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视角下的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

来源 :银行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ng62650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银行业综合改革、经济转型以来相关金融法律的制定、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加强、外资持续流入、资本市场的发展与金融创新严重不足等是当前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深层次原因。解决银行大量流动性过剩可以预防可能的风险,这需要在宏观经济政策和商业银行经营等层面上加以跟进。
  
  深层原因探讨——如何分析?
  
  随着金融改革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我国商业银行赖以生存的外部环境正在发生重大的变化。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流动性过剩问题越来越动摇商业银行的盈利基础,也使商业银行作为传统融资中介的地位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
  2005年10月,人民银行发布的我国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为20.36万亿元,存款余额则高达29.44万亿元,存款增速比贷款增速高4.3个百分点,存贷差将近9万亿元,是2000年的4.3倍。到2006年12月末,全国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为22.53万亿,存款余额达到33.54万亿,存贷差超过10万亿元,持续增长的“存差”额引发了全国金融市场对流动性过剩的广泛关注和热烈探讨,甚至导致对经济、金融危机的预期。然而,在我国转型经济的背景下,对流动性过剩问题的分析不应简单等同于对全球流动性过剩的分析,也不能将发达国家历史上经济危机阶段出现的流动性过剩与之简单类比,我国目前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有其独特的制度转型根源。
  金融结构调整——银行业综合改革是内在原因。首先是在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现代金融组织体系取代传统金融组织体系导致存差的出现。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法》和《商业银行法》等系列金融法律颁布后,我国现代金融组织体系基本确立。我国传统金融体系与计划经济相适应,在这种体系下,专业银行都是国务院直属的经济部门,分别履行不同职能,根据政府的计划安排承担不同的贷款业务。国家主要采取“信贷计划”和“现金计划”调配资金,实施其对金融的管理。宏观上,按照“贷款-存款=现金”发行,这三个科目就构成了银行资产负债表的主要科目。如果贷款大于存款,就称存在“贷差”,意味着流动性不足;如果存款大于贷款,则称为“存差”,意味着流动性过剩。1995年后确立的现代金融组织体系与传统计划经济下金融体系的一个不同之处在于建立了由实施宏观调控和金融监管的中央银行和提供金融产品及服务的各类商业性金融机构共同构成的双层结构。在这新的结构下,货币发行和各类金融机构缴存的准备金存款构成的“基础货币”,是中央银行货币调控的核心。然而,构成基础货币主体的准备金存款是商业银行吸纳的存款的一部分,商业银行上缴准备金存款就意味着它不能将自己吸收到的存款用于全部发放贷款,于是出現了存差。
  有关金融法律制定引起存差的出现是制度原因。为了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和保障存款人的利益,我国于1991年开始实施的《商业银行法》第三十九条第二款关于商业银行贷款时应遵守的资产负债比例规定:“贷款余额与存款余额的比例不得超过75%”。也就是说,我国商业银行体系应保有不低于25%的存差。但根据统计数据来看,我国贷款与存款的比例直到2004年才降到75%以下(2003年为76.4%,2004年为73.8%)。事实上,贷款与存款的比例规定是一个全球金融界的通则。
   我国银行业存贷比的下降在同类新兴国家中并非罕见。事实上,我国的存差在与美日以及其他新兴国家的数据比较中仍然稍高。因此,银行业存差的出现并非危机信号,而是我国金融体系向现代化、国际化转型过程中的必然现象。
  银行风险管理的加强是背后的推动力。传统金融组织体系下,央行以计划为核心,通过下达指标来控制贷款规模,从而控制整个宏观经济的运行。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为了在推进市场化的进程中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和社会的稳定,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贷款的业绩考核既不与风险挂钩也不与回报挂钩,只与贷出的数量挂钩,这使得商业银行大规模放款成为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几次经济过热的主要原因。1997年,人民银行颁布了《有效银行监管核心原则》和《关于改进国有商业银行贷款规模管理的通知》,逐步推行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2002年,我国银行业全面推行贷款五级分类管理,加强了对贷款风险的审核力度。同时,股份制改革后的商业银行成为独立的产权载体,自行承担贷款的风险和损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家信用”已不复存在,这就使得商业银行在发放贷款时必然秉持审慎原则,导致贷款规模的下降。
  外资持续流入引起的存款创造和挤出效应是诱导原因。2002~2004年期间,我国每年引进外资规模一直超过500亿美元,2006年更是超过了一万亿美元。随着外资流入规模的持续增加,外资从早期对中国国内资金存在的挤入效应逐渐转变为挤出效应。外资的流入除了直接增加企业外部资金来源进而代替银行贷款外,还因中央银行出于稳定人民币汇率需要,频繁干预外汇市场而投放了大量基础货币,并通过银行多倍存款创造过程,引起金融体系中因外汇占款投放的流动性增加,从而加剧中国商业银行的存款过剩压力。
  资本市场发展使银行资产分流是外部原因。长期以来,商业银行间接融资一直是企业获得融资的主要渠道。随着股票市场以及债券市场的发展,有些优质企业得以通过资本市场融资,银行贷款开始逐渐被直接融资所代替。2006年全国股票融资总量为2246亿元,比2005年增长113.3%,而2007年1~9月最新数据显示:股票市场融资总量达到了3568亿元,是2006年全年的1.59倍。企业债券融资总量为2266亿人民币,增长12.74%。资本市场的发展使整个金融资产从单一的银行资产向市场化、多元化方向发展,银行贷款也不再表现为稀缺资源。
  金融创新不足是直接原因。一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贷款主要以项目贷款和流动资金贷款等传统形式投放于企业,在企业融资渠道狭窄时,在以综合收益为还贷来源的风险控制理念下,贷款发放似乎也不是难事;而当企业融资渠道逐步拓宽时,按传统思维进行的贷款投放就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需要。此时,如果信贷产品创新不足,不能寻求新的信贷替代品种和贷款增长方式,如若资金产品及技术创新不力,分业经营等政策限制导致资金运用渠道有限,资金运作效率较低,那么当存款大幅度增长时,流动性过剩就在所难免。
  
