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日本小说对梁启超创作的影响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jc02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梁启超创作的《新中国未来记》,标志着近代意义上的“新小说”的诞生和中国小说史新纪元的到来。该书虽然为梁启超所自创,但无论从情节发展,还是从文体风格方面来看,明显受到了日本政治小说《佳人奇遇》和《经国美谈》等书的影响。
  关键词: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日本小说影响
  中图分类号:I131文献标识码:A
  
  在中日两国的文学交流史上,有着长期的相互影响。中国文学曾在题材、主题、体裁、语言各方面给日本文学以影响;同时,日本文学也反过来给中国文学以影响,特别是中国近代小说的发展,和日本明治文坛有着密切的联系。
  梁启超作为中国近代文学上大师级的人物,他所提出的“小说界革命”理论,他的小说创作,以及在日本期间的办报活动,都对中国小说近代化历程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影响了晚清小说乃至其后中国的小说创作。而他的“小说界革命”理论,他对于政治小说的翻译、创作都受到了日本明治文坛的深刻影响。
  《新中国未来记》是梁启超创作的惟一一部长篇政治小说,也是中国第一部政治小说,标志着近代意义的“新小说”的诞生和中国小说史新纪元的到来。这是梁启超按照他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的理论,从“小说救国”的视角创作的,也是“小说界革命”最早出现的小说创作成果。梁启超在该小说《绪言》中说:“余欲著此书,五年于兹矣,顾不能成一字。”由此可知梁启超早在戊戌东渡日本的时候,即有意创作这部小说了。他曾把这一打算告知康有为。在1900年康有为在给友人的诗中,还对梁启超的延搁时日、未能动笔深感遗憾:“去年卓如欲述作,荏苒不成失灵药。”梁启超在《小说丛报》上专有一条记述这件事,称:“吾《未来记》果能成,此一影事也。”虽然梁启超酝酿这部小说这么长的时间,但写出并发表的仅有五回而已。
  梁启超发表的《新中国未来记》虽然仅是自己所设想的一小部分,但在中国小说史上毕竟是空前之作,是“新小说”的首批产品。在作品中反映了新小说作者自觉的求新意识与探索勇气。梁启超自称这部小说“似说部非说部,似稗史非稗史,似论著非论著,不知成何种文体,自顾良自失笑,虽然,既欲发表政见,商榷国计,则其体自不能不与寻常说部稍殊”。撇开这段话的自谦因素不论,正是这部“其体自不能不与寻常说部稍殊”的“新小说”,为小说创作提供了新的文学形式,为晚清小说创作开了一个新的法门,对其后的小说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但是,梁启超这篇自创的《新中国未来记》,事实上明显受到了日本政治小说《佳人奇遇》和《经国美谈》的影响。首先,与《佳人奇遇》和《经国美谈》相比,从两者的情节发展来看,即可发现其间有许多模仿的痕迹。
  第一,《新中国未来记》中的主人公黄克强实际上是《佳人奇遇》中东海散士的变形。自甲午中日战争战败后,黄克强担忧国家的前途而立志留学海外,详细考察欧洲的国情后回到祖国,结交爱国志士,在山海关和旅顺等地目睹本国行将亡国的情势而痛哭流涕;而《佳人奇遇》中的东海散士无法摆脱亡国的悲愤,在青年时期即远赴海外,与爱尔兰少女红莲、西班牙贵族少女幽兰,以及清朝老人鼎泰连、柯素特夫人、巴奈尔女史等爱国志士交往,两者情形极其相似。再如《新中国未来记》中黄克强与李去病的革命是非的争论(第三回),以及借爱国青年陈猛及饭店老人之口,诉说俄国政府的暴政、官吏的腐败、亡国民族的悲痛等情节,也与《佳人奇遇》描写手法相似。
  第二,《新中国未来记》中黄克强、李去病两人在旅顺的旅店中遇见陈猛一段,以及在上海意外获悉有一个立志去东欧留学的爱国女性瑞云的一段(第四回),是这部小说全篇中最有传奇性的部分,其创作气息也最浓,但是这两段内容,也与《佳人奇遇》有暗合之处。
  《佳人奇遇》卷十二描述东海散士在美海米特阿理的旧王宫内进行革命活动,并由开罗的尼罗河坐船来到郎朵岛游览,途经以数尺瓦石和疏篱作围的一座小楼,遇见一女子在楼上谈琴唱歌,散士被她的歌声和风情所打动,归旅馆后夙夜难以入眠,于是深夜再访小楼,不意遭到奇祸,几经周折,最后终于与女子会晤。这女子便是幽兰。
  这段内容与上述《新中国未来记》第四回的内容相比较,在情节的构思方面是相通的。尤其是《新中国未来记》的作者梁启超在第四回中插入拜伦的《渣阿亚》和《端志安》两首诗,这两首诗的译文与《佳人奇遇》卷二中东海散士、幽兰和范卿等人在红莲弹琴下合唱的“麦赛儿之诗”为同一风格。
  其次,《新中国未来记》中端云这个人物,也大致可以推断属于《佳人奇遇》中的幽兰、红莲那样的角色。类似这种模仿《佳人奇遇》的痕迹,在《新中国未来记》的文体风格方面也表露出来。例如该书开头的一节中:
  “话表孔子降生后两千五百一十三年,今年两千四百五十三年,即西历两千零六十二年今年两千零二年岁次壬寅,正月初一日,正系我中国全国人民举行维新五十年大祝典之日。其时正值万国太平会议新成,各国全权大臣在南京注意,经已将太平条约画押。因尚有万国协盟专件,由我国政府及各国代表人提出者凡数十,皆未议妥,因此各全权尚驻节中国。”
