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明强:“玩”出一个婚纱晚礼服王国

来源 :大经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minz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绕过一大幅精妙绝伦的潮绣花鸟屏风,只见干净的地板上凌乱地散落着数张服饰的设计样稿,几个设计师干脆坐在地上翻阅着一堆的色卡和面料。蔡民强站在一整排色彩缤纷的婚礼服样板旁边,一手扬着一块紫色薄纱样式的面料,一面高声地用英语与老外客户讨论着婚礼服的修改意见,随即又低头用潮州话告诉一旁的工作人员记录些什么,忙得不可开交。
  直到下属附在耳边轻声细语,蔡民强才转过头来,微笑地迎向记者,手里还拿着那幅紫纱面料,大步流星地走来,用力地握了握记者的手,幽默地打着招呼:“你也辛苦!我也辛苦!稍等一下,我还要跟这个客户讨论下半年的婚礼服新款!”寒喧一番又扬起面料转身走向老外,继续“玩”他的设计。
  这时我才突然意识到,不经意间,我误闯进蔡民强的婚纱晚礼服王国,亲眼目睹国王指点江山,激扬设计的风采。在蔡民强持续二十多载事必躬亲的努力中,名瑞这座举世闻名的婚礼服殿堂,已成为世界婚纱晚礼服行业的奇迹。
  
  悉心积累财富挖掘潮绣秘籍
  
  1977年,意气风发的蔡民强转身告别了就读两年的陶瓷彩绘专业,分配到了国营潮州潮绣厂。
  那时候的潮绣厂经过文革的“洗礼”,作为支柱产品的戏服、佛具用品等传统的潮绣品出现滞销,只靠棉衣制品惨淡经营。尽管如此,蔡民强依然稳下心来,在这个古老的工厂中寻找自己的位置。
  蔡民强打趣道,在入厂后的七年里,一直都在潮绣厂里“打杂”。这个自嘲“打杂”的人,事实上在工会主席、共青团书记、质管办副主任等岗位轮番上阵,熟悉着潮绣厂里的一针一线。
  随后的几年,潮绣厂不断地接下了钉珠晚礼服和钉珠羊毛衣这样的来料加工活,但发展并没有很大的起色,旧的生产模式和产品结构依旧是制约工厂发展的瓶颈。
  从上世纪70年代末到1982年这段时间,蔡民强利用业余时间收集整理了潮绣技艺200多种针法,并将这些刺绣针法用文字加以记载和论述,完成了详尽的文稿。人们总在无意识的积累中逐步靠近成功,谁也不曾想到,当年收集和梳理的传统潮绣技艺在日后成为了名瑞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
  蔡民强根据他对潮绣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的研究,将潮绣艺术创造性地改造成为立体抽象的钉珠艺术,集刺绣、钉珠、机绣以及各种中国的传统工艺之大成,并在手法和工艺上加以提升和创新,注入了现代西方的艺术时尚元素,创立了现代设计理念和中国元素相结合的名瑞钉珠婚纱晚礼服。产品一进入欧美市场便受青睐,风靡世界,“名瑞”成为中国时尚的代名词。
  
  转机如约而至“丹凤”初试啼声
  
  1984年,蔡民强走马上任潮绣厂晚礼服分厂的厂长。此时蔡民强接手的是经营亏损的厂子,产品结构滞后,许多潮绣的女工已经年老,年轻女工的技术却衔接不上……
  冥冥中自有天意。在这一年,一件特别的钉珠晚礼服改变了潮绣厂的命运,也开启了蔡民强人生的转折。
  那个炎热的6月,一个香港客商来到潮绣厂。他是受美国企业SL00公司的委托制作一件样品,要求在薄如蝉翼的真丝面料上钉缀0.5到2公斤多的珠子,同时还要保持不变形。在那个年代,印度是当时世界晚礼服加工大国,普遍采用的是勾纱技术,将珠片以及饰物用线穿好,直接勾入衣服中,一旦饰物损坏或者断线,都无法修补。香港的客商冀望于在潮绣之乡寻找适合的解决方案。
  样品制作难度之高可以想像。学设计出身的蔡民强二话不说拿过了样品,和老工人们对着样品废寝忘食地用心琢磨。
  一周之后,蔡民强借助奇特的潮绣针法找到了圆满的解决方案,令客商大为惊喜。之后的半年里他们为香港客户制作了两万件钉珠礼服,分厂借此扭亏为盈。蔡民强意识到,千年潮绣技艺与西方时尚服饰的碰撞和融合,将会给古老的潮绣厂带来无限的生机。
  一边做来料加工,蔡民强一边开始自主品牌出口的探索,试探性地将“丹凤”牌晚礼服通过小客户带到美国市场,获得了不错的反响。
  1988年,潮绣厂相继和欧洲排名前两位的晚礼服企业谈成了交易,钉珠晚礼服开始大举进入欧洲等市场。在国际市场摸爬滚打了几年的蔡民强,凭着对国际市场动向的掌握,开辟了婚纱生产线,最早在国内做起了婚纱。到1992年,厂里开发的欧式婚纱年产超过10万件,名瑞成为国内外最大的婚纱生产企业之一。
  而此时的蔡民强,早已明确了将潮绣做成新兴产业的方向,一头扎进婚纱、晚礼服这个行当里精耕细作。
  
