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床之上 散文

来源 :滇池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nce_ab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场阵雨让夏日的酷暑很快消遁无影。在老家嘉陵江上游的东河岸堤,我头枕在满是鹅卵石的河床上,惬意地咀嚼着从石间缝隙的沙土中信手拔起的竹叶菜根,任凉凉的河风舒爽肌肤。河水湍急翻滚,白云悬浮蓝天,河风带起的一些沙尘和枯叶,飘落在面颊上。
  每一条河流都以生命的形式活着,并以流动的方式生长。从巍峨的秦巴山麓咆哮而下的这条河流野性而湍急,流经莽莽米仓山脚下一名不文的我的贫瘠家乡,一直以来在我心里诗意般的存在。悬挂于岩崖的家屋后是一面陡峭的荒坡,宽阔的河滩自然成了我们年少时的栖息之地。从家门前东河清澈见底的水体中,我看见了一条河流通透澄明的灵魂,我们对视无言却心灵契合。我常常盘坐于河岸硕大的卵石上,倾听它轻拍岸堤的絮语,见证它的野性与温柔。河畔是一片宽阔的河床,自有了懵懂的思维开始,河床的地位和作用便在我的视界里一天天放大。少不更事之时,那排硕大的麻柳树上的鸟巢,让我们在竞相攀爬中捣走了不少鸟蛋和幼鸟。而树前滩涂上的一大片白银银的芦苇丛,更是盈满了儿时嬉戏的欢笑。河岸上长大的孩子,无论男女都是天生的游泳高手,家人丝毫不用为孩子的安危担心,在夏秋之季总能见到他们在碧波深潭中浮游翻滚。蓝天为被,卵石为褥,我常静静地躺在这里仰望天空。一些时候,也会在胡思乱想之后,美美的睡上一觉,然后朝着汹涌的波涛吼上几嗓。我在河床的摇篮里,有时是一只受伤的鸟,有时是一只乖顺的兔,有时心如止水,有时若有所思。在一些无所适从的时日,我也会一丝不挂地纵身跳进险滩拐角处的一段深河,在洁净幽深的水体中拼命游行,让肢体和思想在柔软的水体中肆意放逐,直到呼吸响亮沉重,精力行将竭尽。洁净的河流终将激活我内心的心灵诉求,而岸堤上的河床也会让我回到现实,消停下来后疑窦就会消解,骚动就会平息,困惑就会释然,心霾就会放晴。而此刻,我却头脑浑然思维混沌,任凭绞尽脑汁搜肠刮肚,也很难清晰地回到过去。往昔已被时光割裂,那些河床上的记忆莫非已被这些沙尘和枯叶带走?
  眼前的东河逼仄而汹涌,河水用力将一个个鹅卵石推向岸边,年深日久便堆砌成了这片宽阔的河床。这条川北通向陕甘的三省通衢,当年未通公路时全部依赖船运的浩荡东河,已经没有了波澜壮阔的浩瀚景象,流量的萎缩已经超乎想象。历经千百年水流的荡涤和打磨,这些大小不一的鹅卵石一应的光滑细腻,如元宝般铺排并镶嵌在河滩上。卵石间的河沙中,一些沙金点缀其间,在阳光下发出耀眼的光。白云蓝天,水流潺潺,心境一片晴空。身下的河床分明还存留着我的余温 ,我的肌体一如当年,瓷实地熨帖在地表上,我居然静静地睡着了。过往在梦境中复苏并复活过来,河床四围茫茫的米仓山,渐次显出了它的轮廓,苍白的朦胧之后便是黛色的清晰和逼真的通透。
