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地铁》

来源 :广西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n8712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爱人有一个表妹,生活在南方的某个省城里。表姐妹一南一北天各一方,虽然保持着电话联系,但好几年都没有见过面了。去年夏天,这个表妹终于来到我们家里。那一天雨淋淋地下个不停。对我这样一个无所事事的人来说,下雨天就是睡懒觉的好时光。但是那天我没能睡着,因为那对表姐妹在书房里叽咕了整整一下午。尽管她们有意识地小声交谈,但那个表妹讲到兴奋处总是大笑一声。我在卧室里假寐着,耳边除了细碎的雨声,再就是那个表妹断断续续的说话声。她畅谈了这几年来的经历。坦率地说,这就是小说《地铁》的素材来源。当然,那个表妹的经历比小说中尹丽丽的经历要复杂得多,也花哨得多,甚至无处不荒诞。我只是截取了表妹的几段经历,写了《地铁》这篇小说,还有很多荒诞的事情,以后再慢慢写。
  当时觉得这个表妹的经历,有点像我二十多年前读过的一篇小说。表妹走了好几天之后,我才偶然翻到这篇小说,标题下面有一个括号,注明这篇小说的原名叫作《在铁芬尼吃早餐》。我断断续续听着表妹讲她的经历时,先是隐隐约约,慢慢就明晰地想到了这篇小说的内容,只是当时没想起它的名字。据我所知,目前除了我本人,还有好多好多人都知道这篇小说有好几个不同译名:《在蒂法尼进早餐》《蒂凡尼的早餐》,等等。反正,对我这样一个不懂外语的人来说,他们喜欢翻译成什么名字就翻译成什么名字好了。反正,我最初看这篇小说时它的名字叫作《郝莉小姐在旅行中》。
  但是,現在要讲一讲这篇小说的创作过程了,我自然要实话实说:写《地铁》的念头并不是卡波特这篇小说引起的。忘了是在读毛姆还是霍桑或者是哈代的一个短篇之后,曾经突然想写一下表妹的故事。之所以当时没有马上写,因为要写这个故事的欲望并不怎么强烈。我说过我是一个无所事事的人,除了喜欢雨天睡睡懒觉,还喜欢闲散时间里乱翻书。突然有一天翻看一本过期的《世界文学》,读了《菲雅尔塔的春天》之后,我一下子就想把表妹的故事写出来。你如果也读过《菲雅尔塔的春天》,那么就请你读一下我的《地铁》,你一定会觉得两者之间并没有丝毫牵连。但我读前者时,它所散发的某种气息一下子触碰到了我的神经,或者说唤醒了我写作后者的强烈欲望。我想,这种状况对于很多写作者来说应当是司空见惯的。我没有能力解释清楚其中的原理,我只是愿意诚实地袒露自己的写作路径,尽管这样说出实话来难免有攀龙附凤的嫌疑,但起码也表明了我并非获得了什么神秘的创作灵感才写出《地铁》这篇小说来的。
  与目前许多时髦的小说相比,《地铁》的腔调有些陈旧,它的叙述神态也是老气横秋的。它之所以呈现了这样一副嘴脸和牙口,是因为——我还是要说实话,因为在写这篇小说的过程中,我在读三个女作家的三个短篇小说:哈德威克的短篇《书商》,斯帕克的《砰、砰,你死了》,卡施尼茨的《船的故事》。我敢肯定,这三位女作家并不像简·奥斯丁和尤瑟纳尔以及阿特伍德那么大名鼎鼎,但她们的这三篇小说在我头脑里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也许是开头部分,也许是结尾部分,也许是一个情节,也许是几个句子,总之,这三篇小说所蕴含的某种元素,汇集成一颗钉子牢牢地钉进了我的骨头里,然后就像电脑病毒一样迅速地传遍了我的身体和意识,左右着我的小说语言,左右着我的叙事姿态,自然也会左右着我的写作情绪……我就是在被这样控制的状态下写出来《地铁》的。
  我不知道那些优秀的大作家是怎样写短篇的,也许真的就像他们在创作谈里所说的那样轻盈,灵感之石一投即中,豁然开朗如有神助,笔下文字开始了美丽迷人的舞蹈,片刻之间成就了一篇梦幻诗章。反正我是无法做到那般洒脱。我真的就是这样写作的,一字一顿,磕磕绊绊,非得借助足够的外力才能形成足够的内在力量,换句话说,非得读了足够好的小说,得到足够的引导和提示,才能完成一篇小说,有时候很痛苦,有时候很可怜,有时候也自得其乐。
  李亚 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著有中短篇小说多部,出版中短篇小说集《幸福的万花球》等两部,长篇小说《流芳记》《花好月圆》等四部。
