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二暮三”的研究生学制改革

来源 :教育与职业·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toll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2007年人民大学等几所高校悄悄把部分两年制研究生试点取消,到2010年中科大研究生弹性学制出台,“研究生学制到底应该是多少年”的讨论一直就没有停止过。
  
  “两年制”研究生最早出现在2002年,当时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纷纷对硕士研究生实行或试行两年制培养模式。然而,时隔五年后即2007年,有部分高校悄悄地全部或将一批专业又改回了“三年制”。如今,“二改三”的再改革仍在继续,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为例,2009年英语类和经济类研究生专业恢复三年制的共7个,2010法学院和东语学院也有5个硕士点恢复三年制,再加上新增的2个硕士点,2010年广外共14个硕士点恢复三年制,占24个硕士点的一半以上。
  在研究生学制改革进程中,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两年制度成为主流?又是什么原因让这曾经的主流沦为“冲动的实验”?
  事实上,我国早期的硕士教育以培养“学术精英”为目标,各高校在教育实践中普遍采取培养年限为3年或2年半的硕士学制。这思路也始终依循198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的有关规定,即我国硕士生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技术工作的能力”。因此,作为国家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我国硕士生学位属于“独立学位”。
  但是,这一思路随后在与国际经验的碰撞中发生了演变。国外学术性人才培养的重点在博士教育阶段,因此硕士学位一方面是从事应用性工作的终结性学位,另一方面又作为本科与博士教育阶段的过渡性学位。逐渐地,国家教育部门在各种文件和会议中开始表明对两年制的“偏爱”。特别是到了2005年,全国招收硕士生就达31万人,比1999年增长了4.29倍。高校扩招带来就业压力,如何以有限的资源培养高层次人才就成为学制缩短的直接利益驱动力。
  同样是2005年,国务院学位办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召开会议,专门就实施两年制硕士生学制问题进行讨论。会上众多学者认为,缩短硕士生培养年限,将有利于为国家节省教育资源,培养出更多的高层次人才。更重要的是,可以为博士研究生提供更广泛的生源。
  不过被忽视的是,在2005年的那次全国研究生培养定位及硕士生学制研讨会上,与会人士的共识并不是将学制简单地缩短,而是强调在实施过程中,应以提高培养质量为目标,根据不同的学科分别对待。也正是因为这一被忽视的前提条件,才出现了十几所高校为了“拉回硕士研究生质量”而做的“再改革”。
  那么,硕士生学制该扩还是缩?有专家指出,如此这般反复,其背后的深意仍是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向定位之争。
  
  张鸣:研究生学制改革有点乱
  
  当初三年变两年的学制改革,可以概括为试图实现从苏式到美式教育的转变。不过,美式的教育,硕士是分成专业和研究两类的。我们只是学制接轨,但培养模式依然没有大的变化。
  与学制相比,学质才是关键。出于对培养机制的担心,虽然“学制”回归了,硕士依然可能会打折。如果一个导师带几十名研究生的现状不改变(一些导师连自己带的研究生姓名都叫不上);如果导师们还是大部分时间忙着自己的课题研究或企业;如果研究生毕业论文通过抄袭、雇用枪手、贿赂导师就可过关;如果还不认真考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向定位问题,仅仅在学制上做简单的模仿、改变,实在难免有鹦鹉学舌之嫌,学制改革也就只能算是折腾。
  研究生学制改革也暴露出学术管理的重大弊端,在某些部门,所有的教育形式都像抻面,需要短时就切上一刀,需要长时就抻上一抻。看来,如何确立独立的学术决策机制,避免一刀切,实现对学制的科学精细区分,才是最事不宜迟的。否则学制混乱还会延续往复下去。
  
