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收藏,收集保存,收聚蓄藏。收藏对象可以是邮票,可以是石头,可以是古董……所以收藏可以是每个人的事。但达到什么程度才能叫“藏家”?代表着收藏领域高端的藏家们,决定着收藏品市场的发展与走向,一代代新老藏家的交替也让收藏市场起起伏伏。关注新藏家,关注石市新动向,把握奇石市场收藏脉博,让我们和专家一起探讨!
为了更深入地探讨“新藏家”的问题,本刊邀请了几位嘉宾坐客本期《对话》栏目,进行讨论。他们是:刘建(赏石理论家,北京),李观云(赏石家,广东),刘及响(赏石家,广西),俞莹(赏石理论家,上海),老广钿(赏石家,广东)。
藏家:是否可以卖石头?
本刊:作为一个藏家应该具备哪些条件呢?
刘及响:从目的上来讲,必须是以占有、收藏、欣赏为目的,不以投资赢利为目的,保值就可以了,当然也希望增值,但这不是主要目的。其次,藏品要精到,只要精就行,手里有的十个或八个都是某一领域顶级的东西,也能称为藏家。最后,要有“德”,有东西没有德,也属末流,不能称为“家”
俞莹:应该具备三个条件:拥有一定量的精品;有一定的经济实力,这样既有存量也能有增量;对藏品要有一个扬弃的过程。
李观云:我觉得除了俞莹先生说的要拥有一定的量,还要有一定的相关知识、文化修养,一定的收藏经历,一定的影响力。一个人手里的十块八块的是经过一定的收藏历练剩下的精品,这种情况可以,如果是随便花大钱买上几块顶级的石头不能叫藏家。藏家当然可以卖石头,收藏过程中的一些交流,还有最后把藏品交托给下一位保管人保管,这些都是一个藏家要经历的。
老广钿:我认为手头上有一批精品,并且有一定的收藏经历,对奇石理念和文化内涵有一定的见解,熟悉奇石出产环境和风土人情的人才能称为藏家。
刘建:“藏家”的定义应该宽泛一些,一切对奇石事业发展有贡献的人都可以叫藏家,不管是喜欢石头还是喜欢石头带来的钱,只要对整个事业有推动作用。藏家交流藏品很正常,艺术品收藏完整的链是:遇得见(缘分),看得出(眼力),买得起(实力),存得住(耐心,收藏周期),卖得出(真正的成功)。不卖不交流,最后整个市场也是死的。
石界新贵:买身份?
本刊:面对近两年出现的批大手笔购买奇石的人,各位有什么看法?
俞莹:近两年大手笔买石的人,要看他们出于什么动机进入这个市场,有的人是买个开心,不求甚解地买,没有研究的成分在内,这些人不能称为藏家。要成为藏家就要和藏品有一个交流互动、对话的过程,对藏品有更深的感情,不能买到手就算完了。
刘建:这些人中的一部分人就是买身份,说白了就是奢侈品、财富的比拼,奇石门槛比字画、古董低得多,也容易进。其实进入奇石界的资本并不是真正的高端大资本,而只是一些中低端的客户或业主。
李观云:这一部分是新贵,可以分为三种,一是附庸风雅,二是真心喜欢石头,三是通过奇石平台塑造自己的形象。如刘建老师所说,奇石门槛不高,只要有钱且愿意接触就可以进来。而以后能成长为真正的新藏家的人也只是一小部分人。
老广钿:他们中很多人只是有钱大户,只是拼命地买,这样能算藏家吗?目前我们只能叫新“买家”,他们要成长为“藏家”,恐怕还有很多路要走。
新资本投资人与老收藏人:资金与魄力&经验与修养
本刊:为方便讨论目前咱们姑且称这些人为“新藏家”,那么新老藏家的优劣势各是什么呢?
