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选读》教法刍议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me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史记〉选读》是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体系中的一本选修教材,里面节选了《史记》中的不少名篇。可以说,从总体上看,《〈史记〉选读》教材编写细致,材料翔实,是众多版本的高中语文教材中比较出色的一本。在教学实践中,针对《〈史记〉选读》的教学,从教材和教法上做了一些思考和总结。
  作为高中教材的一部分,《〈史记〉选读》从“司马迁其人其事”“体例”“史家传统”“理想人格”“人物刻画艺术”“叙事艺术”“影响”“研究”等八个方面,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史记》这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著作。在实际的教学中,确实发现了教材的编排体例上确有一些匠心独运的地方。
  一、《〈史记〉选读》中的一些篇目和必修教材的篇目存在貌似重合实则匠心独运的地方
  例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就是必修和选修中完全重合的,而《〈史记〉选读》更重在强调《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摹形传神 千载如生”。而《〈史记〉选读》中的《报任安书》与《太史公自序》放在“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专题中,则与必修五教材“直面人生”这一专题中强调的重点不一样。必修五中,重在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人生的苦乐逆顺,拥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通达乐观的健康人格。另外,必修五中的《渔父》和《屈原列传》里的部分内容重复,则是《〈史记〉选读》多角度彰显屈原这一人物的需要,突出“读其书想见其为人”。同时,司马迁在此悲叹屈原的向死而生,何尝不是在述说自己的隐忍苟活将以有为呢?
  二、教学过程中在篇目选择以及文章长度和难度上应做一些智慧的调整
  《〈史记〉选读》总共选取了19篇古文(包括“存目”一篇),其中不乏像《刺客列传》《孔子世家》《赵世家》这样的长文和《太史公自序》《报任安书》这样文字相对艰深的文章。鉴于现有教学课时,若想将这么多文言文讲清讲透,不仅时间上不够,就是学生坐在下面听,也有难度,所以要做一些智慧的调整。比如,《孔子世家》可以结合儒学思想,重点放在孔子与三位弟子的对话和其晚年整理文化典籍上;在教《项羽本纪》《高祖本纪》时,应将它们与《鸿门宴》相结合,在对比中看司马迁“互现法”刻画人物的匠心独运。另外,《〈史记〉选读》共有19篇,其中9篇注明是自读,但在升学压力下完全让学生自读又不太现实。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就将诸如《河渠书》《六国年表》等不太重要的文章完全交给学生自读,《鲁周公世家》中选讲周公辅成王部分,略讲其后世子孙之行状,可节省时间以突出重点。虽注明了自读的《李将军列传》可详讲,将《秦始皇本纪》《赵世家》等文章截取一部分讲解。当然,在具体操作时,从学生的语文学习现状和文言基础出发,可适当调整。
  三、《〈史记〉选读》的选文可根据学生基础补充更为详细的注释
  《〈史记〉选读》中的篇章对于高一、高二学生而言,语言难度不小,那么作为教材,注释就应该比较详细。《〈史记〉选读》中当注未注、应详不详的许多地方,恰恰是给教者和学生以更大的空间。例如,《魏公子列传》选文的结尾,“赵王以鄗为公子汤沐邑”句中,“鄗”为冷僻字,书中未加注拼音,“汤沐邑”一词也是很不常见,文中也没有注释。又如,《淮阴侯列传》选文中“而两将之头可致戏下”中的“戏下”一词即“麾下”,教材也未注释,这会给学生的理解带来很大的障碍。因此,选修学习的自主性就体现出来了。学生有字典、词典可查,还可借此给学生创造自我研习的空间。让学生的不同意见在课堂上撞击,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四、教学时将《〈史记〉选读》和必修教材的教学穿插起来
  《〈史记〉选读》中有19篇选文,数量几乎与苏教版五本必修教材中的文言课文数量相当。在相对集中的一到两个学期内完成教学任务,必然要求教者在教法方面有所调整。不能也不必按部就班地机械教学,否则师烦生厌,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讲授《〈史记〉选读》时注意教法的多样性以及相关知识的丰富性
  传统的文言课文教法是教师详讲字词句章,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一字多义等一个不落。这种教法有其合理的地方,可以让学生更加扎实地学到文言文的相关知识,能够更好地应对考试。但是,由于《史记》在人物刻画上“摹形传神,千载如生”,在记事上“善叙事理,其文疏荡”,有其独特的魅力,使得它有时更像是历史小说。所以,在教授具体课文时,不能仅仅满足于讲清字词句章,而是更应该遵循司马迁“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的写史原则,从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中去寻求某些规律性的东西,从一个个鲜活人物的言行、际遇中去推究其成功失败的根由。因此教法的多样和历史知识的大量介绍,则是讲授《〈史记〉选读》的基本原则。
  教学时针对不同的文章,应该有所侧重,有所选择。例如,讲解《高祖本纪》中刘邦的成功时,完全可以将之与《项羽本纪》中项羽的失败以及《陈涉世家》中陈胜、吴广的先成功后失败结合起来进行对比,从他们的言谈举止中窥见其或成功、或失败的缘由,从而引导学生形成唯物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其他文献