  潜在风险分析——如何理解?
  
  银行利润空间受到极大的挤压,生存压力增大。大量存款滞留于银行间市场或中央银行和债券市场,会导致银行资金收益率大大下降,比如,中国一年期货币市场利率一度降至1.1%,远低于银行资金成本。在2006年底,中国商业银行人民币广义贷存比(各项贷款/各项存款)降到了63.14%左右,除去8.5%的法定储备金,有约24.5%的存款资金投入到了以下几项资产:一年以上的债券、一年以内的货币市场工具和中央银行的超额储备。据估计,仅此一项商业银行收益损失就达到286.39亿元人民币。
  由于储蓄存款和企业存款出现活期存款定期化趋势,使商业银行平均存款成本明显上升。比如,2005年7月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94242.91亿元,其中定期存款32156.39亿元,占比34.12%,同比上升了3.15个百分点,比2005年年初上升了3.26个百分点。据估计,由于存款定期化使四大国有银行的平均存款成本从1.25%~1.35%提高到了1.27%~1.38%,商业银行总体存款成本增加在54.2亿元至81.3亿元之间。但这些存款成本增加却难以经由贷款投放产生收益。从2005年9月21日起,商业银行对活期存款按年计结息改为按季度计结息,结果是商业银行在贷款尤其是优质贷款上的利率定价处于很被动的地位,在激烈竞争的存款市场上对存款利率的定价则同样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我们粗略计算后发现,中国商业银行存款过剩引起的利润损失至少5645亿元,最高达14507亿元,而四家国有商业银行至少损失4235亿元,最高损失达10890亿元。
  银行经营风险被进一步放大,可能引发信贷危机。为了减少存款过剩带来的损失,银行将被迫把资金投放到风险较高的企业和投资项目,使得企业出现过度投资,引起资本收益率和企业还本付息能力大大下降。银行加大信贷投放力度还会助长经济低水平重复扩张,投资过热和重复建设等结构性问题。因此,短期内大量增加贷款来提高银行收益,解决存款过剩问题,必然会引发新一轮的投资狂热,从而导致更为严重的产能过剩,进一步加大银行贷款的信用风险。
  2002~2006年期间,中国商业银行的一年期存贷款利差高于美国银行,但其净利差收入远远低于美国的银行,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比率远远高于美国银行。安永会计师事务所估计,2006年中国商业银行的坏帐超过9110亿美元(约合7万亿元人民币),远远超过中国官方在2006年3月公布的1640亿美元的水平,其中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坏帐高达3580亿美元,几乎是官方公布的3倍。而另一些咨询机构认为2006年中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至少在3000亿美元至5000亿美元之间。由于中国商业银行近50%的贷款资金掌握在不到1%的大客户手中,平均每个大客户的贷款金额为5亿元左右。银行存款过剩会引起商业银行贷款进一步向大客户集中,引发银行风险积聚,最后由银行为大企业买单。
  流动性过剩还会促使形成资产价格泡沫,在价值重估以及财富效应的推动下,贷款者的信用会出现高估,使得信用审查变得相对容易,较低信用级别的潜在贷款对象可以方便地获取贷款,从而造成潜在风险隐患。一旦资产价格出现反方向的变化,便会直接导致债务人资产的缩水,出现债务人信用条件的恶化,加上债务关系的相互关联,形成债务风险的连锁反应,从而酿成更为严重的信贷风险。当资产市场占经济总量达到相当高的比例时,资产泡沫可能破裂,导致大量的债务人破产,通过信用风险的相互关联,便容易产生严重的银行危机。
  衍生的资产价格泡沫,导致资本市场冲击银行体系。在流动性过剩的情況下,商业银行资金也会被迫以各种形式绕开政策限制向资本市场进入。但对我国这样一个资本市场体制远不完善、不良贷款依旧严峻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贸然将商业银行资金推入股票市场,不但不利于股票市场优胜劣汰法则起作用,而且投机性极强的中国股票市场还会诱发商业银行新一轮不良贷款的出现。
  
