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要发展,必创新。本文主要梳理了政府的R&D补贴对创新影响的具有代表性的文献,来探究政府的R&D补贴如何影响企业的创新。从理论机制和实证分析角度分类,来梳理政府的R&D补贴对企业的技术创新有哪些影响?
【关键词】 R&D补贴 创新 综述
一、引言
熊彼特认为企业家是创新的核心,而政府则是推动创新的另一只手。对于企业家来说,政府的R&D补贴是零成本的。而这也会导致另一种市场失灵现象(企业家利用政府的R&D补贴来搭便车)的产生,这也反映了学术界的一个主流观点—政府的R&D补贴对企业的技术创新有“抑制论”之说。
二、R&D补贴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理论机制
在理论分析上,存在着两大主流观点:促进论和抑制论。国内外学者的理论分析方法众多,例如经济增长模型,南北双方博弈模型,而国内用博弈论方法来研究此问题的居多。
(一)“促进论”
Segerstrom(1991)研究了一个动态一般均衡的经济增长模型。结果显示,政府的R&D补贴明明显促进了经济的增长和福利的提高。Davidson和Segerstrom(1998)提出一个内生增长模型,结果显示只有创新研发补贴导致经济快速增长;模仿研发补贴实际上导致经济放缓增长。并且创新和模仿的均衡时不稳定的。并且还应考虑政府和企业在博弈中的逆向选择问题,
周绍东(2008)运用博弈论分析,认为当政策的制定者拥有对企业的创新类型完全真实信息的时候,政府的R&D补贴提高能对企业增加其自主创新的投入能产生有效的刺激作用,但是当企业与政策制定者两者间的信息不对称时,且用于自主创新方面的要素投入价格非常廉价时,提高自主创新补贴将会诱时企业加大模仿创新的强度;冯振中(2008)认为在信息对称情况下,政府应加大对企业的R&D自主,会有效刺激企业的自主创新,但是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政府应加大对“伪研发”的打击力度;同时该提供了企业研发的一套甄别机制的建立。
(二)“抑制论”
顾元媛(2011)在企业救助模型上进行延伸,证实了我国R&D补贴政策效率的低下,我国的R&D补贴政策对企业的自主创新存在着显著的负效应,但是,随着司法等体制的完善,我国的R&D补贴政策的效果正在好转,企业的寻租空间已经大大减小。姜宁和黄万(2010)使用Dixit-Stiglitz(D-S)的垄断竞争来分析,发现政府的R&D补贴政策对企业自主创新的刺激作用收效甚微,而其刺激效率与政府的补贴率r相关,同时,不同行业间也表现出极大的差异性,并且政府R&D补贴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滞后性也是亟待解决的有个难题。政府应多手段相结合,针对不同行业情况,有区别的对待。
总的来说,理论上无论是国内研究还是国外研究,都存在着不同的观点,这主要是由于不同环境,不同经济水平发展的差异造成的。同时,G.Tassey(1996)认为市场差异导致对不同税收优惠和政府R&D补贴的适应性不同。政府应结合多种手段,搭配来支持企业的技术创新,同时,企业的技术水平、企业规模等也是政府应着重考虑的因素。
三、政府的R&D补贴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实证研究
国内外用实证分析政府的R&D补贴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方法很多,无论是微观上的计数、匹配还是宏观上层面的分析,成果丰富。本文以微观和宏观两个视角,对实证分析进行分类。
(一)微观层面
Grilliches(1984)基于企业层面的数据,以991个面板层面的观测值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政府的R&D补贴对企业R&D支出的替代效应。Hu(2001)研究了一个由私人R&D、生产函数方程和政府R&D方程的一个系统三个方程的模型,并且使用横街面板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政府的R&D补贴通过激励企业的R&D投入间接地刺激了创新——生产率的提高。
谢炜和葛中全(2005)认为国外的资金对科研单位申请专利的影响最大,,而政府的资金、企业的自有资金对科研单位专利申请没有产生很大的影响。解维敏、唐清泉和陆珊珊(2009)采用微观计量的方法,证实了政府的R&D补贴对企业创新的激励促进作用,同时其指出虽然数据不够完善,但在当前我国IPR保护不够完善的背景下,企业是需要政府的R&D自主来促进其自主创新。
(二)宏观层面
Xulia、Jordi和Consuelo(2005)对西班牙不良制造业公司展开研究,发现如果没有政府的补贴诱导R&D支出,很多企业将停止研发,结果也并没有发现私募资金的挤出效应。Hussinger(2008)以德国制造业为对象,采用参数和半参数两步选择模型,证明政府的R&D自主对企业自主创新有显著的刺激作用。
