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园》和我的《一只鸟》

来源 :百花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73430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5年第11期的《百花园》杂志发表了我的小小说《一只鸟》。这一年,《百花园》杂志搞了一个小小说擂台赛,《一只鸟》是作为打擂的稿子发表出来的。据说,《一只鸟》当时在《百花园》编辑部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具体是怎么震动的,我就不知道了。只是接下来,《百花园》杂志一连三期对《一只鸟》这篇小小说发表了三十多篇短评文章。这对我的震动可就大了。一篇一千多字的小小说,弄出这么大的动静,这对一个无名之辈来说,有点儿小鱼翻大浪的感觉。这些短评中多是褒奖之词,也有提出批评的。我把每篇短评反复阅读,体味颇多。无疑,《百花园》用这种方式给我上了一堂免费的写作课。
  《一只鸟》也成了我的成名作和代表作之一。
  记得有一次去百花园杂志社开会,在郑州大学的校园里,我和参会的几位文友散步,迎面走过来一个中年男人,他突然拉着我的手说:“芦老师,你的《二姑给过咱一袋面》写得真好。”我听了一愣,显然这人把我和侯德云弄混了。我一笑,说:“你得看看侯德云的《一只鸟》,比我的《二姑给过咱一袋面》写得好多了。”后来,我当着侯德云先生的面说:“看来,《二姑给过咱一袋面》写得真的比《一只鸟》好。那位老兄只是记住了我的名字,是因为我的名字三个字都有草字头,好记,而他记住的是你的作品。”
  几年前,夏阳先生来西安,吃完饭我和陈毓带夏阳先生一起去瓦库喝茶。在茶馆里,夏阳先生突然问我:“你觉得你的《一只鸟》是你最好的作品吗?”
  我一时竟真的答不上来。
  毕竟二十多年过去了。可《一只鸟》是《百花园》给我写作的成年礼。没有《百花园》,没有那个擂台赛,或许就没有《一只鸟》。他们敢不惜版面,用三十多篇短评去评一个无名作者写的一千多字的稿子。这就是一个刊物的气度,更是那帮办刊人的气度。当然,没有《一只鸟》的发表和《百花园》的评论,或许我今天的写作会是另外一种样子。我曾经设想过,如果现在去写《一只鸟》会是什么样子,但我没有勇气去做这件事。我只好用一句模糊的话回答了夏阳,我说:“此一时,彼一时。”
  是的,也许《一只鸟》不是我最好的作品,但,是她成就了我,是《百花园》成就了我。
  1997年春天,《一只鸟》荣获1995—1996年度全國小小说优秀作品奖。
  这时距《一只鸟》的发表已过去一年多了。当我接到去郑州开会的通知时,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激动,更有些忐忑。说真的,在这之前,我见过百花园杂志社唯一的编辑老师就是杨晓敏主编。1995年,《沧州日报》主办了一个全国小小说大赛,我作为获奖者去沧州参加颁奖大会,在那里见到晓敏老师。而其他的老师我都没有见过真面目。在这之前,我写的小小说并不多,唯一能提起的就是一篇叫《拐子》的小小说在青年作家杂志社举办的全国小小说大赛上拿了个一等奖。而我更多的精力是放在中、短篇小说的创作上,并开始在《作品》《湖南文学》《雨花》等刊上发表作品,但从来没有哪家杂志像《百花园》对一个新作者如此厚爱过。
  郑州市伊河路12号。
  这里有一本杂志叫《百花园》,还有一本杂志叫《小小说选刊》,这里是中国小小说的根据地。这也是中国小小说作者向往之地。这里有一群人在为中国的小小说事业默默地奋斗着。
  那天,我带着春天的气息来到了郑州,走进了伊河路12号。在接风宴上,杨晓敏主编是这样介绍我的:“这就是著名的《一只鸟》的作者芦芙荭。”
  那一刻,我心里一动。
  是的,我是《一只鸟》的作者芦芙荭。
  [责任编辑 晨 飞]
其他文献
上海青年毛艳艳是农场的一枝花,长相跟她的名字那样,如同一枝花开得正艳,身材也好,但她的名声不太好。当时的说法是:生活作风有问题。她被调到团部招待所,当了出纳,有传言说是靠她的相貌。据传,毛艳艳曾说:“长得好看有错吗?”  1968年冬,一个晚上,有人发现,毛艳艳死在自己的单人宿舍里,而且,一丝不挂,脖子上有掐过的痕迹。  团政法股派人来调查案件,很快锁定了嫌疑人赵音,便于深夜把他从被窝里逮出来审讯