  翠绿的群山掠过,涌流的河水延伸了记忆 ,过往从思绪中走了出来。人生的每一步都是时光的积淀和催生,四十年前第一次躺在河床上的经历犹在眼前。在小学三年级时的某一天,我摊上了大事。当时,我与同生产队的三叔同班,而且学习成绩都很好,他是班长,我也是班上的干部。作为发小,虽然关系很好,却为一件小事打了起来,我情急之下拿起一支圆珠笔刺向了他的眼睛。看着三叔血流如注的脸,我的第一反应是搞瞎了对方的眼睛。老师吓傻了,同学们吓傻了,我也吓傻了。待老师和同学将三叔送到诊所后,我躲起来了。此事很快波及到了两个家庭,三叔的父母吵到了家里,并提出了苛刻条件。我躲在猪圈的顶棚静观事态发展,小时候非常淘气,挨揍是家常便飯,父亲那令人惊怵的五官让我瑟瑟发抖,心想一顿毒打已经在所难免。傻傻地回家等待一顿暴揍,还不如溜之大吉。我蹑手蹑脚地穿过房前茂密的黄金树林,躲在了河滩上,在这里我熬了整整一夜,开始了人生中的第一次思考,为自己的莽撞深深自责,心想如果三叔的眼睛真瞎了,我将如何面对,而三叔又将怎样走好今后的路?因为第一次思考,童年从此与我作别,困惑与体悟从此与我相伴。炼狱般的漫漫长夜,每一秒都何其漫长。蚊虫叮咬得浑身肿痛不说,二十多小时粒米未进,身体恍惚站立不稳。饥饿的折磨在我幼小的心灵上投下了暗影,深切的感受了对生存的渴望。饥肠辘辘就俯下身子豪饮东河之水,大山的汁液寡淡冷凉,这些清泉似乎在一夜之间洗去了我的所有能量,榨干了我的所有血液。对饭食的渴求使我像极了一个死士。一定要回家,哪怕被父亲打死,也要吃顿饱饭再死。出人意料的是,回到家后父亲并没有打我,原因是三叔的眼睛并没有被刺瞎,除了赔付了必要的医药费用,他们也没有找更多的麻烦。我狼吞虎咽地一口气吃了三碗苞米饭,喝下了一碗南瓜汤,母亲在旁边一直不停地抹眼泪。不幸中的万幸,刺入的圆珠笔擦伤了三叔的眼膜,距离眼体已不足毫米。四十年光阴已然逝去,三叔眼角的疤痕却还清晰可见。
  刺眼事件以后,我将河床视作栖息的母体,安然的躺一躺,心情就会愈加开阔和亮堂。大多数清闲的时候,我会枕着卵石伴着涛声美美地睡上一觉。坚硬之石的冰爽抚摸和清流碧涛的无言叮嘱,总会让我在通透圆满的睡眠后,进入另外一种状态。
  走出家乡山高谷深的夹皮沟抵达另一个村庄和遥远的县城,无论多长时间,只要迈开了脚步,终究能够到达预定的地方。作为川北那样的穷乡僻壤,当年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就是读书及第,而这样的通道何其艰难,高校大门内外只有一步之遥却是山长水阔,这样的愿景岂是脚步能够丈量和跨越。贫瘠的土地难以长出茁壮的大树,贫困的环境同样会限制人的想象。八十年代的川北老家依然贫穷,很多孩子读完小学便辍学回家。我们家兄弟姊妹众多,更是不堪重负,虽然父母铁了心要供我们读书,但在砍柴放牛打猪草等繁重的农活挤压之下,根本无法静下心来读书学习。加之家里的房屋狭窄,根本容不下五个孩子读书写作业,家门口宽阔的河床便成了我读背课文的场所,一块硕大的方形石头便成了我写作业的天然课桌。我当时的成绩在班里中等偏下,而小升初的招生率不到百分之四十,重点初中更是不到百分之二十,家人和老师没有人认为我能考上初中。出乎意料的是,到了张榜公布时却出乎意料,我竟然考了全班第三名,而且考上了区里的重点中学。能超水平发挥考上初中,是河床的关爱和福佑吗?八月的蜀地酷热难耐,拿到录取通知书的当夜,我只身来到河床上,头枕着滚烫的卵石,仰望满天星斗,在心无旁骛中酣然入睡。   没有回去的路,如同没有逆时针下走动的光阴。酷热灼痛了记忆,现实让我回过神来,一个趔趄使我的身体有些失重,河床的变化让我猝不及防。岁月的河床终究无法抵御河水的冲积和现代文明的损毁,河床上的大量沙石已成为现代建筑的基奠,那些好看的石头也已被趋利者寻走,陪我走过童年时光的方形石桌已经不知所踪。
