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庚子遗恨》力挺唐廷枢

来源 :阳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n19gu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庚子遗恨》是开滦作家任荣会的文学作品,它像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段APP,回放了开平矿务局从设立、发展,到蒙受帝国主义势力骗占、掠夺的巨大耻辱的镜头,揭露了大清官吏贪腐受贿,帝国主义暴力胁迫、欺诈的丑恶嘴脸,将胡佛、德璀琳、张翼钉上耻辱柱,为人们所欽敬的唐廷枢树立了巍峨丰碑。
  “……一位40岁左右,身着绸夹袍马褂,头戴黑绫圆顶红疙瘩便帽,一副商人打扮,瘦瘦的面颊上一双深邃的眼睛透着一般广东人的精明强干。”作者是这样向读者推送的唐廷枢的,大清高官第一次认识他时也是这样的打扮,其貌不扬,颜值不高,是贤是愚开滦人最有话语权。这就是身怀实业强国之心,久蓄为国争利之志,面临实力强大外国公司恶性竞争,临危不惧,调动一切手段见招拆招,有效维护了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开平矿务局——现在开滦集团的创始人唐廷枢。
  一页一页翻看《庚子遗恨》,精彩的故事撩拨得人难掩点赞之情。唐廷枢,穿洋服、当买办,四品道台,差事待遇不错,人们心目中一定把他看成是一个高高在上、不接地气的人。当眼前出现在呼啸海风中劈波斩浪、骑着毛驴灰头土脸、住窝棚、吃烤红薯“洋点心”、上蹿下跳的勘地形、察煤质、寻找资料、高挽裤腿冒着暴雨催运设备的唐廷枢时,人们惊异无比。分明是为后人演绎了一部不畏艰辛、锲而不舍、勇于战胜困难的连续剧,唐廷枢像一架钟表,放在哪里就在哪里打点,挂在什么地点就在什么地方报时。很多人都会被他那吃苦耐劳的场景所感动,从心底更加理解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深层含义,不挺于理不通。也许问问情况,看看资料,抽烟喝茶,主角应该手下人承担更适合当下人思维,何必亲力亲为?最好的答案是踏实敬业、认真负责,至今一些人依然缺少这种品格。
  力挺唐廷枢的人说,他身上有广东人敢为天下先的胆识,那些踏着创业轨迹寻觅的粉丝更有发自内心的感悟。尝试西法办矿采煤,一件千百年来不曾有、多少雄心勃勃的创业人士敢想不敢做的惊天动地的大事,唐廷枢犹如大画家一笔一笔画出了巨幅大作。产量逐年大幅上升,从1882年总产量是3.8万吨到1899年猛增至77.8万吨,17年增长了20倍,成了画中靓丽风景,很快占领了大半个华北市场,满足了北洋水师资源需求,摧毁了中国用煤几乎完全依靠进口的壁垒,像魔术师一样改变了相沿几千年的传统落后采煤方式,带来了矿井开拓方式的明显变革,第一次形成了一套凿井、开拓、掘进、采煤、采煤工艺和系统。一些西方采煤专家也不得不承认“煤矿在设计、建筑和材料上可以和英国以及其他地方最好的煤矿媲美”,成为中国近代采煤业领头羊。
  对中国第一条铁路,作者用为他鸣不平的大量文字记述了事件的一波三折、起伏跌宕,在“西技淫巧,万不能学”封建保守的魔咒下,他像冲击乌云的雄鹰,一面极力争取,一面冒着违背朝廷禁令的危险,铁路秘密动工,打通开平煤炭与市场接轨,链接各地通道,用龙号机车响彻寰宇的长鸣汽笛,拉开了中国近代铁路发展的帷幕,这是国人的奇迹,世界的奇迹,令人欢呼雀跃、奔走相告的场面,为那低眉下气或抱残守缺、安于现状的人们打造了自惭形秽的经典史鉴。
  唐廷枢生在农家,长在封建时代,先进文化像一股清新剂,造就了他的切换本领,使他实现了华丽转身,成为冲出封建作坊经营之道禁锢的排头兵。植入西方的先进文化和经营模式是他在企业发展这盘棋走出的经典棋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只要利于发展即为我用,在建井、办海运、修铁路、扩大再生产中实行股份制经营,采用募集社会股本的办法,博采众长,制定的“开办规条”“办事专条”“煤窑规条”“窑工专条”等都融入了西方资本主义企业的管理要素,在封建经济重重包围中,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之路,即使与现在某些经营管理理念对接,许多方面还是很高明的。难怪上海的《北华捷报》曾刊文说:“在中国的股份公司中,不管是矿业还是其他企业,还没有一个中国经理能取得唐廷枢这样的成就。”无论与他生活同一时代还是不同时代,在这面镜子里必然能照出得失,晒出不足,挑指称赞是最佳选择。
  掩巻畅想,《庚子遗恨》让人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浮想联翩,让人把读后生出的义愤填膺,愤慨昏聩软弱、徇私腐败,痛恨丧权辱国,化作崇敬开滦创始人唐廷枢。时代不同,认知不同,阻隔不住油然而生的尊崇与敬仰,他身上的火花,依然会在我们前行路上的黑夜熠熠放光,闪烁不熄。
  耿福利:就职于开滦集团文体中心。