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写作水平,是每一个语文老师在教学中都会遇到的问题。处理好了,学生就会如春起之苗,节节向上;处理不好,学生对于写作的兴趣就可能被扼杀了。因此,如何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写作的乐趣,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难题。  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往往面临三个问题:一是不愿意写,甚至害怕写作,他们没有写作的欲望,把写作看成是额外的负担;二是觉得没有什么可写的;三是怎么写。而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只注意到第三个问
期刊
语言和思维是密不可分的,学生的思维能力强,听说读写的能力才会强。因此,叶圣陶先生强调:“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要同时并举。”但在教学中,由于受“复习是增强旧知识记忆”的传统观念影响,很多教师指导高考语文复习时,只注重“知识的再现”,而忽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不厌其烦地领着学生把学过的课文复习一遍又一遍,大搞题海战术,强调学生抱着ABCD不放,致使学生厌学,思维质量不高,影响了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新
期刊
新课程改革,对学生的评价应是多元化激励性评价。激励性评价是指在教育教学中,通过教师的语言、情感和恰当的教育教学方式,不失时机地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充分的肯定、激励和赞扬,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信和成功的体验。激励性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内化学生的人格,是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一种策略。通过激励性评价,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的好奇与探索精神,使学生对学习始终保持愉悦的情感体验。激励
期刊
师:古人说,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这节课伴着这首同学们都熟悉的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的主题曲《枉凝眉》,我们一起来学习《林黛玉进贾府》。之前布置同学们预习,就文中有关描写王熙凤的内容,讨论评点王熙凤,总结王熙凤的性格特点,小组要拿出最精彩的发言。(学生小组交流,6分钟左右。)  师:交流时我们先说你要分析的是哪一部分,再说出你的讨论结果,进行评点。  生1:王熙凤刚进门时黛玉的心理描写
期刊
中学教育是整个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由形象知识认知过渡到抽象理论知识认知的必经之路。与此同时,高考作为高校选择人才的方式,使得中学教育的作用与日俱增。而近几年减负风气的热吹,使得学校教育与社会实际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明显,如何提高中学教学有效性,是目前缓解这一矛盾的方法。作为城市中学,尤其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大中城市,由于自身优越的先天条件,使得这一改革得以很好的落实并最终变为现实。但是,作为农村
期刊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语文教学必须完成的任务。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主阵地,培养学生作文创新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2013年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写作的发展等级中明确指出“学生作文要有所创新”,并制定了“凡是能够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地方,我们都应给予重视和鼓励”的评分标准。面对这一规定,决不能麻痹大意甚至是熟视无睹。记得江泽民同志曾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
期刊
人类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每一次的技术和社会进步,都会带来一批新的词汇,像原本属于股市术语的“牛市”“熊市”“套牢”,属于电脑术语的“软件”“硬件”等词汇,早已超出行业的界限,成为老百姓生活中的常用语。互联网的应用,生活节奏的加快,一些网络语言、“快餐语言”应运而生。这些语言,更多的是倾向于通俗的口语,当然也不乏一些粗俗的、影响身心健康的口语。如果不加以引导,往往会给生活、工作带来负面的影响。  这
期刊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论,他对中国教育的思考和实践,不仅深深地植根于中国的国情,体现了强烈的反思性,也有着深刻的前瞻性,对当今语文教育界仍有深远的影响。  语文教学走生活化之路,这不仅基于对语文教学现状的深刻反思,也契合了语文学科的教学本质和规律。正如美国教育家华特?科勒涅斯的话:“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教学走生活化教育之路
期刊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谈到“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说的是创作要入乎内出乎外,其实文本的解读何尝不是如此。如何走进文本和走出文本,这是一个很宽泛的问题,一直在思考,却没有深刻的感悟,许多是老生常谈,在此只谈个人的粗浅的认识。  那么什么是走进文本,走出文本呢?  简单地说:阅读中,走进文本是读者看见
期刊
刘勰的《文心雕龙》中指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作文论》中更是开宗明义:作文如同说话、歌唱,做出种种动作一样,是效果最普遍、使用最便利的情绪显示,“作文就是用笔说话”。作文是作者内心积淀的自然凸现,是现实生活中最普遍的一种交流情感的方式。  作文的本质属性决定了作文的主体是学生,作文教学中必须确立“自己写、写自己、自己改、改自己”的主体意识。然而现在的许多作文教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