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兴趣班,家长心里要有谱

来源 :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ctor09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觉得报班没必要,更没必要的是攀比。想让孩子优秀,应该根据孩子自身情况和兴趣爱好进行培养,而不是别人做什么我也要做什么。
  中午,我刚放下饭碗,电话响了,一看是亮亮妈打来的,我赶紧按下接听键。电话刚接通,亮亮妈的大嗓门就来了,她问我:“孩子的看图写话班你报不报?我早上已经给孩子报了,你赶紧报名吧,免得一迟疑待会儿这个班报满了,两个孩子在一个班多好!”
  我想回她“再想想”,但忽然间又下定决心,觉得应该给她一个确定答复“不报”。其实,关于孩子报不报看图写话班这个问题,我俩这几天都有讨论,亮亮妈的意思是,要报,孩子小,没有词语组织能力,想象力也差,如果不找个老师额外辅导一下,会影响以后的作文写作。而我的意思是与其报班,不如培养孩子读书的好习惯,爱读书,读好书,让他们的知识量有一个积累的过程。单纯报班,浪费钱财不说,家长和孩子都累。
  最关键的是,我并不主张无限制地给孩子报各种补习班。像亮亮妈,记得孩子幼升小的时候,她给亮亮报了学拼音班和写字班,这个还情有可原,但她时常还会给孩子报一些莫名其妙的班,而为什么要报,理由是:“听到身边有好多小朋友报,于是给儿子也报一个,总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她每次拉着我一起报班的时候,我总是笑笑,然后坦言“我沒钱”。没钱可能是一个原因,但主要原因是我觉得报班没必要,更没必要的是攀比。想让孩子优秀,应该根据孩子自身情况和兴趣爱好进行培养,而不是别人做什么我也要做什么。
  跟风效仿的效果,事实上并不尽如人意。记得三个月前,亮亮妈因为听别人说“最强大脑”这个辅导班特别好,据说还是由参加过电视《最强大脑》的专业人士来授课。于是亮亮妈像打了鸡血一样兴奋:要是能让孩子练出超凡的记忆力多好,最好一目十行,过目不忘那就更厉害了!面对高昂的费用,她眉头都没皱一下。结果呢,到上课的时候她才发现,哪有什么专业人士授课,而且亮亮并不喜欢这样的补习班,再加上亮亮的兴趣班本来就多,如今又多了一个,还得每天练强背强记,效果不明显却忙得要命。可想而知,这交完钱的辅导班最终成了鸡肋。
  当然我也会给孩子报一些兴趣班,孩子说喜欢打羽毛球,强烈要求学,于是我为他报了班;孩子身体弱,我给他报了跆拳道班以强身健体。至于其余的兴趣班,我总要斟酌再斟酌,孩子原本就像脱缰的小野马,现在因为学习只能约束天性,如果再过分限制,恐怕得不偿失。另外,学习毕竟是孩子自己的事,家长想让他学,总得他自己愿意学才行,家长一头热,没用。
  可怜天下父母心,“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这都可以理解,但真的不要做“鸡血”妈妈。“别人学什么,也要让我的孩子学什么。”“别人报了班,我们不报会觉得亏。”“趁早多学点,总没错。”这种想法真的对吗?我感觉每一位为孩子好的妈妈都应该好好想想。
  (责编
其他文献
大自然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能教会孩子很多知识,是父母、电脑、手机都给予不了的知识。  一天傍晚,外面下起了小雨,邻居家的小美却带着3岁多的孩子下楼,让他伸出小手感受雨滴的清凉,观察小水珠落在地上的情形。看着孩子兴奋的样子,小美笑着跟我说:“他在幼儿园学了一首关于小雨滴的儿歌,带他来感受一下,他就会明白自己唱的是什么……”  我很欣赏小美这种利用自然现象给孩子上课的办法。我家露台上种了很多花草,女儿对
期刊
“'70后'何为?”王安忆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达了一个想法:中国的“70后”作家正显示出整体上的大气象,其文学实绩令人期待.①显然,王安忆是站在小说创作的角度谈论这个话题.
期刊
东北是现代经验的辐辏点。①历史上被视为龙兴之地的东北,在文学中的想象、演绎多被视为文学主流表述空间的补充存在,正可谓“持东北事以问国人,每多不知其蕴”。②老藤深感“地域依旧是文学无法自拔的土壤”,③他匍匐于东北大地,自觉地以一个作家的责任感,④聆听山林的呼唤,重启“叙述”这一古老而温情的方式,分享黑土地上的山林故事,在起承转合中为这片土地的过去与当下重新定位,在表意的过程中为沉郁苍茫的白山黑水呈现富有自然律动的生命愿景。
作为教授的王尧的学术成就有目共睹,但作为小说家的王尧却是锋芒初露.王尧早年专治“文革”文学,对政治话语的幽微运作别有所得.只是这样的处理,关心历史起承转合处宏大思想
期刊
我曾在2017年写过一篇文章,专门论述了老藤小说官场书写的“结构性困境”.作为老藤最有分量的作品,官场书写的内容特质,源于他丰富的经验积累,而此种题材所带来的“结构性困
期刊
在马来西亚华文文坛的纯文学刊物中,《蕉风》是颇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从1955年11月创刊起,到1999年2月被迫停刊,再到2002年12月复刊,《蕉风》历尽坎坷磨砺,却成为马华文坛延
期刊
别人家有加压大法:把孩子的课余时间塞得严丝合缝、满满当当,给孩子报一个又一个形形色色的兴趣班、培训班、补习班,也不管这是家长的兴趣还是孩子的兴趣,也不想想到底是家长需要培训还是孩子需要培训;我家却有点逆流而上、“鸡立鹤群”,别人家给孩子加压,我家偏偏给孩子减压。怎么减?且听我慢慢道来。  上学路上十分钟来放松  什么?上学路上还放松?太不严肃了吧!马上就要隆重开启一天的学习模式,怎么可以在这时候放
期刊
就形式美而言,《民谣》应该是近些年罕见的文本。它由四卷小说本体(小说始于1972年5月,14岁的少年“我”坐在码头上等去公社谈话、了解历史问题结论的外公;终于1974年暑假开学,16岁的“我”离开村庄去镇上读高中,带着李先生投水前留给“我”的纸条去问舅爹,知道了那段文言文出自《孟子》)、杂篇(小说本体部分的主人公“我”写于1973—1976年的14篇作文与代写稿,包括入团申请书、检讨书、倡议书、儿歌、揭发信等)、外篇(小说本体部分的主人公“我”的初中语文杨老师写于1974年春到1975
40年多前,路遥就开始了对中国城乡交叉地带的文学书写。他创作了一系列描写这一独特地带的形形色色的人物的故事,最著名的就是中篇小说《人生》和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路遥写出了农村出生的一代知识青年艰难悲壮的人生探索之路,写出了当年现代化进程初期城乡二元结构下,农村具有一定文化知识的青年人的奋斗、挣扎、坎坷、屈辱和欢欣,写出了乡民的淳朴、善良和愚昧、自私相伴而生的人性侧面和社会发展的复杂趋势。
白天光小说扑面而来的古典小说气息已被诸多研究者所关注,然尚待我们穿过感性认识与泛泛而谈,展开扎实的文本细读与深入的理论研究。无论是自觉地摹写中国古典小说,还是无意识地契合、关联传统叙事资源,白天光小说创作与传统叙事资源的关系是研究者绕不过去的一个话题,也是传统叙事资源在当代东北地域文学中的一次颇有意味的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