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析古代汉语中双宾语和兼语式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vien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相较于双宾语句式,兼语式的发展相对不足,有些研究人员甚至把兼语式划归为一些已经存在的特殊句式当中。对于兼语式的研究产生于现代汉语,而对古代汉语中的兼语式研究不足,本文试图更进一步地说明兼语式在古代汉语中就存在的事实,并且和双宾语句相比较,辨析二者区别联系。
  关键词:辨析;古汉语;双宾语;兼语式
  作者简介:彭星,女,安徽滁州人,硕士,就读于天津外国语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H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1--01
  一、古代汉语中的双宾语
  与现代汉语一样,在古汉语中,谓语动词后面的两个宾语叫双宾语(近宾语和远宾语,区分标准为距离动词的远近,有时也被称为间接宾语和直接宾语)。
  (1)在古代汉语中,表示给予的动词可以带双宾语,比如“赐”、“与”、“予”等等。而在双宾语中,需明确的是直接宾语表示内容,间接宾语表示目标物件或者人。例如:公赐之食。(《郑伯克段于鄢》)。在这个例子里,“公”为主语,“赐” 谓语动词,之后的“之”为间接宾语,“食”为直接宾语。
  (2)除了给予,在古汉语中,告知类动词比如“告”、“教”、“示”等等也可以带双宾语。例如:于是逡巡而却,告之海曰。(《庄子·秋水》)。在这个例子中,“之”是告知的对象,为间接宾语;而“海曰”为告知的内容,因此为直接宾语。
  二、古代汉语中的兼语句
  定义:在古代汉语中,兼语句的谓语部分是连用的动词或者是形容词,但不属于同一个主语。特色为前一个谓语的宾语是另一个谓语的主语的嵌套结构。它是相当于动宾结构和主谓结构衔接在一起的格式。可以理解为(主语 谓语 兼语 谓语)这种组成结构,以下将介绍六个古代汉语中,兼语句出现的分类以证明兼语句式确实是古汉语中的一种特殊的形式。
  1、命令型兼语式。这种类型的第一个谓语动词一般是“使”和“令”,而兼语后谓宾结构通常是表达主语对于兼语的要求。例如: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皇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廉颇蔺相如列传》)这个例子结构则为“令……鼓瑟”。
  2、缘由型兼语式。在这个类型的兼语式里,在兼语前后没有固定的词语,但第二个谓语是第一个谓语的原因,总的来说,此种情况不是很常见。例如: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命名型兼语式。这种类型的第一个谓语动词一般是“谓”和“名”,第二个动词一般是“曰”和“为”。例如: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游褒禅山记》)“名之曰褒禅”就是一个典型的兼语结构。
  4、“以……为……”型兼语式。在这个句型里,“以”是动词,而“以……为……”意思是致使,這个结构和现代汉语的“把……当作……”是一样的。例如:遂以周瑜、程普为左右督,将兵与备并力逆操;以鲁肃为赞军校尉,助画方略。(《赤壁之战》)两个并列句均为兼语句。
  5、“拜……为……”型兼语式。在这个类型结构中,前一个动词是“拜”和“立”等等,不是很固定。但是后一个动词一定是“为”。例如: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立太子为王”的兼语句式很容易理解。
  6、“有”和“无”型兼语式。在这个结构中,第一个动词一定是动词“有”或者“无”,而第二个动词则不固定。例如: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愚公移山》)值得注意的是这个类型很容易混淆为双宾语,应稍加留意语义的区别。
  三、双宾语和兼语式的辨析
  一般情况下,在古汉语当中双宾语和兼语式的区别很明显,双宾语的两个宾语一般为两个名词,并且关系是并列的。但在兼语式里第二个谓语一般是动词或者是形容词,而且一般主谓关系居多。但是在下面情况下,句式比较模糊,两个句型可以同时存在。
  例如:劝越伐吴,孔某之诛也。(《墨子 非儒下》)
  这种结构一方面可以理解为兼语句,越是伐吴的主语,也是劝的宾语,所以整个句子毫无疑问是兼语式。另一方面,第一个宾语是越,劝的对象,而后面的伐吴是劝说的内容,为直接宾语。这个句式可理解为双向的原因是由于劝说类型的动词后面加上了谓语性质的成分,所以形成了一种两者兼有的句型,可以叫做双兼语句式。
  在这两个句式中谓语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有的时候只要稍有改变,即使相同的谓语动词,也会形成不同的句式。
  例如:今君命大子曰仇,第曰成师。(《左传 桓公二年》)
  在这个句子中,表面上看像双宾语,但实则为兼语式。曰仇和大子为主谓宾的关系。但如果把曰字去掉,例如:胙之土而命之士。(《左传 隐公八年》那么,在这个句子中就显然成为了双宾语句式,是因为直接宾语和双宾语之间没有了“曰”这类词的连接。
  四、结语
  通过本文的实例列举,可以看出兼语式和双宾语从大体上来说区别很大,但是“双兼语句式证明有些句子,在古汉语当中是可以理解为既是双宾语又是兼语句的,所以二者既区别又联系。从最后一个例子来看,这两者之间也可以灵活的双向转换,在古代汉语中,二者的关系更为玄妙。希望以后的学者在进行研究的时候可以发现更多耐人寻味之处。
  参考文献:
  [1]何乐士,《史记语法特点研究》,商务印书馆,2005.