其他文献
一个人扛着黑夜,在路灯下行走  在华强北,一个人扛着黑夜  在路灯下行走。他的背负如此沉重  你看他弯着脖子,头颅歪向一边,仿佛累赘  众神惩罚西西弗斯,就给他陡坡和巨石  给他永无成效的劳作  这个人显然比西西弗斯幸运多了  他的劳作,成效显著——  他扛着黑夜,扛着生活和命运  在路灯下行走深圳生活  电脑合上了,但并没关机  充电器的蓝光,小小的,讓时间的阴影加重  我不忍心开灯:女儿蜷缩在
期刊
我就是一捧淮河水  时光悠悠  流淌的不是逝去  像河水里、河岸上的万物  在生出,在生长,在生生不息  喝着淮河水的母亲  就是一条淮河的支流  生下我,就是生下一捧淮河水  为大河又增添一条汊流  二月的河水翻滚  就像母亲波涛汹涌的阵痛  小脚的奶奶备好了竹篮和鸡蛋  “女娃只是水,男娃才是根!”  老祖宗们的观念根深蒂固  这一捧水对于家族来说  和奶奶的竹篮一起  注定了一场空  一根桨
期刊
秋去冬来  秋甩一甩尾巴  黄叶纷飞飘落  岁月的流光躺进秋的内核  我欲牵住晚秋  就像最后一片叶牵住树的衣角  一张照片就能定格游走的浮云  一首诗就能入住情肠  今夜,冬的呼吸吐出寒意  西风呼啸  惆怅在瘦影中徘徊  雁鸣斜碰塔尖  季节渐行渐远  竖起耳朵听  风跌落在月光的脚边  我把你安放在我的梦里  等待月的清晖染白鬓霜青叶变枫红  捻时光的音符  读着远方寄来的邮件  身影浮现。
期刊
煤之子  一双糙手,伸向地心  借助亿万年前古木的灵魂  凿开史前的黑暗和洪荒  采摘深埋的最原始的力量  寻回滋养人类的太阳  一顆红心,安放着黑色的金子  在时空升降的憧憬里  你怀揣春天的花朵,词语  用黑暗的巷道编织经纬  将时间涂抹成两种色彩  将日子锻造出一种质地  一个脊梁,扛起斑驳的四季  地心深处,你抱紧梦想的竖琴  弹拨光明和智慧的弦音  只等打开重叠的石门  用笑容抖落岁月的
期刊
一  原生态的大东北,掬一捧曙光  都沁心润脾的清爽  我在大东北的肌肤上放牧着诗歌  白山松水也拨动旷古的竖琴  礼赞那一吨又一吨乌金的光泽,以及  与乌金有关的经年沧桑二  一九六二年,一个初春的寒夜  几声婴儿响彻的啼哭,划破  辽源百里矿区的沉寂  一种担当一颗矿山胎记,从此  烙印于生命的洪流,以人性的本真丈量  红尘的深深浅浅曲曲折折三  《流年》流走青涩的记忆  洞穴之光,斑驳着形形
期刊
认识李茜是在2015年的一次赴美学习中。美国这个国度我并不向往。这并非矫情。因为,我1997年就去过一次。那次叫考察,带着香港回归的自豪。  那日阳光很温和。在美驻京签证处门口。因是团体学习,要求上午9时前集中。我住的地方邻近中央商务区,距这儿不远,加之我一向守时,因而到得比较早。看着“门前冷落车马稀”的签证处大门,我内心回味着上次赴美的预见,不时抬头望望被银杏树笼罩的大街,期盼着同行的到来。  
期刊
美是什么?这似乎是个感性的哲学问题。古往今来,从西方到东方,一直在探寻美的本源。但正如“美”意象迥异捉摸不定的本身一般,对“美”的解释见仁见智,多元多样。如黑格尔说:“美是理念的感性体现。”康德说:“美是道德的象征。”圣奥古斯丁说:“美是造物无尚的荣耀与光辉。”德尔斐神谕说:“美即正义。”朱光潜说:“美是心物婚媾后所生的婴儿。”……从客观到主观,从道德到信仰,从一元到融合,不一而具又各成体系,这亦
期刊
罐前 我们歌唱着入井  换上暖融融的工装  我们进入八百米深处的工作面  用激情 用真诚 用智慧  演奏一曲与大自然斗争的交响  亲人的嘱托 工友的叮咛  还有小班的进尺 产量  都令我们品评 掂量 思绪疯长  生产报表似挂起我们的笑容  列车在我们的目光中驶向远方  等罐入井 又像一次新的出征  大屏幕中我们的企歌分外嘹亮  我们自己的身影气贯长虹  又给我们以振奋 以力量  和着雄壮的进行曲旋
期刊
《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刚刚面世就买来仔细读了,很久没看这类书,很担心自己就这样一天一天呆板下去,把对生活的激情消磨殆尽,因此决定从书本中汲取新的思想,激励自己。书的封面很简洁,我喜欢这样的设计——大概思维混乱的人都对简洁有着特殊的心理需求吧。书中讲的虽然都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形式颇有创新,作者周濂善于从最新、最鲜活的案例、理论、事件入手,把他对幸福、公正、德性生活、民主、自由、道德、幸福
期刊
谷子  一  谷子是华夏大地的本土物种。它在华夏文明的孕育壮大中,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先民们在最初尝试种植时它就进入人们的生活了吧?《诗经》上歌颂谷物的篇章为数众多。“俶载南亩,播厥百谷”。播下谷物,就播种了希望。  谷子脱去糠皮,就是小米。小米养人,谷草养牲畜。  小米可做稀饭干饭煎饼发糕,从西北的黄土高坡到贵州的十万大山,从东部的沂蒙山区到北方的白山黑水,小米养育了一代代人。多少人吃着它长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