刘及响:老藏家有的是经验,新藏家投入的资金多。在知识储备上新藏家不如老藏家,花大钱不一定买到有收藏价值的藏品,真正的藏家不是这样来买收藏品的。所以新藏家要善于借助老收藏家的经验与眼光,虽然从他们手上买东西贵了点,但可以减少看走眼的风险。但在购买方式上,老藏家喜欢捡漏,这是过去的购买方式,现在不行,现在产地农民对价格与行情都比咱们有经验,信息又发达,借助彩信和互联网可以让全国人和全世界都能看到他的石头。
俞莹:如刘先生所说,现在的新藏家基本没有捡漏的心态,他们精品意识比较强,只买好的,不买差的。另外,新藏家有充裕的资金与丰富的社会关系,很多人开建大型的石馆和奇石会所等,会有小范围的聚会展示自己的收藏品,在主流社会和上层社会对奇石文化的推广起了相当大的作用。比如贵州的王伟,把大藏馆开到了北京,很多国家领导人都去参观。这是主流社会对这些成功企业家身份的认同和藏品的认同。
李观云:新老藏家不在一个起跑线上,如刘先生所说一个有资金优势,一个有经验优势,但老藏家经过很多年才能达到今天的层次,而新藏家在藏品和影响力上达到同样水平也许只需三五年。他们最大的区别在内在,新藏家在经验与修养上却不是三五年能赶得上的。
老广钿:除了资金优势,我认为新藏家对赏石文化的推动作用也比较大,主要表现在,现在很多老藏家都比较低调,多自娱自乐,不大关注石圈,不发表观点,不提出意见。而新藏家不同,他们参与协会运作,为协会提供新的运营模式,注入新血液;组织当地石种的开发保护与宣传推广;比较容易接受新理念与新石种并推动之。
刘建:以上四位都说的差不多了,我只有一句话:老的石种吸引新藏家,新的石种留住老藏家。
大投资结果:推动或破坏?
本刊:新资本投资者对市场的影响几位觉得有哪些方面?
刘建:艺术品市场流传着一句话:我只要相信我背后有一个比我傻的,我就敢买,也就是击鼓传花,新出现的这些买家,就是最后鼓点停接住花的人,到他们这儿就止了。他们手中的东西根本不可能再流通起来,卖不出去就造成市场链一环的缺失,并不利于未来市场的发展。
俞莹:新贵大手笔购置奇石的出现,把奇石价格再推新高,为奇石经济价值的最大化起了推动作用,但是同时对市场也有副作用,不能一概而论。
李观云:我同意俞先生的观点。另外,这些新贵会打压部分爱石人的热情,同样,面对出手大方和出手谨慎的人,二者同样喜欢一块石头,卖家肯定会中意前者,觉得卖给前者可以吸引其再来或觉得前者的钱比较好赚。
老广钿:新贵对奇石理念与知识的匮乏,会助长奇石收藏界不学无术也可横行的思想,还有一点,他们的出现,对奇石的价格飙升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那样对真正的藏家和石界未必是好事,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必将影响以后中国的赏石界,其结果将在以后的几年就会出现。
关于未来:谁金被淘汰!
本刊:请各位展望一下新老藏家的未来
刘及响:互相借鉴,相携前进。
俞莹:收藏是一个推陈出新的过程,所以最后藏家会出现分化,老的藏家如嫌石头贵,不再出手买东西、不能及时补充藏品的话,最后逐渐会被淘汰,被新的藏家取代。
李观云:这些新贵会出现分化:一部分会沉没,在石界最多挂个头衔,不再参与活动;一部分转行,审美疲劳;或者不能赚到钱,会转向家具与玉石;最后能真正成为藏家留下来的,不是自身素养比较高的,就是一直很努力在学习提高的。
刘建:现在奇石界投进来的这一笔钱,大部分不是真正投资的钱,而是热钱,是投机,所以现在这些人大手笔买石只是一种现象,而不是石界的真正方向,我们仍需要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地赏玩,无心插柳,说不定才能成荫。
老广钿:新贵需要成长,这要靠时间来说话。2000年新崛起的一批大买家,目前也有部分人成长为了藏家,所以,还应该对他们寄予一定希望的。
新藏家的不断介入,为石界注入了新的活力,对提振市场信心、推动石市发展功不可没。同时新藏家们也面临着各种难题和困惑。需要共同破解。新藏家该以怎样的步伐继续挺进?他们的后市表现又会如何?我们将继续关注。
为了更深入地探讨“新藏家”的问题,本刊邀请了几位嘉宾坐客本期《对话》栏目,进行讨论。他们是:刘建(赏石理论家,北京),李观云(赏石家,广东),刘及响(赏石家,广西),俞莹(赏石理论家,上海),老广钿(赏石家,广东)。
藏家:是否可以卖石头?