  没有什么像改革开放那样深远的影响了一个时代,其变化直接体现为生存状态的改变,我们幸运的成为了这个时代的亲历者和获得者。高中毕业后,很多同学都去了经济发达地区打工,我也与人相约去东部某省闯荡,可父亲却希望我能留在当地找一份工作。在乡完小当教师的父亲得知乡政府要招考一名工作人员后,疏通了县招考部门的关系,经过象征性笔试后,我稀里糊涂地成了一名乡干部。对工作谈不上热爱,却也算端上了铁饭碗,工资虽然微薄,但终归不再向父母乞要。
  一场场农事更迭,一季季麦熟谷黄。山山岭岭村村巷巷在脚下循环往复,农村那些鸡零狗碎的事儿满满当当地填满了工作日程,在乡政府工作三年的日子倒也随波逐流波澜不惊。但撤乡并镇的机构改革还是给我带来了忐忑和恐慌,邻近的三个乡将合并为一个镇,单位的裁撤会使很多人面临工作调整或失去工作岗位。机构改革的进程冗长难熬,使人无所适从去留彷徨,单位已经无人用心工作,松散程度无异于河滩上随风飞舞的沙。在这些闲暇的时光里,我更多时候会选择到河床上静静地读书。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是中国现代文学特别是小说繁盛的时代,文学成了改革开放最坚定的随从,其间也诞生了大量无愧于这个时代的优秀文学作品,能读到一部好的小说是最大的时髦和最好的娱乐。当时的生活单调而迷茫,我选择了读书,渴望在那些脍炙人口的小说阅读中获得生活的力量。涛声哗哗,蝉鸣阵阵,在河床上硕大的麻柳树下,我啃读了《悲惨世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平凡的世界》《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大量书籍。亦真亦幻亦悲亦欢,无论作为阅读的旁观者,还是幻化为故事中的亲历者,我都能感觉到自己体悟于作家精妙的文字中,幸福的生活在书中的情节里。在这些正能量的小说中,我能感受到自己在现实中自由的存在,并能与读过的东西产生共鸣。最关键的是,阅读使我当时焦灼无依的心得到些许安顿。
  很多念头都产生于不切实际的想法,这些想法会让人在可能与不可能之间倾尽全力,努力也就变得更有意义。阅读的深入慢慢使我对文学的需求变为冲动,作家们精美的文字和美妙的故事常常撩拨着我年轻的心,虽然不敢有当作家的梦想,但也希望能像作家们一样让经历及精神有迹可循,能够以文字的形态将自己的情感记录下来,把自己的处境描摹出来,以文学的方式将自己的心事和心情存留下来。痴望让我热血沸腾笔耕不辍,在短短一年多时间里,我熬更守夜苦思冥想奋笔疾书,写下了上百页四言八句之类的打油诗和哼哼唧唧的小散文,工整誉抄后贴上八分钱邮票,满怀期待地撒向了诸多报刊。当时的书写遵从于内心,却无法契合于现实,纵有文学的冲动,却不具备写作的能力,我的认识、理解乃至表达还没有达到可以发表作品的高度。尽管所寄稿件无一刊用,但我仍旧興致盎然,因为这些青涩的文字使我的情感和情绪得到了释放和挥洒。
  逶迤而行,走走停停,虽然一直没有停止寻找和突围,但在更多时候我会屈从于现实和苟且于稳妥,因为我不知道那些呈散状延伸的路将把自己引向何方。机构改革迟迟未见分晓,我终于在漫长的等待中有了新的想法,在即将超龄之际,踏上了从军之路。为什么会在从军时的行囊中背负着那么沉重的书?渴望在书页中得到什么?我已经不记得当时的具体想法,但绝不仅仅是通过阅读打发时日那么简单。
