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百性的呼唤

来源 :江西教育·管理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ngxiaoj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站在快速崛起的“昌南新城”上,满眼是森林般耸起的高楼大厦。在这片年轻的新城区里,南昌县教育园区横空出世。
  2010年江西省启动城镇新区教育园区建设试点工作,南昌县被列入20个试点县(市、区)之列。该县以前所未有的投入、前所未有的工作力度、前所未有的工程进度推进校园建设。
  记者看到莲塘三中建设工地上,车辆来往穿梭,搅拌机轰鸣作响,工人们正在紧张施工,8栋大楼的雏形已经出现。
  县教体局局长何新发介绍说:“新建的莲塘三中校园面积120亩,投资1.27亿元,于去年10月份动工,8栋大楼一起开工,工期10个月,今年秋季开学一定要投入使用。该项目建设已列入县委、县政府的‘一号工程’,县领导亲自抓。时间紧,任务重,质量必须确保,我们感到压力很大。”
  兴建教育园区,是南昌县教育应对城镇化新局的一大重要举措。教育园区建设规划面积18.92万平方米,建设4所学校,总投入资金2.79亿元,用3年时间完成。其中南昌现代外国语学校象湖校区已经建成投入使用,莲塘三中正在紧张建设之中。另外,已预留了两块学校建设用地,建设两所九年一贯制的学校。待园区学校全部建成后,校舍面积达18万余平方米,可容纳1.5万学生就读。
  南昌县委、县政府大气谋事,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大手笔谱写提升人民群众教育幸福指数的新篇章。
  
  从容应变,教育与城镇化比翼齐飞
  
  莲塘一中的一位老教师回忆:十年前要到位于南昌市八一广场附近的南昌百货大楼去购物,习惯称为“进城”,几乎要花去半天的时间;现在,学校建在澄碧湖边上,离昌南汽车站只有一箭之地,已经成为南昌市城区一部分,现在已成为“城里人”了。这位教师从独特的视角表述了莲塘镇的发展是多么惊人,现在莲塘镇与南昌市无缝对接了。
  近年来,南昌县经济发展已步入最好最快的时期,该县进入“全国百强县”,排位第88位,去年财政收入已突破35亿元,列全省之首。县委、县政府紧紧抓住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和江西省山江湖综合开发的战略机遇,带领全县人民快马加鞭,进位赶超,提出了“拼争全国50强,建设赣鄱第一县”的奋斗目标。
  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快了城镇化的步伐,南昌县正从“市郊县”向“市县同体”大踏步前进。县城莲塘镇素有省府“南大门”之称,小蓝开发区、昌南新城、银三角管理区、莲塘老城区已融为一体,全镇辖区面积45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5万人,流动人口约5万人,共约20万。
  “昌南组团”是南昌市构筑现代化大都市的五大组团之一。南昌县正抓住机遇,新型的城镇化建设也从传统的发展模式向以昌南组团为核心,以莲塘、向塘重点镇为龙头,带动蒋巷、三江、塘南重点镇等共同发展的城乡一体化大格局转变。目前,南昌县城镇人口55万,城镇化水平为51%,比十年前翻了一番。
  城镇化带来了城镇学龄人口的剧增,加剧了教育资源的供求矛盾。县城学校每年新增学生2200人左右,现有学生近4万人。三年前,莲塘三中初、高中尚未剥离,初中有一个班学生高达108人,号称“108将”。课桌摆到了黑板前,冬天,穿着棉袄的学生进出一次,要费九牛二虎之力,教师教得累,学生、家长也怨声载道。那时,县城学校的大班额现象非常严重。
  把群众的情绪作为第一信号,把让群众满意作为工作的最大追求,南昌县委、县政府听民声、顺民意,向城市“大班额”亮剑。
  县委书记肖玉文说:“教育布局如果跟我们经济发展的大局逆向而行,那就没有起到教育所应该起的作用。毫无疑问,未来县城资源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因为人们的生活方式的改变,人口都向县城集中了,相应的教育资源也集中了。所以,只有在县城多配置教育资源,才能缓解县城大班额问题,这就是实实在在的教育均衡。”
