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教学探究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telie_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唯有“好之”,才能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于其中,探究出结果,才能从中享受到探究数学的快乐,久而久之,学生探究数学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浓.笔者在本文先简单分析了全等图形在数学教学中的地位,然后再“设置问题情境,指导学生了解全等图形的概念和特点”“选择图片,指导学生掌握准确归类的标准,提高探究数学的兴趣”“加强全等图形的应用,提高探究数学的兴趣”三个方面浅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初中数学;兴趣;探究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好之者!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唯有“好之”,才能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于其中,探究出结果,才能从中享受到探究数学的快乐,久而久之,学生探究数学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浓.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该采取什么的教学模式或教学方法,提高学生探究数学的兴趣呢?本文以1.1全等图形为例,对此进行简单的探究.
  一、全等图形在数学教学中的地位
  只有充分了解和掌握了全等图形的概论和其地位,才能引起教师和学生更多的关注,教师才会使用多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何为全等图形?全等图形是指形状、大小完全一样,能够重合的图形.全等图形的地位相当于代数中的等价代换,在初中几何教学中,全等图形是几何教学内容中最重要的公理,只有掌握了其概念、特点之后,才能够准确地利用全等图形的特点解决数学或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二、兴趣教学探究——以1.1全等图形为例
  在执教1.1全等图形时,整个教学过程该如何贯穿兴趣教学,积极指导探究全等图形的教学内容呢?
  1.设置问题情境,指导学生了解全等图形的概念和特点.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先下载一张花的图片,接着在学生面前演示平移复制花图片的过程,如下图所示.
  当学生认真观察这组图片形成的过程之后,要趁热打铁,设计以下问题:此图片群是怎样得来的,所有的图片具有什么样的共性?由于学生仔细观察了整个过程,所以他们很快就能回答:这组图片是以平移的方式复制而成的,每一张图片的形状和大小都是一模一样的.当学生回答完之后,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扬,然后再引导学生认识全等图形的概念和特点.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的思维会被调动起来,为后面学习全等图形的其他内容打下基础.
  2.选择图片,指导学生掌握准确归类的标准,提高探究数学的兴趣.在初中几何图形的学习中,有些图形并不是全等的,为此可以选择学生日常所见的一些图片,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图片,再将它们准确归类.如下图所示.
  学生对这14幅图片仔细观察之后,归类的结果为四类:(1)和(13)、(4)和(9)、(5)和(8)为一类;(6)和(10)为一类;(7)和(14)为一类;(2)和(11)、(3)和(12)为一类.当学生全部归类完毕之后,我再提问:归类的标准是什么呢?完全符合全等图形的有哪几组图形呢?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归类标准,畅所欲言:(1)和(13)、(4)和(9)、(5)和(8)为一类,这些图形形状并不完全一样,但是它们的大小完全一样;(6)和(10)为一类,它们的形状和大小都不一样;(7)和(14)为一类,它们的形状完全一样,但是大小不一样;(2)和(11)、(3)和(12)为一类,这两组图片的形状和大小都完全一样,所以属于全等图形.学生经过对比归类思考之后,获得了成就感,探究数学的兴趣也就会越来越高,同时还可以为图片的旋转、轴对称等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
  3.加强全等图形的应用,提高探究数学的兴趣.当学生了解全等图形的概念和特点之后,加强全等图形的应用迫在眉睫.在概念教学中,学生只是初步了解了其概念的内涵,对全等图形的外延和应用并不了解,所以加强该方面的应用教学,必定能够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掌握全等图形在平移、翻折和旋转之后,其位置和方位可能会产生变化,但是其形状、大小并没有产生变化,当学生掌握这些技能之后,在解答全等三角形求证问题以及计算全等图形的面积问题时就能够通过平移、翻折和旋转而求得正确的答案.如下题:已知三角形ABC,要求以平移、翻折和旋转的方式分别画出其全等三角形DEF.只要学生掌握了平移、翻折和旋转的方法,就能够轻而易举地画出全等三角形DEF.
  在学习全等图形时,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尽可能利用生活中的一些图形,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当学生初步掌握了全等图形的概念和特点时,还要加强训练,让学生从中得到探究的快乐,才能提高其探究兴趣.
  【参考文献】
  [1]李书菀.基于范希尔理论的中、新初中数学教材几何思维水平的比较研究[D].锦州:渤海大学,2016.
  [2]李军.“点线式”教學法的探索与思考——以“全等图形”教学为例[J].中国数学教育,2017(11):17-20.
