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一项重要的任务。《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我尝试着从以下两方面去努力:
一、引导“乐读”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吧,我可以撬动地球。”那么,阅读支点是什么呢?我认为是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与习惯是语文教学应该常抓不懈的一项工作。
1.视觉刺激,拨动阅读的心弦
阅读首先应该是一件快乐的事,为了使阅读的形式多样,我每周利用10-20分钟播放一些精彩的视频片段。直观的视频教学,正是学生“乐读”的引擎。《新闻周刊》、《看见》、《锵锵三人行》等时事性较强的节目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兴趣,迅速又广博地涉猎各类信息,且这些栏目视角独特,语言或犀利或细腻,很有回味。
当一些重大新闻事件发生时,我利用图片和视频资料编辑成专题介绍给学生,我和学生一起研习了《日本地震中的人性》、《“我爸是李刚”的闹剧》、《骑士精神》、《政治斗争里的红颜》、《“保钓”的背后》……一路的坚持,学生的信息面得到拓展,思维变得清晰,语言更加丰富了。
好的影片也能起到震撼心灵,思考人生的作用。通过《美丽人生》、《阿甘正传》、《翻滚吧,阿信!》、《一九四二》等影片的播放,他们从挖掘主题到探讨讲故事技巧,无一不成为学生津津乐道的话题。
2.深度引导,感受阅读之美
优秀的老师自己就是最丰厚最生动的一本教材,一节课里应该有老师的精神血脉。优秀的语文课应该是老师与学生共赴的一场精神和生命之旅,它将“人”的意义与价值凸显出来。
孙绍振教授曾说:语文多是貌似“一望而知”,其实有可能“一无所知”,非细读无以涵泳,非咀嚼无以深究。对于经典课文,我一直坚持和学生“文本细读”,遵循学科规律,引导学生感悟、体验、品味,感受母语的魅力,提升综合素养。
例如,在《诗经·氓》的拓展延伸环节,我让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女主人公在她控诉的这场婚姻中有过错吗?用幻灯片补充相关的背景知识后,学生开始自主合作。很多闪动着人性的答案让人惊喜,比如:“这是一场男主人公缺席的审判,女主人公的控诉都是一言堂,我们看不出男主人公具体做了‘罔极’的事情,且从回娘家后兄弟‘咥其笑矣’,看得出这场婚姻中绝对不是单方面的错,女主人公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不懂冷静地剖析自我的缺陷是这个‘可怜之人’的‘可恨之处’,反省才是挽救这场婚姻最好的武器。”这是学生自己在阅读中获得的宝贵体验。回顾这一环节,学生不断地在文本中找依据,从细节到情节,从人物到主题,进行了相当深入的阅读与思考。
3.读书交流,为阅读多开几扇窗
《新课标》指出:“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除了高考必考的7部名著分学期阅读外,我们备课组要求同学用好配套的《语文读本》,还开出书单,为学生制定出20本高中推荐书籍,涉及哲学、科学、文学等领域。
每周我都会给学生上一节读书交流课,学生亲切地称它为“小石头”(意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会把一周来的阅读精华、读书心得,进行个性化的介绍阐释。单看这一块块“小石头”可能微不足道,但积少成多,他们会铺就一条坚实的路,通向生命的远方。
二、以写促读
检测和促进深入阅读的好办法就是表达,不断的刺激同学表达的欲望,我选择以下三种方式,以跟踪学生的阅读情况:
1.课前口讲
说是口头表达的一种状态,个中展示的是说话者思想的深度、视野的广度、知识的阔度、逻辑的清晰度、语言的精彩度等。但说是瞬时的,不可控制的,课堂的时间有限,应该让学生把最精华的体悟集中展示出来最好的办法就是先让其先落实在纸上。“班级讲坛”是我和学生一直坚持的做法,即在上课前5分钟内,学生按照学号轮流上台讲演他们阅读的新知,内容不限,或介绍新书,或畅谈新闻热事,但务必有个人的见解。对于这种形式,高中生是比较喜欢的,尤其是当班级成立之初,这也成了向新同学展示自我的舞台,同时,也促进了同学养成了多读多思的习惯。
2.阅读笔记
读书的时候总会碰到让自己惊喜的句子或思想,很多思考转瞬即逝,及时的记录就显得尤为重要。阅读笔记是灵活机动,一种是直接写在书本上,一种是以作文的形式交流。高一上学期下来,有的同学都写了厚厚一本的摘抄及读后感,学生也开始将这些内容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
3.写帖回帖
阅读作品,尤其是阅读文学作品,是学生体悟情感的有效渠道。翻开语文课本,到处是炽烈而激荡的情感,不待老师分析,学生都能直接感悟些许。《孔雀东南飞》中的爱情悲剧令人扼腕,《西厢记》中的“有情人终成眷属”让人欣慰,《陈情表》中的孝心让人泪下……展开画卷,沉浸其中,涵泳其中,怎能不心旌摇荡、情感勃发呢?我鼓励学生将课内外阅读的惊喜以网络发帖的形式写在后墙的黑板上,还会有意见相同或向左同学的跟帖,有时我也忍不住写上两句,以前经常闲置的黑板被这些“跟帖”弄得风生水起,好不热闹。
阅读是语文学科最主要的学习方式,课前阅读靠任务,课堂阅读靠问题,课后阅读靠兴趣。故此,我们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有较强的心理定力,不仅仅将教参上的现成结论告诉学生,更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与习惯,让学生自主的体验从没体验或许永远都无法体验的情感。
