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中国逻辑思考的美国作家

来源 :时代报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j45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9月10日,何伟带着他的新书《奇石——来自东西方的报道》回到北京。2007年离开后,这是何伟第3次来中国,他调侃自己的中文混合了四川话、英文以及阿拉伯语。何伟笔下的中国曾被评价为一些中国人自己都不知道的真中国,这得益于他活跃的平民生活。他是一个优秀的写作者、耐心的采访者,富于好奇心、幽默,既为作家,绝不能接受不独立的生活。棕黄色的短发稳稳地止步于耳朵之上,日常装束是宽松的T恤、休闲裤,一顶鸭舌帽,还有口袋里的笔和笔记本。即便是9月10日这天在时尚杂志举办活动的漂亮舞台上,一身西装的何伟仍然一边说话,一边随性地反复走动,偶尔几秒沉默,翻翻手中一摞打印好的讲稿。从这些也可推想,这个广受年轻人喜爱的作家的日常生活远没有为时髦的现代生活方式所打扰。他感受到了传统媒体的衰落,但显然并未传染上传统媒体人的焦躁,正像“记者是否不应该用第一人称写作”这样的问题从不曾出现在他的清单上一样。
  记录中国社会,这本不在何伟的计划之中。1969年出生的美国人Peter Hessler立志要当个作家。1996年,他来到涪陵支教,取了何伟这个中国名字,这两年的经历被他写成了《江城》一书,同时他成为了纽约客驻北京记者,在中国一直待到2007年。他的写作常被提及的特点是,主角多是普通人,幽默有趣,以及,接地气。不仅美国人,中国人也爱读他写的东西,惊叹一个外国人怎么这样了解中国人。何伟说,来中国之前,他对这个国家几乎不怎么了解,也没去读研究中国的书,他喜欢不带偏见地实实在在去接触普通人,然后耐心点,当然,幽默感也很重要。
  关于如何才能让写作不陷入模式之中,何伟的方法是永远保持一个新鲜的角度。“我开始写作的时候不是记者,我在涪陵是个老师,以前是研究文学的。所以对我来说,这条路不是太传统。所以我和传统的记者不太一样。我离开中国也是因为我要保护这样的角度。因为在一个地方太久,会没有什么新鲜的角度。我去埃及就是因为这个。学习新的东西,不要在一个地方太舒服,不要像个本地人。我觉得一个地方待五六年比较好。”
  从《寻路中国》、《江城》到《奇石——来自东西方的报道》,何伟的作品,俨然已经成为外国人写中国的纪实标杆之作。媒体评价他的作品说:“他笔下的是真中国,是连一些生活在中国的青年人都不知道或拒绝认识的中国”。何伟擅长写中国的普通人,而且每到一个新的地方,很快就能和当地人打成一片。何伟披露,他的秘诀就是耐心。“我去涪陵的时候,我提醒自己,要有耐心,如果什么不习惯,东西不好吃啊,要有耐心。现在我练就了一个好方法,就是幽默感。在埃及也是这样的,什么东西都可以开玩笑,说自己和奥巴马是最好朋友什么的。幽默感很重要的。”
  《奇石》一书中的故事跨越了12年的时光,其间何伟从单身变成一对双胞胎女儿的父亲,他也曾在三个国家安了12个家。也许是自己的生活历经变数,他“总爱描写那些同样处于变动之中的人们”:移民、迁徙、探寻者、逃离者。尤其在中国,他像所有敏锐的外乡人一样,紧紧抓住每一次接触异域文化时的新鲜体验。
  当听说广东萝岗一家鼠肉餐馆颇具声誉,他心血来潮去吃鼠宴,写下了开篇《野味》,那一年他30岁。在那里,他感受到了经济利益驱使下当地人们生活的变化,也体验到自己作为一个“异类”而引起的围观——人们对他充满好奇,但也心存戒备。
  在表现北京胡同变迁史的《胡同情缘》中,他认为胡同的要义在于精神而非结构:砖块、木头和瓦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们和周围环境的往来互动。在他居住的小菊儿胡同里,一群北京“爷们儿”在一个为奥运会而翻修的厕所外聚会,他们一边抽烟喝酒,一边观看电视上的体育比赛,而电视的接线连在厕所的插座上。这些人自称是“公厕俱乐部”,他们“回报”奥运会组织者的方式是大骂中国足球。
