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逐年增加,汽车后市场发展空间巨大,汽车类技术技能型人才紧缺,《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是高职高专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是培养技能型紧缺人才的重要课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本文针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分析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高职高专;发动机构造;教学改革
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专业课程较多,如发动机构造与维修、发动机电控技术,职业院校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存在很大的难度。职业院校的学生因基础知识较差,学习主动性不强,教师的维修经验少和教授模式单一,这些因素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不算理想,不能达到用人单位用工要求。本文针对高职院校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的现状进行研究讨论。
一、教学现状分析
(一)学生的基础知识及学习主动性较差
高职学校的学生普遍高中成绩较差,特别是数学物理成绩不理想,自我约束能力较弱,学校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存在很大的难度。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学习能力比较差,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性比较强,学生之间个体差异性也比较大,大部分学生感觉学习困难。部分学生对自己在的学习动机不明确,只想取得专科毕业证书,不愿意认真踏实的学习专业知识。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记忆的知识点较多,并需在实际动手操作中来加深理解,比较枯燥乏味,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动机不明确,基础知识掌握不好,被动的学习知识会影响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学习起来也会感觉吃力。
(二)专业知识点多,理论教学抽象
本门课程基本概念及发动机故障影响因素较多,且部份故障现象在教学中不能展现给学生,如爆震、表面点火,发动机异响,如“叮叮”“哐当”声。对学生的基础知识要求较高,如机械制图、机械基础、电工电子技术基础等。如果基础知识不好,很难掌握汽车发动机构造和维修课程知识。
(三)师资力量及实践教学比较薄弱
职业院校的师资力量普遍比较薄弱,待遇与企业相差较大,很难将有实际维修工作经验的行業技术专家引进学校,现有的一线教师学历较高,理论水平能满足教学需要,但维修工作经验较少,动手能力弱。实训资源较少,主要是整装发动机。学生将发动机拆开后,主要是静态的设备和部件,需要教师指出名称后才知道是什么和有什么功用,对于空间想象能力较差的同学,很难理解发动机的动态工作状况。
二、改革方向
(一)加大对本课程实训教学设备投入
积极申请中央财政的专项资金开展专业建设,提升专业服务经济建设能力。配置汽车发动机动态教学设备和视频,对发动机拆装实训台实验内容进行充实和优化。增加实训发动机台数,学生进行分小组实验,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动手的机会。通过实训,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操作规程,理解发动机基本构造、工作原理,熟悉专业拆装工具、量具的使用[1]。
(二)优化师资队伍
深化校企合作,采取“引进来、送出去”的模式。采取引进与聘请相结合,不以学历为硬性要求,引进行业技术能手参与教学,聘请兄弟院校优秀教师为兼职教师。高职院校的教师大多直接从学校毕业后送到学校教学,缺乏行业经验,选派在职青年教师分期分批到企业锻炼,到其他高校交流学习,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只有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三)改革教学方法
采用“项目教学、任务引领”,使学生增强学习兴趣掌握相关知识。在项目设计时注重与生产实际紧密联系,设计一些发动机在日常使用过程中常出现的故障。改变老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不能让学生掌握理论和技能,也制约着学生的思维和创新。因此,将课堂变为一学生为主,将填鸭式教学变为引导探索性教学。
(四)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汽车技术更新较快,教学内容要及时更新。及时删减已过时的技术,如化油器。添加发动机新技术。如发动机缸内直喷、涡轮增压、VTEC、偏置曲轴技术等。实践证明,这些方法可以调动课堂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2]。
三、结束语
当前高职学校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汽车发动机构造和维修课程在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方面存在部分问题,教师也在不到探索改革研究。加大实训投入、优化教师队伍、改革教学方法等,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更多更好地人才。
参考文献:
[1]赵亮.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J].机械职业教育,2010(2).
[2]黄键.《发动机原理》课程的教学实践和改革尝试[J].福建高教研究,2005(4/5):76-77.