唐清泉和罗党论(2007)利用我国2003-2004年上市公司的数据样本,实证分析认为政府的R&D补贴其实在对企业自主创新效果不明显的情况下,还是会有很明显的社会效应。唐清泉、卢珊珊和李懿东(2008)认为政府的R&D补贴对企业自主创新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但政府的直接R&D补贴更能有效规避企业的风险,增加其收益,归根到底,政府选择何种补贴方式,也与企业规模,市场状况以及企业的初始技术积累相关;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政府的R&D补贴对企业创新扶持影响这一块,由于很多数据不全,很多学者在分析时,采取间接补全数据的方法,可能会导致结果甚至最终结论有一定的差异。
四、总结评述与展望
无论政府的R&D补贴对企业技术创新有促进作用还是抑制作用,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政府的R&D补贴手段对企业R&D投入、创新结果的产出,都有一定的影响。这就要求政府在进行R&D补贴时,需要更好的甄别,对不同的行业,企业规模,技术水平等进行不同的补贴力度,同时应结合税收政策、FDI政策、IPR(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等搭配实施,来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
同时,在实证分析中,由于目前部分数据不全,面对类似的研究问题,国内外学者们甚至得出了不同的结论。这就寄希望于在未来的研究中,政府、统计局能提供更全面的数据,以有助于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更有助于企业进行自主创新。
【参考文献】
[1] 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华夏出版社.2015.
[2] 周绍东.企业技术创新与政府R&D补贴:一个博弈[J].产业经济评论,2008(03):38-51.
[3] 唐清泉,罗党论.政府补贴动机及其效果的实证研究——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金融研究,2007(06):149-163.
[4] Paul S.Segerstrom.Innovation, Imit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1.Vol.99(4).pp:807-827.
[5] Davidson, Carl;Segerstrom, Paul.R&D subsidies and economic growth.[J]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1998.Vol.29(3).pp:548-548.
作者簡介:周最(1992-),男,汉,籍贯:湖北,学历:硕士,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方向:能源效率与技术创新。
【关键词】 R&D补贴 创新 综述
一、引言
熊彼特认为企业家是创新的核心,而政府则是推动创新的另一只手。对于企业家来说,政府的R&D补贴是零成本的。而这也会导致另一种市场失灵现象(企业家利用政府的R&D补贴来搭便车)的产生,这也反映了学术界的一个主流观点—政府的R&D补贴对企业的技术创新有“抑制论”之说。
二、R&D补贴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理论机制
在理论分析上,存在着两大主流观点:促进论和抑制论。国内外学者的理论分析方法众多,例如经济增长模型,南北双方博弈模型,而国内用博弈论方法来研究此问题的居多。
(一)“促进论”
Segerstrom(1991)研究了一个动态一般均衡的经济增长模型。结果显示,政府的R&D补贴明明显促进了经济的增长和福利的提高。Davidson和Segerstrom(1998)提出一个内生增长模型,结果显示只有创新研发补贴导致经济快速增长;模仿研发补贴实际上导致经济放缓增长。并且创新和模仿的均衡时不稳定的。并且还应考虑政府和企业在博弈中的逆向选择问题,
周绍东(2008)运用博弈论分析,认为当政策的制定者拥有对企业的创新类型完全真实信息的时候,政府的R&D补贴提高能对企业增加其自主创新的投入能产生有效的刺激作用,但是当企业与政策制定者两者间的信息不对称时,且用于自主创新方面的要素投入价格非常廉价时,提高自主创新补贴将会诱时企业加大模仿创新的强度;冯振中(2008)认为在信息对称情况下,政府应加大对企业的R&D自主,会有效刺激企业的自主创新,但是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政府应加大对“伪研发”的打击力度;同时该提供了企业研发的一套甄别机制的建立。
(二)“抑制论”
顾元媛(2011)在企业救助模型上进行延伸,证实了我国R&D补贴政策效率的低下,我国的R&D补贴政策对企业的自主创新存在着显著的负效应,但是,随着司法等体制的完善,我国的R&D补贴政策的效果正在好转,企业的寻租空间已经大大减小。姜宁和黄万(2010)使用Dixit-Stiglitz(D-S)的垄断竞争来分析,发现政府的R&D补贴政策对企业自主创新的刺激作用收效甚微,而其刺激效率与政府的补贴率r相关,同时,不同行业间也表现出极大的差异性,并且政府R&D补贴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滞后性也是亟待解决的有个难题。政府应多手段相结合,针对不同行业情况,有区别的对待。