本刊:作为一个藏家应该具备哪些条件呢?
刘及响:从目的上来讲,必须是以占有、收藏、欣赏为目的,不以投资赢利为目的,保值就可以了,当然也希望增值,但这不是主要目的。其次,藏品要精到,只要精就行,手里有的十个或八个都是某一领域顶级的东西,也能称为藏家。最后,要有“德”,有东西没有德,也属末流,不能称为“家”
俞莹:应该具备三个条件:拥有一定量的精品;有一定的经济实力,这样既有存量也能有增量;对藏品要有一个扬弃的过程。
李观云:我觉得除了俞莹先生说的要拥有一定的量,还要有一定的相关知识、文化修养,一定的收藏经历,一定的影响力。一个人手里的十块八块的是经过一定的收藏历练剩下的精品,这种情况可以,如果是随便花大钱买上几块顶级的石头不能叫藏家。藏家当然可以卖石头,收藏过程中的一些交流,还有最后把藏品交托给下一位保管人保管,这些都是一个藏家要经历的。
老广钿:我认为手头上有一批精品,并且有一定的收藏经历,对奇石理念和文化内涵有一定的见解,熟悉奇石出产环境和风土人情的人才能称为藏家。
刘建:“藏家”的定义应该宽泛一些,一切对奇石事业发展有贡献的人都可以叫藏家,不管是喜欢石头还是喜欢石头带来的钱,只要对整个事业有推动作用。藏家交流藏品很正常,艺术品收藏完整的链是:遇得见(缘分),看得出(眼力),买得起(实力),存得住(耐心,收藏周期),卖得出(真正的成功)。不卖不交流,最后整个市场也是死的。
石界新贵:买身份?
本刊:面对近两年出现的批大手笔购买奇石的人,各位有什么看法?
俞莹:近两年大手笔买石的人,要看他们出于什么动机进入这个市场,有的人是买个开心,不求甚解地买,没有研究的成分在内,这些人不能称为藏家。要成为藏家就要和藏品有一个交流互动、对话的过程,对藏品有更深的感情,不能买到手就算完了。
刘建:这些人中的一部分人就是买身份,说白了就是奢侈品、财富的比拼,奇石门槛比字画、古董低得多,也容易进。其实进入奇石界的资本并不是真正的高端大资本,而只是一些中低端的客户或业主。
李观云:这一部分是新贵,可以分为三种,一是附庸风雅,二是真心喜欢石头,三是通过奇石平台塑造自己的形象。如刘建老师所说,奇石门槛不高,只要有钱且愿意接触就可以进来。而以后能成长为真正的新藏家的人也只是一小部分人。
老广钿:他们中很多人只是有钱大户,只是拼命地买,这样能算藏家吗?目前我们只能叫新“买家”,他们要成长为“藏家”,恐怕还有很多路要走。
新资本投资人与老收藏人:资金与魄力&经验与修养
本刊:为方便讨论目前咱们姑且称这些人为“新藏家”,那么新老藏家的优劣势各是什么呢?