  高玉葆:不妨听听学生的声音
  
  围绕研究生学制这一问题,民盟天津市委高教委员会在天津全市9所高校的在校研究生中采用发放问卷、举办座谈会等形式进行调查。这些院校包括南开大学、天津大学、理工大学、师范大学等学校,涉及理、工、医、人文和经济管理5个学科。
  调查结果显示,不同门类的研究生对于培养年限的调整持有不同的看法。人文社会科学类被调查对象中80%认为,在不对培养质量造成影响的前提下,可以缩短为2~2.5年。理学类和工学类研究生对于培养年限调整存在比较大的分歧:其中认为培养年限需要3年者分别占53%和33%,认为需要2~2.5年者分别占47%和67%。有65%的理学类研究生和54%的工学类研究生认为,将学制改为两年会对毕业生培养质量造成比较大的影响。
  不同院校研究生对于学制缩短态度也不相同。财经和外语类院校赞成学制缩短的比例高于其他综合性院校和理工类院校。
  这项调查同时涉及研究生目前个人学习与研究的时间分配等问题。60%左右的文史哲类研究生每周用于查阅资料的时间为学习时间的1/3,75%左右的经济管理类研究生为1/6~1/3之间;一半以上的文史哲类研究生认为完成硕士论文要用6个月,61%的经济管理类研究生认为需要9~12个月,70%以上的工学类研究生认为需要12~18个月;而理学类研究生一半人认为完成论文需要6~12个月,另外一半则认为需要18~24个月。这些数字说明文史哲和经济类研究生在网络时代,查阅信息非常快捷,可以较快地完成论文,而理工类特别是理学类研究生由于要受做实验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完成论文时间较长。
  不同学科专业的研究生对于硕士毕业之前在学术期刊上正式发表论文的看法有显著不同。70%以上的文史哲类研究生,48%的经济管理类研究生和一半以上的工学类研究生认为不一定要发表论文,但应提交论文由专家组鉴定是否达到能够发表的水平。理学类被调查者对于这一问题分歧较大,持正反态度的人各占40%左右。
  通过这一调查可见:现行的、并且已在各高校执行多年的硕士研究生培养年限为3年的统一规定,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研究生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应当对其实施改革,但不是像前几年那样简单地压缩至两年,要区分不同学科、专业以及高等学校的层次和类别,采取相对灵活的政策;研究生培养的课程体系应当逐步实现与本科生课程体系的紧密衔接,尽可能缩短硕士生阶段的课程学习时间;同时应当严格把握硕士研究生的知识水准和学位论文水平,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
  从长远角度看,对研究生层次教育实行弹性学制是一个必然走向。高等教育管理部门应当给高校一个更大的选择空间,同时高校内部的管理机制也应当作出及时调整,逐步转变为由专业院系根据实际情况自主决定研究生的培养周期。
  
  韩佳:社会的多样化需求是高校改革的外在环境
  
  从国内众多企业、机构的人力资源能力模型来看,研究性强的职位对研究生的经历和能力要求比较高,所以三年制的研究生由于项目经历丰富会有 一定优势。而对一般性职位而言,几乎所有新招聘的人员都要经过入职培训(特别是培训体系完善的外企),因为学校里学的知识和实际业务有一定差距,所以,两年制毕业的研究生由于相对年轻,转换发展方向的机会成本相对小,可塑性较强,更受用人单位的青睐。
  对于适合于研究的学生,不妨多花点时间在学术研究上,因为很多一流企业偏向于录用在研究项目中表现出色的学生来做核心的技术研发。而对于大多数不太适合做研究性工作的学生而言,紧凑的“两年制”学习规划是比较合理的,对求职者而言,一年的工作经历比多一年的学校经历更有说服力。
  研究生们在报考研究生的时侯就应该考虑清楚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找到自己与众不同的地方,以便在将来毕业时让真正需要你的企业在看到你的时候眼前一亮:“这就是我们需要的人”。比如想要在金融领域发展的学生,在报考前就应该好好地了解数学、学好数学,读研期间尽力争取到一流的金融单位去实习,积累实战经验,这样才能让HR们在数以千计的简历中将你筛选出来。
  