  政策建议——如何操作?
  
  我国银行体系当前资金相对充裕,但投资和消费需求相对储蓄的增长显得并不旺盛,资金运用的不充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商业银行自身的赢利能力。然而,以“存差”衡量的流动性过剩在我国转型经济的背景下有其独特的决策依据和必然性。其出现与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中的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贷款风险管理的加强、银行贷款结构的调整等因素息息相关,同时又是伴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中关于政府财政角色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而出现的。因此,现阶段银行业保持较高的流动性尚不至于引发对经济危机的预期,重要的是在避免盲目投资的基础上有效拓展资金运用渠道,防范较高流动性对经济的不稳定性的冲击。具体政策建议如下。
  推进汇率制度和外汇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实现汇率的市场化。利用市场机制调节外汇市场供求,可以使央行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为了维持汇率稳定而被动地增发大量的基础货币,从而收缩市场货币总量,有效解决银行体系及整个金融体系的流动性过剩问题;由强制结售汇制向自愿结售汇制过渡则使外汇由国家集中储备转为向民间分散储备,减轻银行系统的流动性压力。另外,对外贸易和引进外资等政策的调整有利于扩大内需,实现国际收支的相对平衡,从而解决流动性过剩。
  提升商业银行综合经营水平,加大金融创新的广度与深度。面对流动性过剩的问题,商业银行只有不断提升综合经营水平,才能在服务企业发展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由于一些优质企业有着良好的声誊,融资比较便利,而且成本较低。因此,商业银行目前使用多年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手段己经不适应客户发展的需要。对此,当务之急是首先推进金融产品向综合化发展,在产品创新上下功夫。要充分利用目前国家进行金融综合改革试验的机遇,积极开发金融产品和工具,按照先一般产品再衍生产品、先资金业务再资本业务的顺序,全而发展金融产品。同时,还应把目前只注重融资领域的金融服务向更广泛的方向发展,力争把服务的触角延伸到企业经营的全过程,以便能够为企业提供金融解决方案的一揽子服务。
  另外,商业银行还应加大金融创新,积极发展金融市场,开发多种金融投资工具。一方面,创新金融市场,着力拓展资本市场,培养机构投资者并使之成为资本市场的中坚力量。在鼓励商业银行的合规资金进入资本市场的同时,建立多元化的市场配置机制,更有效地配置金融资源;另一方面,创新金融产品,使多余的流动性转向新的投资方式,避免造成资本市场泡沫。例如创造货币市场基金、结构性存款等连接不同市场的产品,将存款与债券市场、货币市场收益挂钩。另外还应大力发展理财业务,不仅可以有效分流各类存款,从而大大降低银行业的流动性压力,还可以打破现有商业银行的传统存贷经营模式。
  加快信贷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客户群体。在大公司、大客户离银行渐行渐远,对银行依赖性降低的情况下,从商业银行的角度看,有必要调整发展战略,调整信贷业务结构,重点发展中小企业客户。商业银行发展中小客户能够提高银行收益,避免资金和资产过度集中于少数大型企业,降低对少数企业的依赖性。同时,中小企业市场空间巨大,发展中小企业能够开拓新的市场空间,丰富和完善客户群体,从而成为银行未来的重要利润增长点。在发展中小客户问题上,一是改革信贷模式,调整信贷流程,根据中小企业特点调整企业审查方式、还款能力分析方式和担保方式,提高对中小企业客户的服务效率;二是根据中小企业金融需求,不断在产品设计上进行创新。应根据不同类型的中小企业创造出不同的金融解决方案。