  县城扩展到哪里,学校就建到了哪里,这是南昌县应对城镇化新局的破题之笔。阳光丽景、彩虹世纪城、梦里水乡等楼盘一建起来,一所高标准的现代化校园——莲塘三小就建起来了。昌南汽车站位于南昌市和莲塘镇的交接点上,是江西省最大的汽车站,旁边建有“正荣·大湖之都”楼盘,南昌县就整合两所村小组建莲塘八小。斗门村近年来在城市化浪潮中变为城中村,属于县城的边缘,而莲塘四小和莲塘四中就办在这里。
  “只要有新楼盘落成,旁边就有学校相配套。”何新发局长自豪地说。
  他把记者领到昌南新城,市民们还习惯称之为“象湖新城”,它紧连南昌市,与象湖公园一路之隔,东起雄溪河,西靠滨江大道,南沿东莲路,北接昌南大道,规划控制面积22平方公里,是南昌县着力打造的一个以市民居住为主要功能的板块,建成后人口将达35万人。昌南新城现已聚集了25个楼盘,7.19万户人家入住,预计人口23.42万人。为此,南昌县在昌南新城规划建设小学11所,中学8所、幼儿园16所。
  南昌现代外国语学校象湖校区、九里象湖城百树学校、昌南第二学校已投入使用,东新乡河下小学即将开工。民办中学南昌六中、平安外国语学校也入驻昌南新城,并以“政府补助,委托办学”的形式运转,解决入住户的小孩上学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在教育网点布局时,该县还兼顾到了幼儿教育,全县登记注册的幼儿园178所,在园幼儿数15392人,学前一、二、三年入园率分别达到100%、95%、85%,并朝着以公办为主,“管理规范化、办园多元化、设施标准化、保教科研化”的方向发展。
  在人口稠密的县城莲塘镇老城区现有高中3所、初中6所、小学17所,学校星罗棋布,学生上学方便,已构筑了“15分钟上学圈”。
  县委书记肖玉文说:“我们在实践中深深体会到,城镇化仅有漂亮的房子是不够的,还必须有产业,有学校、医院及供水供电等完备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这才是人们向往的幸福家园。”
  
  政府给力,破解教育发展难题
  
  记者发现了一个令人深思的现象:县教育体育局借用在县教师进修学校办公,局长何新发的办公室就在顶楼5楼的楼梯口上,办公条件也十分简陋。而近年来新建的学校一所比一所漂亮。记者参观了莲塘一中、莲塘三小、莲塘二小等学校,现代化的教学大楼美观大气,省教育厅的一位领导参观了莲塘三小后,风趣地称该校为“江西第一小学”。记者来到专门招收残疾学生的县特殊教育学校,看见一幢四五层高的教学楼矗立在那里,学生宿舍、食堂等设施一应俱全。
  在南昌县采访,记者真切地感受到“教育优先发展”不是写在纸上、喊在嘴上,而是落实在行动上。何新发局长感叹:说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丝毫不为过。他讲起了这么几个小故事:
  近年来该县新建、扩建了许多学校,学校建设用地是一件十分麻烦的事情。县城周边土地价值飞升,每亩地动辄超过百万,但县领导总是对教育“偏心”。政府通过“土地二调”为学校解决土地确权、土地办证问题,还多方融资建学校。
  快速崛起的昌南新城,几年后城区住户将达到10万户,人口30万。为策应这种变化,县委、县政府果断决定在这里新建莲塘三中,把优质教育资源扩充到新城区。经过反复考察,选中了现在开工的地方。但是,当时这块地已被该县引进的品牌企业“清华泰豪”买下用于建动漫城,而且已经签订了用地合同。县领导硬是“厚着脸皮”找到这家企业做工作,从已买下的1000多亩动漫城建设用地中,挤出这120亩来办学。去年8月,县政府在昌南新城召开工程建设土地微调会议,县委书记肖玉文、县长陈匡辉亲自协调,千方百计保证学校建设用地。
  何新发说:“当时正是抗洪期间,我被县里派在蒋巷镇参加抗洪,突然县委通知我去昌南新城去开会,足见领导对教育的重视。县长陈匡辉在会上解释说,如果等企业把房子做起来了,再来开土地微调协调会就迟了,不能因为一时的失误而耽误了教育的发展啊!”何新发叙述时满是感激。
  他还告诉记者,新建全县最高学府莲塘一中,当时那块地皮已经规划给了卫生部门用来新建县中医院,县主要领导硬是让县中医院挪位子,把这块风景优美的地方让给了莲塘一中建新校区。莲塘三小所在地,可谓寸土寸金,是做生意的好地方,因为附近楼盘多,原规划给了私营企业“海天美容院”,老板也把用地手续办好了。但这也是办莲塘三小的最佳地段,当两者发生矛盾的时候,县领导选择的砝码却又投向了教育这一边。
  海天美容院的老板事后说,虽然为建莲塘三小他让出了做生意的“风水宝地”,但看到孩子们能够在漂亮舒适的校园里幸福地读书,作出一点牺牲,值得!这就是南昌县人的思想境界和胸怀。
  “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本,民以助教为乐”,南昌县已形成了支持教育发展的大气候。