  在中国浸淫多年的何伟,早已熟知中国百姓的处事和性格,他甚至佩服中国人的随遇而安。《永沉江底》里居住在三峡附近的人们,过一天算一天,没有长远打算,不抱怨,不抗争,迅速适应任何环境。《中国巴比松》描写的浙江丽水工人也是如此。“如果失去了一份工作或一个机会,他们不会浪费时间去问为什么,他们继续往前走,”他写道,“因为他们从未将自己看作世界的中心。”
  何伟始终保持着旁观者的清醒、淡然和不偏不倚,将目光对准中国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包括胡同里遭遇拆迁的王老善,与学生在课间午饭时喝得酩酊大醉的驾校教练……通过个人命运透视历史大势的转换腾挪。
  何伟似乎已经习惯于把在美国的生活与自己在中国的经历进行不自觉的比较,即便是《奇石》中7篇与中国生活无关的故事,他也不时用中国逻辑在思考。比如,在《永沉江底》里刚讲完因三峡大坝蓄水而被淹没的巫山后,就直接跳到《铀寡妇》中美国科罗拉多州帕拉多克斯镇正在开采的铀矿。他觉得三峡的故事和科罗拉多州西南部的故事非常相似,都是有关对能源的寻找以及对小社区的影响。
  在中国待了一段时间以后,也改变了他对能源利用的认识。他说,美国人对于减缓气候变化的想法十分天真,他们似乎认为如果越有效率、使用越少的能源就会解决环境问题。他们不明白在世界上还有一些正在或曾经遭遇贫穷,试图提高生活水平的人们,他们也要改善自我生活境况。
  “我在海外生活的时间越久,就越觉得自己的视角正在发生相似的变化。中国成了我的参照物……我对美国生活的认识日渐成为开放式的,而不是定型的”。在《去西部》里,何伟终于携妻子回到阔别14年之久的故乡。也是在此时,他感受到中国经历给自己带来的变化。
  就像是在《国内国外》一文中,姚明既要面对美国的种族歧视,又要努力消解中国的民族主义召唤,回到美国后,何伟有时觉得,他仍然是个局外人。他很高兴能毫不费力地听懂周围人在说些什么,但也意识到自己很难适应这里的生活。
  “美国人天生爱说自己的故事,喋喋不休,却不擅长询问和倾听,”他写道,“我们很快发现,让对方迅速沉默的方法是对他/她说,Hi,我们刚从中国回来,我在那里当了十多年记者和作家。”而在中国,他常常是人们瞩目的焦点,他的外貌与体格常常招来围观。与此同时,他也觉得许多中国人对自己和自己的社会没有兴趣,“他们不擅长思考,不想认真思考自己的生命。”   重回中国,何伟总会被问及中国的变化。在他看来,中国就像一块奇石。“我每一次回来,这里都有很多变化。人们的生活条件比以前好了很多。尤其是上海、北京这样的大城市,不过对于发展,人们的看法也都有两面,有好的,也有不好的。我希望以后还是要保护多一些。”
  何伟说,如果自己再回来中国的话,“我需要更多了解互联网。事实上我不太喜欢这个,什么twitter、微博,占据很多时间的。我以前写的大多数人,都是普通工人,生活在农村,或者从农村来的。但是生活在中国的中产阶级也多啊,所以这也是个新的东西,也要过两年来看,看什么东西是比较有意思的。”
  如今已有两个孩子的何伟,时间变得非常有限,所以当他再到一个地方时,不会像以前那样去很久。“如果我现在20几岁,我也会在埃及待很久,也许像在涪陵那样。我觉得在中国还是有很多未被‘发现’的地方,是一个年轻写作者、一个外国驻地写作者的很好的题材之地。”
  《奇石》一书节选:
  我驾驶着租来的切诺基吉普车,麦克.高提格顺路搭我的车。如果一切顺利,我可以一路开到青藏高原。我们相遇于和平队,在结束服务期之后各自找到办法留在了中国:我当自由作家,高提格在西南开了一家酒吧。不过,我们偶尔会在路上相遇,纯粹因为旧情难忘的缘故。我们谁也没有说话,一路经过了五六处奇石广告牌。
  “边上是什么?”高提格终于开了口。
  “不知道。我之前没走过这条路。”