  在塞北宣化洋河南的河床上,无论冰寒暑日,但凡训练之余,总有一个列兵在心无旁骛的捧读着书籍,那些绵密的文字魔力般让他目不暇给陶醉其间,这个列兵就是我。在不一样的河床上读书,虽然没有故乡那条河流中的涛声侍读,却也有营区传来的军歌军号和军乐相伴,书页中传导出了同样的愉悦和能量。嗜读的情状引起了一些人的好奇和关注,部队领导看到我那些未能发表的一些文稿后,新训尚未结束便将我安排到部队宣传部门从事新闻报道工作。没想到这一干竟然覆盖了我的整个军旅生涯,部队很多人和事也常常在我的笔下浮现于报刊的字里行间。这是个改变了我命运的差事,我不再需要回到故乡的河床上苦思冥想谋划出路。
  时间在流动中将所有的岁月变成了记忆。而这些记忆,则以物证的方式无声无息存留了所有生活和经历。军旅十四年,足迹遍及北国南疆,之后就地转业春城昆明。世事纷繁变迁,唯有读书写作不缀,虽无甚建树,却一直在笃定中坚持和前行。我常常想,在至今看来仍然难言成就的我的那些文字,是悠悠绵延的东河之水的润泽和岸堤上宽阔河床的启示吗?
  我清醒地站在故乡的河床上。轻柔洁净的河流怕惊扰了我的思绪,在眼前放慢了速率。眼前宽阔的河床上,尽管我依然孤独而单薄,但此刻我的心里却漾开柔波,流俗于内心的肤浅正随着河谷升腾的雾气缓缓消散。在城市的繁华与享乐中,我多次警告自己的思维不要陷入乡间田园牧歌的矫情套路,当每每面对城市喧嚣烦扰的各种噪音及罪恶排放,我又深切地感到自己的脚步早已印在乡村的土地上无法抹去。当年沉重的行囊中根本无法盛下襁褓一样福佑我的乡村和故乡,它们即便被出行的人们扩散到了更远的地方,却又以物理意义、精神层面乃至生理属性般的存在一直没有离开。坚实的河床一如既往地铺垫在我的脚下,光滑细腻的各色卵石静卧在我的身旁,莽莽秦巴山伟岸在我的视野里。
  责任编辑胡兴尚
其他文献
公交车终于来了。  我把自己像插针一样挤进去。车里被真空的感觉让我想哭。  车外还有几个人没有挤进来。他们站在门前,头伸得长长的往车窗里看,无法磨灭的渴望还牢牢根植在他们心中。  在这种状况下,每个人对别人的渴望都满不在乎。车上,谁都没有挪一挪。谁挪了,前后左右的其他人也不一定会动。人只要一旦自己站住脚了,完全可以在一团糟中,做到置身事外。  “如果不想你的‘马儿’在路上跛脚,你应该尽快离开这里。
期刊
引言  东川对于陌生人来说也许只是个神奇、美丽的地方。那里有久负盛名的铜矿,有多姿多彩的红土地、远近闻名的开花洋芋,那里走出了著名影星张丰毅,多次举办过汽车拉力赛……但可曾知道,由于铜矿的长年开采,植被破坏,水土流失,自然灾害频发,生存条件艰苦。  东川位于云南省东北部,昆明市最北边,距昆明150千米,是一座工矿城市,被称为“天南铜都”。东川由铜都街道办事处、阿旺镇、乌龙镇、红土地镇、汤丹镇、拖布
期刊
走在哀牢山上  听风,听树  听流水  听草 ,听石  听虫鸣  当一切静止的时候  我伏伫在一棵老树上  听树的心声  屏住呼吸  躺在一堆厚厚的落叶上  听一千年以前,那片树叶落下的声音  深冬  在哀牢山  會把下山当成上山  会把日光当成月光  会把明天当成今天  深冬的时候  树上没有落下一片金黄
期刊
如果让思想的头颅倒过来  你很乐意把暮霭说成朝霞  把雪花说成春花  甚至把高原说成天空  但你绝不可以把幸福说成苦难  把邪恶说成善良  就像那个赶着马车的人  他可以把生活从白天运到黑夜  却无法把一穗乡愁  从果实运回青稞的根部  雷声  乌云像一片黑色的草甸子  从地平线爬上了天空  越来越近的雷声  是牛哞還是神唱的歌子  万物都修改了自己的叶子  除了闪电。在八月  闪电是一支耀眼的鞭