  文中的夹注与《佳人奇遇》的夹注形式在文体上如出一辙,略有差别的是《佳人奇遇》的这类夹注,往往比较长。虽然能起到扩大读者见闻的作用,但同时也造成了作品情节的散漫,而《新中国未来记》的夹注,都很简短,上述缺点就相对不明显。
  我们再来看《新中国未来记》与《经国美谈》的联系。
  第一,《新中国未来记》是以孔弘道的演讲的方式发端的,这无疑是模仿《经国美谈》开头一段的起笔方法。尤其是孔弘道在赞颂宪政党的功绩后,在介绍小说主人公黄克强时,指着黄克强的铜像作为引证这一点(第二回),和《经国美谈》中“指着学堂的墙角上的一个六十多岁须眉皆白的老翁的塑像说道……”这一段几乎完全相同。
  第二,《新中国未来记》中为了便于引出孔弘道演讲一事,构想了万国和平会议的召开,它正好和庆祝中国维新五十周年纪念大典在时间上相重合,因而到处挂旗结彩,从首都南京到通商门户上海,都呈现出空前的繁华热闹景象等情节。
  作者对这种盛大的和平会议的召开,表面上虽然大加渲染,骨子里却把它看作是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野心的伪装,这种构想也来自《经国美谈》。在《新中国未来记》出版的三年以前,即光绪二十五年,在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的首倡下,在巴库召开了有二十六个国家参加的第一届万国和平会议,讨论防止国际战争、限制军备、国际调停和裁判等问题。世界和平运动是十九世纪后半期开始逐渐酝酿兴起的。当初英国、法国和其他各国,成立了和平协会等团体,于1889年6月集会于巴黎,就国际调解和裁判等问题达成协议。不久,各国和平协会在柏林设立万国和平局,以作为各协会的联络机构,大力鼓吹和平主义,促成国际法的研究。经过1899年的万国和平会议,1907年又在巴库召开第二届万国和平会议,足见爱好和平的思想,当时已在全世界风靡一时。
  由此可见,梁启超在《新中国未来记》中构想的万国和平会议,表面上看是受当时现实的启发。而在《经国美谈》下册第十四回中,已有“列国英雄会一堂,齐使大会争旧典”的一回,讲述公元前三百七十一年一月二十日,根据柯林的提议在希腊本土召开太平会议,各邦使臣五百余名在斯波多的首都集会相约签定和约。而实际上斯波多、阿善两国是企图在和平会议的美名下,实现其将全希腊兵马大权掌握在自己手中的野心。而齐武的威波能却早已看破了这点,堂堂正正地加以严词痛斥。《经国美谈》的这一情节对梁启超的创作有着明显的影响,他在《新中国未来记》中对“万国和平会议”的构思,实际上就是吸收了《经国美谈》的这一思路。
  另外,《新中國未来记》也可能受到了日本政治小说《雪中梅》的影响。《新中国未来记》篇首写1962年全国人民举行维新60周年(1902—1962)的庆典大会,就可能是源于《雪中梅》开头写明治173年纪念国会成立150周年大会的情节。
  由此可见,梁启超创作的中国第一部政治小说《新中国未来记》是在多方面广泛地借鉴了日本的政治小说的基础上而写成的。
  注:本课题系内江师范学院青年基金项目,项目编号为:07NJS-09。
  
  参考文献:
  [1] 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绪言》,《饮冰室文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
  [2] 康有为:《闻菽园欲为政变小说,诗以速之》,清议报:第63册,1900年。
  [3] 梁启超:《新小说第7号》,1903年。
  [4] 梁启超:《新民丛报第14号》,1902年。
  [5] 夏晓虹:《觉世与传世》,中华书局出版社,2006年。
  [6] 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饮冰室文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
  [7] 中村忠行:《新中国未来记论考》,《明清小说研究》,1994年第2期。
  
  作者简介:梁明玉,男,1980—,辽宁朝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古代文学,工作单位:内江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通过对苏曼殊恋母仇父心理的刻画及其原因的探索,指出恋母仇父对其生活和心理健康的影响,并对我们的家庭教养方式带来有益的启发,认为父母的生活事件压力、家庭情感主题对儿童情感成熟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恋母仇父蘇曼殊 启发  中图分类号:I206.6文献标识码:A    俄狄浦斯情结是弗洛伊德借用古罗马神话中弑父娶母的故事,说明人类普遍的一种倾向:男孩杀父娶母,女孩弑母嫁父。在俄狄浦斯情结期,
期刊