  时任县长的肖玉文,上任之初,就果断决策,将莲塘一中1亿多元的债务由政府买单,赢得了全县上上下下的高度称赞。
  破解“大班额”难题,既要新建、扩建校园,又要及时补充教师。南昌县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目标,强力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建设,推进“十大硬工程”建设,新增教师,而且在经费保障、项目安排、师资配置等方面,向农村、薄弱学校倾斜。近5年来,该县融资5.8亿元,新建楼房198栋,新改建校舍46余万平方米,新增校园面积1600多亩,新增教室2000余间。
  “十一五”期间,该县新增教师1000余名,并强化教师队伍建设。该县积极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年”活动,实施“三名工程”和“教师全员培训”,教师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小学教师专科化,小学教师达到大专学历的达67%;中学教师本科化,初中教师具备本科以上学历的达54.7%,高中则高达85%。全县45岁以下的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星级评定通过率达100%。
  在大力改善办学条件的同时,该县还大力改善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的工作生活条件,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在南新乡九联小学,记者参观了干净、舒适的教师周转房。教师周转房是一栋5层楼房,共20套,每套40平方米,一厨一卫一室一厅一阳台,功能齐全,还配备一套电视接收设备。为解决电压不稳的问题,该校主动取得有关部门的支持,新装了一台学校专用变压器。为解决师生饮水问题,专门打了一口机井,教师们很感动,生活得也很开心。
  数字是枯燥的,但数字又是最能说明问题的。南昌县教育发展的一连串数据,有力地证明了县委、县政府对教育的有力支持。
  
  整合资源,加法减法一起做
  
  九联明德小学坐落在偏僻的南新乡九联村。和全国各地民德小学的建筑风格一样,这幢教学楼咖啡色的外墙和廊道墙面,前后立面外墙建有明德小学正方形装饰物(即明德小学标志),廊道栏杆衔接墙面及立柱之处设置垂直栏杆,灰白色梁带环绕建筑物一周,楼面贴着地板砖。这么漂亮的房子矗立在这广阔的田野中,犹如鹤立鸡群,非常抢眼。
  南新乡中心小学校长万春贵告诉记者,这幢教学楼于2006年底动工兴建,投资102万元,其中明德项目基金40万,其余的建设资金由县、乡配套解决。另外,在这幢教学楼两边,分别建起了教师周转房和学生宿舍楼,还建起了能容纳200人用餐的学生食堂。为了协调,这些房子的外墙颜色都是咖啡色的。这所学校共投入600多万元校建资金。
  九联小学距南新乡政府所在的小镇尚有十多里路,是南昌县最边远的地方,地处鄱阳湖滨,与新建县隔赣江相望。
  “现在农村里大量的劳力外出打工,学龄儿童相对减少,建一所这么好的学校放在这里,是否会造成资源浪费?”记者向陪同采访的人员谈了自己的疑虑。
  县教体局校建办主任涂东军说:“不会的。这所学校虽然建在九联村,但学区辐射到程湖、范湖、建新、九联、丰洲5个村,是教育网点调整时由5所村小合并而建成的。按照规划,2012年将把塘头村小的学生全部并入该校,建成南新乡北部一所农村寄宿制示范小学。”
  万春贵校长介绍说,南新乡人口6万多,是一个农业大乡,以生产水稻为主,几乎没有什么旱地。由于比较单一的农业产业结构,全乡外出农民很多,许多村小的学生数在慢慢减少。但不能简单撤掉学校了事,必须确保仍留守在村里的小孩有学上、上好学。
  合并建校之前,九联小学是上述5所村小中的一所。由于办学分散,那5所村小的教学质量都不高,全乡统考时学生平均成绩在全乡排位较后,而且音乐、体育等课程开不了。撤并建校后的九联小学,音乐、美术等课程都按照国家规定开足了,学校教研活动也制度化,学生的平均成绩位列全乡前茅。
  九联小学的建校模式是南昌县的样板。善于思考的何新发局长,对此有更深的理解:“城镇化让许多农村学校变成‘袖珍学校’或‘袖珍班’,有的教学点只有六七个学生,所以农村学校必须走整合资源、撤并建新校的路子。就拿九联小学来说吧,如果还沿袭传统的撒胡椒面式的校建方式,把600多万资金分摊给5个村小,别说学校的操场等设施建不起来,教师也不好配。每个教师不仅每天要上六七节课,而且音体美等课程开不了。教师教得累,效果也不好。”