  (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
其他文献
劳动关系是否和谐不仅关系到国计民生,更牵涉到社会的稳定,因为在企业的生产过程中,劳动关系不仅影响劳资双方的关系以及由此决定的其他社会关系,还影响到家庭其他人员的生存
汽车时代≠龟速时代  我摘了挡,拉上手刹,右手大拇指不停地按着手刹上的那个按钮。过了快一个世纪,我这手刹还没放下,我如坐针毡。收音机里,两位主持人广播道:“大望路桥,自西向东车多,行驶缓慢。”我这个恨,怎么就不长记性,又走了这条路!两位主持人又道:“现在很多路段都相当拥堵,我们还是先念念大家发来的短信吧。手机尾号××××的听众说了:‘虽然已经在路上堵了半个小时,但有他一直陪在身边,可以这样静静地在
在现代汉语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导致课程教学的效果不甚理想,要求对教学方法进一步的改革,以确保课程教学效果的提升.本文指出通过采用多向整合法,能够构建全方位的教学资源
成人高校是高校中一种特殊的类型,在国外通常叫做社区学院、开放大学或继续教育学院。在我国,它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由特殊的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所构成的学校,通常以行业性为特点,以教学和人才培养为主要任务。成人高校要发展,同样也需要加强学科建设,然而由于其诸多限制,学科发展十分困难。     成人高校开展学科建设的“特殊性”分析    成人高校的学科建设与普通高校的情况有许多不同,主要体现在如下方
近年来中资银行入股、并购外资银行的事件层出不穷,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一定的规律。如中资银行在并购的市场选择和进入方式上都表现出独有的特点,但也有一些共同的困难需要面对等。总结这些规律将对以后的并购操刀者大有裨益。    在我们以前的印象中,似乎一直只有欧洲、美国、日本的大银行经常会进行跨国并购,那离我们很遥远;随着建行、中行和工行的改制,美洲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高盛、安联和运通等战略投资者的入股,银
母 亲  很久很久,都未曾提及我的母亲,直至周末回老家看望她。  我的母亲,像很多农村的母亲一样,朴实、憨厚、慈祥、善良,她有一张紫铜色的脸,饱经了人世间的沧桑,镌刻了人生太多的坎坎坷坷,写满了自己酸甜苦辣的一生。  母亲年岁已高,岁月的烙铁不留情面地在她身上烙下了横七竖八的印痕:深的、浅的、长的、短的、宽的、窄的……脊梁弯成了一张弓,犹如平地耸起了一座山;双腿不再灵便,走起路来颤颤巍巍,加之束了
期刊
小孩子常常流口水,感觉十分的可爱。而对于一些成年人来说则不然。其实常流口水,尤其是在睡着后流口水的成年人,应该提高警惕。这或许是某些疾病发生的信号,要引起重视,一般
期刊
中资银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时应该遵循战略投资原则、非关联原则、互补原则和专业原则,在引资过程中还应关注若干重要条款,并深层次考虑一些涉及银行发展的关联问题。    引进战略投资者是我国银行业与外资银行进行股权合作的一种主要形式。截至目前,我国已有20多家银行引进了境外战略投资者。根据外资参与的深度,大致有三种情况:一种是参股,外资行不介入具体经营管理,主要提供技术和管理方面的支持,分享中资银行的经
人才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关键,与国企而言人才流失已是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如何留住并防范人才流失,是目前国企普遍面临的难题.本文在加简要分析国企人才流失原因的基础上,提出
后现代教育思想的核心主张是反理性主义,主张从人出发,关注人性,提倡以交流对话的方式提问,追求民主自由创新.在这样的思想潮流下,我们该如何更好的学习汉语言文学呢?本文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