  [3]林再生,柯仁美.农村初中数学微媒体下互动学习模式案例与反思——基于“图形全等(第1课时)”教学案例的思考[J].考试与评价,2017(8):110-111.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当前已进入信息化教学时代,为此笔者所在学校开展泛在学习课题研究,数学教学率先引入“淘题吧”自适应测试系统平台,开展教学研究,探索基于“淘题吧”的自适应学习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利用系统辅助课堂,提升信息化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关键词】自适应学习;iPad教学;创新式学习;教学设计  信息化时代的学习是一种面向未来的知识创新式学习,泛
【摘要】错誤是每一个人的必经之路,学习过程中的错误资源,如果能够加以充分重视和深入挖掘,则有利于学生巩固知识,提高学习效率.本文将对初中数学教学中错题资源的开发和错题本的利用展开探究,希望能够对提升学生学习效率有些许助益.  【关键词】初中数学;错误资源;错题本  数学教学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再三强调之后,学生做题仍然会出错,改错后,下次考试遇到类似的题目,还是会照错不误.这令教师十分头疼
【摘要】數学和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学好数学为生活所用,生活化教学又能让学生学好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可通过生活化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基础,寻找教学素材,在生活化实践活动中提升学生数学应用能力,从学生数学学习和生活之间找到突破口,为课堂教学增彩.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  数学的教学素材均取自于生活,但同时又归于生活,这说明数学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在小学数
【摘要】向量的数量积主要反映向量的长度和角度两个方面.高中阶段,向量的题目往往可以有代数和几何两种解法.本文结合具体例题,从长度和角度两个维度分析圆在向量中的几何用法.  【关键词】圆;长度;角度;向量;應用  向量作为高中阶段的知识点,一般都可以采用代数和几何两个角度去解决问题,本文侧重从几何角度解决问题.  从几何角度解决向量问题的前提是构图,而在向量题目的构图中,我们常见的是将小写字母用大写
【摘要】:如何让初中学生感知到数学分析是一个清晰可靠的研究过程,而非不断纠错和试验的结果.体会到方法的运用是由于问题本身规律的必然,而非偶然所得.数学模型的运用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数学模型思想既符合数学基本思想,同时也是课程标准倡导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数学模型;解决问题;模型准备;模型假设;模型构成  具有了数学模型思想,容易发现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从而更容易找到最合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摘要】本文首次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视角下,对应用型本科高校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剖析.结合我校实际情况,从需求侧、供给侧进行分析,建立了新型的数学教学知识模块,更好地为后续专业课程服务,从而提高应用型高校数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数学教学改革;应用型高校  2015年,习总书记首次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概念,并指出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供给和需求两侧都有,但矛盾的主要
阅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活动,是人类汲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在我们今天的教育中仍然存在一些偏见,认为阅读只是语文教学的事,在数学的教与学的过程中,仅注意知识的传授和方法的渗透,而忽略对数学语言的理解,以至于很多学生解题能力不强,学习过分依赖于教师.因此,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应该重视数学阅读的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让数学阅读成为学生学习新的生长点.  一、童化阅读内容,激发阅读兴
【摘要】随着时代科技的发展,简单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微课的产生为学生提供了新的学习模式,在初中数学预习中微课也逐渐为整个教学体系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但在实践的过程中也同样发现,微课的应用需要一些适合学生的方式方法.此文就针对微课在初中数学预习应用的方向进行了探究,望此文能对使用微课的教师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初中数学;预习;微课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东部地区的学
【摘要】2017版新课程标准要求整体把握课标,抓住数学本质,落实核心素养.深挖教材,理清知识本原,注重知识内在联系,进而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至关重要,本文结合人教A版“二元一次不等式与平面区域”同课异构教学片段改进做一些粗浅思考,欢迎批评指正.  【关键词】核心素養;问题;教学设计;二元一次不等式;平面区域  一、缘 起  2018年10月笔者有幸参加了学校第五届“聚焦课堂”活动
【摘要】初高中数学课堂有差异,但好的情境引入和教学构思,最终都能达到同样的教学设想,即真正把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从而达到通过数学课堂教会学生思考的目的.波利亚曾说道:“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教师要创设一个适当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对情境产生怀疑,进而发现和提出问题,教师只要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相信在“数学情境引入艺术上”会有新的突破.  【关键词】初高中数学;创设情境;同课异构;思维调动  西汉时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