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虚务实振八极

来源 :精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2516670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八极拳已有几百年的发展历史,它以独特的技法和风格享誉武林,深受广大武术爱好者的青睐,在国内及海外广为流传。特别是人从1995年开始,国家体育总局将八极拳列为全国十大优秀拳种,率先在国内外推广,进一步为八极拳的迅速传播拓宽了道路。这些年来,八极拳在套路推广方面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然而,正是由于这方面的成绩明显,相比之下,在八极拳理论的研究方面,则表现为严重不足和滞后。本文拟从“虚”“实”两个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祈望能作投湖之后,振起层层涟漪。
  
  一、对八极拳理论研究的认识
  
  我们首先来看两组数字。第一组是习云太先生在其专著《中国武术史》(1985年12月版)后面列出“参考文献”,笔者统计为720册。其中书名标有“少林”称谓的共有39册,标有“太极”称谓的共有97册,标有“形意”称谓的共有23册,而书名标有“八极”称谓的,仅有缪杰著的《八极拳》1册。第二组数字如下:松田隆智先生在其专著《中国武术史略》(1984年7月中文版)后面列出“参考文献”,笔者统计为539册。其中,作者标明“少林拳图书”共有27册,标明“有关太极拳”的用书共有75册,标明“形意拳图书”共有16册,作者列不出一本关于八极拳的书。
  通过上面的数字统计,多么鲜明而深刻地证明:八极拳确定匮乏拳理、功法等方面的论著!据笔者研究,八极拳自始祖吴钏创立以来,规模和影响较大的文字工作共有四次。第一次是由二世传人吴荣首写八极拳谱;第二次是民国二十五年由强瑞清、吴会清两位先师完成八极拳的续谱;第三次是1984年由吴连枝先生负责续谱;第四次是1989年由赵福江先生组织和编纂《八极拳精要》一书。第一次开门立户的拳谱已经散失;第二、三次续写的拳谱主要是门人传承的记录和拳械套路的名称;只有第四次的谱书《八极拳精要》内容比较丰富,除了包含前面谱书的内容之外,还增加了丁文通、高宝发、赵福江、陈福祥、张贵立、霍文学等名师关于功法和拳械的论述,扉页还由名界名流爱新觉罗溥杰、冯骥才、王学帅、慕凌飞、周正等先生题了辞。事实证明,《八极拳精要》是一本重要的谱书,它的影响将是深远的。遗憾的是,这些具有历史意义和珍贵价值的谱书只供门人传,减弱了它们所应起到的重大作用。这些谱书都属于“内部资料”,别说没有在社会上出版发行,就是在本门弟子中,也没有达到普及的程度,其传播范围和指导作用受到很大限制。据笔者所知,由出版社或别的渠道公开发行的八极拳著作,有刘云樵先生的《八极拳》(台港版);有吴连枝先生的……(笔者只知道是三本著作,在日本发行,是日文版,所以只好用省略号表示);还有孔军先生的《八极拳全集》(只在武术期刊上打出“邮购”广告,没见摆上书店,不敢判定“身份”);赵福江先生编写了八极拳理论专著《阴阳八极拳功》(内部版)。另外,还有安天荣先生的《霍氏八极拳专辑》,齐德昭、孙生亭两位先生的合著《八极拳》,孙亮亭先生的《八极拳法》。再有就是一些武术期刊登载的关于八极拳的文章,属于凤毛麟角,就不一一列出了。
  “文有大、极安天下,武有八极定乾坤”,赫赫八极拳,名扬海内外,可笔者耳闻目睹的只有上面屈指可数的几本谱和书籍(因条件所限,笔者的统计有一定的局限性),实在是“形名珠极匹配难”。
  如果说先师们因为历史(经济、文化、观念、信息等)的原因,不能或不愿深入研究和公开功法拳理,是情有可原的话,那么在武术比较快的步伐冲出国门,将要进入奥运的时候,在八极拳爱好群体的经济水平、文化程度及研究能力不断提高的今天,我们在八极拳理论研究方面仍然无所作为,就会拖住八极拳走向国内外的后腿,就会愧对先人,愧对时代,犯下很难挽回的历史性错误。
  