  万春贵介绍说,南新乡学校的校舍原来80%是危房,这些校舍大都是上个世纪80年代群众集资办学建起来的,标准很低,现在已基本不能使用了,需要新建校舍。如果再分散投资搞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就是资源浪费,况且,教育质量得不到保证。
  县委书记肖玉文在一次讨论时亮出了自己的观点:“教育布局与经济发展大局相连接,必然要求在县城范围内更多配置教育资源,更多的把我们的土地、资金、人才,向新型城镇化集中的区域倾斜。配置教育资源两个方向,一是合理配置县城教育资源,一个是合理配置乡镇教育资源,重点打造中心校,这样才能与经济发展布局相适应,与历史发展潮流相适应。”
  南昌县在努力扩大城镇教育资源、做好“加法”的同时,大力度撤并农村学校,做好“减法”。该县成立了南昌县农村中小学网点布局调整领导小组,县长陈匡辉亲自挂帅任组长,3名副县级领导任副组长,县政府的十多个职能部门负责人为小组成员,教育布局调整成了实实在在的“政府工程”。在新一轮的农村教育布局调整中,该县做到与城镇化建设相结合,与危房改造相结合,与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相结合,与教师队伍建设相结合。
  记者来到潭口小学,潭口村党支部罗书记正在和学校一班人研究新建教学楼的事宜。潭口小学原来的两层教学楼已经很破烂了,省侨联牵线搭桥筹集了20万元项目资金,共融资100余万元,新建一栋有15个教室的教学楼。教学楼建成后,校名将更为“柏玉侨心小学”,是一所希望小学。新楼投入使用后,先将潭口小学、三星小学、团结小学的学生和大港小学高年级学生合并到这里。待条件成熟,再将大港小学所有的学生合并,形成该乡西部唯一一所中心校,学区范围为潭口、团结、大港三个村委会。
  洪银小学是洪都商业银行赞助建设的一所小学,南昌洪都商业银行资助50万元,楼前、山上、周坊三个村委会的学生在此就读。待条件成熟后,将中徐小学、南新小学、芳洲小学、爱民小学高年级学生,集中到该校学习。
  此外,南新乡还有南川小学、山上小学等,都将建成中心校,教育网点适度集中。
  南新乡教育布局的调整模式,是南昌县教育布局调整的一个缩影。该县坚持规划一步到位,分年分步实施。“办学规模小、成班率过低的村级小学要逐步撤并掉。到‘十二五’末要撤并100所,到2020年要撤并200所,学生在300人以下的学校都要撤掉,每所学校办学规模要达到12个教学班500人以上。通过网点布局调整,基本形成这样的办学新格局:高中集中到县城,每个乡镇只办一所初中,乡镇中心小学办成以寄宿制学校为主的规模化小学。”何新发说。
其他文献
建设一支政治素质过硬、理论功底扎实、善于联系实际、了解学生特点的高素质思政课教师队伍,是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的关键。南昌大学以队伍建设为龙头,积极推进思政课建设和改革,全面提高思政课教育教学效果。    一、强化教育培训与提高保障待遇相结合    始终把师德建设摆在首位。尤其是对思政课教师提出“崇教厚德、为人师表”的严格要求,以“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为目标,积极引导思政课教师学习实践方永刚精神,
期刊
在才子之乡临川,有位鹤发童颜的离休干部欧阳辉,虽很平常,但不平凡。  他人生轨迹较为平常,作田,当兵,做干部。但他不平凡,一次被评为全国十佳少先队志愿辅导员,在中南海和江泽民、胡锦涛合了影;三次被评为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两次进京受奖;七次被评为市县优秀共产党员。  用情揽辅导  欧阳辉,苦出身。刚解放那年春天,他进入军营,一干就是20年,入了党,提了干,随后转业到县粮食局,1983年光荣离休。
期刊
一、把握形势,牢牢掌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动权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是教育规划纲要全面实施的起步之年,教育“十二五”规划也即将颁布实施,经济社会和教育事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做好2011年各项工作对于我们开好头、起好步十分重要,因此,我们在积极应对长期存在的复杂形势和严峻挑战的同时,还要准确把握2011年新形势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第一,经济社会新发展特别是