  企业品牌升级成就新产业链
  
  对企业经营发展而言,要想在某一个领域保持优势,就必须在此领域迅速做大。对上世纪900年代初的潮绣厂而言,突破旧体制的制约,进行股份制改造是潮绣厂在婚礼服领域做强做大的必由之路。
  1993年,潮绣厂股份制改造完成,同时最早在女装界率先导入企业形象设计CI战略。蔡民强力排众议地将具有浓厚中国传统色彩的“丹凤”品牌更名为“名瑞”,确立了新的企业形象识别系统。“很多人都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那是错的,民族的东西只是世界的部分而已,把一个民族的东西变成一个世界的,那是不可能的,外国人也不会接受。”把“丹凤”改为“名瑞”,建立一个国际化的“名瑞”,才是企业的品牌内涵。
  品牌是通往市场的通行证,从1994年开始,名瑞集团就以“FAHORY名瑞”在国内外进行品牌体系的注册与保护,并把商标管理与品牌经营纳入到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这个战略选择,是名瑞企业摆脱以往运作模式的一次质的飞跃,由此带来了企业的全面发展。
  一开始,名瑞墙内墙外齐开花,兼顾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其实,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名瑞集团曾试水国内市场,在1993年、1994年取得了非常好的业绩,仅在东北一个市场就创下年销售近500万元的纪录。但是,当蔡民强在哈尔滨看到不少人穿着晚礼服满街行走时,便收兵回到海外市场。显然,对于一个品牌而言,市场环境、消费文化至关重要。
  进攻国际市场不仅以品牌为先导,还以技术为依托。名瑞集团于1995年再次引进20条高新科技蕾丝生产线,最终确立了以高档婚纱、晚礼服、蕾丝三大拳头产品为主导的生产经营局面。顶着世界上最大的婚礼服生产企业头衔,名瑞又多了整个东南亚地区最大的蕾丝生产与出口基地的耀眼光环。
  2001年,“名瑞杯”国际婚纱设计大赛在潮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里拉开了华丽的序幕。就是这场高水准的国际设计大赛,让许多潮州人看到蔡民强所领导的名瑞在国际婚礼服行业的风光无限。潮州大多数婚礼服生产和配套企业都是在这场大赛之后兴起的,大家都想跟在蔡民强的身后获得发展。
  之后几年,蔡民强担任了潮州服装协会的会长,不遗余力地领着身后这些同行也是竞争对手共同发展,同时也带 动了潮州婚礼服产业基地的崛起。他心中自有一股元老级人物的底气与豪迈:“潮州的婚纱礼服与国际同时起步,有着目前世界最好的生产基础。而我从事这个行业20多年,大家都说我是‘元老派’了。如果我不能站在发展潮州服装业的高度把经验讲出来,不能让这个地方的产业发展起来,我这个‘元老派’就无需存在了。”
  对于后起之秀是否威胁到名瑞作为婚纱晚礼服龙头老大的地位,他丝毫不担心,“这个婚纱行业太大了,有很多层次也有很多的潮流,名瑞是站在他的高度去做符合他高度的东西,但小企业要做就不太容易,因为他们没有名瑞那么好的资源,那么好的力量,那么好的技术。名瑞自己往高端的方向走,让其他人去做中低端的。”随后他笑着补充一句,“有钱大家一起赚!对不对?分享!”
  目前,潮州婚礼服生产企业超过50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50多家,年销售额超过千万元的有33家。同时,各种原辅料配套厂家也应运而生,潮州婚纱晚礼服行业形成了日益完善的产业链,已经成为世界婚纱、晚礼服最大的生产出口基地。潮州婚纱、晚礼服产业经过多年的培育和发展,已初步奠定世界最大生产出口基地的地位。
  从某种程度上说,因为蔡民强,成就了潮州婚礼服这个新兴的产业;也因为蔡民强,成就了潮州这座举世闻名的中国婚纱晚礼服名城。
  潮绣和潮州,从此不再是古老的代名词。
  