  二、对八极拳形名规范的探讨
  
  八极拳在长期的传播过程中,分成几大支派。先师们大多只能口传身授,一脉相承。由于语音、文笔、信息等原因,八极拳出现一形多名、一名多字(异体字),甚至张冠李戴的现象。 这些情况都影响武术界及弟子们对八极拳的研究和学练。因此,切实做好形名规范,不仅具有将自身辨析清楚的作用,而且对八极拳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为此,笔者愿意从“搬砖垒墙”做起,与大家共建宏伟的“八极大厦”。
  1.“六大开”与“六打开”的取舍
  “顶、抱、单、提、挎、缠”是八极拳的技击法,是讲“打”近有八极拳谱上的歌诀为记:“一打顶肘左右翻,二打抱肘顺步赶,提挎合练单扬打,顺步绕身便是缠,翻打顶肘中堂立,打开神拳往后传。”据此,把六字诀称作“六打开”应该说是正确的,即用六种技法猛打硬开敌方门声,挨傍挤靠,崩撼突击,克敌制胜。然而为什么大部分人把六字诀称作“六大开”呢?笔者分析有以下几个原因:(1)“大”与“打”语音相近,笔录出错;(2)“大开”也含“打开”之意,且范畴更大;(3)“六大开”经常与“八大招”连着说,前后都用“大”它,音韵和谐畅快,念起来琅琅上口;(4)长期习惯使用,大家约定俗成。因此,笔者认为,既然“六大开”在八极门内及武术界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和使用,我们就不必“纠偏”,也不要“怎么写都行”,应该统一规范到“六大开”上。
  2.“胯”与“挎”、“担”与“单”的区别
  “六大开”被称为八极拳的核心,是六种非常重要的技法,仅用六个字来高度概括,按理学字不应该写错。然而事实是,一些重要的文献都没有把这六个字写准。民国二十五年的《吴氏八极拳秘谱》把六大开写成“顶、抱、单、提、胯、缠”;习云太先生的《中国武术史》把六大开写成“顶、抱、担、提、跨、缠”;《中华武术辞典》(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12月版)把六大开写成“顶、抱、担、提、挎、缠”;有的八极拳志谱还把“单”字写成“掸”。
  我们首先辨析“胯”与“挎”。“胯”是名词,指腰和大腿之间的部分;“挎”是动词,指由内向外发出的动作。六大开都是“打”法,应该用“挎”,“挎”和其它五个字都属于动词类。做“挎”的动作当然要用上“胯”这个部位,然而另外的五种打法哪个离得开“胯”呢?武术当中的动作又有几个能离开“胯”呢?显然,在六大开中,“挎”对而“胯”错。“肩膝kuà打靠为先,kuà打采中逃离难”,这是八极拳打法中的一句要诀,可是kuà字常被用错。根据上面的理论分析和技术实践,第一个音应该写“胯”字,第二个音应该写“挎”字。因为运用肩膝胯实施击打(八极拳可用头、肩、肘、手、胯、膝、足、臀八个部位打人)的先提条件,是必须“挨傍挤靠”,然后才可以进一步“挎打”。挎打上盘不妥,因为敌方容易缩身或向上挑挂,“挎”就会落空;挎打下盘不易,因为敌方重心在下,稳固难撼;只有挎打中盘,我好用力,敌难躲逃。这就是“挎打采中”之含义。至于用“跨”字顶替“挎”字写入六字诀中,是明显的错误,很好辨识,笔者不作赘言。
  著名八极拳师丁文通先生对六大开颇有研究。他对“单”的定义是:“由单手单足所成之招而御敌为单”(引自丁先生的《论六大开》)。赵福江、高宝发两位先生进一步阐述道:“何为单也,单不为双,凡拳中成招发力时,以单手单腿发力,或以单阳单阴劲力进招,皆为单也”(引自他们的《论六大开及八达功法》)。这些名家的解说符合实际,很有道理,论述精辟,因此得到大家的认可,笔者不再罗唆。如果仅赁拳法中的一招“担扁式”,或者歌诀中的“掸手退步急护裆”,“掸手望月归中堂”,就认为该用“担”或“掸”来代替“单”,显然是用个别的具体动作来代替普遍的抽象概括,缺少令人信服的道理。
