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房价与城市社会既有的社会分层

来源 :商业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ygsf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住房制度改革取得明显成效的同时,近来房价过高问题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高房价已影响到城市社会的和谐发展。本文以高房价为关注点,通过阐释原有城市社会的分层结构,分析高房价对城市社会分层结构的型塑作用以及对不同阶层人员阶层变动的影响。
  关键词:高房价;社会分层;社会流动
  中图分类号:B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1-0181-02
  
  住房是关系亿万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民生问题,“住有所居”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目标,是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体现。而在中国转型社会的背景下,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市场发展的体制机制不健全等因素,加上投资、资金、低价等的推动,我国大城市房价过高问题尤为凸显。单从房产这一点看,有钱人可以合法的拥有很多房屋,如果房价又处在暴涨时期,那么,拥有房屋人的财产就会加速扩张,而没有房子的人与这些人的财产差距就会急速加大。而这种变化有可能形成一种新的社会分层结构。比如韩国有这样的倾向。首尔由于一些年来房价暴涨,结果就形成了两个阶级,有房子的阶级和没房子的阶级,有房子的阶级都是富人,没房子的阶级都是穷人。因此,在转型社会下,高房价无异于一种新的社会分层机制,使得城市中不同群体因高房价而出现不同方向、不同程度的社会流动,进而对社会分层结构造成影响。可见,现今社会高房价对于社会分层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城市社会既有的社会分层
  (一)改革前的城市社会分层
  每一个政治经济体制都设定有结构分层的准则,并依次给每个层次分配权力。计划经济下的社会主义,就有一套独特的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分层机制。对于改革前的城市社会分层,主要运用单位层化理论和社会不平等分析框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单位地位是很重要的分层标准。职工的住房、工资、集体福利亦是按照单位的行政级别来排列的。其中,单位级别越高,单位建房的能力就越大,对于相应员工的福利待遇就越好。
  (二)改革后的城市社会分层
  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在这个转型的过程中,经济资源等资源的配置主要由市场来完成,李强认为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学界在社会分层问题上出了四大理论,第一种是十阶层理论;第二种是“社会断裂”理论由清华大学孙立平提出;第三种是李强学者提出的“倒丁字形的社会结构”;第四种是李强学者与沈原、孙立平合作提出的“四个利益集团”。相对于理论上的阐释,黄怡则从具体社会分层的方法上着手,认为这一时期主要存在以下四种类型的社会分层分类方法,即“个人天赋及出身论”、“职业群体序列论与‘金领—白领—灰领—蓝领’分类法”、“新社会阶层论”以及“经济地位分类法”。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不同的学者对于我国社会阶层的发展从不同的视角出发进行了不同的解读,各有侧重。总之,依据人们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获取社会资源的机会将社会上的人划分为不同的阶层,是社会分层结构的主要意旨。
  二、高房价对城市社会分层结构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房价总水平明显偏高。数据显示2010年以来,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出现连续上涨,且同比涨幅呈现逐月上涨的态势,从1月份的9.5%扩大到4月份的12.8%。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0年《经济蓝皮书》称,我国85%的家庭没有能力购房。综上,我国房价水平总体偏高,高房价对不同居民的财富存量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房屋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社会资源,人们是否有房一定程度上已经会造成一定的社会差异,是否拥有房产,拥有房产的数量更是在资产上形成差异,而随着房价的不断高涨,这种差异更为明显并且不断扩大,由此,阶层间分化加剧同时也影响着原有的社会分层结构。
  据此高房价作为阶层人员流动的新的调节机制,也充分影响着不同社会群体的流动方向和速度,进而对原有社会的分层结构造成影响。同时,尽管这一调节指标不可能完全反映一个家庭所拥有的金钱和财富,但对于转型社会下的中国,他在反映不同家庭收入差别即在社会分层方面是一个真实有效的指标。
  (一)高房价:无处安放的青春
