会。他乐善好施,常帮助较贫寒的亲朋戚友,也常汇款予乡亲,甚至还捐款在中国乡下兴办了一所小学,让贫困孩子有机会接受教育。小学以外公的名字命名,琅琅的读书声一年四季穿过校外一排排的参天古木。由此足见外公为人不忘根本,饮水不忘思源。
  外婆和外公一样来自潮州。外婆心灵手巧,擅长刺绣烹饪。她曾说潮州姿娘一定要学会刺绣。外婆的刺绣功夫一流,所绣出来的花草鱼鸟栩栩如生,正反面的线条都井然有序。还记得当年我出国念书前,外婆亲手编织了毛衣和围巾让我带上御寒。母亲说外婆六个子女年幼时的衣服件件出自她的巧手。不仅如此,外婆还能烹制潮州著名的糕粿,如笋粿、饭粿、韭菜粿、菜头糕,样样都让人垂涎三尺,齿颊留香。遗憾的是,我没有向外婆偷师,针线活一窍不通,还好烹饪略知一二。
  我的阿公阿嫲(祖父母)同样出生于潮州。今年一百岁高龄的阿嫲直至去年,每天都坚持读报的好习惯。阿嫲说她年幼时家乡灾害连连,错过了上书斋的机会,成年后靠着看“歌册”自学识字,还学会查账管理阿公的洋货铺。我和姐姐小时候,阿嫲经常给我们讲潮州的民间故事,教我们诵读潮州歌谣。“天上一条云,地下两只船,一只载鹦哥,一只载葡萄”这首潮州童谣,我至今仍能一字不漏地背诵。和阿公阿嫲在一起的时光是快乐的,无忧的。阿嫲每天早上都为我们准备潮州粥,配上潮州小菜如乌橄榄、咸菜、菜脯蛋,让我和姐姐吃了高高兴兴上学去。
  潮州家庭多半凝聚力强,记忆中我们一家经常是一起吃晚饭的。潮式早餐和晚餐截然不同——早餐力求简单清淡,晚餐则丰富多样。红焖海参、清蒸鲳鱼、腐皮五香肉卷等潮州传统美食,清而不淡、鲜而不腥、嫩而不生、郁而不腻。吃饭前孩子们围坐在一桌子佳肴前,总得先请阿公阿嫲吃,爸爸妈妈吃,才能开饭。为了不让我们浪费食物,阿嫲总是吓唬我们,如果饭菜不扒干净,就会嫁个麻脸丈夫。
  继承阿嫲好学精神的父亲书柜里堆满了五花八门的中英文书籍。小时候我常踮起脚尖,从爸爸的书柜里翻出些连环画小人书,躲在书房里废寝忘食地翻阅。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养成了阅读的习惯,一日不书,百事荒芜。父亲分析道: 潮州人在政商、文教、艺术等领域都有不俗的表现,这和潮州家庭注重教育不无关系。父亲认为一般潮州家庭,只要孩子愿意读书,不管再穷,都会支持下去。到潮汕旅游时,每每可以看到祠堂里陈列着许多光宗耀祖的文人画像和事迹供后人效仿。难怪韩愈这位大文豪在潮汕享有如此崇高的地位,如今还有纪念他的寺庙、石桥等古迹,让世人瞻仰。潮州人对教育之重视可见一斑。
  在父母的鼓励下,我在高中毕业后毅然选择留学北京大学,修读汉语言文学系,接受中华文化的熏陶。在中国遇到的良师益友扩大了我的视野,开拓了我的思路,让我终生受益。有趣的是,当时留学北大的新加坡同学中,有好几位都是潮州人,因此我们见面寒暄时,总爱加上几句潮州方言,显得额外亲切。我在北京的四年,十分惦念家人。那是个网速爬行的时代,和家人的联系主要还是靠写信和通电话。我的母亲几乎每晚都会打到我的宿舍“查勤”,想想如今母亲依旧挂心着我的家庭孩子。潮州母亲对家庭的付出往往是百分百的,可惜轮到我,只能是个六十分的母亲,四十分的时间精力留给了事业、兴趣、朋友和自己。
  在北京念书时,曾趁着五一劳动节假期和家人踏上寻根之旅——到潮汕探访亲戚。到了汕头发现听懂潮州话还不成大问题,可自己的蹩脚方言一出口可真的是“笑死人”了。我年幼时,潮汕一带的经济尚未蓬勃发展,父亲不时给在潮汕的亲戚汇钱,还买了两机一车——收音机、缝纫机和自行车送给他们。上大学时,潮汕的亲戚经济上宽裕了,心里仍惦念着我们,我们在汕头期间受到了他们热情的款待,餐餐都是大鱼大肉,饭后还给我们沏泡功夫茶。临别时,有一位亲戚拎了大包小包的香菇鱼鳔茶叶,提着一只卤鹅,专程坐了两小时的车来为我们送行。潮汕亲戚的热情好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几年辗转于英美两地,深深为自己是个潮州人,是个新加坡人而感到自豪。随着时代的变迁,时局的转变,新加坡政府于 1979年推广了讲华语运动,用华语取代方言。现在使用方言的家庭逐年下降,熟谙方言的新加坡年轻人更是少之又少。在新加坡,方言的式微乃大势所趋,但方言所蕴含的文化价值观急需被保留与传承下去。像是潮州文化里乐善好施、勤学苦练、克勤克俭的精神都是值得推崇的。新加坡潮州八邑会馆近年来举办的“潮州节”,通过戏曲、美食、游戏和展览宣传潮州文化价值观,就是一项很不错的尝试。
  责任编辑 田冯太
其他文献
如果让思想的头颅倒过来  你很乐意把暮霭说成朝霞  把雪花说成春花  甚至把高原说成天空  但你绝不可以把幸福说成苦难  把邪恶说成善良  就像那个赶着马车的人  他可以把生活从白天运到黑夜  却无法把一穗乡愁  从果实运回青稞的根部  雷声  乌云像一片黑色的草甸子  从地平线爬上了天空  越来越近的雷声  是牛哞還是神唱的歌子  万物都修改了自己的叶子  除了闪电。在八月  闪电是一支耀眼的鞭