  在六大开的写法上,八极拳传人逐渐统一了认识。“中间武术系列规定套路”《八极拳》一书,是以吴连枝先生为执行主编撰写的重要著作,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影响力。上面写道:“六大开:指顶、抱、单、提、挎、缠六种基本方法”,我们应该把这看成六大开写法的定论。
  3、一形多名的规范
  八极拳中的某些动作出现一形多名的现象,这是可以理解的。造成的原因主要有三条:(1)字音相近导致误传误记;(2)地域隔离和技术封锁;(3)不做规范性的工作。一形多名容易使学拳乾产生困惑和歧义,不利于八极拳的传播和发展,因此,我们有必要做好这方面的规范工作。笔者根据手边的资料进行了整理,列表如下:
  说明:1.规范的着眼点。(1)突出汉字音形义三位一体、义为核心的特点,有利于大家理解动作。例如,将“推窗”规范为“推闯”。“推窗”是生活中的平常动作,而“推闯”则是利用闯步迅猛冲撞,同时双掌用力推打敌方,使之摔倒。显然“推闯”符合八极拳的实际动作,有利于教与学。再如,“卧立炮”中的前冲之拳拳眼朝上,是“立拳”,后拉之拳拳心朝下,是“平(卧)拳”,这是武林的通常叫法,若用“窝里炮”命名,令人费解。(2)尊重约定俗成的叫法,淘汰少数人使用,或使用地域窄的名称。例如,将“挂挞”规范为“挂塔”;将“托腔式”规范为“托枪式”。(3)从整体考虑,八极拳其它名称尽理趋同。例如,八极拳有知名度很高的“两仪顶”“两仪桩”,有“太极出两仪,两仪生四相”的重要说法,我们就应该用“两仪展”代替“双仪展”;顺此类推,应该用“单仪顶”代替“担扁式”。
  2.“打单阳、单扬打、单阳打”的筛选。三个名称都是指一个动作,即“抽打裆部”,它是动宾结构。“单扬(单阳)”发不出“打”的动作,形不成主谓结构,既不符合语法要求,又没有合理性,所以笔者认为取“打单阳”较好,它类似于“撩阴”“扑面”等名称。
  3.“卧立炮、顶阳针、撑捶”不是一形多名。卧立炮大多用于远距离,打在敌方欲动未动之时;它的动作要求是,后足上一大步,拧腰坐胯,成马步,前拳打的是立拳,后拳拉回是平(卧)拳,停于后肋下。顶阳针大多用于中距离,连防带打;它的动作要求是,拧腰坐胯成四六步,一臂屈肘上挂,格挡敌方的冲拳,另一臂用“顶”法,出锥拳,利用凸出的食指或中指的二三骨节处,点击敌方的要害穴位(此处的“阳”是指身体的正面——背面为“阴”,不是指“裆部”)。撑捶大多用于近距离,敌方已快贴上,我的动作不好施展,只得略抖腰胯,压膀发力,前拳击打敌方的中盘,另一拳往腹前扣压,配合前手打出寸劲。笔者做如上的辨析,是因为有些人对它们三个的“形”与“名”不太清楚,甚至误以为是“一形多名”。
  八极拳的历史渊源、技术体系、健身特点及思想内涵等问题的研究,是个庞大系统的理论工程。本文挂一漏万地谈些粗浅的认识,旨在“投石振海”,祈望能对大家有一点儿触动和启迪,以便群策群为,使八极拳以它独特的风格、高超的技艺和科学的理论,早日跻身于世界武坛。□
其他文献
老北京没有不知道太极拳家、美髯公吴图南的,在全国和世界太极拳界吴图南也是威名赫赫。那么,吴图南是怎样一个人呢……    有人关怀    吴图南老拳师住进市中心的一套住宅,心里十分感激党和政府的关怀,他原来住的房子狭小而简陋,而现在的二室一厅既宽敞又舒适。记得在“文革”初期,一次,吴老的家被“红卫兵”闹了个底朝天,我到吴老家时,吴老正坐在一堆被践踏的家具中,他指着一堆乱七八糟的东西对我说:“抄完家和
期刊
此篇为子母绵掌技击法总论,主要以范瑞前辈所著拳谱中“新绵掌藏拳用法”一文为基础,综合范品师傅的言传身教而成,故也可说是对该篇的诠释。我习此拳时,范品师傅总是拿出拳谱,就总论反复讲解,同时边讲解、边示范,现在想起,如同昨日。今将范品师傅口述之拳理择出,赘成一文,以飨同道,望方家指正。   一、子母绵掌的技击法特点      1.步法即拳法:此拳用法,步法为基础,脚到手到,搭手便成功。若手脚不合,步
期刊