  近来,“蚁族”成为网络、坊间流传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他们多是“80后”大学毕业生,虽曾接受高等教育,但收入却很微薄,这一有理想、有能力、有学历的新一代原本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向上的流动,但是面对市场转型下房价的高涨,这种可能、这种“唯一的通道”都变得遥不可及。正如学者李强认为“城市房产价格急剧增长,使没有住房的年轻一代感到了巨大的压力”。
  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而言高房价在“制度与结构因素发挥作用”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对于一部分群体例如房地产开发商等来说会成为其向上流动的阶梯,但与此同时,也会剥夺没有住房的年轻人向上流动的机会。尤其是其中从事某些低收入工作的群体,高房价对其向上流动呈现某种扭曲性的调节作用,他们在现实中通过自身的努力,向上流动的机会很少,房价成为向上流动的瓶颈,使得他们只能聚居在一些“城中村”或者“城乡结合部”,而这样的聚集又反作用于一些生活机会的有效获得,即房屋获得与阶级地位的关系也和获得其他资源的可能性联系在一起,尤其对于没有住房的年轻人如刚毕业的大学生群体来说,正在准备努力去创造这些资源的时候,就已经被过高的房价限制了进入“创造”的行列。
  (二)高房价:中产阶层向下流动何以可能
  中产阶级(抑或中间阶层)这一研究领域进来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而对于中国现阶段是否有中产阶级也备受争议,学者们各自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研究。不管解读如何学者们都承认中产阶级在中国社会的存在,但由于转型社会下种种因素的限制,使得中产阶级在中国社会的成长存在很大的瓶颈制约,尽管如此,在高房价的浪潮下,这部分中产阶层的社会群体也不可避免的遭受冲击,甚至有向下流动的可能。按照中产阶层的标准对比当下阶层人员,这样的阶层应该属于上层阶级,而今原本属于中间阶层的生活图景,也因为高房价也发生了变化。
  不少专家学者认为,现今中国或现“M型社会”,M型社会追本溯源,是日本著名经济学家大前研一针对日本中产阶级消失的现象撰写的一本书《M型社会》,指的是在全球化趋势下,富者在信息世界中赚尽世界的钱,财富快速攀升,而中产阶级则随着资源重新分配,因失去竞争力而沦落到中下阶层,象征整个社会的财富分配分成三段:一边穷人变多,另一边富人也变多,但是中间一部分却出现很大的缺口、陷下去,然后不见了,跟英文的“M”字型一样。这里,本文的核心不在于讨论我国社会是否已经呈现“M型社会”,对于中国社会的社会结构已有众多学者对此做过全面深入的分析,在此引用“M型社会”这一理论仅作为一种分析工具和新的研究视角,来探讨高房价对于城市社会中部分阶层群体的影响,尤其是中产阶层在高房价影响下出现向下流动的“迹象”。该理论强调社会资源的重新分配,由于中产阶层在高房价的浪潮中,现今的中国社会,贫富日益悬殊,财富差距增加,在这样的情形下,高房价无异于新的财富调节机制,对财富进行了新的分配。
  (三)高房价:底层群体向上流动的助推器
  底层群体的住房问题近来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底层社会群体并没有获得应有的公民权利,他们在享受住房福利和住房问题方面受到排斥,虽然目前我国许多城市都普遍出现了住房价格快速上涨的现象但也注意到,不同城市之间在住房价格水平和住房价格增长速度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很多一线城市,随着房价的上涨,部分原来拥有房产的底层人员却因高房价而实现了一定程度上的向上流动。
  城市住房体制改革十几年后的今天,中国城市已从过去的公有住房为主的社会变成了居民自有住房为主的社会。住房改革使得多数人获益。通过房改将单位房屋出售给职工,价格较低廉,而今随着住房价格的暴涨,这些住房的价格也大大膨胀了起来,居于此,高房价使职工尤其是老职工获益了。那么,在一线城市中,拥有房产的企业职工,不论房屋质量、房屋地段等如何,在房价上涨的今天这唯一的房屋即转变成有价值的社会经济资源。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大城市中生活着大量下岗职工,在激烈的城市竞争中,生活困苦而成为社会的底层。而高房价成为了资源财富划分的新机制,对于他们而言,住房不仅仅是必需品,更是投资品。因而,原本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下岗职工凭借着手中原有的房产,在房价上涨的过程中,实现资本的转换和升值,从而为向上的社会流动提供了可能。
  学者李斌认为住房这一城市居民财产的权利转移方式对于城市社会分层是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并能更好的理解和归纳随着中国社会转型而生成的“中国经验”。所以,在当下城市社会的分层结构中,谁进入高档客房,谁进入低档客房,高房价就如同进入房间的“门票”,对于不同的群体,在资源重新分配的社会中,高房价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充当着地位准入的功能。而随着房价的不断上涨,高房价将对原有的城市社会分层结构造成影响,阻碍了部分中低阶层向上流动,促使中间阶层向下流动,但同时也为部分拥有房产者提供了向上流动的可能。
  
   作者单位: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强.政策变量与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调整[J].河北学刊,2007,27(5).
