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是一首美妙的诗

来源 :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njw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荷塘月色》是高中语文必修课本中的名篇,不知有多少名家写了多少篇赏析文章,也有不知有多少位名师以此为内容上过公开课。相信每一位老师都十分卖力地解析课文,也相信每一位学子都十分佩服朱自清的才华。如果我们就散文而赏析散文,囿于散文的圈子,那么这个站位还是低了些,在审美上也会有审美疲劳的感觉。苏轼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应该跳出散文的圈子,从更高的角度来看《荷塘月色》。这个站位的角度就是中国古诗,因为《荷塘月色》的外在形式是散文,骨子里却是一首诗,一首绝美的写景诗,充满了诗情画意。作者有一颗诗心,才写出这无与伦比的华章。
  一、《荷塘月色》具有古诗的意象
  在这篇散文中,作者用了许多的意象,也就是散文里的景物:淡淡的月光、淡淡的薄云、洁白的荷花、碧绿的荷叶、缥缈的荷香、脉脉的流水、薄薄的青雾、阴阴的杨柳、蝉声和蛙鸣。这些意象构成了一幅宁静优美、淡雅朦胧的画面。
  二、《荷塘月色》具有古诗的情感
  作者在文章的开头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就是作者的情感,淡淡的哀愁。待作者欣赏了荷塘月色之后,又是淡淡的喜悦。这两种感情互相交织,与淡雅朦胧的景色相得益彰。
  三、《荷塘月色》具有古诗的手法
  作者一开始就直接抒情,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文章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写月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动静结合,从听觉、视觉、味觉方面描摹,形象而生动,充满了美感,语言运用到了极致,为众多的大家称赞。叠音词的运用使文章充满了音韵美。作者尽情描写月下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细致入微,美而不艳。作者笔下的景色,与陶渊明的世外桃源、苏轼的月下赤壁泛舟有相似之处,虽是一片小小荷塘,却是一片至大至美的天地,作者愿化作其中的一朵莲花,脱离尘世,但又是不可能的。作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体现了作者向往自由美好生活的愿望。
  如果说描写荷塘月色是实,那么想到六朝妖童媛女采莲的事情就是虚,虚实结合也是文章的一大特色。过去我们总是说写六朝采莲的这一段是丰富了文章内容,但学生理解起来却是朦朦胧胧、似懂非懂。眼前景与回忆的景相结合,创造出一个美而丰富的世界。作者联想到六朝妖童媛女采莲的事情,以表达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四、《荷塘月色》的独创性
  古诗中写荷花的诗不少,都各有特点,请看以下几首:
  采莲曲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 闻歌始觉有人来。
  王昌龄诗中的荷花、荷叶与采莲女的罗裙、面容互相映衬,以花写人,可爱动人。
  晓出净慈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诗中的“接天莲叶无穷碧”与“ 映日荷花别样红”形成对比,写出了丽日下荷塘的广阔无比,壮丽可观。
  咏芙蓉
  沈约
  微风摇紫叶,轻露拂朱房。
  中池所以绿,待我泛红光。
  沈约以拟人化的手法,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写出了荷花在池塘里的重要以及荷花的自信,同时也是托物言志,喻自己才华得以施展。
  苏幕遮
  周邦彦
  燎沈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辑轻舟,梦入芙蓉浦。
  周邦彦写出了雨后晴日里荷叶的青绿,在风中亭亭玉立的风姿。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兖
  李商隐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李商隐通想过倾听秋雨敲打枯荷来表现对远方朋友的思念。
  以上这几首写荷花的诗词,我们可以总结为:王昌龄写的是美女荷花,杨万里写的是映日荷花,沈约写的是我即荷花,周邦彦写的是夏风荷叶,李商隐写的是秋雨枯荷,每个人都写出了自己心目中的荷。而朱自清笔下的荷,是月下的荷,是月下的白荷,晶莹高洁,曼妙无比。这在写荷花的作品中是一个创新,因为前人已将荷花的风韵几乎写尽了,再写难免落入俗套。而朱自清本人具有深厚的古诗文功底,深谙散文写作离不开诗歌的意象、手法,他本人写作积极贯彻这一思想,当时可能没有意识到月光与荷塘的结合有多大的意义,但他确实创造了一个奇迹,为现代文学树立了光辉的典范。《荷塘月色》这篇散文滋养了几代人,有人喜欢诵读《荷塘月色》这篇美文,有人寻觅朱自清夜晚走过的荷塘,有人精心营造心中的圣洁荷塘。只要一提到“荷塘月色”,就成了诗意的代名词,以至于金立手机就曾有一款被命名为“荷塘月色”,而凤凰传奇的一曲《荷塘月色》也红遍了神州大地。他们的灵感大概都来源于此吧!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是一首美妙的诗,概括如下:
  天上朦胧月,地上踟蹰人。
  独步荷塘处,仿佛仙境临。
  荷花亭亭女,荷叶田田裙。
  默默流水意,幽幽怜花心。
  青雾荷塘起,芳华无纤尘。
  杨柳筛月影,蝉声鸣深林。
  遥想采莲曲,始知还家门。
其他文献
在大西北这片热土上,没有蓊蓊郁郁的丛林,四季中似乎每个月都会刮几次大风,飞沙走石,遮天蔽日,从沟壑中狭窄的隘口处挤出来,撞击着每个山峁、山梁。沉寂了上万年的厚重的黄土地,就在这风中沉重地叹息。我在某个狂风怒吼的夜里从睡梦中惊醒,在黑暗中似乎听到清脆的驼铃声在古道上飘荡,来自遥远的中亚的商人噙着烟斗,从最近的那棵歪脖子树下走过;我似乎看到长驱直入的胡骑扬起手中的弯刀铁马冰河入梦来,马蹄声声,黄沙漫天
期刊
西北产麦,西北人好面食。西北水少,水多钙化物质。聪明的祖先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发明了一种美味,既可做面的调味品,也可防钙结石。这种东西就是醋。  制作醋的工艺十分复杂,手艺不好的人做出的醋不但不香,还会有怪味。就算是做醋的老手,对温度等条件把握不当的话,一茬醋就毁了。要吃好醋,还得找年长有经验的高手,恰逢他酿出一茬新醋,色正味醇,你就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味觉盛宴。  爷爷说祖上辈辈酿醋,不卖,就留着自家
期刊
在大西北这片土地上,水分短缺,许多树种都难以存活。看的最多的树就是槐树。  槐树是最易落地生根的树种之一,其品种很多,有刺的,无刺的。对槐的钟爱最初源于自家门前的三棵古槐。那树得有上百年的历史,两人环抱的树干笔直地向天空伸出,在十几米的高空分杈,长成巨大的树冠。三棵古槐并排而立,树枝参互。黑色干枯的树皮有的部分皲裂开来,纹理都看得十分清晰。它们像村上年迈的老人一样守护着家园,记录着这片土地上的兴衰
期刊
一  我带着他的画像沿着镇上唯一的大道向外走。  我要寻找一条河。  那条河已经存在很多年,犹如母体般滋养一方,人们遂用它的名字做了此地的地名。但这条河确乎又沉寂多年了,问起多人,都摇头。  时光与时代的推进令世象改变了太多。但我固执地相信,那条河一定还在。  出了镇子就是山,翠绿色的山环绕着镇子,山因为有水才会常绿,起伏山水所给予人类的,不仅是生机,更是质地坚实的品格。  越往镇外走,行人越稀少
期刊
我总是一提起笔不知道写什么,就好像对于你,对于我们一起丢在时光里的友情,和永远离我们远去的人。  幸福会让人流泪  深秋的风刮得越来越紧了。  我拎着沉重的书包,低着头,竖起衣领,从人群中穿过。街道边有几个卖红薯的烤炉,散发着木炭暖烘烘的热气。我放慢脚步,靠近一点借些温暖,闻闻烤红薯的味道。冷气流和暖气流交会的片刻,鼻子会酸,流下透明的液体,我知道这不是悲伤的颜色和味道。  每个秋冬交替的季节,卖
期刊
今天我想讲讲短篇小说,但是又不只是拘泥短篇小说。  我想讲讲小说,其实也是讲整个文学艺术上的普遍性问题,但是我们总是要找到一个最基本的入手方式。为什么要选取讲短篇小说,因为其实短篇小说这种文体在小说的演进,在小说形式的革新、小说新语言的创造过程中是一种最具有变革性、前卫性的问题,所以说我们研究小说,研究小说的语言、形式、小说观念的嬗变跟递进,如果没有对短篇小说的前卫性问题的了解,那么我们谈文学上所
期刊
一声梆子震落了槐树上的雪,场院里五色的彩旗交相辉映,插在土墙上,温老汉和他的戏班子在自搭的简易舞台上表演着秦腔。一把板胡,一把二胡,一对锣儿,一组鼓,再夹杂少许自制的土乐器,就是温老汉的全部家当。戏服是自个儿扯了料子缝的,倒也有模有样。女人们扯开了嗓子吼,一折戏罢,都哈啦啦说笑成一团,不见一丝吃力的样子。  这是农闲时节,乘着年的热火劲,女人们过足了瘾。时不时听着老汉、婆子、女人们哼着秦腔调子,背
期刊
那是一个短暂的时代,与所有不同寻常的事物一样,它像流星一般滑过时空,却依旧被人们所记住。那是美国的上世纪20年代,属于美国的“Golden Twenties”。“美国梦”在那时第一次被提及。那时的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成为世界最大债权国,资本主义经济在战争的硝烟中逆势崛起,《了不起的盖茨比》便诞生于这个年代。  在那个镀金的时代里,菲茨杰拉德像魔术师一样,为盖茨比着上了不同于他人的色彩。它像一个从
期刊
我记得小时候的某个晚上,妈妈在房里收拾衣物,爸爸蹲在犄角旮旯,我和弟弟跪在水泥地上打弹珠。突然,爷爷从另一个屋里跑出来,张开双臂,重重地说:“娃,从明天起,你两兄弟由爷爷养。”“啪”,弟弟的弹珠打中了我的弹珠,爷爷的眼珠子有些木讷。  我抬起头,用狐疑的眼神看着爷爷:“你养?”  “那爸妈去哪?”弟弟将赢回来的弹珠塞进汽水瓶里,侧着身子问。  “爸妈明天去打工!”爸爸从地上捡起一枚石子,往院子里的
期刊
九十年代初,家里买了第一台电脑,型号486,操作系统是DOS。一两年后,这台电脑才可以上网,至今还记得“瀛海威”蓝色的图标。也许,对于新一代刚刚坐稳就捧着个PAD指指划划的孩子来说,电脑和网络就像电灯和自来水一样天经地义、理所应当,根本不值得大惊小怪,然而我却总是忍不住要写下关于这个网络信号已经几乎和水电一样成为生活基本需要的,电脑和网络时代的文字,因为自己刚好见证了这翻天覆地的变化。二十年来,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