  广告旗树立在水泥白瓷砖建成的小商店门前,似乎每往前开进一步,他们就愈发引人注目。“奇石”指的是具有其他形状的任意一块石头。它在全国的旅游景点已经成了一种必备之物;人们在黄山可以看到名为“仙人下棋”和“犀牛望月”之类的自然形态。收集者购买小块石头;这些小石头有时候甚至被雕刻成适当的形状,或者带有某种矿物图案,这样的图案让我们觉得既神秘又熟悉。我对奇石没有一丁点兴趣,可它们在河北省这样一个被人遗忘的角落里如此欣欣向荣,倒让我感到有几分神秘。什么人会购买这样的玩意儿?驶过二十多面广告旗之后,我终于把车停了下来。
  走进店铺,物品的摆放显得很怪异。整个房间摆了满满一圈展柜,只在入口处留了一个小口子。一位店员微笑着站在口子的边上。高提格走后面,我从一排排桌子边上挤了过去,随即听到了巨大的摔倒声。
  我转过头去。高提格僵在了那里;水泥地上满是绿色的碎片。“怎么了?”我问道。
  “他碰倒了!”那位店员说道。他抓起了高提格的衣襟。“你的衣服把它扫了下来。”
  我和高提格看着一地的碎片。过了一会儿,我问道:“这是什么?”
  “玉石,”那位店员回答道。“是一艘玉雕帆船。”
  我终于辨认出了那些部件:被摔坏的船帆的一角、扯断的缆绳。那是一艘中国的商人们喜欢摆在自己的办公桌上以求好运的帆船模型。帆船的材料看上去像是从工厂里弄出来的廉价仿冒玉石,而整艘帆船已经摔散——地上竟有五十多片碎片。
  “没事儿,”那位店员乐呵呵地说道。“先到前边慢慢看慢慢选,也许你还想买点别的东西呢。”
  身边全是展柜,我俩站在房间的一角,仿佛两只笼中困兽。高提格的双手都在发抖,我感觉自己的太阳穴突突直跳。“真是你打翻的吗?”我用英语问道。
  “不知道,”他回答道。“我什么都没感觉到,不过我也不敢确信。我一走过它就掉下来了。”
  我从未遇见过货物摔碎了还能如此平静的中国生意人。第二个人提着扫帚从边上一个房间里走了出来。他把帆船碎片扫到一堆,然后就离开了。又一个人悄无声息地出现了,直至大门边站了三个人。我几乎可以肯定,这就是一场蓄意栽赃;我听说过,有的古董商店自己把花瓶砸碎,然后怪罪于顾客。可我们才离开北京几个小时的时间,连所在的县名是什么都还不知道。高提格已经变得出奇地平静——只要犯了事,他总会这样。除了挑选“奇石”,我们谁也想不出别的好法子。
其他文献
欧资平的女儿今年刚考上大学。在送女儿去上学的路上,这个46岁的中年人抓住一切机会和陌生人说话。不仅如此,他还反复叮嘱手下的职工:务必多找人说话聊天。  他从事一项“内向的人做不了”的工作,已经干了将近20年。这项工作见不到阳光,分不清白天和黑夜,永远笼罩在高分贝的噪音和湿热的空气里。  欧资平是一个地下水电站的站长。这座位于湖南郴州市宜章县杨梅山镇的水电站,离地面垂直距离有180米。它是中国地下垂
期刊
又是一年清明节,这是父亲逝世的第五个年头,每年的清明节以及父亲的忌日,我们全家都会邀约到善洲林场祭奠我们的父亲。回想起爸爸生前对我们姐妹及家人的“苛刻”教育,我们都已明白爸爸的“苛刻”其实是对家人最真诚的爱。他的音容笑貌,谆谆教诲永远烙在我的记忆深处,如同他一直都陪伴着家人和守护着他用余生创建的万亩林海。  我的家是一个平凡的家庭,母亲张玉珍,在父亲逝世的第三年头,2013年1月5日去世,享年84
期刊
楔 子  一九六三年四月二十七日的下午,汽车,人流,向咸阳市专署礼堂门口涌来。由陕西省人委召集的表彰赵梦桃及赵梦桃小组先进事迹大会就要开始了。  天空的电波,地面的电线,讲台上,人丛里,回响着这个二十八岁细纱女工的名字——赵梦桃。  她,不在主席台上,不在观众席里,她,在哪里呢?在军大医院三楼最边的那个窗户下,她,正躺在病床上。  花瓶里插着红丹丹的花束,不知是哪位护士特意为这个节日找来的。房间里
期刊
台前县,孙口镇,桥北张村。  在带领记者参观了百忍堂之后,村支部书记艾喜荣拿起泛旧的翻盖手机,给家里打了个电话,告诉家里人中午自己没法儿回去做饭。“给儿媳妇请个假”,她表情有点不自然地解释道。这个尴尬里,既充满了无奈,又含有一丝歉疚。  “家里还有一对孙子孙女,我晚上得哄他们睡觉。丈夫、儿子和儿媳妇都有工作,希望我能在家带带孙子做做饭,但是我一忙起来就顾不上家里了”艾喜荣摇摇头,轻叹一口气。三十多