期刊
教育部关工委主任田淑兰一行到江西调研  3月21至24日,教育部关工委主任田淑兰一行到江西考察调研教育关工委工作。  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省教育厅关工委主任史蓉蓉在南昌主持召开了江西高校关工委工作座谈会。田淑兰在听取厅关工委和各校汇报后指出:教育部党组20号文件下发后,特别是去年以来,江西省教育厅关工委加大了工作力度,各高校都能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稳步推进关工委工作,一个领导重视、相关部门参与
期刊
“英语教师走教制”破解山区学校难题  “二都小学的英语教学质量能与城区学校相媲美,得益于‘英语教师走教制’的实行。”首推“英语教师走教制”的二都中心小学校长陈光训在日前召开的宜黄县小学英语教学质量分析会暨现场会上坦言。  “英语教师走教制”是指英语教师跨校上课,即一名优秀的专职英语教师跨两个以上学校,任教同一门英语课。二都镇南北狭长,小学布局分散,村级小学英语师资力量薄弱。针对这种情况,二都中心小
期刊
人大代表孙正聿:高等教育应重大学生人格培养  “高等教育不仅包括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还必须包括对健全人格的培养。”人大代表、教育部哲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孙正聿说。  一个时期以来,高等教育带有以功利为目的、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标准、以实用为内容的倾向性,偏重于把大学生培养成毕业即可上岗的专门人才。这不仅冲淡了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而且造成了学生对健全人格的排斥。“不少大学生感叹‘进了大学,丢
期刊
记得在我刚当上教导主任的时候,副校长把一个盒子交到我手上,神情庄重地说:“里面装的都是学校的资料,要保存好。”我打开一看,发现是学校近年来的计划、总结,虽然是手写,但字迹工整,保管完好。我翻阅着,学校的成长历程清晰地浮现在眼前。  如今,一晃就过去了13年,当年一盒的资料现在已“繁衍”为独占一室的大家族了,分类清晰,摆放得井然有序。  档案资料的不断充实,能有效促进学校管理逐步走向规范,促进教师更
期刊
法国作家拉封丹写过一则寓言,讲的是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大发威力,寒气逼人,结果行人把大衣裹得更紧;南风徐徐吹拂,春暖花开,行人脱下大衣。   教师教育学生要讲究方法,想想上面所述寓言的寓意,你不难醒悟:你怒对学生拍桌、打椅,甚至体罚,会使你学生的“大衣裹得更紧”;采用和风细雨“南风”式的教育方法,你会轻而易举地让学生“脱掉大衣”,达到你的教育目的,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期刊
读罢赵宪宇的《教育的错觉》一书,发觉里面每篇杂文的字里行间都充满着教育的智慧,虽然读来似在听作者谈心聊天,所写内容也极为广泛,感觉有点“散”,但每一个故事的背后都折射出一个教育问题,而且这点滴的教育问题总是淡淡地隐藏在文字里面,让读者每读完一个故事,都不免停下来回味。  一、特别重视家庭教育  教育不单有学校教育,还有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如果把学生素质教育全都寄托在学校教育上面,在一定程
期刊
当今,中职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仍然是教育体系中最为薄弱的环节。长期以来,技能人才培养总量不足、质量不高、生源匮乏等诸多难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阻碍产业进步的瓶颈。中职生源不景气,政府热,社会冷;学校热,学生冷,仍是存在多年而又在短期难以改变的“老大难”问题。  为了抢夺生源,一些民办、私立中职学校甚至“明码标价”,以传销式的疯狂方式购买生源。招生难题已经危及学校的生存与发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