刘及响:老藏家有的是经验,新藏家投入的资金多。在知识储备上新藏家不如老藏家,花大钱不一定买到有收藏价值的藏品,真正的藏家不是这样来买收藏品的。所以新藏家要善于借助老收藏家的经验与眼光,虽然从他们手上买东西贵了点,但可以减少看走眼的风险。但在购买方式上,老藏家喜欢捡漏,这是过去的购买方式,现在不行,现在产地农民对价格与行情都比咱们有经验,信息又发达,借助彩信和互联网可以让全国人和全世界都能看到他的石头。
俞莹:如刘先生所说,现在的新藏家基本没有捡漏的心态,他们精品意识比较强,只买好的,不买差的。另外,新藏家有充裕的资金与丰富的社会关系,很多人开建大型的石馆和奇石会所等,会有小范围的聚会展示自己的收藏品,在主流社会和上层社会对奇石文化的推广起了相当大的作用。比如贵州的王伟,把大藏馆开到了北京,很多国家领导人都去参观。这是主流社会对这些成功企业家身份的认同和藏品的认同。
李观云:新老藏家不在一个起跑线上,如刘先生所说一个有资金优势,一个有经验优势,但老藏家经过很多年才能达到今天的层次,而新藏家在藏品和影响力上达到同样水平也许只需三五年。他们最大的区别在内在,新藏家在经验与修养上却不是三五年能赶得上的。
老广钿:除了资金优势,我认为新藏家对赏石文化的推动作用也比较大,主要表现在,现在很多老藏家都比较低调,多自娱自乐,不大关注石圈,不发表观点,不提出意见。而新藏家不同,他们参与协会运作,为协会提供新的运营模式,注入新血液;组织当地石种的开发保护与宣传推广;比较容易接受新理念与新石种并推动之。
刘建:以上四位都说的差不多了,我只有一句话:老的石种吸引新藏家,新的石种留住老藏家。
大投资结果:推动或破坏?
本刊:新资本投资者对市场的影响几位觉得有哪些方面?
刘建:艺术品市场流传着一句话:我只要相信我背后有一个比我傻的,我就敢买,也就是击鼓传花,新出现的这些买家,就是最后鼓点停接住花的人,到他们这儿就止了。他们手中的东西根本不可能再流通起来,卖不出去就造成市场链一环的缺失,并不利于未来市场的发展。
俞莹:新贵大手笔购置奇石的出现,把奇石价格再推新高,为奇石经济价值的最大化起了推动作用,但是同时对市场也有副作用,不能一概而论。
李观云:我同意俞先生的观点。另外,这些新贵会打压部分爱石人的热情,同样,面对出手大方和出手谨慎的人,二者同样喜欢一块石头,卖家肯定会中意前者,觉得卖给前者可以吸引其再来或觉得前者的钱比较好赚。
老广钿:新贵对奇石理念与知识的匮乏,会助长奇石收藏界不学无术也可横行的思想,还有一点,他们的出现,对奇石的价格飙升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那样对真正的藏家和石界未必是好事,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必将影响以后中国的赏石界,其结果将在以后的几年就会出现。
关于未来:谁金被淘汰!
本刊:请各位展望一下新老藏家的未来
刘及响:互相借鉴,相携前进。
俞莹:收藏是一个推陈出新的过程,所以最后藏家会出现分化,老的藏家如嫌石头贵,不再出手买东西、不能及时补充藏品的话,最后逐渐会被淘汰,被新的藏家取代。
李观云:这些新贵会出现分化:一部分会沉没,在石界最多挂个头衔,不再参与活动;一部分转行,审美疲劳;或者不能赚到钱,会转向家具与玉石;最后能真正成为藏家留下来的,不是自身素养比较高的,就是一直很努力在学习提高的。
刘建:现在奇石界投进来的这一笔钱,大部分不是真正投资的钱,而是热钱,是投机,所以现在这些人大手笔买石只是一种现象,而不是石界的真正方向,我们仍需要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地赏玩,无心插柳,说不定才能成荫。
老广钿:新贵需要成长,这要靠时间来说话。2000年新崛起的一批大买家,目前也有部分人成长为了藏家,所以,还应该对他们寄予一定希望的。
新藏家的不断介入,为石界注入了新的活力,对提振市场信心、推动石市发展功不可没。同时新藏家们也面临着各种难题和困惑。需要共同破解。新藏家该以怎样的步伐继续挺进?他们的后市表现又会如何?我们将继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