期刊
《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颁布实施,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其中也造成了不少误解。  被误读了的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仔细品读《条例》,这仅仅是一个有关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规定,其中涉及社会上关注的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改革,提出了“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依法参加社会保险,工作人员依法享受社会保险待遇。”“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符合国家规定退休条件的,应当退休。”“事业单位享受国家规
期刊
张骥良拥有着各种各样的“名片”:中国采访名人最多的残疾记者、北京市志愿者、区残联副主席,但这些名片中最能代表他身份的就是记者和作家。他身上还有着不少独有的特征:0.01的视力、不到一米五的身高、特殊的养子身世。盲人作家张骥良像是一本厚实的书,里面有着数不清的故事,叫人咂摸起来时而欢笑,时而忐忑,时而感动,时而沉思。  一个失明弃儿排遣寂寞的方式  不知道是不是命运这个玩笑开得太残酷了。一个只有0.
期刊
德国教育的高质量举世公认,其教育理念深刻地影响了全世界,如我们耳熟能详的“教育与科研相结合”便是来自德国教育家洪堡。德国教育的成功与其独特的教育体制有密切关系,其中重要的一环就是免费教育。与其他国家不同,德国政府提供免费的公共教育服务。在德国,大学教育的主体是公立大学,私立大学份额很小。换言之,德国是世界上少有的未将教育市场化的国家。  德国的免费教育曾经受到过挑战,21世纪初,德国大学一度向学生
期刊
美驻华大使骆家辉称,美再平衡战略不会围堵中国  最近,奥巴马总统在公开讲话中表示要对中国采取“强硬”态度。美国在中日钓鱼岛问题上支持日本,在南海问题上纵容越南、菲律宾与中国对抗,并提出针对中国的所谓“冻结现状”的方案。不久前,美国还与澳大利亚签署新的《驻军地位协定》,为美在澳达尔文市驻扎海军陆战队和海军使用澳港口提供了法律依据。这些举措是美国积极推进“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延续,更反映出美国在全球地缘
期刊
正是汴梁好风景,菊开时节逢留香。一年一度的开封菊花花会即将来临,不由人又想起了开封菊花的历史传承。  开封菊花早在北宋时期就盛极一时,每逢重阳,不仅有花市赛菊,街道两边挂有菊花灯,人们不约而同地开菊花会、饮菊花酒,场面热烈。现今的开封人爱菊更甚,每到金秋,全市的机关、学校、工厂、商店、街道、院落到处都有盛开的菊花,市民倾城而动,赏菊吟诗。1983年开封市把菊花定为开封市花。  以开封为代表的菊花文
期刊
2014年8月19日,“和平使命-2014”联合反恐军事演习中方战役指挥部证实,中国空军出动的7型23架参演机型中包括作战型无人机(侦打一体无人机)。这是中国军方首次公开作战型无人机,意味着解放军已正式列装。  中国对无人机进行实战部署的公开表述最早出现在2010年两会期间。2010年3月12日,时任中国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接见军队代表时,空军某部的张苇代表报告称:“现在我们研制的无人机都已装备部队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