期刊
英子有了一双雨靴,粉红色的新雨靴。这双雨靴不是在镇上买的,镇上才没有这么好看的靴子。它是爸爸托人从北京带回来的。北京很远,那人去的时候坐了汽车,坐了火车。那人回来的时候,这双靴子也就跟着坐了火车,又坐了汽车才来到英子家里。  英子将两只光脚塞进靴子里问乔乔:“你看,我的雨靴漂不漂亮?”  “难看。”乔乔说。  “下雨了,我就可以穿着它走到外面去。到时候,我们一起踩水去。”  英子每天都盼着穿她的新
期刊
在梦里,她长出了鳍,变成了一条鱼。  她回到了河头村,顺着大溪坑的水流一路向西。她发现包裹周身的鳞片不是鳞片,而是花瓣,流水冲刷着长在她身上的梅花,每一块鳞片都很疼。  她在水中看到熟悉的面孔升起在岸边,阿树、儿子,甚至死去的父母也赶来了,还有很多曾和她一起种花的花农向她挥手,身后的映山红海浪般扑过来。她记得阿树年轻时种了很多映山红,用一根扁担挑到城里去卖,街巷里都是他的叫卖声:“卖花嘞,卖花嘞。
期刊
这天,戴医生锁好诊所门,一转身,吓了一大跳,一个陌生女人贴着他站在面前。  这时,恰巧他的手机又响了,一个陌生号码。他慌里慌张接起来,电话那头哇哇地喊:“老公,快回来开门!”  “等下再说。”戴医生见是妻子,喊完便不当回事地挂了。他经常不把妻子阿梅当回事。  戴医生回头对女人说:“歇业呢。”  “你看我这,唉,最近只要一闭眼,眼前就会跑出一群孩子来,妈长妈短地叫个不停,好烦好烦,隔壁老王说我可能病
期刊
从菜场里出来,正好看到卖带鱼的。  “六块的八块的都有,侬要称哇?”卖带鱼的稳住车把,把身子转向我,两只脚像是钉住似的,全身力气全凝在脚底板上了。  没等我回答,他倒是先开口了:“侬阿是只问问价?不买,问啥价钿呢?”  我一时语塞。卖带鱼的气咻咻地单脚一溜上了车,我木然地站在原地。  我想起了那年的爹。那年,爹就是这样推着一车子肉鸡艰难地骑行在村口那条钢渣路上的。  那是久远的事了。  爹是第一个
期刊
“那天夜里的月亮啊,白亮白亮的,就像被水洗过一样……”九十多岁的凤山爷,说起1941年白露前夜的月亮,依然啧啧称奇。  老人呷了一口茶,顿了顿,继续说道:  “抗战爆发后,为打击日军的嚣张气焰,八路军某支队于1939年8月间,经淄河流域进入鲁中南地区后,我就担任起了地下交通员。  那天刚擦黑,我放羊回来,正圈羊哩,镇上开羊肉馆的刘大眼来了,他是我的上线。一看他眨着那双忽闪忽闪的大眼,我就知道有任务
期刊
1960年冬天,我们生产队发生了一件大事:一头老牛在山坡上吃草时,不小心跌落摔死了。  我爸老秋当时是生产队队长,听说老牛摔死了,真比我爷爷奶奶先后饿死还要伤心,他扑在早已失去体温的老牛身上,哭得鼻涕一把泪一把的。大伙儿却并未显出多少悲伤,反而掩饰不住心底往外冒的惊喜,把我爸拉胳膊抱腰地拽起来,劝慰道:“牛死不能复生,它只有这么长的阳寿,一切都是天意。秋队长,好在队里还有几条身强力壮的犍牛,不会耽
期刊
那一夜,我做了一生最重大的决定,庄稼汉出身、被征兵四十多天的我,决定带着那个熟睡的婴儿逃跑,哪怕是被抓回去军法处置。  周遭枪声时而密如冰雹,时而消停下来,传出几响冷枪,空气中弥漫着硝烟气味。夜幕下,那个刚出生仅几小时的婴儿,只喝了几小口水便香甜地入睡了,全然不顾外界的兵荒马乱。他不知道,在他脱离母体成为自己的同时,也失去了母亲——那个穿草绿色军装的女兵。  我是在田头被征的兵,几乎没经过训练便上
期刊
桃三杏四梨五年,枣树栽上就卖钱。  ——河南民谚  邻居家有一株枣树,结的枣是圆的。这里的人们就叫这种枣为马包灵,至于为什么这样叫,不知道。“马包灵”的写法是否正确,无从考察。老辈人说,老几辈子就这么叫的。还有一种枣叫木疙瘩,糖分少,口感很差。你要是吃了马包灵,就忘了木疙瘩。  七月的枣,八月的梨,九月的柿子红了皮。这是讲各种果子成熟时节的。枣成熟得最早,因此,在那个依然炎热的夏天,马包灵甜蜜的诱
期刊
我小时候,经常去姥姥家蹭饭吃。  姥姥家宽敞的院子里,有几棵歪脖子枣树、一块菜园子,还有一个木板搭成的厩,那是一头黑毛驴的房子。  黑毛驴有着干净光滑的毛,两只眼睛很大也很亮。狗蛋舅舅从集口牵回毛驴的时候,姥姥喂它苞谷吃,毛驴就和姥姥熟络了。姥姥数过它的牙齿,它已经有三岁零六个月大了。  姥姥从此有了伴儿,我和毛驴。  姥爷走了好多年,姥姥的日子空荡荡的。她经常枕着姥爷的黑白照片,睡了又醒,醒来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