  喜看王者归来重回国内市场
  
  2000年以后,中国开始有人在结婚典礼上穿上婚纱,而之前婚礼服基本上只是影楼拍摄的道具。逐渐地,婚礼服企业开始有了将婚纱卖给普通人当作结婚礼服的可能。与此同时,中国每年有1000万对新人步入婚姻的殿堂,婚礼服的潜在市场十分庞大。蔡民强敏锐地意识到,中国婚礼服市场这个蛋糕逐步成型,重回中国市场的时机到来了。
  但在这时,蔡民强也看到了这样的市场矛盾。名瑞白海外销售以来,受到了好莱坞以及社会名流的竞相追捧,形成了高端精品路线。在欧美市场上,名瑞婚礼服的单价动辄成千上万美元,在欧洲卖得最贵的一款单价高达一万多欧元。而在中国,消费者虽然开始接受了婚纱作为结婚礼服,但是多数人还是选择租赁,就算购买也倾向于低价位的普通婚礼服。
  作为在国际婚礼服行业中在高端领跑的开拓者,蔡民强希望名瑞在国内也是以同样的高度出现,走高端路线,卖最好的精品。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李当岐教授在一次与蔡民强的交流中说道,“我们对名瑞以精品打国内市场有信心。方法很重要,关键是要抓‘有影响的客户’。有一个销售商,把产品推销给皇后,产品的身价当然就不可同日而语了。要走高端路线,就要让有身份有影响的人穿“名瑞”,你就不愁价格上不去。”
  英雄所见略同。专家的这番话与蔡民强的高端战略不谋而合。从2005年底起,名瑞紧锣密鼓地开始了中国内地的布局,首先考虑的就是城市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识。蔡民强认为,只有那些敢消费有能力消费的城市,才有兴趣和能力负担起名瑞动辄上万人民币的高级婚礼服。
  2006年11月,名瑞在北京的高档商场金源新燕莎开设了国内首家婚纱晚礼服旗舰店,建筑面积达300多平方米。近期北京建外的第二家旗舰店也即将开张,紧接着名瑞将在上海、大连、重庆等消费观念超前、消费能力颇强的大城市铺开名瑞婚纱晚礼服的旗舰店,还通过在各大中城市开加盟店的方式进行布局。
  在欧美市场拓展多年,蔡民强对欧美婚礼服营销的一套做法早已心领神会。他首先将欧美流行的婚纱晚礼服顾客沙龙“移植”到名瑞的北京旗舰店。紧接着在今年5月26日,名瑞在北京国际饭店推出国内首场以“思慕·私有”为主题、100多对准新人参与的超级婚纱Party,把欧美婚纱消费理念带进中国:当爱情收获的时刻,珍爱彼此的新人,让私有婚纱见证新人们一生幸福。
  蔡民强今后还打算,每隔半个月或者一个月在名瑞的旗舰店里举行这样的超级婚纱P arty,目的在于扩大名瑞婚礼服在高消费阶层中的影响力,并用自己的方式培育中国人的婚纱文化和理念,引导国人对婚礼服的消费习惯。
  “我们这样做,是因为文化也是商业,商业和文化不能脱节。通过这些方式培养国人的消费理念,让中国准新娘提前定制属于自己的婚纱,穿着合身的婚纱轻松愉快地迎接新的生活。欧美的婚礼服销售都走这种量身定制的形式,中国今后的婚纱制作基本上也会是这样的趋势。”
  对于未来,蔡民强的目标是双向的。“保持国际市场份额,保持做高端,继续用设计创新推动世界婚纱晚礼服的时尚潮流;在国内的目标则是让1000万对新人中的1%穿上名瑞的婚纱。”
  