总的来说,理论上无论是国内研究还是国外研究,都存在着不同的观点,这主要是由于不同环境,不同经济水平发展的差异造成的。同时,G.Tassey(1996)认为市场差异导致对不同税收优惠和政府R&D补贴的适应性不同。政府应结合多种手段,搭配来支持企业的技术创新,同时,企业的技术水平、企业规模等也是政府应着重考虑的因素。
三、政府的R&D补贴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实证研究
国内外用实证分析政府的R&D补贴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方法很多,无论是微观上的计数、匹配还是宏观上层面的分析,成果丰富。本文以微观和宏观两个视角,对实证分析进行分类。
(一)微观层面
Grilliches(1984)基于企业层面的数据,以991个面板层面的观测值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政府的R&D补贴对企业R&D支出的替代效应。Hu(2001)研究了一个由私人R&D、生产函数方程和政府R&D方程的一个系统三个方程的模型,并且使用横街面板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政府的R&D补贴通过激励企业的R&D投入间接地刺激了创新——生产率的提高。
谢炜和葛中全(2005)认为国外的资金对科研单位申请专利的影响最大,,而政府的资金、企业的自有资金对科研单位专利申请没有产生很大的影响。解维敏、唐清泉和陆珊珊(2009)采用微观计量的方法,证实了政府的R&D补贴对企业创新的激励促进作用,同时其指出虽然数据不够完善,但在当前我国IPR保护不够完善的背景下,企业是需要政府的R&D自主来促进其自主创新。
(二)宏观层面
Xulia、Jordi和Consuelo(2005)对西班牙不良制造业公司展开研究,发现如果没有政府的补贴诱导R&D支出,很多企业将停止研发,结果也并没有发现私募资金的挤出效应。Hussinger(2008)以德国制造业为对象,采用参数和半参数两步选择模型,证明政府的R&D自主对企业自主创新有显著的刺激作用。
唐清泉和罗党论(2007)利用我国2003-2004年上市公司的数据样本,实证分析认为政府的R&D补贴其实在对企业自主创新效果不明显的情况下,还是会有很明显的社会效应。唐清泉、卢珊珊和李懿东(2008)认为政府的R&D补贴对企业自主创新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但政府的直接R&D补贴更能有效规避企业的风险,增加其收益,归根到底,政府选择何种补贴方式,也与企业规模,市场状况以及企业的初始技术积累相关;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政府的R&D补贴对企业创新扶持影响这一块,由于很多数据不全,很多学者在分析时,采取间接补全数据的方法,可能会导致结果甚至最终结论有一定的差异。
四、总结评述与展望
无论政府的R&D补贴对企业技术创新有促进作用还是抑制作用,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政府的R&D补贴手段对企业R&D投入、创新结果的产出,都有一定的影响。这就要求政府在进行R&D补贴时,需要更好的甄别,对不同的行业,企业规模,技术水平等进行不同的补贴力度,同时应结合税收政策、FDI政策、IPR(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等搭配实施,来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
同时,在实证分析中,由于目前部分数据不全,面对类似的研究问题,国内外学者们甚至得出了不同的结论。这就寄希望于在未来的研究中,政府、统计局能提供更全面的数据,以有助于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更有助于企业进行自主创新。
【参考文献】
[1] 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华夏出版社.2015.
[2] 周绍东.企业技术创新与政府R&D补贴:一个博弈[J].产业经济评论,2008(03):38-51.
[3] 唐清泉,罗党论.政府补贴动机及其效果的实证研究——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金融研究,2007(06):149-163.
[4] Paul S.Segerstrom.Innovation, Imit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1.Vol.99(4).pp:807-827.
[5] Davidson, Carl;Segerstrom, Paul.R&D subsidies and economic growth.[J]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1998.Vol.29(3).pp:548-548.
作者簡介:周最(1992-),男,汉,籍贯:湖北,学历:硕士,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方向:能源效率与技术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