一、引导“乐读”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吧,我可以撬动地球。”那么,阅读支点是什么呢?我认为是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与习惯是语文教学应该常抓不懈的一项工作。
1.视觉刺激,拨动阅读的心弦
阅读首先应该是一件快乐的事,为了使阅读的形式多样,我每周利用10-20分钟播放一些精彩的视频片段。直观的视频教学,正是学生“乐读”的引擎。《新闻周刊》、《看见》、《锵锵三人行》等时事性较强的节目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兴趣,迅速又广博地涉猎各类信息,且这些栏目视角独特,语言或犀利或细腻,很有回味。
当一些重大新闻事件发生时,我利用图片和视频资料编辑成专题介绍给学生,我和学生一起研习了《日本地震中的人性》、《“我爸是李刚”的闹剧》、《骑士精神》、《政治斗争里的红颜》、《“保钓”的背后》……一路的坚持,学生的信息面得到拓展,思维变得清晰,语言更加丰富了。
好的影片也能起到震撼心灵,思考人生的作用。通过《美丽人生》、《阿甘正传》、《翻滚吧,阿信!》、《一九四二》等影片的播放,他们从挖掘主题到探讨讲故事技巧,无一不成为学生津津乐道的话题。
2.深度引导,感受阅读之美
优秀的老师自己就是最丰厚最生动的一本教材,一节课里应该有老师的精神血脉。优秀的语文课应该是老师与学生共赴的一场精神和生命之旅,它将“人”的意义与价值凸显出来。
孙绍振教授曾说:语文多是貌似“一望而知”,其实有可能“一无所知”,非细读无以涵泳,非咀嚼无以深究。对于经典课文,我一直坚持和学生“文本细读”,遵循学科规律,引导学生感悟、体验、品味,感受母语的魅力,提升综合素养。
例如,在《诗经·氓》的拓展延伸环节,我让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女主人公在她控诉的这场婚姻中有过错吗?用幻灯片补充相关的背景知识后,学生开始自主合作。很多闪动着人性的答案让人惊喜,比如:“这是一场男主人公缺席的审判,女主人公的控诉都是一言堂,我们看不出男主人公具体做了‘罔极’的事情,且从回娘家后兄弟‘咥其笑矣’,看得出这场婚姻中绝对不是单方面的错,女主人公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不懂冷静地剖析自我的缺陷是这个‘可怜之人’的‘可恨之处’,反省才是挽救这场婚姻最好的武器。”这是学生自己在阅读中获得的宝贵体验。回顾这一环节,学生不断地在文本中找依据,从细节到情节,从人物到主题,进行了相当深入的阅读与思考。
3.读书交流,为阅读多开几扇窗
《新课标》指出:“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除了高考必考的7部名著分学期阅读外,我们备课组要求同学用好配套的《语文读本》,还开出书单,为学生制定出20本高中推荐书籍,涉及哲学、科学、文学等领域。
每周我都会给学生上一节读书交流课,学生亲切地称它为“小石头”(意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会把一周来的阅读精华、读书心得,进行个性化的介绍阐释。单看这一块块“小石头”可能微不足道,但积少成多,他们会铺就一条坚实的路,通向生命的远方。
二、以写促读
检测和促进深入阅读的好办法就是表达,不断的刺激同学表达的欲望,我选择以下三种方式,以跟踪学生的阅读情况:
1.课前口讲
说是口头表达的一种状态,个中展示的是说话者思想的深度、视野的广度、知识的阔度、逻辑的清晰度、语言的精彩度等。但说是瞬时的,不可控制的,课堂的时间有限,应该让学生把最精华的体悟集中展示出来最好的办法就是先让其先落实在纸上。“班级讲坛”是我和学生一直坚持的做法,即在上课前5分钟内,学生按照学号轮流上台讲演他们阅读的新知,内容不限,或介绍新书,或畅谈新闻热事,但务必有个人的见解。对于这种形式,高中生是比较喜欢的,尤其是当班级成立之初,这也成了向新同学展示自我的舞台,同时,也促进了同学养成了多读多思的习惯。
2.阅读笔记
读书的时候总会碰到让自己惊喜的句子或思想,很多思考转瞬即逝,及时的记录就显得尤为重要。阅读笔记是灵活机动,一种是直接写在书本上,一种是以作文的形式交流。高一上学期下来,有的同学都写了厚厚一本的摘抄及读后感,学生也开始将这些内容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
3.写帖回帖
阅读作品,尤其是阅读文学作品,是学生体悟情感的有效渠道。翻开语文课本,到处是炽烈而激荡的情感,不待老师分析,学生都能直接感悟些许。《孔雀东南飞》中的爱情悲剧令人扼腕,《西厢记》中的“有情人终成眷属”让人欣慰,《陈情表》中的孝心让人泪下……展开画卷,沉浸其中,涵泳其中,怎能不心旌摇荡、情感勃发呢?我鼓励学生将课内外阅读的惊喜以网络发帖的形式写在后墙的黑板上,还会有意见相同或向左同学的跟帖,有时我也忍不住写上两句,以前经常闲置的黑板被这些“跟帖”弄得风生水起,好不热闹。
阅读是语文学科最主要的学习方式,课前阅读靠任务,课堂阅读靠问题,课后阅读靠兴趣。故此,我们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有较强的心理定力,不仅仅将教参上的现成结论告诉学生,更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与习惯,让学生自主的体验从没体验或许永远都无法体验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