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念透视下的身份认同观

来源 :语文建设·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yan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特殊的历史文化渊源,犹太民族有着浓厚的身份情结。犹太裔美国人在融入美国文化的过程中常常遭遇到身份认同的考验,即“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往哪里去”的拷问。于是,犹太裔美国人的文化身份创伤成为犹太裔美国作家的重要创作主题。笔者在参与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菲利普·罗斯‘美国三部曲’中的文化身份认同研究”过程中发现,菲利普·罗斯作为一位具有双重文化属性的族裔散居作家,对身份失落的感受尤为敏锐和深刻,因而“身份认同”这个主题广泛体现在他的创作之中。他所著的《美国牧歌》,从一家三代的命运变迁之中,更为集中地反映了他对二战后美国犹太人身份的观察与思考,同时也表现出他对自己犹太民族身份的复杂情感和对美式文化的不断反思。
  小说的主人公塞莫尔·利沃夫少年得志,从美国陆战队退役归来,拥有成功的事业和美满的家庭,可以说,他已经在经济层面上实现了“美国梦”,也堪称美国主流社会中的“体面人”。然而,最终他还是不得不面对他的家庭成員由于身份认同缺失而造成的家庭悲剧和社会悲剧。而其中最为惊心也最为痛心的是,利沃夫的女儿,一个出生在中产阶级家庭、从小品学兼优的孩子,最终却走上了激进之路。从父亲利沃夫的“粉饰”和母亲多恩的出轨,以及一家人之间难以调和的文化差异可以看出,他们没能帮助女儿梅丽,甚至没能帮助自己建立必要的身份认同:一方面,梅丽在家庭内部多种文化的冲突中未能完成个体身份认同和集体身份认同,从而缺乏归属感;另一方面,美国社会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前后经历的巨大变革让青年一代整体性迷失,外部的不确定性也使得梅丽追寻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的道路变得困难重重。于是,在父亲利沃夫构建的主体神话和家园想象逐渐破灭时,梅丽选择了一条疯狂的人生之路。
  此外,作者对于利沃夫父子互动的描写,再一次向我们揭示了家庭教育对于身份认同的影响。利沃夫的父亲对于儿子的教育是充满矛盾的:一方面极力捍卫自己的文化传统,对异族文化充满恐惧和敌意,认为“他们的野心、偏见和信仰都难以更改”;另一方面,他希望自己的下一代能够早日融入美国主流社会,过上真正的美国人的生活。这导致了利沃夫的“无所适从”,也造就了他一边“假装”融入了美国文化,小心翼翼地维护着既有荣誉、成就和他人的尊重,一边消极地逃避现实的矛盾心态。而利沃夫这种身份认同的缺失又直接导致了他在选择配偶、调和家庭及教育子女方面的失误与无力。
  《美国牧歌》通过三代犹太移民在美国生活的不同命运和心路,揭示了社会政治与个人的身份认同、生存命运之间的关系,也通过重构历史再现了政治对国民身份意识的重要影响。此外,美国动乱时代中的青少年的心路历程和命运沉浮,也带给我们关于青少年心理发展和教育问题的启示和反思。在留学潮和移民潮日盛的当下,这本书也给我们在经济考量之外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或许也是一个提醒——文化融入与身份认同是一种不容小觑的挑战,对于青少年心理成长有很大影响。
  (山东理工大学杨明坤)
其他文献
李苦禅说:“空白处补以意,无墨处求以画,虚实之间,相生相发。”笪重光说:“无画处皆成妙境。”二者共同指向了国画重要的“留白”技法。“留白”即“留下空白”,“留白”的美学追求不是“虚无”,是“藏境”。这种肇始于绘画,生成“艺术空白美”的技法后被广泛地借鉴到音乐、书法、戏曲等领域,也成了文学创作的利器,典型如海明威的“冰山原则”,这就是“文学留白”。“背影”意象意味深长,“留白”艺术意蕴深藏,合二为一
书名:明清雅俗文学创作与理论批评  作者:陈书录  出版单位: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年  ISBN:9787010129846  定价:52元  文学的雅俗之辩由来已久且历久弥新,至今也罕见令人信服的精确表述。从中国文学的演进来看,雅和俗也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双向的互动过程。对于雅俗文学的理解也常常受到一个时代的社会风尚和审美趣味的制约。其中,明清时期诗文、小说、戏曲、民歌的创作与理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列出的十八个任务群之一,围绕“社会交往类”“新闻传播类”“知识读物类”文本的阅读写作展开,符合学生生活和发展需要,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基于对高中新课标的理解,结合高一学生成长和学习规律,我设计了以“路上的风景”为话题的演讲活动。通过阅读鉴赏范例、写作演讲稿、开展演讲活动、修改演讲稿等任务,提升学生语言建构与应用能力。  