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艺术理想的象征而存在的爱情模式——管窥斯万之恋与道连·格雷之恋的共同性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bin8801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比较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中斯万之恋和王尔德《道连格雷的画像》中道连格雷之恋,剖析两部作品中女主人公奥黛特与西碧儿在恋情中起到的符号性作用,以及理想爱情的幻灭过程.在两场较为典型的作为艺术理想的象征符号的恋情中,探究其塑造及叙述过程中的共同性.
其他文献
面向现实而为人生的写作主张,是杨逵创作的自觉追求,也是理解他文学品格的必要前提.统观日据时期杨逵的小说创作,反抗殖民统治与反对阶级压迫的思想并存,同时又在这之上有所
“词类活用”现象是学习和研究古代汉语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学术界认为活用的词改变了词性和基本功能.本文将结合句子成分和语义关系进行大量例句分析,以此来探究名词活
《六祖坛经》是中国禅宗最重要的经典,是中国禅宗乃至日本禅宗的思想渊源.日本临济宗始祖明庵荣西在论证禅宗思想时,既参鉴了《六祖坛经》的内容,同时又力证禅宗与台密二教的
生态翻译学为解读《追风筝的人》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从生态翻译学中的“译有所为”出发,分别从译者主观动机和译作客观社会影响两方面对《追风筝的人》进行全方位的解读.本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描述悲剧的功效是通过引发观众的怜悯与恐惧,并使这些情感得到疏泄.那么,怜悯与恐惧是通过何种手段,并以何种机制作用于观众的呢?本文将以埃斯库罗斯
让-保罗·萨特(1905—1980)是法国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也是二战后西方存在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萨特的思想主张,如存在先于本质、自由选择、世界是荒诞的,人生
在当代文学思潮中,我国女性作家的面貌逐渐以崭新的形式崛起,特别是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时我国女性文学的话语权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扩展,其文学思维潮流也在不断进步,女性自我主
学术界对于梁实秋先生的小品文评价饱有赞誉,但也不乏异声.王澄霞认为梁实秋先生的《雅舍小品》除《雅舍》一文以外,余33篇显得乖张怨戾.本文就该文的存疑之处与王澄霞教授商
梁实秋作为二十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卓有成就的作家,以散文称誉文坛.他的散文虽多取材于日常琐细,却往往内蕴深厚,值得玩味.在《西雅图杂记》中,他的取材大致可分为三部
文学经典在泛娱乐时代日趋边缘化,需要另辟溪径才能重回读者视野,以中国经典文学形象作内核,借助影视艺术载体,并输入新的审美特性,才不致束之高阁.在互文性视角下看待经典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