  熊丙奇:学制变脸,乃因缺乏学术决策机制
  
  2005年前后,国内一些高校纷纷以探索研究生新培养模式的名义,将全部或部分硕士研究生三年制培养模式改为两年为基础的弹性学制。这一改革,至今尚未完成三届学生的培养周期即遭遇难题,部分当初“改革”的高校,已经悄然将全部或一批专业又改回了“三年制”。
  五年前关于研究生学制从“三年”变为“两年”的争议,与五年后把两年学制恢复为三年学制的讨论,基本毫无差别——
  赞成研究生学制缩短的,主要理由大致有三:首先是两年完全可以完成三年的学习计划,不会影响研究生教育质量;其次是节约一年时间,可以节约一年的学费(尤其对于自掏腰包上研究生的学生来说)以及一年的国家教育资源;三是可以早一年拿着硕士文凭,进入社会求职应聘。而反对研究生学制缩短的,核心观点是:缩短研究生培养年限,显然会降低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三年时间培养出来的研究生都让社会认为质量严重下滑,两年时间能培养出什么高质量的研究生呢?
  笔者并不感兴趣于赞成者和反对者的具体意见,而在意于我国研究生教育究竟该怎样改革,才不至于这样反反复复如给人看戏一般?
  研究生学制的随意调整,暴露出高校实行行政决策而非学术决策的严重问题。调整学制,属于教育事务与学术事务,不能由学校行政领导说了算,今天找个理由想缩短就缩短,明天再找个理由想延长就延长,而应该由学校教授委员会与学术委员会进行决策。在决策过程中,应对研究生培养的定位,是学术型人才还是应用型人才;研究生培养的培养模式,不同的人才培养定位,应有不同的培养要求;研究生培养的质量保障,怎样落实导师负责制等等进行系统考虑。
  如果实行学术决策,有明确的研究生培养定位,有的应用型研究生确实可以调整为两年、甚至一年半,以攻读课程为主,不要求在求学期间发表论文、撰写学位论文;而有的学术型研究生则应继续三年学制,对这些研究生提出学位论文研究,以为攻读博士学位做准备。从对我国学生报考研究生的原因调查看,只有不到20%的学生,有从事学术研究的愿望,所以进一步明确研究生人才培养定位,十分重要。当定位明确,学制的问题,也就随之解决。
  其实,由于人才定位不清晰,我国高校出现的这种摇摆不仅存在于硕士研究生教育中,本科与博士教育的问题同样突出,以至于“博士是以前的硕士、硕士是以前的本科,本科是以前的大专”这样的贬值链已经形成。共同的原因是,在人才培养这类教育事务中,教授没有发言权,行政领导审时度势,随心所欲。这样的人才培养,能形成特色,保证质量吗?如果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宾要参与全球竞争、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保证质量,不是在三年学制和两年学制这个问题上变来变去,而是改革学校的管理制度,让行政淡出教育决策与学术决策,真正按教育规律与学术规律办学。
其他文献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非利益性社会矛盾逐渐成为我国当前社会矛盾的重要表现形态。民族地区农村的非利益性社会矛盾复杂多样,系统分析民族地区农村非利益性社会矛盾的成因
加快高职教育转型升级是当前高职教育重要的任务。协同创新为高职教育转型发展带来重要机遇和强大动力。高职院校应以协同创新为引领,将协同思想贯穿人才培养、科技研发、社会
[摘要]大学音乐正逐渐成为普通高校的一门重要课程。文章对大学音乐欣赏课的教学进行探索,提出音乐教师在课堂上,要重视教学环节的设计,合理运用多媒体,让学生灵活主动参与,掌握必要的器乐和声乐知识,这是深入感受音乐、提高欣赏水平的重要条件;课外音乐活动要培养学生的气质和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团队协作精神;良好的教学评估制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主动性。  [关键词]大学音乐 音乐欣赏课 教学模式
[摘要]增强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先进的高职教育理念、良好的校企合作环境、称职的高职师资队伍、充足的学生创新经费、先进的教学管理制度,强劲的自主创新群体等都是增强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因素。  [关键词]高职院校 创新能力 教育  [作者简介]殷莺(1975- ),女,江苏苏州人,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党总支副书记,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与就业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
[摘要]文章介绍了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双链对接、双教合一、双证融通和双元互动”的“四双”人才培养模式中 “双教合一”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通过采用“行业+专业方向”的二级平台,实施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双证通融的方式,以阶段化、项目化、理论实践一体化为抓手,着力解决教师观念、教师的双师结构、教学条件保障、一体化教材等问题,从真正意义上解决了理论与实践教学分离的问题。  [关键词]二级平台 双
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在高师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转型期高师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现状堪忧。我们可以通过提高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优化职业道德教育的社会环境、发挥高师院校教
[摘要]针对目前高职体育普遍存在的重技术、轻理论,重体育技术传授、轻健康知识传授,而忽略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培养等问题,基于健康教育理念,以“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高职体育新理念;以健康知识、职业体能、职业素养“一体化”的高职体育教学模式;以“多元化、综合化、发展与目的性”的学生评价新体系,构建了高职体育新体系,为高职体育从理论与实践方面向纵深发展提供了参考依据。  [关键词]健康教育
高职院校应用写作教学要努力变枯燥乏味为生动有味,让学生学后感到真正"有学头"。只有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师生互动的形式,才能突破传统陈旧单一的教学方法,极大地增强应用写
许多时候,你都会发现,中国移动互联网正以一种蒙眼狂奔的姿态向前进化.所谓“从0到1”和”从1到100”之间,在诸多领域几乎没有任何过渡,拿风口之上的短视频行业来说,哪怕是从业者也
钱令希是我国著名的力学家和教育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之一。1916年,他出生于江苏无锡的一个书香门第,1932年至1936年就读于上海中法国立工学院。1936年,钱令希赴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留学,获得“最优等工程师”学位,并于1938年回国参加叙昆铁路建设。1941年,钱令希受邀担任云南大学教授。1952年,他又受大连工学院(现大连理工大学)校长屈伯川之邀,来到大连工学院任教。  钱令希一生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