  [2]王力,《汉语语法史》,商务印书馆,2003.
  [3]张金玉,《西周汉语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2004.
  [4]董治国,《古代汉语兼语句型新探》,南开大学学报,1995(6).
  [5]刘宋川,《两汉时期的双宾语结构》,商务印书馆,2002.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从音韵和文献两方面考证了鹤峰方言中的10个本字,文献选取以《广韵》为主,同时参考其他文献,基本遵循了音义结合的原则。  关键词:鹤峰方言;本字考;广韵  作者简介:李永红(1991-),女,土家族,湖北省恩施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文学硕士,研究方向:现代汉语研究。  [中图分类号]:H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1--03  在今天的
摘 要:《马氏文通》对汉语词语的分类,至今依然在汉语语法的研究中有着重要作用。本文拟从“字类假借”的类别及其产生的原因、逻辑上“字类假借”的合理性等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步探讨,以就教于方家。  关键词:《马氏文通》;字类假借;合理性  作者简介:龚灵,四川大学锦江学院文传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中古汉语。  [中图分类号]:H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002-2139(2017
摘 要:民俗文化是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它既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又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本文主要阐述农村中特有的集市、族谱、村志、丧葬仪式等,以江苏北部某农村为例来探讨农村中的传统风俗生活习惯。  关键词:集市;族谱;丧葬;村志  作者简介:吴冬雪(1991-),女,汉族,江苏连云港人,南京理工大学公共事务学院2015级社会工作专业硕士。  [中图分类号]:K89 [文献标识码]:A
目的:腹部大手术后,由于手术创伤激活人体内参与全身炎性反应的多种炎性介质,造成细胞因子瀑布样级联反应和白细胞过度激活,使血管内皮基底膜及各器官组织受到损伤,活化的白
摘 要:本文是克智口头说唱文学的一次尝试性研究,“克智”不仅在彝族传统文化中据重要地位,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仍具有重要影响,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是彝族传统文学中最活跃,应用最广,也最具艺术生命力的民间文学形式之一,因此研究“克智”文学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彝族“克智”;彝族;传统文化  作者简介:贾巴鲁黑(1969-),男,彝族,大学本科,四川凉山广播电视台
目的:研究E-钙粘附素(E-Ca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宫颈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浸润和转移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8例宫颈浸润性鳞状细胞癌患者手术切除
摘 要:本文作者运用关联原则,对请求言语的误解现象进行了研究,考察了交际者的理解过程,理解策略和关联语境对实现请求意图的影响。研究的目標并不仅仅是发现误解现象,还要探索这种现象是如何产生的。  关键词:请求言语行为;误解;关联理论;认知语境  作者简介:金艳水(1991-),女,汉族,河南商丘市人,河南大学外语学院文学硕士,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H08 [文献标识码
摘 要:在汉语的不同时期,“也”在语法系统中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本文对“也”在传世文献中的语法演变进行全面描写,以便从整体上瞭望其在语法上的演变脉络。本文从三个方面对“也”进行历时描写:一是“也”的基本用法,二是句中“也”如何从语气词演变到副词;三是句末语气词“也”是如何变化和消亡的。  关键词:“也”;语法演变;历时描写;  作者简介:田森(1992.10-),男,汉族,山西侯马人,在读硕士研究
摘 要:酒文化源远流长。酒在人们日常的交际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酒及酒文化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酒不单单是一种饮品,其文化也与人们的精神世界相互交融。酒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是我国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文化中占有特殊地位。酒文化涉及人们生产、生活的诸多方面,由此也产生了多种多样的饮酒习俗,至今还有很多酒俗保留了下来。  关键词:中国酒文化;中国酒习俗;中西饮酒礼仪  作者简
摘 要:孩子是上帝珍视的宝贝,他们不愿居于狭隘,总想挣脱到更广阔的天地里去。他们原本热情洋溢,真实洒脱。但不知何时开始,圆滑的笑容爬上孩子的嘴角,无邪的笑容褪去,标榜着“成熟”的少男少女的心灵提前硬化。本文试通过分析,探讨童趣,童心,童真消逝的原因,期望能还以孩子最童真的快乐。  关键词:童年;童真;童真的消逝  作者简介:罗黎筱(1997-),女,汉族,浙江台州人,本科一年级学生,浙江师范大学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