一、旧话重提    就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纂的《中国武术史》中关于苌乃周“初学于禹襄”和影印本《苌氏武技论》中关于“或曰苌氏初学于禹让”一段史实问题,笔者曾撰文《禹让耶,禹襄乎》发表于2000年《精武》八月号。文中提出了几项质疑:(1)禹襄者,太极拳家武禹襄也,其生卒之年大大晚于苌氏,前人怎能向后人学拳呢?(2)《苌氏武技论》“理而董之”者徐震(哲东)在序言中说:“或曰苌工初学于禹让。”苌氏自己则
期刊
“半步崩拳打天下”是武术家对已故形意门武术界郭云深先生的赞誉,意思是郭老前辈凭借半步崩拳便打遍天下无敌手,这虽然有过誉之嫌,但郭老精湛的武功是毋庸置疑的。当然,这些都不在本文的讨论之列,本文所要谈的是“半步崩拳打天下”这句话能给后人有哪些启迪。  1.何为“半步崩拳”?  崩拳是五行拳中的一种拳法,属木,其外形有点象拳击中的直拳,但拳眼向上。所谓“半步崩拳”不是如某些人想象的那样“向前行半步打崩拳
期刊
何谓截拳道?截拳道是李小龙以中国传统武术为基础,广泛吸取拳击、空手道、跆拳道、泰拳等世界许多技击流派之精华,并融合中西方哲学为其理论指导的无特定招式的、注重身体素质和搏击特质(如心理、速度、协调、反应等)训练的一种“纯粹以实战为目的的技击术”。李小龙也曾把截拳道解释如下:截意味着“阻止”,拳意味着“拳打”或“风格”,道则意味着“方法”或“最佳实践性”。  然而1971年,即在李小龙猝然去世的前两年
期刊
在螳螂拳术中,手腕功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是螳螂拳行功上乘之法,行功积力阶段揉和功中的重点所练的功夫。通过手腕功的系统训练,能使手腕灵活有力,如配合以本门真传鹰爪功,能在实战中充分发挥出螳螂手法中勾搂采挂、刁进崩打、擒拿锁扣、挫骨点穴等技法的精妙。在勍手螳螂拳门中,手腕功主要由以下几步功夫组成。    一、转腕功(图1~图2)    以右手为例作一说明:右臂向正前方微屈抬起,右掌成立掌,五指并拢,屈
期刊
三月,美丽的冰城哈尔滨又显现出一派生机,一列由哈尔滨开往德州的列车满载着旅客缓缓驶出站台……  清洁整齐的卧铺车箱里,一位身着青色便装表情严肃的中年男子静静地坐在靠窗的座位上正在低头沉思,他就是2002年首期《精武》杂志封面上刊登的八极拳名家——快手李三(李春和)。  此时此刻,他心潮起伏,思绪万千:当年投师学武受业于师爷丁玉林门下和先师(强毓璋)门下,师徒间的真挚感情、苦练八极拳的一个个酷暑严冬
期刊
天为阳、地为阴,男为阳、女为阴,刚为阳、柔为阴,虚为阳、实为阴,上为阳、下为阴,前为阳、后为阴,左为阳、右为阴,前进为阳、后退为阴,生为阳、死为阴,现在为阳、过去为阴,动为阳、静为阴,出为阳、进为阴,理论为阳、实践为阴,等等现象都是一对对互不可分、又互相排斥的对立统一体。以人体而言,左为阳右为阴,上为阳下为阴,前为阳后为阴,外为阳里为阴,六腑为阳,五脏为阴,动脉为阳静脉为阴,气为阳血为阴,吐故为阳
期刊
二十四翻手拳,是八极拳二十四种手形和手法的演变,主要攻击对方的中上盘,是八极拳连手技击法之一。现将该拳技法介绍如下:       二十四番手歌诀  扑爬起按,云刁扣,拦贯提环;  插撩分捧,叠展挑滑,刺掸摇穿。    歌诀中每个字代表一种手法,每种手法都分阴阳、上下、左右、前后中之变化,多两字并用,或几字连用。  起式:丁步站立,目视左侧,头顶竖项,含胸拔背,闭唇舌上顶,气沉丹田,双手握拳拳峰相对
期刊
擒拿术,是对峙双方一方对另一方某关节采取强制控制而使其暂失反抗能力的一种技击术,不便具有实用性、技巧性,更具艺术性及严谨的科学性。若使用得当,确有一招制胜的神奇效果。现主要就腕关节——擒拿腕动作的原理分析如下:  人的腕关节由掌骨及前臂尺、桡骨下端组成,属椭圆关节,正常可使臂伸、掌屈、尺偏、桡偏及旋前旋后运动,但有一定范围,即存在局限性。而许多技击动作:如打、拿、摔都需要通过手、腕、上肢等协同完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