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具有民主教育观,确立学生在数学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对学习内容、方法的正确选择。然而要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教师就不能拘泥于“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而应放大胆子,积极营造氛围,还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拓宽自主发展的空间,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目标——让学生自己找出
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方向标”,清晰的教学目标宛如路标,为学生自主学习指明了方向。因而在许多新课的教学中我都会一开始就邀请学生自己来设定学习目标。如在教学“圆柱的体积”时,引入新课,我就这样问学生:“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学生听后马上七嘴八舌地议论了起来,有的说:“我想知道圆柱的体积指的是什么?”有的说:“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还有的说:“怎样推导出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的?”看!学生已经独立找出了本节课的重、难点了,学生已经带着强烈的需求自主地进入了数学的学习过程中,真正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生是学习活动中的主人”的教学理念。
二、新知——让学生自己掘出
迁移理论告诉我们,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对后继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自己去发现新知、探求新知,因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如教学比的基本性质,可以这样来设计:先安排以下的一组习题:3:4=( ):( )=( ):( )= ( ):( ),让学生独立填空后,再引导学生把等式改为:3:4=6:8=18:24=30:40,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对比,找出以上两个式子的联系及变化规律,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许多学生在老师的鼓励下已能大概说出:“比的前、后项同时乘上或除以同一个数,比值不变。”这时,教师再告诉学生这就是本节课的新知。让学生自己挖掘出新知识,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也让学生享受了学习数学的乐趣,享受了成功的喜悦。
三、问题——让学生自己提出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一切科学始于发现问题。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善于把握产生问题的源头,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探讨问题。如教学分数的意义时,引导学生对分数的含义的关键词质疑,问:为什么单位“1”的“1”要加上引号?单位“1”指的是什么?教学工程问题时可问:为什么可用单位“1”来代替具体数量?我们还要鼓励学生对任何一个问题都去探索,借问题促探索,借探索促发现,借发现促创新。
四、内容——让学生自己小结
课堂小结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自己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不仅能及时反馈信息,而且可以促进自主性的进一步发展,让学生更完整系统地掌握所学知识,因而在每节课结束之际,我都会问学生“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还存在什么问题?”让学生自己来归纳整理自己的收获,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又能保持持久的自主学习动力;既让学生体验到进步和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又使其看到不足,便于及时调整学习方法,从而实现自主学习、自主发展。
五、效果——让学生自己评价
“评价”是“自主学习”的拓展延伸,是对自主学习过程的原认知,同时也是一种积累,积累科学知识,包括思维方法的知识和技能。组织有效的自我评价,有助于学生随时进行自我反馈、自我监督,还有助于提高自我评价能力。由于自我评价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开展自我评价有利于激励学生的内在动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在自我评价过程中,不时地对照目标要求,形成了自我反馈机制,同时还可以在小组交流中认识自我,也学会评价他人的学习。改变了过去学生和教师单一的反馈模式,拓展了反馈渠道,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提高了自我调控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综上,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是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能够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促进全面发展。教师在新的课程环境下,必须审视自主合作学习的价值,积极营造适合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学习的环境,呼唤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时刻把握“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根主线,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学生。
责任编辑 杨博
一、目标——让学生自己找出
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方向标”,清晰的教学目标宛如路标,为学生自主学习指明了方向。因而在许多新课的教学中我都会一开始就邀请学生自己来设定学习目标。如在教学“圆柱的体积”时,引入新课,我就这样问学生:“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学生听后马上七嘴八舌地议论了起来,有的说:“我想知道圆柱的体积指的是什么?”有的说:“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还有的说:“怎样推导出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的?”看!学生已经独立找出了本节课的重、难点了,学生已经带着强烈的需求自主地进入了数学的学习过程中,真正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生是学习活动中的主人”的教学理念。
二、新知——让学生自己掘出
迁移理论告诉我们,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对后继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自己去发现新知、探求新知,因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如教学比的基本性质,可以这样来设计:先安排以下的一组习题:3:4=( ):( )=( ):( )= ( ):( ),让学生独立填空后,再引导学生把等式改为:3:4=6:8=18:24=30:40,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对比,找出以上两个式子的联系及变化规律,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许多学生在老师的鼓励下已能大概说出:“比的前、后项同时乘上或除以同一个数,比值不变。”这时,教师再告诉学生这就是本节课的新知。让学生自己挖掘出新知识,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也让学生享受了学习数学的乐趣,享受了成功的喜悦。
三、问题——让学生自己提出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一切科学始于发现问题。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善于把握产生问题的源头,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探讨问题。如教学分数的意义时,引导学生对分数的含义的关键词质疑,问:为什么单位“1”的“1”要加上引号?单位“1”指的是什么?教学工程问题时可问:为什么可用单位“1”来代替具体数量?我们还要鼓励学生对任何一个问题都去探索,借问题促探索,借探索促发现,借发现促创新。
四、内容——让学生自己小结
课堂小结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自己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不仅能及时反馈信息,而且可以促进自主性的进一步发展,让学生更完整系统地掌握所学知识,因而在每节课结束之际,我都会问学生“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还存在什么问题?”让学生自己来归纳整理自己的收获,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又能保持持久的自主学习动力;既让学生体验到进步和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又使其看到不足,便于及时调整学习方法,从而实现自主学习、自主发展。
五、效果——让学生自己评价
“评价”是“自主学习”的拓展延伸,是对自主学习过程的原认知,同时也是一种积累,积累科学知识,包括思维方法的知识和技能。组织有效的自我评价,有助于学生随时进行自我反馈、自我监督,还有助于提高自我评价能力。由于自我评价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开展自我评价有利于激励学生的内在动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在自我评价过程中,不时地对照目标要求,形成了自我反馈机制,同时还可以在小组交流中认识自我,也学会评价他人的学习。改变了过去学生和教师单一的反馈模式,拓展了反馈渠道,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提高了自我调控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综上,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是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能够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促进全面发展。教师在新的课程环境下,必须审视自主合作学习的价值,积极营造适合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学习的环境,呼唤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时刻把握“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根主线,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学生。
责任编辑 杨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