  设计要创新玩出新潮流
  
  在采访中,蔡民强谈到最多的是“玩”设计,他习惯用“玩”这个显得有些轻松调侃的字眼来形容最爱的一线设计工作。
  接受采访前,这位家大业大的企业家一直窝在样品间里与老外谈论下季的最新款式,接受完采访后又迫不及待地回到他的设计国度里。要形容蔡民强,比起企业家的标准形象,他那带着激情,带着使命,带着责任的设计大师形象更来得贴切。
  当年那件必须在真丝上缀满两公斤珠子而不变形的晚礼服放在面前的一瞬间,他有着身为设计师的桀骜,面对挑战跃跃欲试;当目睹北方姑娘穿着名瑞婚礼服满大街跑的时候,他表现出设计心血被亵渎的愤怒。
  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像蔡民强这样设计出身的服装企业老总并不多见。他笑言,设计师的身份对他做企业帮助很大,“起码不会被人用烂设计蒙了,而且知道怎么去引导大家。设计出来的东西好不好我心里很清楚,不好我就会告诉他不好,要如何做到最好,我就有这种水平!”
  “我还会跟国际设计师一起喝咖啡,共同研究潮流的走向,一起分享最新的设计概念。所有的东西都在我脑子里面。”说这话的时候,他飞扬起手指,指了指自己的脑袋,“名瑞在国内外推出的东西一定是最潮流的。”
  设计师和企业家的双重身份,让蔡民强可以用活跃的设计思维和创新理念来为企业注入活力,让他在决策时更能将设计作为服装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从1993年企业改制时起,蔡民强就着手培育自己的设计师人才,开始实施营造设计师群体的战略,用名瑞的设计实力创建“名瑞”这一国际品牌。当时国内大多数服装企业还不重视设计师的作用,只停留要来样加工只会复制的状态。到了1998年,国内开始意识到培养本土设计师的重要性时,蔡民强已经拥有成熟而独立的设计团队,“名瑞”的自主品牌已经蜚声海外。蔡民强说,对名瑞而言那是一个很大的转折点,因为名瑞在竞争上比别人先走一步,跑在了最前面。“别人还在做来料加工,而名瑞设计师已经每年设计出近千款的婚礼服让客户挑选。”
  由始至终,蔡民强一直活跃在设计的第一线,他深知道,企业需要怎样的设计师,而设计师需要企业提供怎样的发展空间。
  “引导潮流的设计需要不停地推敲,就像化学家在实验室里做实验。我认识许多国际大师,都在自己亲手制作,小到钉一颗珠子,自己做才表达得好。设计师不到一线去做,哪有什么潮流出来?”
  因此,他定下了一个规矩,所有的设计师进入名瑞时,最少在一线车间呆上半年,熟悉婚纱晚礼服的生产流程。此外,还不惜投入大量的研发、培训、出国经费,为设计师创造良好的成长和创作条件,让其多走、多看、多学,在市场的最前沿,掌握最新的潮流,组合出最新的概念,设计出卖得最好的商品。
  “名瑞这里资源丰富,全世界的婚纱大牌都跟名瑞一起‘玩’婚纱,很带劲啊。一个好的设计师没有五年、十年、二十年是成不了才的。”
  蔡民强要求他的设计师的作品“台上能走秀,台下能接单”。在名瑞多年来推出的成千上万款婚纱晚礼服的设计款式中,几乎每一款都有蔡民强的心血。
  蔡民强在国际市场摸爬滚打多年,在他的眼里,国内的设计师缺少企业的经验,心态浮躁而专业不扎实。身为中国婚礼服龙头企业的掌门人,对提高中国婚礼服设计水平和本土设计师的培养,蔡民强有着一份义不容辞的责任感。从2006年开始,名瑞将连续十年举办十届“名瑞杯”中国婚礼服设计大赛、“名瑞杯”中国婚纱设计大奖赛。蔡民强打算用十年的时间来培养出更多出色的本土设计新秀,并引导国内婚纱晚礼服消费的潮流。
  “做设计是很‘好’玩啊!全世界都在看我,我不去‘玩’怎么行?还有什么价值感?做服装的企业家不亲力亲为,就不知道什么是管理,什么是设计!”
其他文献
本刊讯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境印刷品及音像制品监管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已于2007年2月14日经海关总署署务会议审议通过,并已于2007年4月18日发布,将自2007年6月1日起施行。1991年6月11日海关总署令第2l号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对个人携带和邮寄印刷品及音像制品进出境管理规定》同时废止。  《办法》是为了规范海关对进出境印刷品及音像制品的监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
期刊
5月26日,刚从香港满载而归的湖北经贸代表团转赴广东省招商,在广州举行首次鄂粤投资说明会,这是湖北在广东省举行的首次大型经贸洽谈活动。  湖北省经贸代表团由省长罗清泉亲任团长,该省发改委、信息产业厅、旅游局、农业厅等省直机关和各市州区均组分团参加投资说明会。据悉,湖北省把广东当作与香港同等重要的招商目的地,体现了湖北承接国际产业向中国、沿海产业向内地的“两个转移”的信心和决心。记者从鄂粤投资说明会