摘要 迟子建的乡土小说,展现了东北自然、民俗风情的宁静幽远,字里行间洋溢着醉人的诗情画意,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为其小说增加了美感和个性,美好的人性描写为其小说锦上添花,她细腻的笔触和超凡的想象力营造出了其理想化的温情世界。  关键词:迟子建乡土小说自然风光民俗画卷温情表达  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    迟子建出生于漠河,是一位从漠河踏雪而来的年轻女作家。故乡“北极村”、“大故其故”
期刊
摘要汪曾祺的小说在老到、成熟的平淡姿态中处处流露着对生活的热爱,让人感到一种来自生命本身的欢乐。本文从汪曾祺小说一派优美的“回忆世界”中的和谐的追求、风俗画的描绘及结构的散文化风格、强烈的语言意识等几个方面,着重探讨其独特艺术魅力,进而揭示汪曾祺的短篇小说创作在中国当代文学中的意义。  关键词:汪曾祺小说欢歌魅力  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    汪曾祺善于以清淡的文笔写平常的人事,
期刊
摘要 不同的读者对卞之琳的《断章》的意义解读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断章》已成为多意义诗歌的代表。本文认为造成这种多义的主要原因,一是诗的意象具有很丰富的象征义和隐喻义;二是诗的精巧的构思;三是诗的含蓄的语言也有利于多种意义的形成。  关键词:《断章》意义解析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桥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读卞之琳这
期刊
摘要 夏宇的诗因其反传统的诗艺与独树一帜的文风常被打上后现代的标签,其诗亦作为台湾后现代诗的经典。本文主要以夏宇1984年诗集《备忘录》中的《乘喷射机离去》一诗为例,试图从结构、语言等方面分析诗中存在的张力。这些张力使全诗的各要素协调继而引发了诗歌独特的审美效果。  关键词:张力夏宇《乘喷射机离去》  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    作为西方文论中的重要术语,“张力”最早是新批评派的
期刊
摘要肖开愚的诗作《长篇小说》对时代、民族、历史文化反思警醒的使命意识,简洁、巧妙的文思构建理路,表明了它的价值和意义。本文通过语义分析的文本解读来实践90年代诗歌解读的一种新方法。  关键词:肖开愚长篇小说历史真实  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    肖开愚是20世纪90年代重要的诗人之一,在诗歌创作方面有着不容忽视的贡献。本文欲通过对他的诗作《长篇小说》的语义细读分析,实践一种解读9
期刊
摘要 本文通过对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的分析,说明十七年文学在革命话语叙事原则下,农民的物质欲望以负面的形象出场,物质话语机制被悄然转换成革命与反革命的意识形态斗争故事。本文对此以一种“主流之外”的眼光,挖掘文本中革命话语背后物质话语的丰富与复杂,以说明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的独特性及其价值所在。  关键词:革命话语物质话语十七年丰富与复杂  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    新中国的建立开始
期刊
摘要萧红的一生颠沛流离、短促悲凉,饱受被放逐的寂寞、孤独和痛苦。萧红的创作正是她寂寞人生的真实写照。她以自己悲剧性的人生感受和生命体验,观照她所熟悉的乡土社会的生命形态和生存境遇,揭露和批判国民的弱点,书写她的生命意识,吟唱着寂寞的歌谣。  关键词:萧红作品生命意识寂寞情绪  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    20世纪30年代,日伪统治阴霾笼罩下的东北,那条流淌着泪水与叹息、美丽而忧伤
期刊
摘要艺术的“美”在性质上非常接近道德意识中的“善”,“因此凡是从事美的艺术创造的作家,往往总是比一般人更能超越自身社会地位的限制,从普世的观点来思考和评判社会人生”。阿Q作为鲁迅笔下的经典尽显了人性的弱点,但从中却寓含着鲁迅的人性思考,并最终显示出一种智者的普世情怀。  关键词:阿Q人性鲁迅普世情怀  中图分类号:I206.6文献标识码:A    笔者认为,作为鲁迅笔下的经典,阿Q这一人物的魅力不
期刊
摘要《哦,香雪》是铁凝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的作品,在今天依然散发着艺术魅力。对其从生态诗学的角度进行解读,可发现潜藏在文本中被人所忽视的精神生态家园,它是人类诗意的栖息之所。本文结合文本,从都市想象、人的主体性寓言、精神生态家园三个方面予以阐释。  关键词:《哦,香雪》精神生态家园  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    铁凝的《哦,香雪》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20年过去了,“香雪”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