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路径下的“总体史”写作

来源 :中国图书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diylo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代以来的中国学术,一方面承继传统古典学术的余续前行,如梁启超先生所言:“以乾嘉学派为中坚之清代学者,一反明人空疏之习,专从书本上钻研考索,想达到他们所谓‘实事求是’的目的。……他们的研究精神和方法,确有一部分可以做我们模范的,我们万不可以看轻他。他们所做过的工作,也确有一部分把我们所应该的已经做去,或者替我们开出许多门路来,我们不能不感谢”(《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而在另一方面,则逐步接受了西方的近代学科分类与分析方式,进而在中国自身的学术面相上出现了西式与传统之间的某种内在张力,而如何有效地将这两种传统沟通起来,就成为中国学界一直需要面对和尝试的任务之一。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国际学术之间的交流互动成为常态。以传统民族国家为书写范畴的国别史以及与之相伴的国别思想史、政治史和文化史等都开始面对一个重新反思的过程,而如何将整体性视角纳入国别史及相关叙述当中,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判断与衡量学术生命力的重要标志。近20年,除了成于众手的合著作品之外,相继出现了学者各人独著的多卷本作品,如葛兆光先生的《中国思想史》(三卷本)和汪晖先生的《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四卷本),这两部作品都是以“思想”为关键词加以介入,进而形成对于整体性历史的独具特色的个人学术话语。可以说,在如今学术研究“碎片化”的时代,学者对于自我写作的话语建构力量的器重与强调,成为学术史发展脉络中的一大风景。
  张世明教授的这部五卷本《法律、资源与时空建构:1644—1945年的中国》,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形成了他自己的个人学术话语。而如果说之前的代表作品往往以“思想”作为介入点的话,那么这一作品就力图以“法律”“资源”与“时空”这三大要素作为阐释300年中国历史的关键词。正如作者在该书导论中所指出的,“布罗代尔等人的‘总体史学’(global history)尽管有打破学科壁垒的跨学科含义,但它并不像国内学者所理解的那样是对政治、经济、军事诸方面无所不包的历史,而是与长时段理论紧密相关的另一层面,也是着眼于时间角度而言的,是一种古今互视的历史观”。因此,该书对这300年中国历史的回顾,不是对相关史料的简单堆积,而是需要在分析相关史料的基础上,以一种整体性的视角,以“法律”“资源”和“时空”为三大主轴,来进行“总体史”的书写。
  之后的各卷分别围绕“边疆民族”“军事战争”“司法场域”和“经济开发”加以展开。对于这样的内容安排,作者指出,尽管各章的论域有所侧重,但主要的时间范围集中于清朝,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部个人化的“新清史”作品。就笔者的理解,这种叙述与美国“新清史”学派的取径有一定的差别,毋宁是在对既有研究的反思下所型构的清史“新作”。这种“新作”不同于一般意义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分类叙述模式,而通过具有内在联系而又层层递进的问题域,对300年的清史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问与回答。
