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音乐与作文的共通之处在于,它们给欣赏者、阅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将音乐与作文美妙结合起来,创设了有效的写作情境,学生变被动写作为积极表达。
关键词:音乐;想象;作文;情境
苏教版小语教材第十册《二泉映月》一课在课后练习中,设计了这样一道习题:要求学生写一段话,描绘月夜的美景,并提供了相关供选用的词语。在教学这一环节时,为了渲染情境,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我播放了与月夜相关的民族音乐《秋湖月夜》。在这次拓展练习中,我共设计了三个步骤:欣赏音乐;交流自己想象的内容;把想象到的情景写下来。整个活动,自始至终,学生表现出极高的参与热情,真可谓兴趣盎然。
一、创设情境
音乐,作为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以优美的旋律、鲜明的节奏,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美的享受。音乐与文学有许多相通之处:二者都具有广阔的情感空间、想象空间,在审美与表达上易产生共鸣。在特定的情境中,音乐更能启发人的联想和想象,更能触发人的心灵。
在播放乐曲前,我将“秋湖月夜”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读一读,猜想一下,由字面猜想乐曲描绘了怎样的美景。学生说,“秋湖月夜”,让我想到了秋天夜晚的湖面和天空中的一轮明亮的月亮。这是学生由乐曲名联想到的景物。学生又将两个景物关联,描绘出这样一个画面:秋天夜晚,一轮明月挂在天空,湖面波光粼粼。这种意境的描绘激发了学生了解乐曲、欣赏音乐的兴趣。
在欣赏音乐过程中,我提示学生在听不明白的时候,要联系乐曲的眼睛——乐曲名体会体会,这样有助于学生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音乐响起时,学生很快进入乐曲描绘的情境中:有的闭目倾听,有的在乐曲舒缓的旋律中情不自禁地加入了肢体语言……可见,他们被音乐感染了。
在倾听过程中,老师根据三个乐段给予学生一定的提示:除了从乐曲名由字面上推测出景物,从音乐中我们还会“看到”哪些美景。此时,你的脑海里出现了月夜什么景物?这样的月夜带给你什么感觉?学生说,第一乐段里我感觉到月亮出来了,湖面的风轻轻的;第二乐段里我感到月夜很静,听到远处传来的钟声;第三乐段里我感觉到乐曲变缓,我感觉到月亮慢慢西沉。
二、以情促说
说话既是训练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方式,也是交流学习的方式。
音乐广阔的想象空间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在音乐的感染下,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由于学生的个体知识经验不同,欣赏能力和欣赏水平存在差异,所以学生对乐曲描绘的“秋湖夜景”也有不同感受和理解。因此,同一个乐段,同一首乐曲在不同学生的头脑里产生的画面各不相同,学生的语言表述也丰富多样。此时,想象不断改造学生头脑中原有的关于月夜的景象,组合创造出新的月夜景象。这种独特的个人体验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倾吐欲望。正所谓“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在小组交流时,学生各抒己见,相互交流自己的感受。有的同学说:“我感觉到湖面上有秋风轻轻的,天空还有些淡淡的云,月亮一会儿出来,一会儿又被遮住了。湖面上还有小渔船了。”有的说:“从乐曲开头,我好像看见月亮在慢慢从东山升起,然后在薄云中穿行。”有的说:“秋天的夜晚真静呀!我能感觉到湖面平静,风轻轻地吹来,远处传来了钟声。”
通过交流,学生间互相借鉴、互相启迪。一些学生在同学表述的启发下,头脑里产生了他原来没有“看到”的“月夜”景象,他们对“秋湖月夜”有了更丰富的认识。学生正是在同伴间互相帮助中共同成长。
三、以情促写
当前,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为应试而作文,被束缚了个性,写作兴趣全无。作文变成了与个性、心灵毫不相干的东西,因而也失去了生命。
乐曲《秋湖月夜》渲染了情境,在情感的不断激发下,在同伴不同的表述启发下,学生头脑里的“秋湖月夜”画面不断丰满起来,学生的口头表述已难以承载以片段形式呈现的内部言语。此时,学生急于运用准确规范的书面语言来表达、描摹。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论述的那样“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正是学生对音乐的不同理解,产生各不相同的联想和想象,
在交流中,学生互相借鉴,重新整合。因而,学生的作文呈现出不同的面貌,述说了极具个性的体验,表达了不同的心声:虽然没有湖,但家乡有山,有描写自己家乡山中月夜美景的;有写自己所在小区的月夜的;有通过抒写月夜美景表达自己忘却忧愁、烦恼之意的……从内容上看,作文内容丰富,有鲜明的个性色彩。语言表达上,也较为吸引人。有的同学写道:“月亮渐渐地收敛了光,像一只白白的灯球。我喜欢晚上的月亮。”有的同学写道:“月光照水,水波映月。湖面像涂了一层蜡似的,光滑、发亮。只有在月光下,才这样妙趣横生。”有的同学写道:“月亮从东山慢慢地升起,偷偷地看着我们。我进屋拿了个大盆,里面盛满了水。我把盆放在地上,月亮倒映在水里。我突然看见盆里的月亮在跳舞,一会儿跳到盆这边,一会儿跳到盆那边。”还有的学生直接描绘出“秋湖月夜”的
美景。
音乐与作文的共通之处在于,它们给欣赏者、阅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音乐作文,将作文与音乐美妙结合起来,创设了有效的写作情境,变被动写作为积极表达。在学生写作中,将语言表达训练、想象联想关联、情感陶冶等有机结合起来,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与文献:
张思艳.听音乐想象作文课堂实录与分析[J].小学教学参考,2007(11):42-43.