期刊
一  终于熬到老皮塘的水见了底,荷叶紧紧伏在了淤泥上。  趁大家刚进入午休,我抄起一个空的油漆桶,从村后小路一口气跑到老皮塘。八月正午的太阳,火辣辣地直往脸上、脖子和一切裸露在外的皮肤上钻。顾不得抹去汗水,凉鞋朝柳树下一丢,提桶便下了塘。  塘边的水仅仅淹没脚脖子。捞过手边最大的一片荷叶,掏空底,往脑袋上一扣,便是一顶天然的遮阳帽子,且可完全遮住头脸。再往池塘中间趟两步,水已很少,有时一脚下去淤泥
期刊
走着走着  一个个亲友和故人  就走入了白云深处  走着走着  一座座村庄越来越大  一个个坝子越来越小  走着走着  一岭岭山岗越来越贫瘠  一冢冢坟茔越来越雄伟  不知哪一天  或许一个趔趄  我也就会走入白云深处  大松坡和小松坡  一個在东  一个在西  中间隔着3公里多的距离  大的是山岗  千万年的山岗  曾经郁郁葱葱的山岗  记不清何时被锄头咬上  至今被咬得遍体鳞伤  小的是村庄 
期刊
当我在李子沟那片红白紫相间的洋芋花中发呆的一刹那时,昆明日报摄影记者周密也将镜头从李子沟村第一书记李泽和昆明八角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副经理杨志强等人身上缓缓移开,像一个追寻蝴蝶的人,把镜头对准了那些绿色之中星星点点的洋芋花。  去年十月以来日复一日的干旱以及身处东川这片巨大的干热河谷,使得李子沟生长的主要作物——洋芋和玉米迫不及待地在五月还未结束的时候就进入了花期。生命总是在巨大的压力下绽放出令人惊
期刊
一  53岁的王关发已是癌症晚期,靠医疗救助政策的帮助活过了家人和自己都不敢相信的3年。他骨瘦如柴,躺在破旧的木床上发愁,不知道如何把家搬去东川主城区的安置新居。  那几天,地处老矿区的因民镇小水井村一直热闹着,整体搬迁的142户村民陆续关门闭户,登上装满家当的卡车,永别祖祖辈辈居留的故土,前往120公里外的东川铜都街道,开始梦寐已久的新生活。2018年10月的最后一天,王关发被担架抬出家门送上救
期刊
背景泛着浅黄的光  一双黑灰色調的鞋子黯淡下来  凌乱的生活像一根鞋带 把你  生命的脚步一紧再紧  日子静止在柔和的光线里  一双破败不堪的鞋子  站成泥污中不离不弃的兄弟  赖斯维克这条大道 衔接温暖的时光  星空  星星旋转,舞步飞快  橘黄的下弦月在神奇地运转  有一股漩涡,牵动了光阴的河流  时间也在飞快地奔跑  高大的树木 柔成婀娜的轻烟  蓝灰色的群山 草一样起伏  房舍也被
期刊
在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采风的三天,我们从早到晚在马鹿塘乡和九龙镇的村村寨寨行走,从海拔3000余米,到1200余米。每走一步,我都觉得禄劝大地到处都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每走一步,我都能与最感人的故事相逢。  我们最先来到禄劝县一个关于脱贫攻坚展览厅,展厅并不宏阔但极其充实。在那里,我看到那片贫瘠土地上的摄影家们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捕捉到的一个个精彩瞬间。可以说,在摄影家眼里,那是一个峰峦迭起的“山
期刊
一场阵雨让夏日的酷暑很快消遁无影。在老家嘉陵江上游的东河岸堤,我头枕在满是鹅卵石的河床上,惬意地咀嚼着从石间缝隙的沙土中信手拔起的竹叶菜根,任凉凉的河风舒爽肌肤。河水湍急翻滚,白云悬浮蓝天,河风带起的一些沙尘和枯叶,飘落在面颊上。  每一条河流都以生命的形式活着,并以流动的方式生长。从巍峨的秦巴山麓咆哮而下的这条河流野性而湍急,流经莽莽米仓山脚下一名不文的我的贫瘠家乡,一直以来在我心里诗意般的存在
期刊
从前。母亲在人间  烙出一塊又圆又大的煎饼  足够我们一家子  围着。美美地品尝一顿  今夕。母亲到天上  烙出一块更圆更大的煎饼  足够所有流浪的星星  围过来。美美地品尝一顿  星空  在高处。那座幽蓝色庙宇中  那么多僧侣,正一起念诵  那些闪烁光辉的经文  低处的人间。虔诚地仰首  聆听  一粒亮晶晶的经文  刚好,落进了  我有些幽暗的心里
期刊
木柄黑布伞是旧的  隐约的光景和记忆陈旧不堪  我再次看见这样的场景:  雨水疯狂击打伞面  水花四溅。  岁月如风 你们和蚂蚁一样筑巢  经营生活  和一段沟渠赌气  甚至涸泽而渔  那些年 你们习惯于龌龊  把跳蚤供养  和明月论清高  为一地梨花吟诵至深夜  这些年  我還在这个尘世间活着  活着的意义有许多种  可我还想回到那个微酣的午间  恍惚间 有树影走近我  群花纷纷躲避  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