期刊
一  终于熬到老皮塘的水见了底,荷叶紧紧伏在了淤泥上。  趁大家刚进入午休,我抄起一个空的油漆桶,从村后小路一口气跑到老皮塘。八月正午的太阳,火辣辣地直往脸上、脖子和一切裸露在外的皮肤上钻。顾不得抹去汗水,凉鞋朝柳树下一丢,提桶便下了塘。  塘边的水仅仅淹没脚脖子。捞过手边最大的一片荷叶,掏空底,往脑袋上一扣,便是一顶天然的遮阳帽子,且可完全遮住头脸。再往池塘中间趟两步,水已很少,有时一脚下去淤泥
期刊
走着走着  一个个亲友和故人  就走入了白云深处  走着走着  一座座村庄越来越大  一个个坝子越来越小  走着走着  一岭岭山岗越来越贫瘠  一冢冢坟茔越来越雄伟  不知哪一天  或许一个趔趄  我也就会走入白云深处  大松坡和小松坡  一個在东  一个在西  中间隔着3公里多的距离  大的是山岗  千万年的山岗  曾经郁郁葱葱的山岗  记不清何时被锄头咬上  至今被咬得遍体鳞伤  小的是村庄 
期刊
当我在李子沟那片红白紫相间的洋芋花中发呆的一刹那时,昆明日报摄影记者周密也将镜头从李子沟村第一书记李泽和昆明八角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副经理杨志强等人身上缓缓移开,像一个追寻蝴蝶的人,把镜头对准了那些绿色之中星星点点的洋芋花。  去年十月以来日复一日的干旱以及身处东川这片巨大的干热河谷,使得李子沟生长的主要作物——洋芋和玉米迫不及待地在五月还未结束的时候就进入了花期。生命总是在巨大的压力下绽放出令人惊
期刊
一  53岁的王关发已是癌症晚期,靠医疗救助政策的帮助活过了家人和自己都不敢相信的3年。他骨瘦如柴,躺在破旧的木床上发愁,不知道如何把家搬去东川主城区的安置新居。  那几天,地处老矿区的因民镇小水井村一直热闹着,整体搬迁的142户村民陆续关门闭户,登上装满家当的卡车,永别祖祖辈辈居留的故土,前往120公里外的东川铜都街道,开始梦寐已久的新生活。2018年10月的最后一天,王关发被担架抬出家门送上救
期刊
背景泛着浅黄的光  一双黑灰色調的鞋子黯淡下来  凌乱的生活像一根鞋带 把你  生命的脚步一紧再紧  日子静止在柔和的光线里  一双破败不堪的鞋子  站成泥污中不离不弃的兄弟  赖斯维克这条大道 衔接温暖的时光  星空  星星旋转,舞步飞快  橘黄的下弦月在神奇地运转  有一股漩涡,牵动了光阴的河流  时间也在飞快地奔跑  高大的树木 柔成婀娜的轻烟  蓝灰色的群山 草一样起伏  房舍也被
期刊
在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采风的三天,我们从早到晚在马鹿塘乡和九龙镇的村村寨寨行走,从海拔3000余米,到1200余米。每走一步,我都觉得禄劝大地到处都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每走一步,我都能与最感人的故事相逢。  我们最先来到禄劝县一个关于脱贫攻坚展览厅,展厅并不宏阔但极其充实。在那里,我看到那片贫瘠土地上的摄影家们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捕捉到的一个个精彩瞬间。可以说,在摄影家眼里,那是一个峰峦迭起的“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