关键词:音乐;想象;作文;情境
苏教版小语教材第十册《二泉映月》一课在课后练习中,设计了这样一道习题:要求学生写一段话,描绘月夜的美景,并提供了相关供选用的词语。在教学这一环节时,为了渲染情境,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我播放了与月夜相关的民族音乐《秋湖月夜》。在这次拓展练习中,我共设计了三个步骤:欣赏音乐;交流自己想象的内容;把想象到的情景写下来。整个活动,自始至终,学生表现出极高的参与热情,真可谓兴趣盎然。
一、创设情境
音乐,作为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以优美的旋律、鲜明的节奏,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美的享受。音乐与文学有许多相通之处:二者都具有广阔的情感空间、想象空间,在审美与表达上易产生共鸣。在特定的情境中,音乐更能启发人的联想和想象,更能触发人的心灵。
在播放乐曲前,我将“秋湖月夜”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读一读,猜想一下,由字面猜想乐曲描绘了怎样的美景。学生说,“秋湖月夜”,让我想到了秋天夜晚的湖面和天空中的一轮明亮的月亮。这是学生由乐曲名联想到的景物。学生又将两个景物关联,描绘出这样一个画面:秋天夜晚,一轮明月挂在天空,湖面波光粼粼。这种意境的描绘激发了学生了解乐曲、欣赏音乐的兴趣。
在欣赏音乐过程中,我提示学生在听不明白的时候,要联系乐曲的眼睛——乐曲名体会体会,这样有助于学生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音乐响起时,学生很快进入乐曲描绘的情境中:有的闭目倾听,有的在乐曲舒缓的旋律中情不自禁地加入了肢体语言……可见,他们被音乐感染了。
在倾听过程中,老师根据三个乐段给予学生一定的提示:除了从乐曲名由字面上推测出景物,从音乐中我们还会“看到”哪些美景。此时,你的脑海里出现了月夜什么景物?这样的月夜带给你什么感觉?学生说,第一乐段里我感觉到月亮出来了,湖面的风轻轻的;第二乐段里我感到月夜很静,听到远处传来的钟声;第三乐段里我感觉到乐曲变缓,我感觉到月亮慢慢西沉。
二、以情促说
说话既是训练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方式,也是交流学习的方式。
音乐广阔的想象空间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在音乐的感染下,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由于学生的个体知识经验不同,欣赏能力和欣赏水平存在差异,所以学生对乐曲描绘的“秋湖夜景”也有不同感受和理解。因此,同一个乐段,同一首乐曲在不同学生的头脑里产生的画面各不相同,学生的语言表述也丰富多样。此时,想象不断改造学生头脑中原有的关于月夜的景象,组合创造出新的月夜景象。这种独特的个人体验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倾吐欲望。正所谓“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在小组交流时,学生各抒己见,相互交流自己的感受。有的同学说:“我感觉到湖面上有秋风轻轻的,天空还有些淡淡的云,月亮一会儿出来,一会儿又被遮住了。湖面上还有小渔船了。”有的说:“从乐曲开头,我好像看见月亮在慢慢从东山升起,然后在薄云中穿行。”有的说:“秋天的夜晚真静呀!我能感觉到湖面平静,风轻轻地吹来,远处传来了钟声。”
通过交流,学生间互相借鉴、互相启迪。一些学生在同学表述的启发下,头脑里产生了他原来没有“看到”的“月夜”景象,他们对“秋湖月夜”有了更丰富的认识。学生正是在同伴间互相帮助中共同成长。
三、以情促写
当前,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为应试而作文,被束缚了个性,写作兴趣全无。作文变成了与个性、心灵毫不相干的东西,因而也失去了生命。
乐曲《秋湖月夜》渲染了情境,在情感的不断激发下,在同伴不同的表述启发下,学生头脑里的“秋湖月夜”画面不断丰满起来,学生的口头表述已难以承载以片段形式呈现的内部言语。此时,学生急于运用准确规范的书面语言来表达、描摹。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论述的那样“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正是学生对音乐的不同理解,产生各不相同的联想和想象,
在交流中,学生互相借鉴,重新整合。因而,学生的作文呈现出不同的面貌,述说了极具个性的体验,表达了不同的心声:虽然没有湖,但家乡有山,有描写自己家乡山中月夜美景的;有写自己所在小区的月夜的;有通过抒写月夜美景表达自己忘却忧愁、烦恼之意的……从内容上看,作文内容丰富,有鲜明的个性色彩。语言表达上,也较为吸引人。有的同学写道:“月亮渐渐地收敛了光,像一只白白的灯球。我喜欢晚上的月亮。”有的同学写道:“月光照水,水波映月。湖面像涂了一层蜡似的,光滑、发亮。只有在月光下,才这样妙趣横生。”有的同学写道:“月亮从东山慢慢地升起,偷偷地看着我们。我进屋拿了个大盆,里面盛满了水。我把盆放在地上,月亮倒映在水里。我突然看见盆里的月亮在跳舞,一会儿跳到盆这边,一会儿跳到盆那边。”还有的学生直接描绘出“秋湖月夜”的
美景。
音乐与作文的共通之处在于,它们给欣赏者、阅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音乐作文,将作文与音乐美妙结合起来,创设了有效的写作情境,变被动写作为积极表达。在学生写作中,将语言表达训练、想象联想关联、情感陶冶等有机结合起来,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与文献:
张思艳.听音乐想象作文课堂实录与分析[J].小学教学参考,2007(11):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