作者简介:何汽(1987—),男,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发动机故障。
注:本文系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153309。
关键词:高职高专;发动机构造;教学改革
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专业课程较多,如发动机构造与维修、发动机电控技术,职业院校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存在很大的难度。职业院校的学生因基础知识较差,学习主动性不强,教师的维修经验少和教授模式单一,这些因素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不算理想,不能达到用人单位用工要求。本文针对高职院校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的现状进行研究讨论。
一、教学现状分析
(一)学生的基础知识及学习主动性较差
高职学校的学生普遍高中成绩较差,特别是数学物理成绩不理想,自我约束能力较弱,学校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存在很大的难度。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学习能力比较差,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性比较强,学生之间个体差异性也比较大,大部分学生感觉学习困难。部分学生对自己在的学习动机不明确,只想取得专科毕业证书,不愿意认真踏实的学习专业知识。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记忆的知识点较多,并需在实际动手操作中来加深理解,比较枯燥乏味,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动机不明确,基础知识掌握不好,被动的学习知识会影响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学习起来也会感觉吃力。
(二)专业知识点多,理论教学抽象
本门课程基本概念及发动机故障影响因素较多,且部份故障现象在教学中不能展现给学生,如爆震、表面点火,发动机异响,如“叮叮”“哐当”声。对学生的基础知识要求较高,如机械制图、机械基础、电工电子技术基础等。如果基础知识不好,很难掌握汽车发动机构造和维修课程知识。
(三)师资力量及实践教学比较薄弱
职业院校的师资力量普遍比较薄弱,待遇与企业相差较大,很难将有实际维修工作经验的行業技术专家引进学校,现有的一线教师学历较高,理论水平能满足教学需要,但维修工作经验较少,动手能力弱。实训资源较少,主要是整装发动机。学生将发动机拆开后,主要是静态的设备和部件,需要教师指出名称后才知道是什么和有什么功用,对于空间想象能力较差的同学,很难理解发动机的动态工作状况。
二、改革方向
(一)加大对本课程实训教学设备投入
积极申请中央财政的专项资金开展专业建设,提升专业服务经济建设能力。配置汽车发动机动态教学设备和视频,对发动机拆装实训台实验内容进行充实和优化。增加实训发动机台数,学生进行分小组实验,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动手的机会。通过实训,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操作规程,理解发动机基本构造、工作原理,熟悉专业拆装工具、量具的使用[1]。
(二)优化师资队伍
深化校企合作,采取“引进来、送出去”的模式。采取引进与聘请相结合,不以学历为硬性要求,引进行业技术能手参与教学,聘请兄弟院校优秀教师为兼职教师。高职院校的教师大多直接从学校毕业后送到学校教学,缺乏行业经验,选派在职青年教师分期分批到企业锻炼,到其他高校交流学习,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只有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三)改革教学方法
采用“项目教学、任务引领”,使学生增强学习兴趣掌握相关知识。在项目设计时注重与生产实际紧密联系,设计一些发动机在日常使用过程中常出现的故障。改变老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不能让学生掌握理论和技能,也制约着学生的思维和创新。因此,将课堂变为一学生为主,将填鸭式教学变为引导探索性教学。
(四)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汽车技术更新较快,教学内容要及时更新。及时删减已过时的技术,如化油器。添加发动机新技术。如发动机缸内直喷、涡轮增压、VTEC、偏置曲轴技术等。实践证明,这些方法可以调动课堂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2]。
三、结束语
当前高职学校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汽车发动机构造和维修课程在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方面存在部分问题,教师也在不到探索改革研究。加大实训投入、优化教师队伍、改革教学方法等,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更多更好地人才。
参考文献:
[1]赵亮.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J].机械职业教育,2010(2).
[2]黄键.《发动机原理》课程的教学实践和改革尝试[J].福建高教研究,2005(4/5):76-77.
作者简介:何汽(1987—),男,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发动机故障。
注:本文系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153309。