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长衫”和“脸色”的符号性看孔乙己形象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szsh1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鲁迅在《孔乙己》中塑造了孔乙己这一栩栩如生的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形象,向人们展示了这一形象丰富而深刻的社会思想意义,使作品达到了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本文试从“长衫”和“脸色”两方面对孔乙己形象的符号性特征进行简要的分析。以探究其形象的深层意蕴。
  
  一、“长衫”的符号性
  
  鲁迅为什么要刻画孔乙己“长衫”的形象?因为“长衫”不仅仅是写孔乙己的穿着,实际上它是一种符号,隐岔着深刻的思想意蕴。
  “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这段文字是作者对孔乙己“长衫”的特征的浓墨重彩的工笔画。“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衣衫的唯一的人。”“挺衫”成为孔乙己外在的身份标志符号,也是其独特的特征的表现。孔乙己虽是读书人,但他很穷,因此他不能像“长衫主顾”那样“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但他又不愿混同于“短农帮”,这样他就成了成亨酒店里一道独特的风景。他想竭力保持文人的风度。尽管穷困潦倒,“弄到将要讨饭了”。却还不愿脱下长衫,以表明自己读书人的身份。他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表现了他经济地位和思想意识之间的矛盾。“长衫”对应了虚伪的、自欺欺人的个性,有着不谐和性。这件“长衫”。穿在孔乙己身上,成为被取笑被讽刺的中介。穿长衫本是有实力、有社会地位的人们的专利,长衫是孔乙己理想生活的代表物,他想凭着又破又脏的长衫争取人格尊严和相应的社会地位。穿长衫是他坚持追求理想的标识,他想通过科举考取功名,改善生活困境。提高社会地位。但卑微如草的孔乙己最终“连半个举人也没有捞到”,结果使得他的思想意识和所处的经济地位之间产生矛盾,长衫成为人物灵魂的标签。孔乙己不愿脱下“长衫”,因为他的思想、灵魂、精神已经与之融合在一起,两者无法剥离。“长衫”成为作者特意强调的、孔乙己的一个象征性的符号。
  鲁迅借助孔乙己的描写,特别突出了“长衫”的文化象征意义。就“长衫”本身来看。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的意象,是读书人的标志和象征。如果“长衫”的里面没有血肉,没有思想。没有真正的“人”的存在,那么“长衫”就成为外强中干的传统思想的遮羞布,就是没落的封建文化的裹尸布。“长衫文化”早已经支离破碎,没有创新。没有发展,但又始终固守,舍不得抛弃,但是有人尊崇、奉行,结果就成了固步自封的“套中人”。
  
  二、“脸色”的符号性
  
  小说多次对孔乙己的“脸色”进行了描写。这是人物悲剧命运的一条明晰的线索。从孔乙己“脸上又添的新伤疤”看。他的死。是当时社会的必然。
  第一次写孔乙己的脸色是在他出场时,他“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孔乙己是一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残害的下层知识分子,一生穷愁潦倒,既未能进学,又不会营生,再加上他好喝懒做。穷得“将要讨饭了”。因此,他不可能像上流社会达官显贵那样“红光满面”,只能是“青白脸色”。
  第二次写“脸色”是在有人揭发孔乙己偷了书的时候:“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孔乙己本是“青白脸色”。但当有人肆意戏弄他。揭他的短的时候,他就“涨红了脸”。竭力争辩,企图维护自己“读书人”的面子。这一方面揭示了孔乙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之深。已经迂腐不堪。另一方面也显示了孔乙己内心的羞愧,是他尴尬表情的自然流露。
  第三次是有人问他:“你怎么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的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这表现了孔乙己因捞不到秀才而被人家取笑、戮到内心隐痛时那种失望、颓唐的悲凉心理,显示了他深受封建教育和封建科举制度毒害所产生的头脑僵化、迂腐不堪的习性。
  最后一次写孔乙己的脸色,是他被丁举人打折了腿。用手“走”到酒店时:“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这“黑而瘦”的脸色。加上用手爬着“走”,可想而知他是在受尽折磨之后,已经到穷途末路了。当掌柜取笑他时。孔乙己只是低声回应掌柜的嘲笑,露出“恳求”的神色,显现了他遭摧残后的那种畏缩、绝望心境。这时孔乙己再也无力争辩,在那个“吃人”的社会。只有苟活下去了。在这里。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牺牲者的凄惨画面。
  孔乙己的“脸色”由“青白”而“红”,再到“灰”而“黑瘦”。是孔乙己性格的逻辑发展的结果。也是典型环境下典型人物的必然结局。作者通过对人物神态变化的描写。一方面刻画了孔乙己迂腐而又麻木的性格特征,另一方面体现了世态炎凉,人们冷漠麻木,社会对于不幸者的冷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病态。
  总之,鲁迅先生的《孔乙己》塑造了一个没落的封建知识分子的形象,一个现代文学史上永恒的经典形象,同时作家展示了隐藏于形象之中的社会生活本质的意义。
其他文献
<正> 严惩官吏贪赃枉法,并把它作为渎职行为之一加以惩罚,已是古今中外的通例。不论是封建法制还是资本主义法制,概莫能外。在我国二千余年的封建法制中,都有成文或不成文的
<正> 两千多年来,孔子的文学思想给予中国古代文论的影响至为深远。解放后,随着时势的变化,论者或褒或贬,莫衷一是。到了十年浩劫期间,孔子被打入十八层地狱,便只准全盘批判
长期以来,中学生作文时,常抱怨生活枯燥,苦于“囊中羞涩”,没有什么可写的。因此,想方设法帮助学生拓展作文题材渠道,做到“笔下涌泉”,便成为作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教材是学习语文的主渠道,是指导写作的范本。我们不妨把视角投向朝夕相伴的教材,引导学生挖掘教材资源,从教材中引来作文教学的“源头活水”,来提高写作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写作水平。    一、挖掘教材,引源为流    语文教材历来以名家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一般都是老师先串讲,然后对课文内容进行详细分析。其实,学生如果没有熟读课文.即使老师讲得眉飞色舞,分析得头头是道.学生也留不下多少印象。如果学生对课文进行
<正>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福州市采取了一系列放宽政策、搞活经济的措施,初步形成了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份、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新的所有制结构,使经济生
中职校作文教学的功利性表现为:作文教学主要为应付各级考试服务,考试拿高分成了作文教学的最高目标,教师组织的写作训练都是围绕着考试进行的。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导致了学生作文目标的错位,说假话、唱高调,迷失自我,抄袭成风……使作文教学陷入困境。针对上文提到的中学生写作困难的情况,我采取了一些措施,使学生写作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    一、回归作文本真,实现作文教学真实化、人文化    作文作为一个人的主
人教版教材所选编的课文文体齐全.各有所长,皆为优秀之作,从形式到内容无不闪射出作者智慧的光芒.有助于启迪、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灵感思维和创造思维,是学生学习、借
<正> 五代是一个动乱的时期,战祸连绵不断,全国各地形成了割据局面。但僻处东南海疆的福建,在王审知统治时期,却比较安定,经济文化也有了较大的发展,成为福建历史上少见的一
【正】 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谩赢得青
超声诊断作为一种常用的检查方式,在产科临床中应用地越来越广泛。而在产科应用 最广的当然还是 B 超,接下来我们就从 B 超开始一起来了解一下超声检查在产科的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