  [2]黄怡.城市社会分层与居住隔离[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4.P54,P60.
  [3]宗良、周景彤.对当前我国高房价相关问题的几点看法[J].中国金融,2009,(20).
  [4]杜以会.M型社会我要做富人[J].现代营销(经营版),2008,(10).
  [5]李斌,王凯.中国社会分层研究的新视角[J].探索与争鸣,2010,(04).
其他文献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进程的必要性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的整合势在必行,应用信息技术推进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科学化,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
目前我国体育产业风险投资退出机制尚存诸多欠缺之处,本文立足于国内体育产业风险投资的现实状况,结合我国基本国情,在充分研究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体育产业风投运行的成功经
摘要: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与人们对经济发展问题的认识有着密切的关系。从两者的关系看,它至少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前提,但经济增长不等于经济发展,经济增长必须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才是有利的增长;而可持续发展,又必须是稳定的、有规模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经济发展,就是要做到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的统一。  关键词: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870
摘 要:产业集群是中小企业“小规模”,“大集中”市场化的产物。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日益完善,这种民营企业产业集群现象会更加明显,形成民营企业产业集群化。本文将以产业集群为视角来对提升民营企业发展战略进行研究,以提高民营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推进我国产业集群化趋势。  关键词:民营企业;产业集群;社会分工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10-0099-01  
摄影术从诞生至今,已经历了一百五十多年,在漫长的岁月中,摄影与绘画始终密切关联,这其中也包含了以唯美的画面语言和设计内涵作为表达方式的画意摄影。
摘 要:电子商务在我国蓬勃发展,电子商务人才不断吃紧,一方面是企业需求大量的电子商务人才,另一方面却是大量电子商务专业毕业学生难以就业,是什么问题造成了目前的状况,高校又该如何来解决这种问题?本文从培养方向、实践教学和师资建设三方面进行简单的分析,提出一些建议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电子商务;人才定位;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C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7-009
摘要:新经济是建立在信息技术革命和制度创新基础上,它与人力资源密不可分;人口总量与经济(市场经济)发展息息相关;新经济是高端的科技信息网络数字化经济。人力资源是新经济的主体,人力资源是国家的瑰宝。新经济时代需要复合型、个性化、创造性及合作性人才,应强化人力资源管理的新模式。  关键词:新经济;人力资源;人才;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C96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1)
摘 要:20世纪90年代一个新兴的物流理念“绿色物流”孕育而生,它的出现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同时为解决物流和环境保护的关系起着指引的作用。本文首先通过对传统物流和绿色物流的比较,指出了我国大力发展绿色物流的必要性,继而通过对我国绿色物流发展现状的分析,找出了制约我国绿色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这些问题就如何更好的发展我国的绿色物流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绿色物流;问题;
近年来,随着全球倡导“绿色浪潮”的推动,一些饭店意识到自身应对环境保护的积极作用,改变经营策略,加强环境意识,实施环境管理,极力营造饭店的“绿色”氛围,并将绿色饭店作为企业的新形象展示给社会。  日前,北京市长富宫中心在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和中华英才网联合发起的“地球一小时绿色办公”评选活动中,将“绿色创新”奖斩获囊内,这个奖项是对长富宫中心长期致力于公益和环保事业,坚持履行企业和公民社会责任
摘要:本文在构建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11家上市商业银行的整体竞争力进行实证分析,并针对实证结果探讨提高商业银行竞争力的途径。  关键词:竞争力;上市商业银行;因子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4-0096-01    引言:2008年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导致全球经济下滑,西方很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