  许倬云先生曾指出:“‘我’‘他’区别,乃是满清一代的特征。十九世纪以后,遭逢世变,西方力量进入中国,无论满汉,都被西潮席卷。满汉的‘我’‘他’,遂为‘中’‘西’的‘我’‘他’压过。同时,中国分化,有‘沿海—内陆’‘城市—乡村’,及教育高低的区分,形成另一系列的‘我’与‘他’,为中国近代历史留下持久的疏离。这是中国卷入全球巨大网络时,几乎难以躲避的新裂痕。”(《我者与他者:中国历史上的内外分际》)边疆与民族问题在近世的民族国家竞争中日渐凸显,这不仅有清朝自身措置的问题,也跟这整个时期国际地缘态势的大变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清朝中期之后,随着北方游牧力量威胁的消除,来自西方殖民力量和北部俄国的威胁开始上升,而清朝后期在疆域版图上的失地局面都来自上述两方面的力量。但不管怎么说,直到清末,清帝国还是维持了一个广阔的版图,并为后来的现代中国所继承,成为我们如今进行政治、经济活动的广阔舞台。正因如此,尽管在这个版图之内存在着诸多差异,但这一版图本身在某种程度上成就和维系着中国的国际地位。这也就是作者在这一多卷本作品中一直强调边疆民族问题重要性的原因所在。
  正是在这种预期之下,作者力图从时空关系的理论高度对“清朝奠定了现代中国版图”的理论话语在近代以来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的结构过程加以梳理,并对清朝疆域观念的复杂性与特殊性进行深入的解析,从而将传统写作模式中的思想史与制度史融合起来。在此基础上,作者进入清代疆域空间范围内的军事问题的探究(第三卷),“主要以18世纪到19世纪中叶为时间范围的中西方军事力量的对比研究为核心,阐明一个道理:鸦片战争后所谓中国之所以被动挨打,是否真的如人们所说的是由于西方‘船坚炮利’所致?如果是这个原因,那么当时西方船坚而坚之何种程度?炮利而利之何种程度?”而作者基于对福柯权力技术学的分析,将军事战争问题与司法场域问题成功地联系了起来,从而在第四卷对于清代司法问题的分析中对清代后期司法改革中的“班房”“发审局”等问题进行详细而富有深意的考索与解读。上述诸卷对于清朝疆域空间内部相关制度性问题的解读与分析,其发展点必然会落实到具体的经济开发之上。第五卷“就时间而言主要限制在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研究经济资源的开发与民族国家的建构、时空观念的变迁等问题”。在这一部分,作者着力探讨的是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空间性在经济改革方面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问题。作者通过对这一超大型国家的空间特征的分析,揭示了中国在进行近代化和现代化改革过程中所面临的较之中小型国家更为艰巨的任务,“领域空间辽阔的大国实现现代化转型的时间与蕞尔小国相比不可同日而语”。总之,正是这四部分互相关联式地彼此阐释与“支援”论证,形成了具有作者鲜明个人风格的“总体史”作品。
  在学科分疏日益明显的当下,似乎只有不断地专业化才能获得在研究领域的话语权,对于整体性问题的研究已然成为一种奢求。但是,总有一些人在默默努力,以自身的独特解读去认识摆在我们面前的整体性问题。而当我们在意识到学术研究“碎片化”趋势之后,回过头再来看,或许能从这些整体性研究作品中找到新的学术意义与动力。
  [本文为201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特别项目《北部边疆历史与现状研究》(批准号:BJXM2012-09)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世界民族学
  人类学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杨振中)
其他文献
政治学类图书一向以理性深邃、严谨精炼见长,其拥有固定的读者群,对民众的政治意识和文化心理有着独特的投射作用。虽然在“开卷”的畅销书排行榜上仍然难见其身影,但据卓越亚马逊网站提供的数据,受中共十八大和全球大选年的影响,2012年政治学类图书在销品种较往年有了较大增长,约出版3928种,其中政治理论类388种,中国共产党类450种,中国政治1807种,世界政治338种,外交、国际关系类300种,马克思
期刊
楼上正在装修,吵得我心烦意乱,于是我打开音乐播放器,听听音乐以便专心写作。  这是如何可能的?装修的噪声并没有被消除分毫,我只是增加了一些新的声音,我的听觉却会聚于这些新加入的声音———音乐之上了。  我们能够在嘈杂的声音中“听出”一段音乐,正如我们总能够会聚我们的视觉,在纷杂的视野中“看出”一个个物体。我们的感觉总是富有秩序的,我们总是听到某些东西,看见某些东西,即便是“噪声”,也仍是某种声音—
期刊