一、教学目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化及语文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高校语文教学活动将重心转移到了课堂对话、学生个性化培养及学生语文思维水平提升的层面上。冉正宝所著的《语文思维论》将语文思维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的价值进行了系统分析,该书提出语文思维在语文教学中的影响力较广并与多种关系并存,同时提出了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语文思维的相关对策,以此实现对语文教学思维的优化。笔者在开展河北中医学院2019 年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
现代方言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延续、依托。它作为传统文化渗透于当今社会生活的多个层面。现代方言民俗文化又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不少方言民俗已经消失或面临消失。因此,调查和挖掘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意义重大,时不我待。  “中国方言民俗图典系列”(第一辑)是2010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2011年列入“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第一辑共计十卷,涉及官话、晋语、吴语
书名:古代文学史简编  作者:杨子坚  出版单位: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年  ISBN:9787305104756  定价:55元  我国古代文学历史悠久,其起源几乎与中华文明的起源同步。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一代又一代杰出的诗人、作家以及不胜枚举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开创了丰富的体裁、题材、风格和流派,也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文学现象、文学潮流和文学理论,是一笔无比宝贵的文化遗产。
书名:先秦诸子散文文体及其  文化渊源  作者:侯文华  出版单位: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17年  ISBN-9787101123913  定价:68元  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如《左传》《国语》《战国策》这样的历史著作,还有如《论语》《墨子》《孟子》这样的各学派文章或是言行记录的著作,这些被统称为先秦散文,前者属于历史散文,后者属于诸子散文。散文的发端可以追溯到殷商时代,但先秦时代的散文才是
近年来,传统文化开始回归大众视野,传统文化教育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比如书法全面进入中小学课堂,统编教材及考试范围中古文和诗词的比重增加等。然而,面向青少年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读物却显得捉襟见肘。济南大学文学院陈静教授等编著的《中小学传统文化艺术读本》由山东美术出版社于2016 年出版,是一部难得的写给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普及丛书,严谨考究之中不失通俗与趣味,力求精华之中不失多元与丰富。本书具有以下几大特色
朱自清的散文《绿》主要描写了梅雨潭的水,描写潭水又主要写其绿色。作者在抒情语句之中,两次运用“惊诧”“醉人”“奇异”“可爱”四个词语,强调了惊异的审美印象和强烈的审美感受。作者要将这种印象和感受传达给读者,就要让读者通过他的语言,能够真切地想象出他的审美印象,感受到他的审美感受。用梁启超先生的话说“一是所传达的,恰如自己所要说的;二是令读者恰恰领会我的原意”[1]。这其实是很不容易的。语言具有概括
统编语文教材使用已经一轮有余,一线教师能否真正理解并达到编者预设的目标,是否能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实施建议中提出的那样“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主要取决于教师能否对教材实施创造性的二次开发。课程专家也多次强调教材编制的目的不是为教师提供“法定”的文件,让教师“唯教材是从”,而应该是为教师提供可充分、灵活运用的课程资源。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根据具体的教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