期刊
10年前——1997年5月2日,年仅43岁的托尼·布莱尔(下称布莱尔)率领工党赢得选举,将英国带入“新工党”时代,他也成为英国历史上最年轻的首相。10年后——2007年5月10日,布莱尔在英格兰北部特里姆登工党活动中心正式宣布将于6月27日辞去英国首相职务。作为英国工党第一位三次蝉联首相职务的领导人,布莱尔在经济改革与建设方面的卓著成就给英国历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200年的罕见记录  
期刊
香港贸易发展局、广东省经贸委和广东省工商联联合主办的“CEO论坛2007”暨“香港服务业展示会”,5月31日在广州东方宾馆举行。  中国正由“世界工厂”逐渐变为“世界市场”,对周边国家有着巨大的拉动作用。得到粤港两地多个商会及企业支持的“CEO论坛”,是一个兼具前瞻性与互动性的信息交流平台,已连续举办三年,备受内地与香港企业的欢迎。本届论坛吸引了数百名内地和香港企业家前来,多角度探讨21世纪给亚洲
期刊
在市场经济下,政府的大量经济行为都涉及到政府采购,由于WTO、APEC等国际性和区域性组织的推动,以及国内企业争夺政府采购市场的需要,我国政府采购市场已经在发展中逐步开放。中国政府曾郑重承诺2007年底前将正式启动加入WTO《政府采购协议》的谈判工作。因此,了解美国政府采购制度和WTO的《政府采购协议》,对我国政府采购市场的制度建设和完善,以及进一步促进我国政府采购市场的良性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
期刊
中国近几年来海外直接投资的迅猛发展引起了各方关注。截至2006年9月底,中国累计海外直接投资达712.2亿美元,设立境外中资企业超过一万家。在北京举行的首届“国家风险管理论坛”公布,目前境外中资企业(非金融类)的资产总额已超过2000亿美元,年销售收入超过1500亿美元。2005年境外中资企业实现进出口额670亿美元,增长71%,为东道国创造了超过35亿美元的税收、直接增加就业27万人。商务部副部
期刊
广东省作为对外贸易大省,进出口贸易总额多年居于全国首位。外经贸的迅猛发展给广东海关知识产权保护既带来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近年来,广东海关始终保持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高压态势,查获侵权案件的数量以年均30%的速度增长,仅今年前六个月,就查获侵权案件488宗,同比上升了44.81%。  为了保证在不影响进出口货物正常通关的前提下有效阻止侵权货物的进出口,根据海关总署的要求,广东海关不断加强知识产权执法机
期刊
4月21日,“2007卡仕达轻松导航天下游”首发式在广州香江野生动物园举行,标志着好帮手“2007卡仕达-轻松导航天下游”全国启动。在此次活动中,好帮手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将营销融入旅游文化推广,达到“旅游搭台,营销唱戏”的目的。从4月底至5月中旬,好帮手公司将分别在全国不同城市组织规模庞大、形式多样的卡仕达导航自驾游活动。让有车一族充分享受“卡仕达”GPS导航为旅行带来的便捷与舒适。此次全国范围的活
期刊
合围:山雨已来风满楼    用栉风沐雨、一路坎坷来形容穿行于国际市场里的中国企业似乎一点也不为过。继前两年中国纺织与鞋类制品遭遇到欧盟与美国的无情封堵与打压之后,进入2007年以后的中国产品所面对的出口生态环境还在继续恶化。  ——3月29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作出最终裁决,认定中国活性炭产品对美国产业造成“实质性损害”,并决定对其实施反倾销制裁。第二天,美国商务部宣布,将对中国出口到美国的铜版纸
期刊
在举国上下欢庆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之际,粤港经贸合作交流会也迎来第10届的辉煌。7月18日,香港展览中心三楼会议厅座无虚席,由广东省人民政府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联合主办的2007粤港经济技术贸易合作交流会隆重召开。  大会由广东省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厅厅长梁耀文主持。广东省人民政府常务副省长汤炳权、香港特别行政区财政司司长曾俊华、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联络办公室副主任黎桂康、外交部驻香港特派员公署副特派员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