斯蒂格勒的“电影时间现象学”  “那三年宛如地狱,历险重重,使我几乎筋疲力尽,不过这部书却也拜其所赐。”法国哲学家斯蒂格勒在他的系列哲学著作《技术与时间》的第三卷《电影的时间与存在之痛的问题》的“告读者”中如是说。  1996年出版了第二卷《迷失方向》之后,斯蒂格勒应邀出任法国音像研究所主任,1999年离职。由于这三年的经历,改变了《技术与时间》的内容和出版次序,于是就有了2001年出版的这部第三
期刊
在20世纪中期,围绕着左翼刊物《党派评论》聚集了一批杰出的批评家,他们大多居住在纽约,因而也被便利地称为“纽约知识分子”,特里林被公认为其中的灵魂人物。这时也是形式本体批评空前繁荣的时代,例如,新批评、结构主义、俄国形式主义、后结构主义、符号学、读者反应批评、现象学、解释学、解构主义、精神分析、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后殖民批评等,给文学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新视野。然而特里林选择了道德作为他文学批评
期刊
———从《温故一九四二》到《一九四二》  读《温故一九四二》(完整版),冯小刚名为“不堪回首天道酬勤”的长序带着19年的疲累和悲壮,让我想起安徒生《光荣的荆棘路》———后世至盛的赞誉照亮了智者仁人来时的路,像一片着火的荆棘。庆幸的是,刘震云和冯小刚不必做安徒生所说的殉道者,也无需把答案交给永恒的未来,历史这台幻灯机把画面定格在1942年时,他们已经走在下一帧即将亮起的荆棘路上了。  完整版的《温故
期刊
艺术品的生产似乎从来都不会是一种单维的审美诉求和精神观照。特别是在当代艺术领域,经济资本、媒体宣传、艺术机构、展览包装、艺术教育和文化政策等要素缠结在一起,正在发挥着前所未有的巨大作用。综观中国艺术市场的发展,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从境外资本对这个领域的大规模进驻到本土体制化和收藏机制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1993年,第一家中国本土拍卖行成立,经过了仅仅两年的发展,到了1995年,基
期刊
现代品牌被认为本质上是一种文化和心理事物,既代表着个人的属性及目标,也象征着社会的发展模式及竞争走向。但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各地民众自发创生各种组织与运动,以期抵抗该进程中的不义与虚伪。正是这样的过程催生了反对大品牌的热潮。在这种背景下,娜奥米·克莱恩在《NO LOGO:颠覆品牌全球统治》一书中,对以品牌为导向的消费文化和大公司的营销运作提出了尖锐批评。该书在文化领域引起了巨大反响,许多设计
期刊
在中国的零售图书市场中,旅游图书所占的份额并不大,大约只占全国零售图书市场的0.5个百分点,整个市场的盘子在两个亿左右。我们这里所指的旅游图书包括旅游指南、旅游文化、导游用书三个类别,由于像《走吧,张小娴》《搭车去柏林》《背包十年》之类的图书在书店上架时基本都被分到了文学类,因此,在旅游图书的销售数据统计中旅游指南类图书占了90%左右的份额。本文所指的“旅游图书”也主要是指旅游指南类图书。  旅游
期刊
2012年,文化研究势头正旺,图书出版依然活跃,一些丛书逐渐树立了在该领域的品牌地位,文化研究继续保持着跨学科的个性和批判的锋芒,对文化与权力、视觉以及传媒之间的复杂而微妙的关系,以及进入消费时代的城市文化、文化空间建构、青年亚文化等问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  一、文化研究的两大品牌:“热风”书系和《文化研究》系列  近年来,我国文化研究基本形成了南北两大重镇:南方是上海大学的文化研究系,以王
期刊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影响甚至左右婚姻的关系有很多种,只要一个方面出了问题,就可能使婚姻破产。这个原则推而广之,可以解释学者的声誉和学术成就的传播。人们常常简单认为,一个学者的工作获得广泛传播和认同,是由其工作的原创性和质量决定的。但实际上,要想获得最终成功,必须避免一系列可能会导致失败的原因。一位学者没有获得应得的声誉,其作品没有获得广泛阅读,原因可能来自不同方面。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