其他文献
和一棵肉桂树对坐,我已经足够沉默了  剥桂皮的人比我更沉默。  还是太迟了。  一阵春风吹透我,树叶往下坠落  白天只剩下一堆骨头。  該来的人来了,  不该来的人躲在树里。  该死的人活在地上,该活的树死于地下
期刊
他爬到山上,没有日出,松针落下来  他说:我爱你。杜鹃花变色了  他感到口渴,他摇晃它  到处充满了人,只有树是真实的  他站在罗汉松与罗汉松中间  才完全理解自己。他天黑之前下山  除了山以外,沒有留下什么
期刊
所有鸟儿站在紫荆树下喃喃低语  用舌头敲响天空  某天小明想起今天  几个戴眼镜的人走到巷子拐弯处  他只知道针可能很小  伤口很大  作者简介:高寒,本名潘正伟,90后,河池市东兰人。作品见于《诗歌月刊》《中国诗歌》《广西文学》等刊物。曾获第七届万松浦文学新人奖提名奖。  責任编辑 冯艳冰  特邀编辑 陆辉艳
期刊
那天阳光很好,爷光着上身坐在院子里捉虱子。他把一只只肥肥的虱子从棉袄里面揪出来,整齐地放在磨盘上排队,凑足了十只就抓起来放进嘴里像嚼炒黄豆那样嚼得津津有味。一只眼角结屎的老母狗正贪婪地舔着爷从磨盘上耷拉下来的一只脚上的旧伤疤。  突然,老母狗吼了一声扑向大院门口,见是二狗就摇头摆尾哼哼地亲热。  “二狗,你还记得回来看我啊?”爷收起衣服从磨盘上滑下来,身上露出两副整齐的排骨。  “爷,您别二狗二狗
期刊
月亮爬上西边山头的时候,一群乌鸦惊叫着扑棱着翅膀。树影疏疏,映衬着黄月。田地里和边缘的杂草丛树里蒸腾着积蓄了一天的热气。虫鸣响在根底。  沙拐子追赶着两只羊,走在沿水塘的小路上,一拐一拐地往家去。月光洒在他瘦小的身躯上,影子映在草垛堆上,长长的,窄窄的,比沙拐子还要高出好多倍。草垛堆上躺着一只花猫,正眯缝着双眼,十分满足的样子,好像还陶醉在火烧云的五彩斑斓里。  “该死的,你往哪儿去?”  沙拐子
期刊
无路可退  承认吧,你已经无路可退  向上躲不进飘渺的云端  向下也不可能坠入深渊  现实最多允许你像一只  笨拙的燕子撤到屋檐下  一粒过期的种子返回泥土中  无路可退,无路可退  那就坐地生根  锄头开路,露水搭桥  麦粒在麦芒上飞奔  在人世的夹角,命运的间隙  众生不息,大道浩荡而行  夏夜广场  人世并非不可苟且。  水泥堆砌的广场上,星光与灯光交织。  大理石柱露出温柔的雕饰。  想到
期刊
茶杯坠落的历史  龟裂的土地上有一个茶杯  贫穷装在里面,没有溢出  附下身去,把它拾起  缓慢地抬到高处,举过  头顶,它  一点点来回晃动,收紧在表面张力中  锁着躁动不安的因子  它们在等待着那一天——  茶杯被人按碎,刺破手掌  混着鲜血形成一股水流  划出弧线  努力地向下坠  开始宣布要  冲击这片大地!  它们猛烈地钻到每一个缝隙里  把阳光甩在后头  让身子离开自己  撞向深处的岩
期刊
陈雅姿接到黄姗娜打来的电话,盛情邀请她携全家去黄山旅游。黄姗娜是陈雅姿的大学同学,两人关系胜似闺蜜。于是,陈雅姿满口答应。可黄姗娜接着说,今年是大学毕业十五周年,她邀请全班同学来黄山聚会,由她做东,飞机落地后的所有费用,由她全包。黄姗娜的先生是个房地产开发商,碰上好时光,大发特发后,黄姗娜早辞去让人羡慕的公职,现正全力打理属于她名下的迷尔松山庄。陈雅姿一听说是同学聚会,感到全家人去不合时宜,决定自
期刊
乡土散文的写作序列中,比较常见的是内聚焦的形式,乡土人物、器物、动植物等,皆成为内聚焦的聚集点。众所周知,人、牲畜、庄稼、村庄是乡村生活的基本要素,它们包裹着民俗、信仰、香火、饮食、思维习惯等地域特性,共同铸造了乡土这一血肉丰满的躯体。白话散文以来,虽然有小品随笔的别枝旁逸,但强大的文化基因和抒情传统,驱使着一代代的作家们将一往情深泼洒到承载着童年经验、记忆、梦想的乡土之上。对于很多人来说,乡土是
期刊
看惯了城市的高楼大厦,住惯了钢筋混凝土的楼房,梦中却时常出现那一排排参差不齐的红瓦房。梦醒时分,望着头顶漆黑的天花板,轻轻一声叹息。不知从何时起,家乡的红瓦房便只能成为我记忆中的景象了。作为一个传统村落,红瓦房在现代经济发展的步伐中已渐渐离我们远去。  我的家乡是一个叫盘兔的南方山地村落。在外求学,很多朋友都问我为什么我的村落叫盘兔,少数民族的吃穿住行有何特别之处,那里的山有多高……而关于“盘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